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留守婦女,守活寡的直麵現實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貧困地區“守活寡”夫妻,已經絕望了
在中國的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似乎已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農村的新名詞。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人去樓空,隨著1992年,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南下打工潮便應運而生,多少人背井離鄉的去往這些沿海發展中城市,其中不乏剛結婚的小倆口和拋妻棄子的男人女人們,曾一度熱鬧的廣州站,東莞長途汽車站,在印象中是那麽的熟悉和陌生。
小梅是90年的,結婚已經4年了。她在縣城保險公司做業務員。
她和丈夫通過相親認識,丈夫和她同年,是浙江寧海工地上做一名架子工。
兩個人文化都不高,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而已。
他的丈夫連拚音打字都不會,在手機上輸入時隻能用手寫。
他們倆2019年春節期間結婚,因為結婚,貸款在縣城買了房,又提了一輛車,車貸房貸一個月三千多。
過完年,沒有什麽度蜜月的旅行,她的丈夫便匆匆忙忙隨著打工大軍返回了寧海的工地。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數,盡管萬千不舍,可不能為了貪圖床弟之歡而誤了打工掙錢,含淚為丈夫收拾背包,涮鞋洗衣,當丈夫那雙布滿老蠻的手撫過她的臉時,她感到心一糾一糾地痛。
本想著等丈夫的工地稍微穩定後,小梅也到浙江打工,夫妻期間便能長時間相處。
這一等便沒了下文,2020年開始,房地產開工工地越來越少,他們往往是輾轉於各個工地,做十天工,停休半個月也成便飯。
但是本來也沒什麽技能,轉行麵臨著房貸車貸難以為繼,也就將就著下去。
兩個人4年的異地分居。心裏的寂寞委屈又有誰能休會?
唯一相處的時光就是每年春節的那20天,四年下來,夫妻共同生活的時間加起來沒有5個月。
兩人都31歲了,卻還沒有要上孩子,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小梅說:“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人在生活,婚姻對我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我曾經無數次期待我們能像其他夫妻一樣,一起逛街、看電影,分享生活的點滴,但現在這些都成了奢望。”長期的孤獨和壓抑讓她的情緒變得越來越低落,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迷茫和絕望。
陳先生也是90後,他是西南一個小縣城到新疆工作的一名體製內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單位在新疆邊遠的一個水庫。
陳先生與妻子也是通過相親認識,妻子在老家的鄉鎮體製內。
認識妻子前,陳先生在老家縣城一個工廠做銷售,一直在考編製,由於是大專文化,每年能考的崗位並不多,並且逐年在減少。
相親認識妻子時,兩人都是大齡了,便匆匆忙忙結了婚。
結婚後,妻子對他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考上編製。
恰好這正是陳先生的弱點,在老家考了無數場考試,連麵試都沒有進,一直無疾而終,
妻子很懊惱,天天念叨,最後看到新疆的招考,對文憑限製比較低,妻子慫恿他考到新疆,然後曲線救國,通過其它方式調回西南。
陳先生不負眾望,一舉考入新疆的體製內。
沒想到,這曲線救國,曲線目標是達到了,一去新疆便回不來了。
妻子和公公婆婆在老家生活,趁著每年回家探親的假期,兩人生育了兩個小孩。結果小孩都上幼兒園了,兩人共同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不足一年。
異地分居,每年隻見一次麵。
手機視頻也無法再拉近夫妻間微薄的情感。
兩個孩子對爸爸的印象都比較淡,陳先生常常在深夜後悔,可是又不敢辭職回去,
回去沒有收入,找不到工作,這個家多半也就散了。
明明是夫妻,都仿佛守著“活寡”。
陳先生妻子說:“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守著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我渴望有一個能真正陪伴在我身邊的人,和我一起麵對生活的喜怒哀樂。但現在,我隻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我真的很絕望。”
縣城的90後(包括農村)生在一個幸運的時代,成長在一個信息爆炸、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
