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心情格外複雜
重生1990,醉臥美人膝 作者:陌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安全監督司提交的“9月13號”事故調查報告非常詳盡,特別提到了副局長宋長江在安全工作會議上的提議被擱置的情況,並帶回了會議記錄原件。
雖然記錄沒有詳細描述當時的情形,但安全監督司的調查使得報告詳細揭示了一切。
能坐在這會議室裏的都是官場老手,一聽就明白了背後的原因。
梁向前上任即調整副局分工以打壓對手,雖然調整分工是鐵路局職權內的事,但需要上報鐵道部備案。
當時許多人覺得宋長江受了委屈,但多數人僅表同情。
盡管姚副部長當時頗為不滿,但不便直接幹預基層工作。
梁向前的做法已不僅僅是領導責任問題,它涉及到失職或玩忽職守!
事故責任明確後,部長會議迅速達成一致意見。
僅僅在事故發生5天後的9月18日,鐵道部迅速作出決定,撤銷梁向前的遼東鐵路局局長和黨委副書記職務,另有任用;免除王豐的遼東鐵路局黨委書記職務,另有任用;同時,也撤掉了主管安全和運輸的副局長等人的職務。
撤職與免職表麵上相似,但實際上在幹部任免中差異巨大。
撤職意味著撤銷職務及相應級別,而免職隻是不再擔任當前職務,級別保留,調動到其他單位後仍可按級別安排相應職位。
這意味著梁向前的仕途徹底終結,而王豐在短暫擔任三個月的局黨委書記後,黯然回到了原先的宣傳部,盡管級別未變,但隻被安排為一個副部級巡視員的閑職,他的政治生涯也幾乎走到了盡頭。
在姚副部長的強力支持下,宋長江出任遼東鐵路局局長,全國鐵路總工會副主席王建中調來擔任黨委書記,另外從嶺南和膠東鐵路調來了兩名副局長,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鐵道部的處理僅限於鐵路局層麵,各處室、分局及車站段的處理則由鐵路局自行負責。
宋長江上任後,嚴格處理了“9月13號”事故的相關責任人,大刀闊斧地調整了處室和分局的領導幹部,迅速在全係統開展了安全生產大討論和大檢查活動,努力消除安全隱患,淨化安全生產環境。
林國正原本以為宋長江上任後自己的崗位也會有所變動,但等了很久都沒有消息。
不知是宋長江忘記了他,還是為了避免嫌疑暫不調整,這讓他感到頗為困惑。
聽說鐵路係統幹部要大幅調整,林國正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吳華。
本來他打算向吳正國匯報,可偏偏吳正國正在中央黨校學習,聯係不上,隻好轉告給吳華。
吳華也沒耽擱,晚上立刻把消息轉達給吳正國,後者隻簡單回應了句“我知道了”,便掛斷了電話。
吳華明白,父親因為鐵路事故感到痛心,情緒才會如此低落。
這段日子,吳正國的心情格外複雜,既震撼又沉重。
他震驚於吳華的預言屢屢成真,不隻是以往那些不可思議的預測,這次吳華堅持讓他調離鐵路係統,理由很直接:鐵路事故頻發,家人終日憂慮,換個安穩環境。
剛調到蕪江省沒滿三個月,遼東鐵路就發生了慘劇,如果他還坐在局長位子上,怕是難逃相似的命運!
