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鬼子頹勢,餓殍三百萬!
天幕視頻,給古人億點點現代震撼 作者:白毛阿瞞要典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1942年2月25日,中國遠征軍。】
【中國援緬遠征軍,共九個師十萬餘人,是與盟軍軍事合作之典範。】
【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官兵傷亡約六萬七千人,殲滅日軍四萬九千餘鬼子。】
百姓們不太清楚這中國遠征軍背後的含義,以及身上肩負著的重要使命。
但曆朝曆代的皇帝和中樞大員們卻幾乎都看明白了。
這不是誰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身份不同,造成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皇帝和中樞大員們看問題總是高屋建瓴,在他們眼裏人命就隻是個數字。
“這日寇竟然企圖通過緬甸封鎖我華夏和那個美國的交通,阻止華夏拿到援助。”
“是啊,用心險惡啊。”
“隻是安南之地的土著,不服王化,怕是不會幫助遠征軍的。”
“恐怕真有這個可能,他們曆來就把我華夏當成最大之敵人。”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就把遠征軍在緬作戰時遭遇的狀況說了個差不多。
當時遠征軍確實是被當地人當成入侵者的,雖然遠征軍是去幫助他們抵抗日寇,但當地百姓卻有很多人支持鬼子。
【公元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
【遠征軍第113團以少勝多,戰勝日軍,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獲得的唯一一次大勝仗。】
看到這個消息,百姓們很是高興。
畢竟這整個抗戰之中,華夏好像也沒打過幾場勝仗。
所以這唯一一次打勝仗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大臣們和皇帝們卻麵色凝重。
事情果然如他們的猜測,在緬作戰並不順利。
而且遠征軍需要麵臨的困難也不隻是,他們所猜測的惡劣的環境、在當地沒有民心。
甚至還需要和一群草包盟友一同作戰!
“哼,安南之地果然盡是不服王化之蠻夷!”
“陛下,臣請領兵討伐!”
“臣請領兵討伐!”
武將們氣得不行,紛紛開口請命。
他們現在沒有海船,打不了倭國,可還打不了那個安南嗎?
【公元1942年4月19日,緬北大撤退。】
【盟軍全線向印度撤退,遠征軍頓時陷入日軍包圍,後路斷絕隻能分兵突圍,在密林中忍受饑餓、疾病、蛇蟲,部隊損失慘重。】
“陛下,臣請領兵討伐安南!”
武將們趁熱打鐵,再次開口。
“準!”
【公元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日軍出動大量軍隊,基本達成了破壞鐵路,搶奪物資、擄掠青年等以戰養戰的目標,但同樣損失慘重。】
【日軍傷亡一萬七千餘鬼子。】
“殺千刀的日寇擄掠我華夏百姓!”
“我華夏此戰又輸了,這抗戰真的能贏嗎?”
即使是知道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百姓們依舊還是產生了動搖。
大漢。
漢武帝劉徹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哈,這日寇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了!”
“此戰日軍雖是達成了目標,但卻也暴露出了它們的頹勢。”
大臣們也很是認同皇帝的觀點。
首先,日寇的目標從占領華夏的土地,轉變成破壞道路、擄掠物資、人口,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在華夏的占領,實際上已經難以為繼了。
其次,目標已經從迅速結束戰爭,轉變為以戰養戰,這更是可以看出,那日寇國內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製,並且國內形勢不容樂觀。
很可能一旦停止對外戰爭,國家就會崩潰!
日寇已經不行了!
