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初十,


    開創大明王朝的,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於南京應天皇宮,


    五月十六,明太祖朱元璋被葬於南京孝陵。


    五月十七,皇太孫朱允炆,繼皇帝位,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建文元年。


    同年9月,第二代西平侯沐春,病逝於軍中後,


    由於沐春無子,建文帝朱允炆便讓其弟沐晟,世襲西平侯,仍然出鎮雲南。


    沐晟遂成為雲南沐氏第三代西平侯。


    沐家雖然從沐英開始,沐春、沐晟父子兩代三人接力坐鎮雲南,


    但當時雲南之地,並非沐家的一言堂。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年,九月,


    為之製衡雲南之地沐家的權勢,


    明太祖朱元璋讓其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前往雲南正式就藩。


    明初奉行的是“親王戍邊”的國策,


    岷王手下同樣也有實力強大的雲南三護衛。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後,形勢發生了變化,


    由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基本盤是代表江南大地主儒門文官集團的利益,


    他必然會對洪武舊製,代表道門勢力的藩王,進行改革。


    當時朝廷的主要目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但是第三代西平侯沐晟,從沐家家族的利益出發,和建文皇帝朱允炆之間進行了一次心有靈犀的利益交換。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


    第三代西平侯沐晟,向朝廷上奏,稱岷王朱楩侵占百姓農田,


    建文帝朱允炆順杆而上,趁機將其廢為庶人,徙居漳州。


    一個月後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作為投桃報李,


    沐晟調動了大量雲南方麵心係朝廷的軍官支持朝廷平亂,但其控製下的30萬沐家軍,卻並沒有大規模的調動。


    雙方隻是互相利用而已。


    靖難之役時,沐晟更是趁機清除了朝廷安插在沐家軍之中的軍官,徹底掌控了30萬西南邊軍和整個雲南之地。


    而建文帝朱允炆在獲悉燕王朱棣起兵之後,


    也確實是在沐晟提供的大量雲南方麵軍官的支持下,


    僅僅隻花了十幾天的時間便組織起了一支三十萬人的平亂大軍。


    而後,雲南籍的戰將們也確實是在靖難之戰中表現不俗,


    尤其是下麵幾位大將,


    其一,雲南籍大將甯忠,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八月十二,


    三十萬平亂大軍,在大明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的帶領下,


    緩緩北上抵達真定,並分兵於河間、鄚州、雄縣,為犄角之勢。


    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


    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餘的1萬殘兵,


    此戰耿炳文部將張保投降,並告知燕王朱棣,耿炳文的部隊分駐滹沱河兩岸,


    於是朱棣派張保回去告訴耿炳文“雄縣、鄚州大敗,燕兵將至”,以打擊其士氣,從而使耿炳文合兵一處,便於一舉擊潰。


    耿炳文果然中計,將北岸的兵馬調過了河,大兵盡數集中於滹沱河南岸。


    八月二十四日,燕軍到達無極縣。


    從樵夫和南軍被俘士兵處得知敵情,


    於是燕軍果斷發起決戰。


    燕王朱棣更是親自率軍奔襲真定,


    此戰耿炳文戰死,大批高級武將被俘。


    在此特別說明一下,


    當時三十萬平亂大軍的副總指揮右副將軍甯忠,乃是已故右軍都督府左都督甯正的兒子,


    甯忠,正是沐晟支援給建業帝朱允炆的雲南籍的戰將!


    其父甯正,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的時候出任雲南都指揮使。


    和西平侯沐英一起出生入死,先後討平百夷叛將刀思郎以及東川、越州等地蠻夷。


    在沐英去世,沐春尚未赴任的空窗期,負責代為鎮守雲南的正是甯正。


    甯正和沐英是一起扛過槍的兄弟,


    他的兒子甯忠和沐英的兒子沐春、沐晟關係會差嘛,


    可見,靖難之戰初期之時,沐晟確實是出了大力。


    其二,是雲南籍戰將瞿能。


    當長興侯戰死之後,建文帝朱允炆派曹國公李景隆緊急北上接替軍權。


    在第一次圍攻北平失敗後,李景隆於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再次北上,


    與燕王大軍在白溝河一帶展開決戰。


    燕王朱棣雖然在白溝河之戰中憑借著一股天降妖風,反敗為勝擊潰了官軍,但其中的過程極為曲折。


    根據史書的記載,朱棣本人甚至都差一點被建文朝方麵的大將瞿能斬殺。


    而瞿能,正是又是一位帶有強烈雲南烙印的將領。


    瞿能是鳳陽衛指揮使、賜大都督府僉事致仕瞿通的兒子,


    瞿通則是最早一批投在朱元璋麾下的元老。


    瞿能原來一直在四川都司任職,還曾經跟隨涼國公藍玉平定了月魯帖木兒之亂。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瞿能以中軍都督僉事的身份署掌雲南都司事。