如果說這事故純屬巧合,那宋長江調職文教衛生副局時吳華所說的“因禍得福”,難道也是巧合?世上的巧合未免太多。
即便吳華仿佛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吳正國作為一個堅定的辯證唯物主義者,自然是不信鬼神的。
可事情偏偏無法用常理解釋,這就讓他震驚不已。
沉重感源自於吳正國認為,作為前任鐵路局局長,對遼東鐵路的嚴重事故以及那麽多生命損失負有責任。
隱患累積非一日之寒,他承認在任時未能根除安全隱患,這才導致今日的悲劇,雖然職位變動讓他免於直接問責,但內心充滿愧疚。
這段時間,遼東鐵路局的幹部頻繁調整,林國正常與吳華溝通。
得知林國正的境遇,吳華頗為費解。
按理,林國正是蕪江鐵路局出身,與宋長江關係密切,又是父親的長期秘書,按說宋長江應提攜他,為何卻不然?經過仔細分析幹部調整名單,吳華才恍然大悟。
宋長江顯然是想大刀闊斧改革,打破舊有的派係壁壘,建立一支團結的幹部隊伍,減少派係鬥爭對安全運營的影響。
他不僅重用蕪江來的幹部,也超越地域偏見,啟用遼東和錦城的幹部,因此放棄缺乏專業背景的林國正也就合情合理了。
等到吳正國黨校歸來,心中疙瘩漸漸解開。
身處高位,他有權閱讀內部文件,裏麵記錄了全國各地不為公眾所知的各類事故。
像“9·13”這樣的大火事故,不可能隱瞞,因而引起巨大關注。
吳華始終記掛著林國正的事,與父親閑談時特意提出,同時也提議將母親王淑芬調至地方政府工作。
作為省委副首長夫人,王淑芬隨調動很正常,但在林國正的問題上,理由並不充分,這讓吳正國頗感為難。
吳華提出一個讓事情正當化的方案,讓吳正國聽後不由笑了。
一番運作後,半月之內,王淑芬和林國正雙雙從遼東鐵路局調入蕪江省政府工作。
王淑芬繼續從事她的醫藥管理工作,成為衛生廳藥政處副處長,級別從科級晉升半級。
林國正則成為蕪江省政府駐鐵路聯絡辦公室主任,這是個正處級崗位,對他來說既提升了半級,又因為他熟悉鐵路業務且人脈廣,非常適合這個職務。
經過秋日烈日一整天的炙烤,太陽終於西沉,為那些在“秋老虎”統治下度過漫長一天的人們帶來了幾絲涼爽。
吳華坐在窗邊,凝視著夜色漸濃的戶外,合上了手中的書,起身伸了個懶腰,扭動著因久坐而酸痛的腰部。
突然,他的腦海裏蹦出了火車站前的茶葉蛋和烤魚,這個念頭一出現就像脫韁的野馬,再也難以抑製。
吳華近期的生活異常悠閑。
雖然記錄沒有詳細描述當時的情形,但安全監督司的調查使得報告詳細揭示了一切。
能坐在這會議室裏的都是官場老手,一聽就明白了背後的原因。
梁向前上任即調整副局分工以打壓對手,雖然調整分工是鐵路局職權內的事,但需要上報鐵道部備案。
當時許多人覺得宋長江受了委屈,但多數人僅表同情。
盡管姚副部長當時頗為不滿,但不便直接幹預基層工作。
梁向前的做法已不僅僅是領導責任問題,它涉及到失職或玩忽職守!
事故責任明確後,部長會議迅速達成一致意見。
僅僅在事故發生5天後的9月18日,鐵道部迅速作出決定,撤銷梁向前的遼東鐵路局局長和黨委副書記職務,另有任用;免除王豐的遼東鐵路局黨委書記職務,另有任用;同時,也撤掉了主管安全和運輸的副局長等人的職務。
撤職與免職表麵上相似,但實際上在幹部任免中差異巨大。
撤職意味著撤銷職務及相應級別,而免職隻是不再擔任當前職務,級別保留,調動到其他單位後仍可按級別安排相應職位。
這意味著梁向前的仕途徹底終結,而王豐在短暫擔任三個月的局黨委書記後,黯然回到了原先的宣傳部,盡管級別未變,但隻被安排為一個副部級巡視員的閑職,他的政治生涯也幾乎走到了盡頭。
在姚副部長的強力支持下,宋長江出任遼東鐵路局局長,全國鐵路總工會副主席王建中調來擔任黨委書記,另外從嶺南和膠東鐵路調來了兩名副局長,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
鐵道部的處理僅限於鐵路局層麵,各處室、分局及車站段的處理則由鐵路局自行負責。
宋長江上任後,嚴格處理了“9月13號”事故的相關責任人,大刀闊斧地調整了處室和分局的領導幹部,迅速在全係統開展了安全生產大討論和大檢查活動,努力消除安全隱患,淨化安全生產環境。
林國正原本以為宋長江上任後自己的崗位也會有所變動,但等了很久都沒有消息。
不知是宋長江忘記了他,還是為了避免嫌疑暫不調整,這讓他感到頗為困惑。
聽說鐵路係統幹部要大幅調整,林國正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吳華。
本來他打算向吳正國匯報,可偏偏吳正國正在中央黨校學習,聯係不上,隻好轉告給吳華。
吳華也沒耽擱,晚上立刻把消息轉達給吳正國,後者隻簡單回應了句“我知道了”,便掛斷了電話。
吳華明白,父親因為鐵路事故感到痛心,情緒才會如此低落。
這段日子,吳正國的心情格外複雜,既震撼又沉重。
他震驚於吳華的預言屢屢成真,不隻是以往那些不可思議的預測,這次吳華堅持讓他調離鐵路係統,理由很直接:鐵路事故頻發,家人終日憂慮,換個安穩環境。
剛調到蕪江省沒滿三個月,遼東鐵路就發生了慘劇,如果他還坐在局長位子上,怕是難逃相似的命運!
