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女真董山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 作者:日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董山,遼東女真族人,生於永樂十七年,即公元 1419 年,其出生地位於東北灰扒江(今吉林輝發河)上遊的鳳州(今梅河口市山城城北山城)。
其父乃建州左衛右都督猛哥帖木兒。其母為猛哥帖木兒之偏妾,此女乃其父與明朝於開原交易時所購得之漢家女子。
董山童年之際,正值建州女真最為孱弱之時,常遭蒙古韃靼、兀良哈等部族之侵擾,其成長歲月乃是在不停遷徙與動亂中度過。
永樂二十一年,即公元 1423 年,
為避蒙古韃靼部侵擾,其父建州左衛指揮使猛哥貼木兒,隻得率女真族人離鳳州而東遷,重歸曾久居之阿木河流域,此乃彼時朝鮮轄下之會寧一帶。
蓋因猛哥帖木兒自受明廷招安後,對明廷忠心耿耿,故而深得當時永樂皇帝之青睞,屢屢加官晉爵。
宣德元年,即公元 1426 年,
猛哥帖木兒獲明宣宗朱瞻基敕封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
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再受進封為建州左衛右都督。
未幾,猛歌帖木兒攜弟凡察、長子阿穀等族人,襄助遼東都指揮裴俊征伐“七姓野人之亂”。
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長子阿穀皆因是役負傷。
“七姓野人”為圖報複,
於十月十九日,由楊木答兀糾集各處野人,計有八百餘眾,皆身披明甲而至猛哥帖木兒、凡察、阿穀、歹都等人家,一麵縱火焚之,一麵守株待兔。
待至申時,大火將阿穀等人所居山寨之門焚毀,
繼而七姓野人攻破城牆,攻入城中,
猛哥帖木兒、長子阿穀等族人男子盡遭屠戮,婦女亦皆被擄掠而去。
此戰過後,僅有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和部署老胡赤等族中要員成功突圍,得以幸免,
餘者盡皆戰死,婦女、兒童、敕書、印信等皆遭劫掠一空。
彼時,猛歌帖木兒次子董山,年方十四五,亦淪為被搶掠之孩童。
至此,建州左衛之女真人呈現出群龍無首、部族流散、統屬缺失之態。
事變發生後,率先向明廷告急的凡察,身為猛哥帖木兒之弟,肩負起了重振建州左衛之重任。
宣德九年,即公元 1434 年,明廷派遣都指揮裴俊前往斡木河招安諭示,遭遇賊寇與之交戰,然因敵我力量懸殊,凡察等人率領隊伍前往增援,斬殺賊寇立下功勞,故而得以晉升。
故而,戰後,凡察獲明廷擢升,由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升任都督僉事。
鑒於建州左衛舊印遭掠奪,明廷遂向凡察授予新印。
同年四月,凡察為報兄長猛哥帖木兒等人之仇,上奏明廷請求發兵征討楊木答兀及“七姓野人”。
明廷無意為此發兵,但又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對楊木答兀施壓,赦免其罪,責令將所掠奪的建州人馬資財盡數追回,令其與凡察化解仇怨修好,如此方可永保太平。
在明廷的威壓之下,楊木答兀等隻得將所掠奪的財物人畜交還建州左衛,
董山與長兄阿穀的妻子等人一同被贖回。
董山亦將原建州左衛舊印一並帶回。
