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寶鏡蒙塵
詭秘修仙:吾等皆為養料 作者:徒文自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沂河回過神來,他已經又站在這【應在要旨】之下,這【應在要旨】依舊靜靜地矗立在此,好似什麽都沒變,但其實什麽都變了。
由於承繼了《奇想齋妄言錄》,這塊【應在要旨】已然奉他為主,為他所驅使,隻是他並未著急要做什麽,而是低著頭,似乎在思索些什麽東西。
過了好些時候,他才又抬起頭來,並非是思索的問題有了著落,而是他可以瞧見,在這【應在要旨】之內,那兩尊大佬已經不知去向了。
到此為止,這【應在要旨】才是真正完整地為他所有。
王沂河上前一步,將自己的手放在這【應在要旨】之上,細心地感受,祂的確是活的,但似乎隻有本能,至少王沂河沒找到有什麽器靈的存在,不過,至少王沂河對這【應在要旨】的掌控程度,比他此前得到的【昆侖】,還要高得多。
隨著王沂河將自己的手放上去,他明顯感覺到了一股水乳交融,莫名其妙的舒適感,就好似將這手放在了溫度適中的溫泉之中一般,讓他難以自持。
而且,他也同時知道了,他可以將這碩大無比的【應在要旨】縮到手掌大小,化為一枚精致的竹簡,揣兜裏帶走。
不過他並沒有這麽做,畢竟東昆侖之內,可還有某一樣東西,暫時需要【應在要旨】的壓製呢。
其實算起來,他此行東昆侖的目的,可以說隻是成功了一半,他此來本是為了承繼【應在要旨】之中的法,並激活應在要旨,企圖完全鎮壓《仙砂返魂籙》。
但是,其實【應在要旨】現在能完全壓製《奇想齋妄言錄》使其不至於向那那七章秘經看齊已是接近極限,剩餘的力量還能將《仙砂返魂籙》牽扯在東昆侖,算是超常發揮了。
哪怕是王沂河已經激活了【應在要旨】,也是無濟於事,不過好在那兩位大佬給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既然他體內的道果控製住了《非想名箴》,【應在要旨】又能限製《奇想齋妄言錄》,他手中可是還有一件非器,寶鏡【昆侖】!
而且,那位瑤慶真人也說了,這寶鏡【昆侖】,本就是限製《昔見七抄》的至寶,隻是被無意間帶出,卻又徒徒留下了後者,才致此災。
隻是現在,卻是有一處難點,不知能否克服,沒有《昔見七抄》他無法掌控【昆侖】,在西昆侖的那一次,隻是短暫複蘇,出來之後那麵寶鏡便又成了以前的樣子,哪怕是以真仙法理加持的《非想名箴》,也刮不幹淨祂的石皮。
而《昔見七抄》又因為失去【昆侖】的控製而被大羅屍身影響,異化為七章秘經,王沂河根本不可能以變異的七章秘經去操控【昆侖】,那甚至有可能讓【昆侖】也變異成無以名狀的東西。
而不能修習《昔見七抄》,他又不能操控【昆侖】………
這簡直是一個死結。
不過,無論如何,他也打算去試試,若能將《仙砂返魂籙》拿捏了,說明他有希望能解決這個令人焦頭爛額的麻煩。
隻不過,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畢竟按照最剛開始那盧妙音的說法,從第四次進入東昆侖開始,裏麵的世界就會發生未知的變化,起先他為了試探,已經浪費了一次機會,隻不過那時的他覺得自己不可能會進那種地方第二次,又對盧妙音心生疑惑,做此決定也是無可厚非。
但到底是給現在的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坑。
因此,在有絕對把握之前,他不會再進入東昆侖,主要是現在不確定盧妙音的哪些話能聽,哪些話不能聽,對於第四次進入東昆侖會發生變化這件事也僅為其一麵之辭,具體如何,是不得而知的。
權衡利弊之後,王沂河催動了【應在要旨】,隻見此寶上的神秘紋路逐漸亮起,仿佛一股無形的力量擴散開去,具體的變化便是,原本在此前被東昆侖外這隻盧妙音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活動範圍,被【應在要旨】縮小到了僅東昆侖門口這一點點的距離。
不過僅此而已了,祂也不能對《仙砂返魂籙》本身做出什麽變化。
做完這一切之後,王沂河從戒指中取出【昆侖】,此前真仙級數的《非想名箴》,哪怕有真仙法理加持,他努力再三,也無法祛除這寶鏡之上覆蓋的石皮,西昆侖內這寶鏡的變化讓他有多高興,出來之後其又變回去,王沂河就有多失望。
隻不過,現在他與自西昆侖中出來的那個自己,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座無樂坊成為養料不僅僅是幫他將識海中的無樂坊塑造成型這麽簡單,更是將他的那顆僅有一個殼的道果填了足足二分之一,這簡直是不可置信。
現在的他,有足夠的自信稱自己是一尊真仙了,隻消能按瑤慶真人的說法孕育出真我,便有極大概率在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內更進一步,凝就一絲不朽金性。
不過這等好高騖遠之時,暫且不提,他現在手握【物我三在】的非在與將在二法,那能否以此二法激活此前承載了應在的寶鏡【昆侖】呢?
