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與閱讀,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對自己的生活現狀不滿意。
那麽,改變的希望在那裏?
我認為隻有兩點,一是文明其精神,二是野蠻其體魄。
就是這麽淺顯,要麽武裝自己的頭腦,讓自己更強大,通過自我精進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要麽通過鍛煉身體,讓我們的身體足夠強壯,這也是很重要的改變。
做好這兩點,一定受益匪淺。這是無數人印證過的。
這就是改變的希望。
在這裏我隻討論前者:即怎麽“文明”我們的精神。
至於,野蠻體魄,交給健身房,交給擼鐵吧。
01
讀書是絕大多數人在製定自我精進計劃時的必備項目。
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計劃表:2022年,計劃讀100本書。
“豆瓣8.0分以上的書,一本接一本,通通借來讀。等我讀完這些書,我就無敵了。”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如果有,不用不好意思,這太正常了。
因為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
大三的時候,我也給自己製定了閱讀計劃。一年閱讀80本書。
結果如何呢,在我堅持不懈地進出圖書館一個學年後,我足足讀了100本。那時候的我,幾乎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都在看書。
說實話,我還挺沉醉在那段時間裏的。
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是陷入了一種“我學到了非常非常多知識”的錯覺裏。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當我在那一年讀完這些書後,書中大部分的知識。我在大四過了一個暑假後就已經遺忘了。
這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階段。當你讀書隻是為了讀的時候,你讀一本書後遺忘內容,和我讀了100本書後遺忘,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沒有思考。
如果說讀書隻是把外界的知識往我們的腦子裏搬,那麽就算我們搬的再勤勞,在需要它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把它搬出來。
我們有搬進去的行動,也要有把這些“原材料”加工完搬出來的能力。
即輸出的能力。
這才是最重要的。
02
對我來說,一年內讀過100本書,隻是意味著我看過100本書裏的內容,而不是我懂得了裏麵的知識。
知識不是你知道就行了。而是需要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你能通過自己的思考,調動知識甚至是智慧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如果沒有鍛煉出這樣一種能力,那麽知識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個知識點而已。
它和我們知道茄子是茄子,番茄是番茄一樣,沒有本質區別。
知識點和知識點放在我們大腦的倉庫裏,不會主動為我們提供方法。隻有當我們自發地去思考,聯結,總結這些知識點,才能產出“能力”。
著名曆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這個社會更多的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而不是思考者。
當我們去檢索各種各樣的知識點放在自己的腦子裏,這些知識是零散的。
這種情況下,你隻能看到單個知識,而無法看到一個知識的多麵,也無法看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係,邏輯。
自然也就不能內化成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我有一位大學時期關係不錯的同學,他對我的影響很大。
和我不同的是,他不喜歡讀課外書。他大部分時間,除了應付學校的課程之外,都拿來做小生意了。
由於我們專業學習的是管理學,他對我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我們一直在學管理的知識,但是我們什麽時候真正實踐過呢。
這句話非常觸動我,他提到了一個關鍵點:實踐。
他說,我自我實踐的方式就是做生意。
在學校期間,他就已經開始接觸電商了。
從一開始的一個人是一支隊伍,到後麵慢慢找到三個同學和他一起運營。
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給他帶來1.5萬左右的收入。
這就是他的“實踐”。
沒有實踐,想法永遠隻是想法。實踐才能帶來迭代,才能不斷證實錯誤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行動。
顯然,我的同學已經擁有了實踐的能力。
03
那麽我的情況是從什麽時候轉變的呢。
到了大四剛開始的時候,我靜下心來。坐在圖書館裏在想:經過一年的“讀”書,你的生活有什麽改變嗎?