然而年幼的董山深知此時自身力量微弱,尚無法統領建州左衛,仍需依附其叔凡察,遂未將帶回舊印之事張揚。
由此觀之,董山雖年少,卻極為聰慧,深知衛印之重要及自身所處之境,為其日後之崛起奠定了基石。
隨著歲月的推移,董山在建州左衛的地位愈發穩固,其威信也日漸樹立,開始逐漸展露自身的才華。
正統二年,即公元 1437 年十一月,
董山雖未獲任何官職,卻仍以建州左都督猛哥帖木兒之子的身份入京朝貢,並向明廷奏報:
“臣父遭七姓野人謀害,臣與叔都督凡察及百戶高早化等五百餘戶,暗中逃往朝鮮之地,欲一同遷至遼東居住,唯恐被朝鮮國拘禁,懇請聖上憐憫。”
明廷收到董山的上奏後,應允了董山率部眾遷往遼東的請求,
並責令朝鮮國王李陶,將董山、凡察等家送至毛憐衛。
繼而命毛憐衛都指揮同知郎卜兒罕,遣人護送入境,不得有所損傷。
緊接著明廷“命原掌建州左衛事右都督猛哥帖木之子董山,承襲本衛指揮一職”。
這意味著,此時董山的地位不僅在本部族得以穩固,亦得到了明廷的認可,
能夠憑借舊印掌管建州左衛事務,
由此,在建州左衛出現了一衛二印的狀況。
凡察見董山入京朝貢並被授予本衛指揮使且言及舊印之事,心中甚為不安,
便於正統三年,公元 1438 年春,正月入京朝貢,
遂向明廷表明,盡管舊印已由董山帶回,
但新印乃朝廷所賜予,故欲留存。
明廷在董山來朝時,本欲收回新印,而凡察如此言說,便又改變了主意,
於是針對凡察及董山二人,“一衛二印,於法不合,責令爾等即刻協同處理事務,同時將舊印遣人送還,如此方可使事務歸統,部屬信服”。
因建州左衛的衛印之爭,明廷遂將應允的遷往遼東居住一事暫且擱置。
而朝鮮為阻建州左衛遷徙,趁機打壓李滿住勢力,致其難以於婆豬江一帶存身,隻得離開婆豬江徙至蘇子河畔灶突山下。
至此,董山與凡察侄叔二人才幡然醒悟,
為擺脫朝鮮之束縛,以實現遷居遼東之計劃,
不得不舍棄這衛印之爭,攜手共商應對朝鮮之策。
為麻痹朝鮮,他們改變策略,絕口不提遷徙之事,而屢屢向朝鮮表忠順之意。
與此同時,董山明確表示放棄向李滿住所部求婚,轉而向朝鮮求婚。
“今董山,身為酋長後裔,率領部下挺身而出,入朝覲見,洗心革麵,歸順朝廷。既求聯姻,又欲宿衛,其誠意著實深厚。”
“我父親同時效力於明朝與朝鮮,我亦願效仿父親,接受任命。且我原本向滿住求婚。
如今深思,滿住乃本國之賊,不宜聯姻,故欲與本國之人成婚,永效忠誠。……若欲迎娶鏡城吉州居民,可選富饒且有奴仆、姿色出眾者為妻。若其妝奩未備,官府亦可代為籌備。”
如此一來,朝鮮對董山、凡察已放棄遷徙遼東的想法更加深信不疑。
朝鮮從四個方麵剖析了他們無法遷徙的原因。
“斡朵裏居於境內,卻早有遷徙之心。如今已獲奏準,童山等地依舊安居樂業。
其一,不能擅自遷徙。
四鎮屯兵駐守,以顯威懾之威。此為其二,不能遷徙。
酋長即便欲遷徙,屬下眾人皆不願從,若棄屬下而獨遷,不過一介匹夫罷了。此為其三,不能遷徙。
他們久居斡木河,自由耕牧,安心於此,驟然舍棄熟悉的田地,離家遠遷,寄身草木之間,亦非人之常情所能忍。此為其四,不能遷徙。
由此觀之,當無疑慮其遷徙之事。”
為了進一步緩和與朝鮮的關係,董山還請求朝鮮授職。
朝鮮國王李裪起初不敢應允,因董山已受大明官職,恐遭明廷怪罪。
然而董山數次懇切請求,且言道:“我父受命於明國與朝鮮,我亦願循父之例受職。”
至正統四年,即公元 1439 年二月,
董山再次率眾屬下部將童所老加茂赴朝鮮朝貢之際,請求授予官職。
朝鮮方始“以董山為嘉善雄武侍衛司上護軍,以童所老加茂加威勇將放虎賁侍衛司護軍”。
至此,董山成功緩和了雙方的緊張態勢,亦使朝鮮方麵鬆懈了戒備。