不一定可行,但是嚐試,總歸是沒什麽毛病的。
事實上,事情比他想得還要順利得多,【物我三在】畢竟同根同源,光是將這寶鏡握在手中,王沂河便感覺手中的寶鏡外麵的石衣正在以緩慢的速度剝落,消融。
雖然緩慢,但這過程卻是肉眼可見的,可比他之前拿《非想名箴》直接刪,要快得多。
他甚至懷疑,他假如手持未被汙染的兩法去接觸《仙砂返魂籙》,能將後者直接淨化也說不準,隻不過這種淨化極可能有時效性,一旦留在那書上的法理散盡,便又會恢複到此前的狀態。
不過王沂河自然不可能放任這石衣自己消融,他著急著用呢,於是他便催動起《非想名箴》與《奇想齋妄言錄》,並非運用二法,而是直接以法理交織,糾纏起來,覆蓋在這寶鏡之上。
好似春雪遇到驕陽,不過片刻,【昆侖】便露出了其本來麵目。
由於承繼了《奇想齋妄言錄》,這塊【應在要旨】已然奉他為主,為他所驅使,隻是他並未著急要做什麽,而是低著頭,似乎在思索些什麽東西。
過了好些時候,他才又抬起頭來,並非是思索的問題有了著落,而是他可以瞧見,在這【應在要旨】之內,那兩尊大佬已經不知去向了。
到此為止,這【應在要旨】才是真正完整地為他所有。
王沂河上前一步,將自己的手放在這【應在要旨】之上,細心地感受,祂的確是活的,但似乎隻有本能,至少王沂河沒找到有什麽器靈的存在,不過,至少王沂河對這【應在要旨】的掌控程度,比他此前得到的【昆侖】,還要高得多。
隨著王沂河將自己的手放上去,他明顯感覺到了一股水乳交融,莫名其妙的舒適感,就好似將這手放在了溫度適中的溫泉之中一般,讓他難以自持。
而且,他也同時知道了,他可以將這碩大無比的【應在要旨】縮到手掌大小,化為一枚精致的竹簡,揣兜裏帶走。
不過他並沒有這麽做,畢竟東昆侖之內,可還有某一樣東西,暫時需要【應在要旨】的壓製呢。
其實算起來,他此行東昆侖的目的,可以說隻是成功了一半,他此來本是為了承繼【應在要旨】之中的法,並激活應在要旨,企圖完全鎮壓《仙砂返魂籙》。
但是,其實【應在要旨】現在能完全壓製《奇想齋妄言錄》使其不至於向那那七章秘經看齊已是接近極限,剩餘的力量還能將《仙砂返魂籙》牽扯在東昆侖,算是超常發揮了。
哪怕是王沂河已經激活了【應在要旨】,也是無濟於事,不過好在那兩位大佬給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既然他體內的道果控製住了《非想名箴》,【應在要旨】又能限製《奇想齋妄言錄》,他手中可是還有一件非器,寶鏡【昆侖】!