不過畢竟還沒有到了窮途末路,日寇可能還能再堅持幾年的時間。
【公元1942年5月25日,左權犧牲。】
【彈幕:緬懷】
【彈幕:緬懷】
【公元1942年7月-公元1943年春,河南大饑荒,餓殍三百萬!】
【春季滴雨未下造成冬小麥欠收,蝗災遍地,但第一戰區依舊在不顧人民死活,在兩季糧食幾近絕收的情況下,強行征糧三億四千萬斤。】
【且光頭對此饑荒置之不理,繼續征糧、征兵,此次大饑荒造成三千萬人受災,三百萬人餓死。】
百姓們目瞪口呆地看著天幕,嘴巴張著,卻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明末。
轄區遭受災情的官員們紛紛麵露苦色,他們和天幕上情況不一樣。
很多人都是想要賑濟災民,並且請求朝廷減免受災百姓賦稅。
但奈何剛登基的崇禎皇帝不信啊,認為這都是他們誆騙他這個新君的,認為那些起義的災民都是不識好歹的刁民。
倒是這點和天幕上那場大饑荒很是相似。
大清。
乾隆朝。
和珅閉上了眼睛,他已經不忍心繼續看下去了。
他是貪官,但他貪錢也是有原則的啊!
賑濟災民的銀子,他是一文錢都不會動的。
可天幕上,那官府發下去了五億法幣,雖然他不知道法幣的購買力,但看著數字應該也是不少了。
結果那些錢卻被各級官吏上下其手給貪墨掉了!
這還能叫做人嗎?
而且發生了災情,結果卻並不理會,這和崇禎那個亡國之君有什麽區別?
……
花園口的百姓們看著天幕上的文字,再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叫罵聲。
這回沒有人保留功力,也沒有人想著積點口德。
這是淨逮著他們河南整了啊!
……
大唐。
李世民手底下的滿朝文武們的臉色都很是難看。
大唐自玄武門之變後,統治集團就從關隴集團轉變為了山東集團。
而這個“山東”,就包含了河南。
看到自己家被折騰成這樣,誰能高興那才怪了。
【公元1943年11月,常德會戰。】
【為牽製國軍對雲南的反攻,日軍集結六個師團及偽軍共十萬進攻常德,國軍集結十六個軍二十餘萬人進行阻擊。】
【國軍傷亡五萬餘人,斃傷敵軍兩萬餘,極大地消耗了日軍。】
【此戰,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擊了日軍南下企圖。】
【且較之以往,各部爭捕俘虜,奪取敵軍文件,使得敵情及企圖均十分明了。】
【中國援緬遠征軍,共九個師十萬餘人,是與盟軍軍事合作之典範。】
【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官兵傷亡約六萬七千人,殲滅日軍四萬九千餘鬼子。】
百姓們不太清楚這中國遠征軍背後的含義,以及身上肩負著的重要使命。
但曆朝曆代的皇帝和中樞大員們卻幾乎都看明白了。
這不是誰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身份不同,造成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皇帝和中樞大員們看問題總是高屋建瓴,在他們眼裏人命就隻是個數字。
“這日寇竟然企圖通過緬甸封鎖我華夏和那個美國的交通,阻止華夏拿到援助。”
“是啊,用心險惡啊。”
“隻是安南之地的土著,不服王化,怕是不會幫助遠征軍的。”
“恐怕真有這個可能,他們曆來就把我華夏當成最大之敵人。”
大臣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就把遠征軍在緬作戰時遭遇的狀況說了個差不多。
當時遠征軍確實是被當地人當成入侵者的,雖然遠征軍是去幫助他們抵抗日寇,但當地百姓卻有很多人支持鬼子。
【公元1942年4月19日,仁安羌大捷。】
【遠征軍第113團以少勝多,戰勝日軍,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獲得的唯一一次大勝仗。】
看到這個消息,百姓們很是高興。
畢竟這整個抗戰之中,華夏好像也沒打過幾場勝仗。
所以這唯一一次打勝仗也就很容易接受了。
大臣們和皇帝們卻麵色凝重。
事情果然如他們的猜測,在緬作戰並不順利。
而且遠征軍需要麵臨的困難也不隻是,他們所猜測的惡劣的環境、在當地沒有民心。
甚至還需要和一群草包盟友一同作戰!
“哼,安南之地果然盡是不服王化之蠻夷!”
“陛下,臣請領兵討伐!”
“臣請領兵討伐!”
武將們氣得不行,紛紛開口請命。
他們現在沒有海船,打不了倭國,可還打不了那個安南嗎?