恰在朝鮮認定董山、凡察絕無可能逃離斡木河一帶之時。
董山、凡察卻精準地抓住時機。以“耕農打圍”為借口,
率領屬下三百餘戶,擺脫了朝鮮的束縛,
曆經諸多波折,衝破重重阻礙,逃離了斡木河一帶,最終抵達了蘇子河畔。
他本欲投靠李滿住。
豈料李滿住對其突如其來之事全然不知,已然率眾東遷。
須臾之間,董山所部生活困窘。
朝鮮國王李裪聞知董山、凡察率眾逃離,與李滿住會合,唯恐對己不利。
遂向明廷上奏道:“凡察誘侄童山逃往建州,恐其與李滿住共同生事,侵擾大明。”
明廷為解此難題,便對朝鮮國王言道:
“朕遣敕諭凡察等仍回鏡城,守其父之境土,若其回返,王當釋舊怨,寬以待之,仍命守邊軍民,勿使侵擾。”
繼而,明廷再度曉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
“朝鮮國王與爾等皆為朝廷之臣,往昔因爾等遷徙無常之緣由,屢次曉諭李裪善待爾等,李裪皆謹遵朝命,不敢違逆。爾等既已奉敕居於境城,現今卻無故擅自遷徙,致使李裪心生疑慮,此皆爾等之過。
而今已一概不予追究,敕令下達,爾等即刻率領部屬、人口、牲畜返回境城居住放牧,
仍需與朝鮮永遠和睦相處,切勿心懷小怨,動輒侵犯滋擾。
朕已再次遣使敕諭李裪,令其依舊善待爾等。
若爾等不願返回境城,願與李滿住等同處,亦聽憑自便,但不得故意挑起事端,侵犯相鄰邊境,以免獲罪”。
實際上,明廷起初是應允董山、凡察等遷至遼東與李滿住同處一地的。
然而,因朝鮮從中作梗,致使明廷改了主意。
現今遷徙既已成為既定事實,明廷自然不會執意反對。
故而,明廷采取了兩手策略,一則安撫朝鮮;
二則任由建州左衛自行抉擇,回與不回皆可。
董山、凡察接獲明廷敕諭後,心中也算有了著落。
畢竟如今好不容易擺脫了朝鮮的桎梏,獲得了獨立自主,
自是不會再回其境。
然而,當董山率部抵達蘇子河畔之後,
所麵臨的最大困境,不單單是糧食問題,更有一些部眾不斷從朝鮮出逃。
為解決溫飽之難,他們隻得向彼時的遼東總兵曹義尋求援助。
曹義未敢擅自決斷,遂上奏朝廷。
朝廷為助其渡過難關,
命遼東總兵官曹義,將董山等部眾安置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之間,與李滿住一同居住,
董山部若糧食匱乏,可如實上報帶回的男女口數於總兵鎮守官,以獲糧食接濟,使董山等逃難的女真族得以安定。
如此,不僅再度彰顯了朝廷對建州左衛移居遼東的支持立場,而且還積極協助其解決生活難題。
由此使建州女真諸部,匯聚於一地,重新走向聯合,實力亦逐漸強大。
正統六年,即公元 1441 年,
春,正月,董山遣其部屬塔察兒等入京朝貢,乞請擢升。
明廷為安董山之心,遂應其所求,
同年升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為右都督僉事。
待董山等人於遼東站穩陣腳後,即開始向朝鮮複仇,
責令朝鮮將滯留於朝鮮的一百七十餘戶建州左衛的女真人遣歸遼東,否則將伺機劫掠朝鮮。
朝鮮國王李裪,得悉消息後,不得不向明廷呈上奏章,闡明這 170 餘戶滯留的緣由。
在明廷的威壓之下,董山不敢貿然以武力索回這 170 戶建州女真。
待建州左衛在遼東安定下來之後,
內部的矛盾再度凸顯。
此時的董山已至 22 歲,且獲明廷擢升為右都督僉事,
其政治地位與叔父凡察等同,
“一衛二印”,由誰執掌建州左衛,這一問題再度公開化。
明廷為化解衛印之爭,責令遼東總兵官曹義出麵斡旋,
然而二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休,遂一同前往開原,
