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國之命脈
生活,生下來,活下去 作者:飄流瓶之大西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投資者對央行通過“史無前例”的貸款工具提振市場表示歡迎,但分析師稱還是需要采取財政刺激措施才能重振信心。
對於政府承諾動用“史無前例的”工具箱穩定資本市場和重振動物精神,中國市場短期內作出了歡迎的表示,這些措施是否足以刺激實體經濟?
中國央行周二公布了一項8000億元人民幣(1140億美元)的提振股市計劃,包括向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和券商放貸,以支持它們購買股票,以及向上市公司放貸,支持其回購股票。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金融監管官員共同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中國央行第一次“創新”並使用這些類型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
如果計劃奏效,資金規模有望擴大一倍或二倍。政策製定者還提出了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想法,但披露的細節信息較少。
這堪稱是中國央行向中國股市最大規模輸送“彈藥”的行動之一,過去四年來,中國股市持續走低。
消息公布後,中國滬深300指數上漲4.3%,創下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佳單日表現。該指數自2021年以來已下跌逾40%。
周三,市場全線反彈,滬深300指數上漲2.1%,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0.5%,至略高於1美元兌7.01人民幣,創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
旨在支持股市的貸款計劃是中國央行推出的一係列刺激措施之一,其他措施包括下調基準利率、抵押貸款利率和首付要求。此前,美聯儲上周大幅降息50個基點,為中國央行提供了回旋餘地。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大中華區和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這些措施超出了市場預期。與過去人們抱怨漸進式的政策回應相比,這或許標誌著更激進政策措施的開始。”
不過,丁爽表示:“我們仍需關注(這些計劃)的規模和接受程度,以評估其對市場的影響”。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亞太區股票及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jason lui)表示:“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穎的想法,尤其是在貸款和互換工具方麵。”
新的互換工具允許非銀行金融公司以債券、股票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作為抵押品從中國央行借款購買股票。再貸款計劃向商業銀行提供低息貸款,商業銀行可以將其借給期望回購股票以增加股票價值的公司。
經濟學家表示,購買股票的激勵措施旨在擴大政府支持的金融機構組成的所謂“國家隊”的持股。今年早些時候,這些金融機構買入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內地上市股票,試圖提振股市。
中國證監會(csrc)主席吳清周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8月底,機構投資者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從2019年的17%提高到了22.2%。
但他表示,當前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總量“不足”。散戶資金的快速流動經常影響股市情緒。
法國巴黎銀行的呂成表示:“這一計劃的本質是針對目前仍猶豫著不肯增加股票配置的其他金融機構。”
“這取決於基金是否願意從中國央行借錢購買股票,而且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承受損失。”丁爽補充說。
北京方麵將股市視為健康經濟的一個清晰信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表示,上述刺激措施相當於中國a股市場總流通市值的3%,稱這些措施是“絕對積極之舉”。
“市場情緒改善和反彈上漲的長期持續性,更多地取決於宏觀經濟複蘇以及企業盈利增長觸底反彈。”他們表示。
經濟學家指出,周二宣布的刺激措施意義重大,尤其是同時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潘功勝表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將增加1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
多數分析師表示,隻有一輪能夠穩定中國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並讓家庭直接受益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才能幫助重燃信心並遏製通縮。
中國央行宣布的一項措施實際上將降低3000億元人民幣的未售住房收儲計劃的利率,但該計劃一直難以順利啟動。
abrdn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羅伯特?吉爾胡利(robert gilhooly)表示,周二針對存量房貸的降息,是“我們看到的最接近向家庭進行財政轉移的措施”。
最終,政府將不得不動用更多國家資金幹預,以紓困房地產行業,否則家庭支出可能“仍將受到房價下跌和勞動力市場疲軟帶來的負麵財富效應的限製
地方政府的財政到底有多緊張?