【公元1942年4月19日,緬北大撤退。】
【盟軍全線向印度撤退,遠征軍頓時陷入日軍包圍,後路斷絕隻能分兵突圍,在密林中忍受饑餓、疾病、蛇蟲,部隊損失慘重。】
“陛下,臣請領兵討伐安南!”
武將們趁熱打鐵,再次開口。
“準!”
【公元1942年5月15日,浙贛會戰。】
【日軍出動大量軍隊,基本達成了破壞鐵路,搶奪物資、擄掠青年等以戰養戰的目標,但同樣損失慘重。】
【日軍傷亡一萬七千餘鬼子。】
“殺千刀的日寇擄掠我華夏百姓!”
“我華夏此戰又輸了,這抗戰真的能贏嗎?”
即使是知道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百姓們依舊還是產生了動搖。
大漢。
漢武帝劉徹大笑了起來。
“哈哈哈哈,這日寇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了!”
“此戰日軍雖是達成了目標,但卻也暴露出了它們的頹勢。”
大臣們也很是認同皇帝的觀點。
首先,日寇的目標從占領華夏的土地,轉變成破壞道路、擄掠物資、人口,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在華夏的占領,實際上已經難以為繼了。
其次,目標已經從迅速結束戰爭,轉變為以戰養戰,這更是可以看出,那日寇國內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控製,並且國內形勢不容樂觀。
很可能一旦停止對外戰爭,國家就會崩潰!
日寇已經不行了!
不過畢竟還沒有到了窮途末路,日寇可能還能再堅持幾年的時間。
【公元1942年5月25日,左權犧牲。】
【彈幕:緬懷】
【彈幕:緬懷】
【公元1942年7月-公元1943年春,河南大饑荒,餓殍三百萬!】
【春季滴雨未下造成冬小麥欠收,蝗災遍地,但第一戰區依舊在不顧人民死活,在兩季糧食幾近絕收的情況下,強行征糧三億四千萬斤。】
【且光頭對此饑荒置之不理,繼續征糧、征兵,此次大饑荒造成三千萬人受災,三百萬人餓死。】
百姓們目瞪口呆地看著天幕,嘴巴張著,卻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麽了。
明末。
轄區遭受災情的官員們紛紛麵露苦色,他們和天幕上情況不一樣。
很多人都是想要賑濟災民,並且請求朝廷減免受災百姓賦稅。
但奈何剛登基的崇禎皇帝不信啊,認為這都是他們誆騙他這個新君的,認為那些起義的災民都是不識好歹的刁民。
倒是這點和天幕上那場大饑荒很是相似。
大清。
乾隆朝。
和珅閉上了眼睛,他已經不忍心繼續看下去了。
他是貪官,但他貪錢也是有原則的啊!
賑濟災民的銀子,他是一文錢都不會動的。
可天幕上,那官府發下去了五億法幣,雖然他不知道法幣的購買力,但看著數字應該也是不少了。
結果那些錢卻被各級官吏上下其手給貪墨掉了!
這還能叫做人嗎?
而且發生了災情,結果卻並不理會,這和崇禎那個亡國之君有什麽區別?
……
花園口的百姓們看著天幕上的文字,再次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叫罵聲。
這回沒有人保留功力,也沒有人想著積點口德。
這是淨逮著他們河南整了啊!
……
大唐。
李世民手底下的滿朝文武們的臉色都很是難看。
大唐自玄武門之變後,統治集團就從關隴集團轉變為了山東集團。
而這個“山東”,就包含了河南。
看到自己家被折騰成這樣,誰能高興那才怪了。
【公元1943年11月,常德會戰。】
【為牽製國軍對雲南的反攻,日軍集結六個師團及偽軍共十萬進攻常德,國軍集結十六個軍二十餘萬人進行阻擊。】
【國軍傷亡五萬餘人,斃傷敵軍兩萬餘,極大地消耗了日軍。】
【此戰,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擊了日軍南下企圖。】
【且較之以往,各部爭捕俘虜,奪取敵軍文件,使得敵情及企圖均十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