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媒人上門
改嫁皇叔後她颯翻全京城 作者:晚妝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一晚上,薑明枝在舅母的暖閣裏睡得很安穩,她的酒品還是很好的,雖然喝得有些醉了,可除了抱著舅母哭,就是抱著舅母撒嬌,張氏是真的心疼這孩子,等到回到內室,她吩咐身邊的杜若:“你叫了曲嬤嬤過來。”
曲嬤嬤是專管著張氏陪嫁的管事嬤嬤。
聽說夫人這麽晚了還找自己,曲嬤嬤立刻放下手中整理了一半的賬冊,整理衣衫,起身去了主院。
月淺燈深,淡淡的艾草香彌漫在空氣裏,屋前拂柳微垂,簷下的風燈悠悠哉轉動,一室的安靜。
張氏坐在臨窗大炕上,不疾不徐地將一碗燕窩用完,曲嬤嬤靜靜站在一旁,等著她示下。
“你在我們的人裏,找幾個靠譜些的小丫鬟,我有用。”
曲嬤嬤點頭,“那明兒我就去挑了,送到夫人這裏來。”
自己的人辦事能力,張氏自不必懷疑,隻是想到這件事的特殊性,想了想又補充道:“要機靈些的,是送去錦衣侯府給二表小姐的。”
曲嬤嬤聞言,知道這件事怕是非比尋常,對此事就更上心了幾分,肅然應是,退了下去。
薑明枝一夜酣眠,醒來時聽見屋外窸窸窣窣的聲音,透過半開的窗扇打眼一看,見是瓶兒在屋外,就有些困惑,這都什麽時候了,瓶兒竟然沒有叫她起床。
她自己趿鞋下床,青霧青紗就走了進來,“小姐您醒了!”
好像她醒來很驚訝似的,薑明枝不由腹誹,她隻是喝了一點酒,又不是吃了什麽毒藥。
“怎麽不早些叫我,今日還要去雍王府呢!”
青霧和青紗兩個就對視一眼,然後默契地低頭抿唇直笑,看得薑明枝一看的困惑,“可是出什麽事情了?”
“小姐,你別聽她們倆的!”瓶兒聽見動靜也走了進來,對薑明枝解釋道:“是大夫人讓我們不要叫您的,大夫人已經請人去雍王府,和雍王殿下說了,您今日身子不爽利,幫您告了一天假。”
薑明枝釋然,正想問她方才在外麵和誰說話,就聽見一陣歡快的笑聲傳來,王嬙像隻兔子似的,很快就到了她麵前。
“我說大早上喜鵲叫,原來是有媒婆登門!”
王嬙捂著嘴,笑得一臉狡黠,薑明枝微愕,旋即扯著王嬙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快說,出了什麽事?”
難得見自己這個行事都自由章法的姐姐露出這樣的神態,王嬙樂不可支,故意打趣道:“能出什麽事兒,不過是有人眼饞我表姐,特地請了媒人上門求娶罷了!”
薑明枝腦子一轉,就知道這是個什麽事兒了。
舅母一直擔心她的婚事,昨日為她慶生怕是也存了讓她人前露臉的心思,有了王家給她做麵子,她的身份可就不同以往了,難免會有人動心。
“是誰家?”
王嬙一雙杏眼滴溜溜地把她打量了一遍,見她臉上卻是沒有什麽害羞的神色,頓時有些泄氣。
“好吧,你就不是個凡人!”她歎息一聲,攤了攤手:“是昌遠伯府,請了翰林院周大人做媒,想把你說給昌遠伯世子。”
說到這裏,王嬙臉上的玩笑之意全都散盡,露出幾分和平時不同的冷淡麵孔,“這昌遠伯府就是想癩蛤蟆吃天鵝肉,你不必擔心,我娘肯定不會答應的,都是些勢利小人,別的也就算了,我可是打聽到了,那昌遠伯世子先頭有個夫人,還有個嫡長子,現在卻敢把主意打到你頭上!”