我捫心自問,沒有,沒有任何改變。
唯一不同的僅僅是我知道的東西變多了。
在遇到生活中瑣碎煩心的事情時,我還是脾氣一如既往地差,一點就著。
在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不知道從哪裏下手。
在對一些事情的判斷能力上,我還是常常無法看清其中的內在關係。
總之,我自己知道,我啥也沒改變。
那麽,知道問題了,就開始著手解決問題。我必須找到自己的“實踐”方法。
新學年開始,我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次,不讀了,手裏不再放三四本書。
就放一支筆,一張紙。其他啥也不需要。
去回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書寫出來,隻有書寫出來,架構出來的,這些才能稱得上實踐。
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後來我把這種改變總結為:
隻有以“結果導向”為重點的改變,才是真正的進步。
任何事情,盯著“結果”,才是踏實的。
04
什麽是結果?你讀了100本書,你腦子裏多了什麽想法,這些都不是結果。
就像金庸先生,他腦子裏有一百個精彩的武俠故事,但是如果他不動手去寫出來,那麽沒有人知道他是金庸先生。
這就是區別:“有結果”和“有想法”,中間隔著山海。
了解了這一點後,我就給自己確定了規則: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讀書隻是自我精進的一個工具。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想思考寫作到底對人意味著什麽。那麽我就帶著這個問題,首先寫下自己的答案,如果覺得淺薄,我再去閱讀其他優秀的作家對這個話題的看法。
然後從他們的文字裏提煉出內容,和我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寫作出來,形成以後我的觀點。
以後當我想和別人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就有發言權了。
因為我不僅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我還通過“寫作實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結果”。
隻有產出了“結果”,我們才能真正的說自己在進步。
05
寫作,是成長最重要的一環。寫作的益處太多了。
在這裏和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寫作更能幫助我們理清頭腦的思緒。
一件事情的看法有很多麵,你不可能在腦子裏想清楚一件事物的方方麵麵,隻有寫下來,通過文字捋順自己的邏輯推理,這件事才會變得更加接近於現實情況。
並且腦子裏的想法,可能每時每刻都在變。
早上你剛起床時覺得今天肯定不能躺平,一定要努力學習。到晚上的時候,可能就想,學習太累了,看看電影刷刷視頻多舒服。
隻有寫作下來,我們才能堅定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監督。
或者換句話說,是提升正確認知一件事的概率。
2)寫作出來的文章,是一種交流工具。
當你想要和他們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語言的表達有時候是不精準的。
你可以通過自己寫的文字和他人探討,可以更加準確。
為什麽我一定建議大家,要寫出來自己的思考。
因為文字的產出才是最高效的,寫作的成果會伴隨你很久。
3)互聯網時代,文字傳達的效率更高,傳播更遠。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一篇文章發表在網上,可以和別人有很好的探討。
而放在之前,我們和別人討論一個問題,往往都是口口相傳。
而千人千麵,甚至很多時候一人千麵。
開會十次,可能會產生十次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效率太低了,而且大多都浮於表麵。
4)最重要的一點,作品意識。
我們都知道,在這樣一個迅速變化的時代。
一個人要如何在競爭無處不在的社會中脫穎而出,一個最重要的思維就是:要有作品意識。
當你沒有作品意識的時候,你隻能讓他人通過簡曆認識你,而如果你的簡曆和別人並無二致,那麽你又如何能得到更好的薪資呢?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隻有別人知道你,通過你的作品認識你,你的價值才是稀缺的,才是獨特的。
我們認識一名演員,一名導演,一位作家。
靠的就是他們的作品。
那些堅持不參加綜藝,執著於打磨自己的演技,在遇到好劇本的時候,就能成就自己經久不衰的作品。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樣,他的電影是出了名的高投資高回報。某種程度上,大家已經把他和好作品劃等號了。
這就是他的作品能力。
而當你的文字足夠多,足夠深刻的時候,也一定能成就自己的作品。
這就是寫作最大的價值。會對人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06
寫在最後
寫作能談論的東西實在太多,很多人認為寫作對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
不過,我認為在這樣後疫情時代,我們難以猜測做什麽事情才能讓我們風險最小化。
我覺得最好的行動,就是嚐試著去寫作。
在寫作的過程中,收獲自己的成長,平靜自己的情緒。
或者更加了解自己,也是不錯的自我投資。
開始寫吧。
-----------------------------
這是一個喜歡打磨知識的男人。在人間,用知識過好人生。
點擊關注番茄閱讀,你將第一時間收到每篇驚喜文章。
----------------------------------
那麽,改變的希望在那裏?