雖經曹義“反複曉諭朝廷律法製度,
凡察,交出了新印,卻意欲入朝申訴。
為妥善處理此問題,曹義援引永樂年間海西女真都指揮惱納、塔失叔侄爭印之舊例,
“欲設建州右衛以安凡察之心,消弭爭釁,以靖邊地”。
明廷納曹義之建言,不再收回新舊二印,
遂於正統七年,即公元 1442 年二月,分建州左衛,新設建州右衛,擢升都督僉事董山為都督同知掌左衛事,統領舊部;
擢升都督僉事凡察為都督同知掌右衛事,掌管新印。
“特譴敕諭爾處大小頭目人民,聽從所願分屬,自今宜嚴飭下,毋相侵害,以保爾祿位,延及子孫”。
由此形成了建州三衛。
由於建州右衛的設立,不僅緩解了建州女真內部的矛盾,
同時也與明廷建立了更加友好的關係,
使建州女真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每年都有大量的建州女真人入明京朝貢,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農業生產也有了較快的發展,經濟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董山利用舊山城的基礎重新修築了佛阿拉城。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發生,明正統皇帝朱祁鎮被殺,紫荊關大捷後,瓦剌太師也先,實力大減。
為了恢複勢力,瓦刺也先不斷率兵抄掠遼東,對建州女真產生了重大影響,
為了本部女真族人的生存,董山聯合叔父凡察和嶽父李滿住,三部發兵5000抄掠遼東,遼東為之困敝。
當時,明廷南方叛逆和陝西流民之亂爆發,
對此,新任薊州鎮總兵官,兼管遼東之地的趙輔,也無可奈何,便采取關閉開原城東及廣寧馬市貿易的手段,以示懲罰。
天順元年,趙輔巡撫遼東,董山見瓦剌也先,勢力已衰落,
考慮到以自己的力量並不能抵抗明廷,況且當時的天順帝也並未追究他們附合瓦剌也先,抄掠遼東之罪,
於天順元年,公元1450年,一月,再受招撫。
這樣建州女真再一次進入了和平發展的階段,
一直延續到天順二年,公元1451年二月
在這一年二月,由於建州右衛指揮使凡察已死,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年邁,
建州三衛的三大首領,唯有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年富力強,且複有謀略,
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遂暗中兼管三衛,實現了實際上的建州女真之一統。
掌三衛兵權後,董山勢力大增,有女真騎兵2萬,部眾5萬多人。
勢力大漲的建州女真首領董山,開始不滿足於現狀,想要做大做強,
於天順二年,公元1451年,3月底,再次發精銳騎兵5000,侵略遼東,
對此,薊州鎮總兵兼管遼東之地的趙輔,早已經有所察覺,並暗中做了準備和應對之策,
天順兩年,公元1451年,四月初一,
薊州鎮總兵趙輔,領大軍5萬,兵分三路,在遼東女真完顏部的暗中配合下,主動進攻佛阿拉城的建州女真董山部。
此時,董山控製下的整個建州女真三衛,有三衛大軍騎兵2萬,
5萬明軍 pk 2萬女真大軍,
第一次遼東大戰,於天順兩年,四月初一,正式打響……
此戰,戰局如何呢?
麵對5萬強大明軍的主動進攻,建州女真首領董山,將會如何應對呢?
此戰之中,女真完顏部又有何作為呢?
此戰和武當派八代子弟衝虛所說的“無恥淫賊”又有何關係呢?