    在此後的幾年中,瞿能和沐春一起東征西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因此在耿炳文戰死,甯忠被俘的情況下,


    沐晟毅然派出自己大哥左膀右臂之一的瞿能千裏赴援。


    可惜瞿能運氣不佳,最終被朱棣之子朱高煦所殺,壯烈殉國。


    《明史》記載:“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率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


    其三,雲南籍戰將徐凱。


    李景隆戰敗後被建文帝朱允炆解職,改由平燕將軍、曆城侯盛庸為主帥。


    當時朱棣新敗於濟南,官軍士氣正盛。


    盛庸駐軍德州,大將平安駐軍定州,徐凱駐軍滄州。


    為了破掉這個口袋陣,朱棣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月


    以出兵遼東為幌子,對徐凱駐守的滄州發動了一次突然襲擊。


    《明太宗實錄》記載:“丙辰,移師還通州,循河而南。眾鹹疑曰:‘今征遼東而南行,何也?’上紿之曰:‘夜來有白氣二道,自東北指西南。《占書》雲執本者勝。今行師利南,不利於東。天象顯示,不可違也。’”


    當時徐凱正在組織兵力搶修城牆,


    當燕軍騎兵以一日一夜急行軍三百裏的方式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建文朝軍隊毫無懸念地敗下陣來。


    雲南籍戰將徐凱被俘!


    其四,雲南籍戰將孫霖!


    燕軍攻破滄州之後繳獲了大量輜重器械,為了讓這批物資能夠順利運回北平,朱棣親自領兵南下牽製東昌方麵的盛庸所部主力。


    這一戰以燕軍的失敗而告終,還損失了大將張玉,


    但在前期的交鋒中朱棣擊敗了盛庸的先鋒孫霖。


    而孫霖的官職是陸涼衛指揮使,陸涼衛的治所在今雲南省陸良縣,屬雲南都司管轄。


    其五,雲南籍戰將何福。


    盛庸在東昌大勝之後,誌得意滿,


    隨即就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的滹沱河之戰中遭遇慘敗。


    為了增強朝廷大軍的實力,朱允炆將左軍都督何福,從雲南緊急調往德州。


    何福,可以說是沐家軍的嫡係,


    當年收複雲南之時便跟在沐英身邊。


    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何福憑借著戰功一路升到正一品的左軍都督府都督。


    當沐春在軍中突然去世之時,奉旨代行指揮權的就是何福,最終刀幹孟也是死在何福手上。


    換句話說,當何福出現在靖難戰場上之時,


    當時的雲南沐家,確實是已經把手裏的所有王牌大將們,都奉獻給了建文帝朱允炆,


    就隻剩下沐晟,統領得沒有大將幫扶的30萬西南沐家軍了。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


    燕王朱棣孤注一擲,千裏奔襲南京。


    建文朝廷軍隊圍追堵截,雙方終於在靈璧一線展開決戰。


    靈璧即今宿州市靈璧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


    東臨泗縣,南接五河縣,北部與徐州睢寧縣接壤,


    是燕軍南下的必經之地。


    決戰初期,


    雲南籍戰將何福,率軍接連獲勝,連斬燕軍大將陳文、李斌等人,一度打的讓當時的戰神朱棣都打算放棄本次南下計劃。


    但隨著燕軍切斷建文朝官軍糧道,何福最終戰敗。


    《明史》記載:“丁醜,何福等營靈璧,燕遮其餉道,平安分兵六萬人護之。


    己卯,王帥精銳橫擊。斷其軍為二。


    何福空壁來援,王軍少卻,高煦伏兵起,福敗走。”


    可以說靖難之戰,30萬雲南沐家軍雖然沒有出現在戰場之上,


    但第三代西平侯沐晟,客觀也確實是出了大力的,


    其派出的五員雲南籍戰將—甯忠、瞿能、徐凱、孫霖、何福,


    個頂個,都是當時雲南沐王府之地的一流大將,


    尤其是瞿能、何福兩人,在靖難之戰中,表現很是不俗。


    兩人更是斬殺了燕王朱棣手下的多員大將,


    靖難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失敗,


    隻能說是燕王朱棣的軍事才能在當時,確實是天下第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享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享子並收藏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