我認為隻有兩點,一是文明其精神,二是野蠻其體魄。
就是這麽淺顯,要麽武裝自己的頭腦,讓自己更強大,通過自我精進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要麽通過鍛煉身體,讓我們的身體足夠強壯,這也是很重要的改變。
做好這兩點,一定受益匪淺。這是無數人印證過的。
這就是改變的希望。
在這裏我隻討論前者:即怎麽“文明”我們的精神。
至於,野蠻體魄,交給健身房,交給擼鐵吧。
01
讀書是絕大多數人在製定自我精進計劃時的必備項目。
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計劃表:2022年,計劃讀100本書。
“豆瓣8.0分以上的書,一本接一本,通通借來讀。等我讀完這些書,我就無敵了。”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想法?
如果有,不用不好意思,這太正常了。
因為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
大三的時候,我也給自己製定了閱讀計劃。一年閱讀80本書。
結果如何呢,在我堅持不懈地進出圖書館一個學年後,我足足讀了100本。那時候的我,幾乎除了睡覺的時間之外,都在看書。
說實話,我還挺沉醉在那段時間裏的。
現在看來,我覺得自己是陷入了一種“我學到了非常非常多知識”的錯覺裏。
為什麽這麽說。
因為當我在那一年讀完這些書後,書中大部分的知識。我在大四過了一個暑假後就已經遺忘了。
這是所有人都會遇到的階段。當你讀書隻是為了讀的時候,你讀一本書後遺忘內容,和我讀了100本書後遺忘,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都犯了一個錯誤:我們沒有思考。
如果說讀書隻是把外界的知識往我們的腦子裏搬,那麽就算我們搬的再勤勞,在需要它的時候,我們也沒辦法把它搬出來。
我們有搬進去的行動,也要有把這些“原材料”加工完搬出來的能力。
即輸出的能力。
這才是最重要的。
02
對我來說,一年內讀過100本書,隻是意味著我看過100本書裏的內容,而不是我懂得了裏麵的知識。
知識不是你知道就行了。而是需要當你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你能通過自己的思考,調動知識甚至是智慧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如果沒有鍛煉出這樣一種能力,那麽知識對我們而言,就是一個個知識點而已。
它和我們知道茄子是茄子,番茄是番茄一樣,沒有本質區別。
知識點和知識點放在我們大腦的倉庫裏,不會主動為我們提供方法。隻有當我們自發地去思考,聯結,總結這些知識點,才能產出“能力”。
著名曆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我們這個社會更多的是網絡知識分子,是檢索機器,而不是思考者。
當我們去檢索各種各樣的知識點放在自己的腦子裏,這些知識是零散的。
這種情況下,你隻能看到單個知識,而無法看到一個知識的多麵,也無法看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係,邏輯。
自然也就不能內化成你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我有一位大學時期關係不錯的同學,他對我的影響很大。
和我不同的是,他不喜歡讀課外書。他大部分時間,除了應付學校的課程之外,都拿來做小生意了。
由於我們專業學習的是管理學,他對我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我們一直在學管理的知識,但是我們什麽時候真正實踐過呢。
這句話非常觸動我,他提到了一個關鍵點:實踐。
他說,我自我實踐的方式就是做生意。
在學校期間,他就已經開始接觸電商了。
從一開始的一個人是一支隊伍,到後麵慢慢找到三個同學和他一起運營。
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給他帶來1.5萬左右的收入。
這就是他的“實踐”。
沒有實踐,想法永遠隻是想法。實踐才能帶來迭代,才能不斷證實錯誤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行動。
顯然,我的同學已經擁有了實踐的能力。
03
那麽我的情況是從什麽時候轉變的呢。
到了大四剛開始的時候,我靜下心來。坐在圖書館裏在想:經過一年的“讀”書,你的生活有什麽改變嗎?