請繼續觀看……
其父乃建州左衛右都督猛哥帖木兒。其母為猛哥帖木兒之偏妾,此女乃其父與明朝於開原交易時所購得之漢家女子。
董山童年之際,正值建州女真最為孱弱之時,常遭蒙古韃靼、兀良哈等部族之侵擾,其成長歲月乃是在不停遷徙與動亂中度過。
永樂二十一年,即公元 1423 年,
為避蒙古韃靼部侵擾,其父建州左衛指揮使猛哥貼木兒,隻得率女真族人離鳳州而東遷,重歸曾久居之阿木河流域,此乃彼時朝鮮轄下之會寧一帶。
蓋因猛哥帖木兒自受明廷招安後,對明廷忠心耿耿,故而深得當時永樂皇帝之青睞,屢屢加官晉爵。
宣德元年,即公元 1426 年,
猛哥帖木兒獲明宣宗朱瞻基敕封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
宣德八年,公元 1433 年,再受進封為建州左衛右都督。
未幾,猛歌帖木兒攜弟凡察、長子阿穀等族人,襄助遼東都指揮裴俊征伐“七姓野人之亂”。
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長子阿穀皆因是役負傷。
“七姓野人”為圖報複,
於十月十九日,由楊木答兀糾集各處野人,計有八百餘眾,皆身披明甲而至猛哥帖木兒、凡察、阿穀、歹都等人家,一麵縱火焚之,一麵守株待兔。
待至申時,大火將阿穀等人所居山寨之門焚毀,
繼而七姓野人攻破城牆,攻入城中,
猛哥帖木兒、長子阿穀等族人男子盡遭屠戮,婦女亦皆被擄掠而去。
此戰過後,僅有猛歌帖木兒之弟凡察和部署老胡赤等族中要員成功突圍,得以幸免,
餘者盡皆戰死,婦女、兒童、敕書、印信等皆遭劫掠一空。
彼時,猛歌帖木兒次子董山,年方十四五,亦淪為被搶掠之孩童。
至此,建州左衛之女真人呈現出群龍無首、部族流散、統屬缺失之態。
事變發生後,率先向明廷告急的凡察,身為猛哥帖木兒之弟,肩負起了重振建州左衛之重任。
宣德九年,即公元 1434 年,明廷派遣都指揮裴俊前往斡木河招安諭示,遭遇賊寇與之交戰,然因敵我力量懸殊,凡察等人率領隊伍前往增援,斬殺賊寇立下功勞,故而得以晉升。
故而,戰後,凡察獲明廷擢升,由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升任都督僉事。
鑒於建州左衛舊印遭掠奪,明廷遂向凡察授予新印。
同年四月,凡察為報兄長猛哥帖木兒等人之仇,上奏明廷請求發兵征討楊木答兀及“七姓野人”。
明廷無意為此發兵,但又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對楊木答兀施壓,赦免其罪,責令將所掠奪的建州人馬資財盡數追回,令其與凡察化解仇怨修好,如此方可永保太平。
在明廷的威壓之下,楊木答兀等隻得將所掠奪的財物人畜交還建州左衛,
董山與長兄阿穀的妻子等人一同被贖回。
董山亦將原建州左衛舊印一並帶回。
然而年幼的董山深知此時自身力量微弱,尚無法統領建州左衛,仍需依附其叔凡察,遂未將帶回舊印之事張揚。
由此觀之,董山雖年少,卻極為聰慧,深知衛印之重要及自身所處之境,為其日後之崛起奠定了基石。
隨著歲月的推移,董山在建州左衛的地位愈發穩固,其威信也日漸樹立,開始逐漸展露自身的才華。
正統二年,即公元 1437 年十一月,
董山雖未獲任何官職,卻仍以建州左都督猛哥帖木兒之子的身份入京朝貢,並向明廷奏報:
“臣父遭七姓野人謀害,臣與叔都督凡察及百戶高早化等五百餘戶,暗中逃往朝鮮之地,欲一同遷至遼東居住,唯恐被朝鮮國拘禁,懇請聖上憐憫。”
明廷收到董山的上奏後,應允了董山率部眾遷往遼東的請求,
並責令朝鮮國王李陶,將董山、凡察等家送至毛憐衛。
繼而命毛憐衛都指揮同知郎卜兒罕,遣人護送入境,不得有所損傷。
緊接著明廷“命原掌建州左衛事右都督猛哥帖木之子董山,承襲本衛指揮一職”。
這意味著,此時董山的地位不僅在本部族得以穩固,亦得到了明廷的認可,
能夠憑借舊印掌管建州左衛事務,
由此,在建州左衛出現了一衛二印的狀況。
凡察見董山入京朝貢並被授予本衛指揮使且言及舊印之事,心中甚為不安,
便於正統三年,公元 1438 年春,正月入京朝貢,
遂向明廷表明,盡管舊印已由董山帶回,
但新印乃朝廷所賜予,故欲留存。
明廷在董山來朝時,本欲收回新印,而凡察如此言說,便又改變了主意,
於是針對凡察及董山二人,“一衛二印,於法不合,責令爾等即刻協同處理事務,同時將舊印遣人送還,如此方可使事務歸統,部屬信服”。
因建州左衛的衛印之爭,明廷遂將應允的遷往遼東居住一事暫且擱置。
而朝鮮為阻建州左衛遷徙,趁機打壓李滿住勢力,致其難以於婆豬江一帶存身,隻得離開婆豬江徙至蘇子河畔灶突山下。
至此,董山與凡察侄叔二人才幡然醒悟,
為擺脫朝鮮之束縛,以實現遷居遼東之計劃,
不得不舍棄這衛印之爭,攜手共商應對朝鮮之策。
為麻痹朝鮮,他們改變策略,絕口不提遷徙之事,而屢屢向朝鮮表忠順之意。
與此同時,董山明確表示放棄向李滿住所部求婚,轉而向朝鮮求婚。
“今董山,身為酋長後裔,率領部下挺身而出,入朝覲見,洗心革麵,歸順朝廷。既求聯姻,又欲宿衛,其誠意著實深厚。”
“我父親同時效力於明朝與朝鮮,我亦願效仿父親,接受任命。且我原本向滿住求婚。
如今深思,滿住乃本國之賊,不宜聯姻,故欲與本國之人成婚,永效忠誠。……若欲迎娶鏡城吉州居民,可選富饒且有奴仆、姿色出眾者為妻。若其妝奩未備,官府亦可代為籌備。”
如此一來,朝鮮對董山、凡察已放棄遷徙遼東的想法更加深信不疑。
朝鮮從四個方麵剖析了他們無法遷徙的原因。
“斡朵裏居於境內,卻早有遷徙之心。如今已獲奏準,童山等地依舊安居樂業。
其一,不能擅自遷徙。
四鎮屯兵駐守,以顯威懾之威。此為其二,不能遷徙。
酋長即便欲遷徙,屬下眾人皆不願從,若棄屬下而獨遷,不過一介匹夫罷了。此為其三,不能遷徙。
他們久居斡木河,自由耕牧,安心於此,驟然舍棄熟悉的田地,離家遠遷,寄身草木之間,亦非人之常情所能忍。此為其四,不能遷徙。
由此觀之,當無疑慮其遷徙之事。”
為了進一步緩和與朝鮮的關係,董山還請求朝鮮授職。
朝鮮國王李裪起初不敢應允,因董山已受大明官職,恐遭明廷怪罪。
然而董山數次懇切請求,且言道:“我父受命於明國與朝鮮,我亦願循父之例受職。”
至正統四年,即公元 1439 年二月,
董山再次率眾屬下部將童所老加茂赴朝鮮朝貢之際,請求授予官職。
朝鮮方始“以董山為嘉善雄武侍衛司上護軍,以童所老加茂加威勇將放虎賁侍衛司護軍”。
至此,董山成功緩和了雙方的緊張態勢,亦使朝鮮方麵鬆懈了戒備。
恰在朝鮮認定董山、凡察絕無可能逃離斡木河一帶之時。
董山、凡察卻精準地抓住時機。以“耕農打圍”為借口,
率領屬下三百餘戶,擺脫了朝鮮的束縛,
曆經諸多波折,衝破重重阻礙,逃離了斡木河一帶,最終抵達了蘇子河畔。
他本欲投靠李滿住。