今年前8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5.4萬億元,其中約2.3萬億用來償還舊債,3.1萬億為補充地方財力。
但仍有大量地方出現了收不抵支的緊財政現象,全國293城,財政自給率超過100%的城市僅剩上海。
1、2021 年是土地財政出現拐點的年份,我們以此作為基數。2023 年土地出讓收入較 2021 年減少 2.8 萬億,地方城投融資額從7萬億(2021)下降到5.1萬億(2023),淨融資額-1.9萬億。同時,政府債權淨新增7440 億。
2、綜合起來,從2021到2023年,土地財政總計下降了約3.95萬億。此前的2021年,地方財政缺口(收入-支出)10.1萬億,中央轉移支付8.3萬億+土地財政3.95萬億不僅能夠覆蓋缺口,還有超2萬億盈餘。
3、但情況到了2023年,地方財政缺口達到了11.9萬億,中央轉移支付10.5萬億,但沒了土地財政,轉移支付不但無法覆蓋缺口,地方還出現約1.4萬億的赤字(完全無法填補上的)。
4、如果沒有新的改變,在前期償債高峰即將到來的背景下,2024、2025年,地方赤字將會分別達到1.6萬億、2.9萬億。這是個實在比較大的數字,會有什麽影響大家自己體會延長公路收費期很可能是大概率。今年5月,國務院公布《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在列;7月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提出:“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係改革.........推動收費公路政策優化”。而最近,一些地方國道又恢複收費了。
1、我國自1988年確定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後,到如今已經過去了36年,目前一大半的政府還貸公路(20年收費期)和部分經營性公路(30年收費期)都麵臨著臨期和斷炊的風險。
2、全國公路每年的收支缺口超過7000億,隨著公路老齡化、償債高峰期和養護支出增加的到來,缺口會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不得不麵對,也不得不解決。
3、土地財政式微,地方財政府沒錢,依賴財政補貼的公路已經成為地方的沉重負擔,形勢倒逼改革。後續,公路收費延期大概率會到來。
對於政府承諾動用“史無前例的”工具箱穩定資本市場和重振動物精神,中國市場短期內作出了歡迎的表示,這些措施是否足以刺激實體經濟?
中國央行周二公布了一項8000億元人民幣(1140億美元)的提振股市計劃,包括向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和券商放貸,以支持它們購買股票,以及向上市公司放貸,支持其回購股票。
中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金融監管官員共同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是中國央行第一次“創新”並使用這些類型的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資本市場。
如果計劃奏效,資金規模有望擴大一倍或二倍。政策製定者還提出了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想法,但披露的細節信息較少。
這堪稱是中國央行向中國股市最大規模輸送“彈藥”的行動之一,過去四年來,中國股市持續走低。
消息公布後,中國滬深300指數上漲4.3%,創下2020年7月以來的最佳單日表現。該指數自2021年以來已下跌逾40%。
周三,市場全線反彈,滬深300指數上漲2.1%,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0.5%,至略高於1美元兌7.01人民幣,創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
旨在支持股市的貸款計劃是中國央行推出的一係列刺激措施之一,其他措施包括下調基準利率、抵押貸款利率和首付要求。此前,美聯儲上周大幅降息50個基點,為中國央行提供了回旋餘地。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大中華區和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這些措施超出了市場預期。與過去人們抱怨漸進式的政策回應相比,這或許標誌著更激進政策措施的開始。”
不過,丁爽表示:“我們仍需關注(這些計劃)的規模和接受程度,以評估其對市場的影響”。
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亞太區股票及衍生品策略主管呂成(jason lui)表示:“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穎的想法,尤其是在貸款和互換工具方麵。”
