公元1436 年,正統元年二月十六,


    這次大朝會是皇長子雍親王朱祁鏞大婚後的,首次正式監國。


    在這次朝會上,經過充分的民主討論,多方暗中博弈,在張太皇太後得監督下,


    最終達成了以下幾項決議。


    其一,鑒於當前內閣人手不足的現狀,為了集思廣益,更好的處理國家大事,


    本次大朝會上通過了內閣首輔楊士奇提議的增補兩名內閣人員名單和1名預入閣名單。


    新增的兩名內閣成員分別為,


    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和東閣大學士高穀。


    1名預入閣名單為正三品的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講曹鼐。


    此時的內閣成員共六人,分別為,


    內閣首輔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少師楊士奇,


    內閣次輔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少傅楊榮,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少保楊溥,


    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的胡濙,


    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講學士的陳循


    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的高穀。


    外加1名文淵閣參與機務正三品的戶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講曹鼐。


    陳循,今年51歲,字德遵,號芳洲,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人,祖籍浙江溫州府平陽縣。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升任翰林院侍講,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升任戶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講學士至今。


    高穀,今年46歲,字世用,號育齋,南直隸揚州府興化縣人,祖籍河南懷慶府懷慶縣。


    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進士,選庶吉士,授中書舍人。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遷春坊司直郎。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升翰林侍講。


    宣德八年 ,公元1433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升工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至今。


    曹鼐,今年33歲,字萬鍾,號恒山先生。北直隸真定府寧晉縣人,祖籍北直隸真定府靈壽縣。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舉人,授代州訓導,改泰和典史。


    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督工匠到京師,上疏請求入闈考試,大學士楊士奇嘉獎其有誌向,不久中順天府鄉試第二人。


    宣德八年廷試,考取狀元,擢翰林院修撰。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選為日侍講讀,不久進翰林院,升為從五品的翰林院侍講。


    宣德十年,升為正三品的戶部右侍郎。


    其二,升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為禮部左侍郎,行禮部尚書權。


    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少保的楊溥和禮部左侍郎李時勉,兩人為正統元年本次禮部會試主考官。


    其三,升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為吏部尚書。


    升原吏部文選司郎中—王文為吏部左侍郎,


    升原吏部考功司郎中—年富為吏部右侍郎,


    升原順天府尹王驥為兵部左侍郎,代行兵部尚書職權


    升原兵部武選司郎中鄺埜為兵部右侍郎。


    原兵部右侍郎於謙,繼續返回巡撫山西,河南,山東三地。


    升戶部郎中徐睎為戶部右侍郎,


    升工部郎中王佑為工部左侍郎,代行工部尚書職權,


    刑部不變,尚書王質,左侍郎為曹弘,右侍郎為馬昂。


    都察院都禦史為顧佐,右都禦史吳璽,左都禦史程富。


    五軍都督府不變,仍然由英國公張輔負責。


    其四,經過太皇太後得暗中扶持,


    吏部的文選司郎中為李賢,考功司郎中為鍾複。


    兵部的武選司郎中為江淵和武庫司郎中為王竑。


    六科都給事中分別為,


    吏部都給事中—張益


    工部都給事中—王佐


    刑部都給事中—高峻


    兵部都給事中—楊瓚


    禮部都給事中—趙恢


    戶部都給事中—劉球,


    六科都給事中除戶部都給事中劉球,是李時勉推舉的外,


    剩下五科都是內閣閣臣推舉的。


    這裏重點說下王竑,


    王竑,公元1413年生,字公度,號休庵,湖北江夏人,生於甘肅河州。


    王竑幼年好學,考取秀才為庠生,經人推薦入國子監,是李時勉的愛徒。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會試名列第五,賜二甲進士。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任命為兵部給事中。


    王竑,豪邁有氣節,敢說敢為。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升為兵部車駕司郎中。


    到此時,朝堂勢力在張太皇太後得監督和暗中操控下,


    一分為三。


    第一大勢力,還是內閣和五軍都督府的政治聯盟。


    他們控製著兵部中上層,吏部上層,整個刑部,半個戶部,半個禮部,半個工部和半個督察院和六科給事中的五科和整個五軍都督府。


    第二大勢力是孫太後和皇帝朱祁鎮的代言人司禮監公公王振,


    他們控製著,吏部中層,半個工部,半個戶部,和半個督察院和內侍二十四監和廠衛特務機構。


    朝堂之中監國雍親王朱祁鏞得勢力,雖然是三方之中最弱小的,但也已經掌握了部分實權。


    他控製著吏部下層,兵部下層,半個禮部和六科給事中的戶部給事中,還有京師4衛2萬兵權。


    三方勢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製衡,互相監督,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這也是張太皇太後刻意為之,


    在這樣一種微妙的平衡下,大明朝在之後的幾年裏出現了一種別樣的盛世。


    就是不知道這樣的盛世能維持多久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享子並收藏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