我捫心自問,沒有,沒有任何改變。
唯一不同的僅僅是我知道的東西變多了。
在遇到生活中瑣碎煩心的事情時,我還是脾氣一如既往地差,一點就著。
在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不知道從哪裏下手。
在對一些事情的判斷能力上,我還是常常無法看清其中的內在關係。
總之,我自己知道,我啥也沒改變。
那麽,知道問題了,就開始著手解決問題。我必須找到自己的“實踐”方法。
新學年開始,我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次,不讀了,手裏不再放三四本書。
就放一支筆,一張紙。其他啥也不需要。
去回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書寫出來,隻有書寫出來,架構出來的,這些才能稱得上實踐。
這才是真正的“改變”。
後來我把這種改變總結為:
隻有以“結果導向”為重點的改變,才是真正的進步。
任何事情,盯著“結果”,才是踏實的。
04
什麽是結果?你讀了100本書,你腦子裏多了什麽想法,這些都不是結果。
就像金庸先生,他腦子裏有一百個精彩的武俠故事,但是如果他不動手去寫出來,那麽沒有人知道他是金庸先生。
這就是區別:“有結果”和“有想法”,中間隔著山海。
了解了這一點後,我就給自己確定了規則: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讀書隻是自我精進的一個工具。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想思考寫作到底對人意味著什麽。那麽我就帶著這個問題,首先寫下自己的答案,如果覺得淺薄,我再去閱讀其他優秀的作家對這個話題的看法。
然後從他們的文字裏提煉出內容,和我自己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寫作出來,形成以後我的觀點。
以後當我想和別人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就有發言權了。
因為我不僅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我還通過“寫作實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結果”。
隻有產出了“結果”,我們才能真正的說自己在進步。
05
寫作,是成長最重要的一環。寫作的益處太多了。
在這裏和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寫作更能幫助我們理清頭腦的思緒。
一件事情的看法有很多麵,你不可能在腦子裏想清楚一件事物的方方麵麵,隻有寫下來,通過文字捋順自己的邏輯推理,這件事才會變得更加接近於現實情況。
並且腦子裏的想法,可能每時每刻都在變。
早上你剛起床時覺得今天肯定不能躺平,一定要努力學習。到晚上的時候,可能就想,學習太累了,看看電影刷刷視頻多舒服。
隻有寫作下來,我們才能堅定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候,也是對我們的一種監督。
或者換句話說,是提升正確認知一件事的概率。
2)寫作出來的文章,是一種交流工具。
當你想要和他們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語言的表達有時候是不精準的。
你可以通過自己寫的文字和他人探討,可以更加準確。
為什麽我一定建議大家,要寫出來自己的思考。
因為文字的產出才是最高效的,寫作的成果會伴隨你很久。
3)互聯網時代,文字傳達的效率更高,傳播更遠。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一篇文章發表在網上,可以和別人有很好的探討。
而放在之前,我們和別人討論一個問題,往往都是口口相傳。
而千人千麵,甚至很多時候一人千麵。
開會十次,可能會產生十次不同的結果。這樣的效率太低了,而且大多都浮於表麵。
4)最重要的一點,作品意識。
我們都知道,在這樣一個迅速變化的時代。
一個人要如何在競爭無處不在的社會中脫穎而出,一個最重要的思維就是:要有作品意識。
當你沒有作品意識的時候,你隻能讓他人通過簡曆認識你,而如果你的簡曆和別人並無二致,那麽你又如何能得到更好的薪資呢?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隻有別人知道你,通過你的作品認識你,你的價值才是稀缺的,才是獨特的。
我們認識一名演員,一名導演,一位作家。
靠的就是他們的作品。
那些堅持不參加綜藝,執著於打磨自己的演技,在遇到好劇本的時候,就能成就自己經久不衰的作品。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也一樣,他的電影是出了名的高投資高回報。某種程度上,大家已經把他和好作品劃等號了。
這就是他的作品能力。
而當你的文字足夠多,足夠深刻的時候,也一定能成就自己的作品。
這就是寫作最大的價值。會對人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06
寫在最後
寫作能談論的東西實在太多,很多人認為寫作對普通人來說遙不可及。
不過,我認為在這樣後疫情時代,我們難以猜測做什麽事情才能讓我們風險最小化。
我覺得最好的行動,就是嚐試著去寫作。
在寫作的過程中,收獲自己的成長,平靜自己的情緒。
或者更加了解自己,也是不錯的自我投資。
開始寫吧。
-----------------------------
這是一個喜歡打磨知識的男人。在人間,用知識過好人生。
點擊關注番茄閱讀,你將第一時間收到每篇驚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