但是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幸運。
現實對於他們更多的是殘酷。
90後麵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
他們如果沒有繼續讀書,出社會都比較早,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他們不得不努力工作,拚命打工。
他們大多是工廠打螺絲的主力,建築工地上鋼筋水泥工,電子廠的流水線工人。
前不久有個關於90後矽肺患者的報道,十幾年切割大理石,他們已經走到了臨近死亡的邊緣。
由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在婚姻生活中往往無法兼顧家庭和伴侶,導致夫妻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用民間的話來說就是:“”守活寡“。”
”守活寡“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隻是對於大多數90後異地或者是無性婚姻的現象總結。
對於”守活寡“的90後來說,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情感上的孤獨。他們雖然有配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夫妻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彼此的內心世界也逐漸變得陌生。
這種情感上的孤獨不僅讓他們感到痛苦,還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同時他們麵臨著性生活的缺失,性生活是夫妻關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守活寡“的婚姻中,性生活的頻率往往大幅下降甚至缺失。
異地長時間分居,工作的壓力、身體的疲憊以及夫妻之間感情的淡化,都使得性生活變得不再重要或者難以實現。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還可能對雙方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他們還麵臨家庭責任的失衡,由於一方在家庭中的缺席,家庭責任往往落在了另一方的身上。這對於承擔責任的一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獨自麵對家務、照顧孩子、照顧老人等各種瑣事。
長期的壓力和疲憊會讓他們感到身心俱疲,同時也會對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負麵影響,容易引發矛盾和不滿。
農村和小縣城,每到農忙季節,除了留守在這片土地沒法離開的老弱病殘,更多的則是一方留家,另一個遠離他鄉的留守人,這種現狀過去存在,今天有,以後短時間也無法消失。
有家的地方沒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家在多數人的心裏,隻是遠在老家的妻兒和年邁的父母,隻是電話那頭的牽掛和惦念,隻是過年時從千裏之外擠火車而受盡千辛萬苦回來時短暫的那十幾天相聚!
在中國的許多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似乎已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農村的新名詞。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人去樓空,隨著1992年,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南下打工潮便應運而生,多少人背井離鄉的去往這些沿海發展中城市,其中不乏剛結婚的小倆口和拋妻棄子的男人女人們,曾一度熱鬧的廣州站,東莞長途汽車站,在印象中是那麽的熟悉和陌生。
小梅是90年的,結婚已經4年了。她在縣城保險公司做業務員。
她和丈夫通過相親認識,丈夫和她同年,是浙江寧海工地上做一名架子工。
兩個人文化都不高,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而已。
他的丈夫連拚音打字都不會,在手機上輸入時隻能用手寫。
他們倆2019年春節期間結婚,因為結婚,貸款在縣城買了房,又提了一輛車,車貸房貸一個月三千多。
過完年,沒有什麽度蜜月的旅行,她的丈夫便匆匆忙忙隨著打工大軍返回了寧海的工地。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數,盡管萬千不舍,可不能為了貪圖床弟之歡而誤了打工掙錢,含淚為丈夫收拾背包,涮鞋洗衣,當丈夫那雙布滿老蠻的手撫過她的臉時,她感到心一糾一糾地痛。
本想著等丈夫的工地稍微穩定後,小梅也到浙江打工,夫妻期間便能長時間相處。
這一等便沒了下文,2020年開始,房地產開工工地越來越少,他們往往是輾轉於各個工地,做十天工,停休半個月也成便飯。
但是本來也沒什麽技能,轉行麵臨著房貸車貸難以為繼,也就將就著下去。
兩個人4年的異地分居。心裏的寂寞委屈又有誰能休會?