新的互換工具允許非銀行金融公司以債券、股票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作為抵押品從中國央行借款購買股票。再貸款計劃向商業銀行提供低息貸款,商業銀行可以將其借給期望回購股票以增加股票價值的公司。
經濟學家表示,購買股票的激勵措施旨在擴大政府支持的金融機構組成的所謂“國家隊”的持股。今年早些時候,這些金融機構買入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內地上市股票,試圖提振股市。
中國證監會(csrc)主席吳清周二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8月底,機構投資者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從2019年的17%提高到了22.2%。
但他表示,當前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總量“不足”。散戶資金的快速流動經常影響股市情緒。
法國巴黎銀行的呂成表示:“這一計劃的本質是針對目前仍猶豫著不肯增加股票配置的其他金融機構。”
“這取決於基金是否願意從中國央行借錢購買股票,而且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承受損失。”丁爽補充說。
北京方麵將股市視為健康經濟的一個清晰信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表示,上述刺激措施相當於中國a股市場總流通市值的3%,稱這些措施是“絕對積極之舉”。
“市場情緒改善和反彈上漲的長期持續性,更多地取決於宏觀經濟複蘇以及企業盈利增長觸底反彈。”他們表示。
經濟學家指出,周二宣布的刺激措施意義重大,尤其是同時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潘功勝表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將增加1萬億元人民幣的流動性。
多數分析師表示,隻有一輪能夠穩定中國持續低迷的房地產市場並讓家庭直接受益的大規模財政刺激,才能幫助重燃信心並遏製通縮。
中國央行宣布的一項措施實際上將降低3000億元人民幣的未售住房收儲計劃的利率,但該計劃一直難以順利啟動。
abrdn資深新興市場經濟學家羅伯特?吉爾胡利(robert gilhooly)表示,周二針對存量房貸的降息,是“我們看到的最接近向家庭進行財政轉移的措施”。
最終,政府將不得不動用更多國家資金幹預,以紓困房地產行業,否則家庭支出可能“仍將受到房價下跌和勞動力市場疲軟帶來的負麵財富效應的限製
地方政府的財政到底有多緊張?
今年前8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5.4萬億元,其中約2.3萬億用來償還舊債,3.1萬億為補充地方財力。
但仍有大量地方出現了收不抵支的緊財政現象,全國293城,財政自給率超過100%的城市僅剩上海。
1、2021 年是土地財政出現拐點的年份,我們以此作為基數。2023 年土地出讓收入較 2021 年減少 2.8 萬億,地方城投融資額從7萬億(2021)下降到5.1萬億(2023),淨融資額-1.9萬億。同時,政府債權淨新增7440 億。
2、綜合起來,從2021到2023年,土地財政總計下降了約3.95萬億。此前的2021年,地方財政缺口(收入-支出)10.1萬億,中央轉移支付8.3萬億+土地財政3.95萬億不僅能夠覆蓋缺口,還有超2萬億盈餘。
3、但情況到了2023年,地方財政缺口達到了11.9萬億,中央轉移支付10.5萬億,但沒了土地財政,轉移支付不但無法覆蓋缺口,地方還出現約1.4萬億的赤字(完全無法填補上的)。
4、如果沒有新的改變,在前期償債高峰即將到來的背景下,2024、2025年,地方赤字將會分別達到1.6萬億、2.9萬億。這是個實在比較大的數字,會有什麽影響大家自己體會延長公路收費期很可能是大概率。今年5月,國務院公布《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修訂《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在列;7月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提出:“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係改革.........推動收費公路政策優化”。而最近,一些地方國道又恢複收費了。
1、我國自1988年確定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政策後,到如今已經過去了36年,目前一大半的政府還貸公路(20年收費期)和部分經營性公路(30年收費期)都麵臨著臨期和斷炊的風險。
2、全國公路每年的收支缺口超過7000億,隨著公路老齡化、償債高峰期和養護支出增加的到來,缺口會越來越大,這個問題不得不麵對,也不得不解決。
3、土地財政式微,地方財政府沒錢,依賴財政補貼的公路已經成為地方的沉重負擔,形勢倒逼改革。後續,公路收費延期大概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