而且,那位瑤慶真人也說了,這寶鏡【昆侖】,本就是限製《昔見七抄》的至寶,隻是被無意間帶出,卻又徒徒留下了後者,才致此災。
隻是現在,卻是有一處難點,不知能否克服,沒有《昔見七抄》他無法掌控【昆侖】,在西昆侖的那一次,隻是短暫複蘇,出來之後那麵寶鏡便又成了以前的樣子,哪怕是以真仙法理加持的《非想名箴》,也刮不幹淨祂的石皮。
而《昔見七抄》又因為失去【昆侖】的控製而被大羅屍身影響,異化為七章秘經,王沂河根本不可能以變異的七章秘經去操控【昆侖】,那甚至有可能讓【昆侖】也變異成無以名狀的東西。
而不能修習《昔見七抄》,他又不能操控【昆侖】………
這簡直是一個死結。
不過,無論如何,他也打算去試試,若能將《仙砂返魂籙》拿捏了,說明他有希望能解決這個令人焦頭爛額的麻煩。
隻不過,此事還需從長計議,畢竟按照最剛開始那盧妙音的說法,從第四次進入東昆侖開始,裏麵的世界就會發生未知的變化,起先他為了試探,已經浪費了一次機會,隻不過那時的他覺得自己不可能會進那種地方第二次,又對盧妙音心生疑惑,做此決定也是無可厚非。
但到底是給現在的自己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坑。
因此,在有絕對把握之前,他不會再進入東昆侖,主要是現在不確定盧妙音的哪些話能聽,哪些話不能聽,對於第四次進入東昆侖會發生變化這件事也僅為其一麵之辭,具體如何,是不得而知的。
權衡利弊之後,王沂河催動了【應在要旨】,隻見此寶上的神秘紋路逐漸亮起,仿佛一股無形的力量擴散開去,具體的變化便是,原本在此前被東昆侖外這隻盧妙音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活動範圍,被【應在要旨】縮小到了僅東昆侖門口這一點點的距離。
不過僅此而已了,祂也不能對《仙砂返魂籙》本身做出什麽變化。
做完這一切之後,王沂河從戒指中取出【昆侖】,此前真仙級數的《非想名箴》,哪怕有真仙法理加持,他努力再三,也無法祛除這寶鏡之上覆蓋的石皮,西昆侖內這寶鏡的變化讓他有多高興,出來之後其又變回去,王沂河就有多失望。
隻不過,現在他與自西昆侖中出來的那個自己,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整座無樂坊成為養料不僅僅是幫他將識海中的無樂坊塑造成型這麽簡單,更是將他的那顆僅有一個殼的道果填了足足二分之一,這簡直是不可置信。
現在的他,有足夠的自信稱自己是一尊真仙了,隻消能按瑤慶真人的說法孕育出真我,便有極大概率在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內更進一步,凝就一絲不朽金性。
不過這等好高騖遠之時,暫且不提,他現在手握【物我三在】的非在與將在二法,那能否以此二法激活此前承載了應在的寶鏡【昆侖】呢?
不一定可行,但是嚐試,總歸是沒什麽毛病的。
事實上,事情比他想得還要順利得多,【物我三在】畢竟同根同源,光是將這寶鏡握在手中,王沂河便感覺手中的寶鏡外麵的石衣正在以緩慢的速度剝落,消融。
雖然緩慢,但這過程卻是肉眼可見的,可比他之前拿《非想名箴》直接刪,要快得多。
他甚至懷疑,他假如手持未被汙染的兩法去接觸《仙砂返魂籙》,能將後者直接淨化也說不準,隻不過這種淨化極可能有時效性,一旦留在那書上的法理散盡,便又會恢複到此前的狀態。
不過王沂河自然不可能放任這石衣自己消融,他著急著用呢,於是他便催動起《非想名箴》與《奇想齋妄言錄》,並非運用二法,而是直接以法理交織,糾纏起來,覆蓋在這寶鏡之上。
好似春雪遇到驕陽,不過片刻,【昆侖】便露出了其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