唯一相處的時光就是每年春節的那20天,四年下來,夫妻共同生活的時間加起來沒有5個月。
兩人都31歲了,卻還沒有要上孩子,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小梅說:“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人在生活,婚姻對我來說已經失去了意義。我曾經無數次期待我們能像其他夫妻一樣,一起逛街、看電影,分享生活的點滴,但現在這些都成了奢望。”長期的孤獨和壓抑讓她的情緒變得越來越低落,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迷茫和絕望。
陳先生也是90後,他是西南一個小縣城到新疆工作的一名體製內工作人員,他們的工作單位在新疆邊遠的一個水庫。
陳先生與妻子也是通過相親認識,妻子在老家的鄉鎮體製內。
認識妻子前,陳先生在老家縣城一個工廠做銷售,一直在考編製,由於是大專文化,每年能考的崗位並不多,並且逐年在減少。
相親認識妻子時,兩人都是大齡了,便匆匆忙忙結了婚。
結婚後,妻子對他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考上編製。
恰好這正是陳先生的弱點,在老家考了無數場考試,連麵試都沒有進,一直無疾而終,
妻子很懊惱,天天念叨,最後看到新疆的招考,對文憑限製比較低,妻子慫恿他考到新疆,然後曲線救國,通過其它方式調回西南。
陳先生不負眾望,一舉考入新疆的體製內。
沒想到,這曲線救國,曲線目標是達到了,一去新疆便回不來了。
妻子和公公婆婆在老家生活,趁著每年回家探親的假期,兩人生育了兩個小孩。結果小孩都上幼兒園了,兩人共同生活的時間加起來不足一年。
異地分居,每年隻見一次麵。
手機視頻也無法再拉近夫妻間微薄的情感。
兩個孩子對爸爸的印象都比較淡,陳先生常常在深夜後悔,可是又不敢辭職回去,
回去沒有收入,找不到工作,這個家多半也就散了。
明明是夫妻,都仿佛守著“活寡”。
陳先生妻子說:“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守著一段名存實亡的婚姻,我渴望有一個能真正陪伴在我身邊的人,和我一起麵對生活的喜怒哀樂。但現在,我隻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這一切,我真的很絕望。”
縣城的90後(包括農村)生在一個幸運的時代,成長在一個信息爆炸、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
但是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幸運。
現實對於他們更多的是殘酷。
90後麵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和經濟壓力。
他們如果沒有繼續讀書,出社會都比較早,為了在社會上立足,他們不得不努力工作,拚命打工。
他們大多是工廠打螺絲的主力,建築工地上鋼筋水泥工,電子廠的流水線工人。
前不久有個關於90後矽肺患者的報道,十幾年切割大理石,他們已經走到了臨近死亡的邊緣。
由於生活的壓力,他們在婚姻生活中往往無法兼顧家庭和伴侶,導致夫妻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用民間的話來說就是:“”守活寡“。”
”守活寡“並不是一個貶義詞,隻是對於大多數90後異地或者是無性婚姻的現象總結。
對於”守活寡“的90後來說,最明顯的感受就是情感上的孤獨。他們雖然有配偶,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和陪伴。夫妻之間的話題越來越少,彼此的內心世界也逐漸變得陌生。
這種情感上的孤獨不僅讓他們感到痛苦,還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使他們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同時他們麵臨著性生活的缺失,性生活是夫妻關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守活寡“的婚姻中,性生活的頻率往往大幅下降甚至缺失。
異地長時間分居,工作的壓力、身體的疲憊以及夫妻之間感情的淡化,都使得性生活變得不再重要或者難以實現。這種情況不僅會影響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還可能對雙方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他們還麵臨家庭責任的失衡,由於一方在家庭中的缺席,家庭責任往往落在了另一方的身上。這對於承擔責任的一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壓力,他們需要獨自麵對家務、照顧孩子、照顧老人等各種瑣事。
長期的壓力和疲憊會讓他們感到身心俱疲,同時也會對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負麵影響,容易引發矛盾和不滿。
農村和小縣城,每到農忙季節,除了留守在這片土地沒法離開的老弱病殘,更多的則是一方留家,另一個遠離他鄉的留守人,這種現狀過去存在,今天有,以後短時間也無法消失。
有家的地方沒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家在多數人的心裏,隻是遠在老家的妻兒和年邁的父母,隻是電話那頭的牽掛和惦念,隻是過年時從千裏之外擠火車而受盡千辛萬苦回來時短暫的那十幾天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