豈料李滿住對其突如其來之事全然不知,已然率眾東遷。
須臾之間,董山所部生活困窘。
朝鮮國王李裪聞知董山、凡察率眾逃離,與李滿住會合,唯恐對己不利。
遂向明廷上奏道:“凡察誘侄童山逃往建州,恐其與李滿住共同生事,侵擾大明。”
明廷為解此難題,便對朝鮮國王言道:
“朕遣敕諭凡察等仍回鏡城,守其父之境土,若其回返,王當釋舊怨,寬以待之,仍命守邊軍民,勿使侵擾。”
繼而,明廷再度曉諭建州左衛都督凡察:
“朝鮮國王與爾等皆為朝廷之臣,往昔因爾等遷徙無常之緣由,屢次曉諭李裪善待爾等,李裪皆謹遵朝命,不敢違逆。爾等既已奉敕居於境城,現今卻無故擅自遷徙,致使李裪心生疑慮,此皆爾等之過。
而今已一概不予追究,敕令下達,爾等即刻率領部屬、人口、牲畜返回境城居住放牧,
仍需與朝鮮永遠和睦相處,切勿心懷小怨,動輒侵犯滋擾。
朕已再次遣使敕諭李裪,令其依舊善待爾等。
若爾等不願返回境城,願與李滿住等同處,亦聽憑自便,但不得故意挑起事端,侵犯相鄰邊境,以免獲罪”。
實際上,明廷起初是應允董山、凡察等遷至遼東與李滿住同處一地的。
然而,因朝鮮從中作梗,致使明廷改了主意。
現今遷徙既已成為既定事實,明廷自然不會執意反對。
故而,明廷采取了兩手策略,一則安撫朝鮮;
二則任由建州左衛自行抉擇,回與不回皆可。
董山、凡察接獲明廷敕諭後,心中也算有了著落。
畢竟如今好不容易擺脫了朝鮮的桎梏,獲得了獨立自主,
自是不會再回其境。
然而,當董山率部抵達蘇子河畔之後,
所麵臨的最大困境,不單單是糧食問題,更有一些部眾不斷從朝鮮出逃。
為解決溫飽之難,他們隻得向彼時的遼東總兵曹義尋求援助。
曹義未敢擅自決斷,遂上奏朝廷。
朝廷為助其渡過難關,
命遼東總兵官曹義,將董山等部眾安置於三土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之間,與李滿住一同居住,
董山部若糧食匱乏,可如實上報帶回的男女口數於總兵鎮守官,以獲糧食接濟,使董山等逃難的女真族得以安定。
如此,不僅再度彰顯了朝廷對建州左衛移居遼東的支持立場,而且還積極協助其解決生活難題。
由此使建州女真諸部,匯聚於一地,重新走向聯合,實力亦逐漸強大。
正統六年,即公元 1441 年,
春,正月,董山遣其部屬塔察兒等入京朝貢,乞請擢升。
明廷為安董山之心,遂應其所求,
同年升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為右都督僉事。
待董山等人於遼東站穩陣腳後,即開始向朝鮮複仇,
責令朝鮮將滯留於朝鮮的一百七十餘戶建州左衛的女真人遣歸遼東,否則將伺機劫掠朝鮮。
朝鮮國王李裪,得悉消息後,不得不向明廷呈上奏章,闡明這 170 餘戶滯留的緣由。
在明廷的威壓之下,董山不敢貿然以武力索回這 170 戶建州女真。
待建州左衛在遼東安定下來之後,
內部的矛盾再度凸顯。
此時的董山已至 22 歲,且獲明廷擢升為右都督僉事,
其政治地位與叔父凡察等同,
“一衛二印”,由誰執掌建州左衛,這一問題再度公開化。
明廷為化解衛印之爭,責令遼東總兵官曹義出麵斡旋,
然而二人各執一詞,爭執不休,遂一同前往開原,
雖經曹義“反複曉諭朝廷律法製度,
凡察,交出了新印,卻意欲入朝申訴。
為妥善處理此問題,曹義援引永樂年間海西女真都指揮惱納、塔失叔侄爭印之舊例,
“欲設建州右衛以安凡察之心,消弭爭釁,以靖邊地”。