如果說這事故純屬巧合,那宋長江調職文教衛生副局時吳華所說的“因禍得福”,難道也是巧合?世上的巧合未免太多。
即便吳華仿佛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吳正國作為一個堅定的辯證唯物主義者,自然是不信鬼神的。
可事情偏偏無法用常理解釋,這就讓他震驚不已。
沉重感源自於吳正國認為,作為前任鐵路局局長,對遼東鐵路的嚴重事故以及那麽多生命損失負有責任。
隱患累積非一日之寒,他承認在任時未能根除安全隱患,這才導致今日的悲劇,雖然職位變動讓他免於直接問責,但內心充滿愧疚。
這段時間,遼東鐵路局的幹部頻繁調整,林國正常與吳華溝通。
得知林國正的境遇,吳華頗為費解。
按理,林國正是蕪江鐵路局出身,與宋長江關係密切,又是父親的長期秘書,按說宋長江應提攜他,為何卻不然?經過仔細分析幹部調整名單,吳華才恍然大悟。
宋長江顯然是想大刀闊斧改革,打破舊有的派係壁壘,建立一支團結的幹部隊伍,減少派係鬥爭對安全運營的影響。
他不僅重用蕪江來的幹部,也超越地域偏見,啟用遼東和錦城的幹部,因此放棄缺乏專業背景的林國正也就合情合理了。
等到吳正國黨校歸來,心中疙瘩漸漸解開。
身處高位,他有權閱讀內部文件,裏麵記錄了全國各地不為公眾所知的各類事故。
像“9·13”這樣的大火事故,不可能隱瞞,因而引起巨大關注。
吳華始終記掛著林國正的事,與父親閑談時特意提出,同時也提議將母親王淑芬調至地方政府工作。
作為省委副首長夫人,王淑芬隨調動很正常,但在林國正的問題上,理由並不充分,這讓吳正國頗感為難。
吳華提出一個讓事情正當化的方案,讓吳正國聽後不由笑了。
一番運作後,半月之內,王淑芬和林國正雙雙從遼東鐵路局調入蕪江省政府工作。
王淑芬繼續從事她的醫藥管理工作,成為衛生廳藥政處副處長,級別從科級晉升半級。
林國正則成為蕪江省政府駐鐵路聯絡辦公室主任,這是個正處級崗位,對他來說既提升了半級,又因為他熟悉鐵路業務且人脈廣,非常適合這個職務。
經過秋日烈日一整天的炙烤,太陽終於西沉,為那些在“秋老虎”統治下度過漫長一天的人們帶來了幾絲涼爽。
吳華坐在窗邊,凝視著夜色漸濃的戶外,合上了手中的書,起身伸了個懶腰,扭動著因久坐而酸痛的腰部。
突然,他的腦海裏蹦出了火車站前的茶葉蛋和烤魚,這個念頭一出現就像脫韁的野馬,再也難以抑製。
吳華近期的生活異常悠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