明廷納曹義之建言,不再收回新舊二印,
遂於正統七年,即公元 1442 年二月,分建州左衛,新設建州右衛,擢升都督僉事董山為都督同知掌左衛事,統領舊部;
擢升都督僉事凡察為都督同知掌右衛事,掌管新印。
“特譴敕諭爾處大小頭目人民,聽從所願分屬,自今宜嚴飭下,毋相侵害,以保爾祿位,延及子孫”。
由此形成了建州三衛。
由於建州右衛的設立,不僅緩解了建州女真內部的矛盾,
同時也與明廷建立了更加友好的關係,
使建州女真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每年都有大量的建州女真人入明京朝貢,並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農業生產也有了較快的發展,經濟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董山利用舊山城的基礎重新修築了佛阿拉城。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變”發生,明正統皇帝朱祁鎮被殺,紫荊關大捷後,瓦剌太師也先,實力大減。
為了恢複勢力,瓦刺也先不斷率兵抄掠遼東,對建州女真產生了重大影響,
為了本部女真族人的生存,董山聯合叔父凡察和嶽父李滿住,三部發兵5000抄掠遼東,遼東為之困敝。
當時,明廷南方叛逆和陝西流民之亂爆發,
對此,新任薊州鎮總兵官,兼管遼東之地的趙輔,也無可奈何,便采取關閉開原城東及廣寧馬市貿易的手段,以示懲罰。
天順元年,趙輔巡撫遼東,董山見瓦剌也先,勢力已衰落,
考慮到以自己的力量並不能抵抗明廷,況且當時的天順帝也並未追究他們附合瓦剌也先,抄掠遼東之罪,
於天順元年,公元1450年,一月,再受招撫。
這樣建州女真再一次進入了和平發展的階段,
一直延續到天順二年,公元1451年二月
在這一年二月,由於建州右衛指揮使凡察已死,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年邁,
建州三衛的三大首領,唯有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年富力強,且複有謀略,
建州左衛指揮使董山,遂暗中兼管三衛,實現了實際上的建州女真之一統。
掌三衛兵權後,董山勢力大增,有女真騎兵2萬,部眾5萬多人。
勢力大漲的建州女真首領董山,開始不滿足於現狀,想要做大做強,
於天順二年,公元1451年,3月底,再次發精銳騎兵5000,侵略遼東,
對此,薊州鎮總兵兼管遼東之地的趙輔,早已經有所察覺,並暗中做了準備和應對之策,
天順兩年,公元1451年,四月初一,
薊州鎮總兵趙輔,領大軍5萬,兵分三路,在遼東女真完顏部的暗中配合下,主動進攻佛阿拉城的建州女真董山部。
此時,董山控製下的整個建州女真三衛,有三衛大軍騎兵2萬,
5萬明軍 pk 2萬女真大軍,
第一次遼東大戰,於天順兩年,四月初一,正式打響……
此戰,戰局如何呢?
麵對5萬強大明軍的主動進攻,建州女真首領董山,將會如何應對呢?
此戰之中,女真完顏部又有何作為呢?
此戰和武當派八代子弟衝虛所說的“無恥淫賊”又有何關係呢?
請繼續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