反倒是薑明枝這個當事人,沒有太多的情緒,昌遠伯夫人秦氏那樣厭憎自己,昌遠伯府卻要為她的兒子求娶自己,顯然是昌遠伯夫婦夫妻不和,昌遠伯想巴結王家,秦氏卻因為她和韓卿月的不睦,對她心有不滿。
舅母不會答應的,薑明枝毫不懷疑。
再者,雖說錦衣侯府對她的態度很曖昧,可說起來,她親爹錦衣侯還沒死呢,即便是昌遠伯府真的要求娶,也應該去錦衣侯府,而不是直接忽視錦衣侯府來了王家,隻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分明就是一樁目的不純的婚事,自然是做不得數的。
知道了事情大概,薑明枝就放下心來,寬慰了王嬙幾句,想到自己今日不必去雍王府,就忍不住愜意地伸了個懶腰。
見她這個樣子,王嬙有些好笑,自己到底還是不如表姐穩重,難怪母親總是讓她多學著點表姐的懂事。
“這一天天的就熱起來了,在家裏待著真是無趣。”想到來了京都有些日子了,還沒有機會去玩玩,王嬙支肘托腮,有些苦惱:“要是我大哥他們也能來京都就好了,全哥兒很是精通玩樂,要是他在,我們就可以讓他帶著咱們去玩了。”
全哥兒是大房的嫡長孫,現在也已經過了束發之年,跟著自己的父母在東郡生活,薑明枝卻是一次也沒見過的。
薑明枝就抿了嘴笑,“你想去哪裏玩啊,咱們自己也可以去啊,我聽說京都周圍還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
聽說?王嬙敏銳地抓住了薑明枝的用詞,不免有些心疼自己這個表姐。
姑娘家最稚嫩的年華都被圈在了那一隅之地,明明土生土長的京都人,卻還不如她這個剛來的。
“不如我們去泛舟吧,聽說明湖的荷花都快開了,咱們去第一品酒樓整一桌席麵,泛舟遊湖,品嚐美味,鬥茶說樂,豈不美哉?”
薑明枝聞言卻愣住,這玩樂的法子並不新鮮,可更多是男子們如此,少有女子這樣肆意暢快的。
她不免就想到王家教育子弟之道,江南詩書文蘊鼎盛,以至於江南的女子也多富有才情,王家的家學淵源也非同一般,所以教養出來的小姐也少了幾分京都貴族們的矯揉做作,多了幾分世家大族特有的大方颯爽?
“好啊,擇日不如撞日,今日瞧著天光甚好,咱們不如等會兒就去?”
王嬙聞言,一雙眼兒頓時笑彎了起來,她一向是不喜歡來日方長的人,也正有此意,因而對這個提議是一拍即合,姐妹倆讓人去打聽了一下,聽說昌遠伯府請的那位周大人已經走了,就一起去了張氏處。
曲嬤嬤是專管著張氏陪嫁的管事嬤嬤。
聽說夫人這麽晚了還找自己,曲嬤嬤立刻放下手中整理了一半的賬冊,整理衣衫,起身去了主院。
月淺燈深,淡淡的艾草香彌漫在空氣裏,屋前拂柳微垂,簷下的風燈悠悠哉轉動,一室的安靜。
張氏坐在臨窗大炕上,不疾不徐地將一碗燕窩用完,曲嬤嬤靜靜站在一旁,等著她示下。
“你在我們的人裏,找幾個靠譜些的小丫鬟,我有用。”
曲嬤嬤點頭,“那明兒我就去挑了,送到夫人這裏來。”
自己的人辦事能力,張氏自不必懷疑,隻是想到這件事的特殊性,想了想又補充道:“要機靈些的,是送去錦衣侯府給二表小姐的。”
曲嬤嬤聞言,知道這件事怕是非比尋常,對此事就更上心了幾分,肅然應是,退了下去。
薑明枝一夜酣眠,醒來時聽見屋外窸窸窣窣的聲音,透過半開的窗扇打眼一看,見是瓶兒在屋外,就有些困惑,這都什麽時候了,瓶兒竟然沒有叫她起床。
她自己趿鞋下床,青霧青紗就走了進來,“小姐您醒了!”
好像她醒來很驚訝似的,薑明枝不由腹誹,她隻是喝了一點酒,又不是吃了什麽毒藥。
“怎麽不早些叫我,今日還要去雍王府呢!”
青霧和青紗兩個就對視一眼,然後默契地低頭抿唇直笑,看得薑明枝一看的困惑,“可是出什麽事情了?”
“小姐,你別聽她們倆的!”瓶兒聽見動靜也走了進來,對薑明枝解釋道:“是大夫人讓我們不要叫您的,大夫人已經請人去雍王府,和雍王殿下說了,您今日身子不爽利,幫您告了一天假。”
薑明枝釋然,正想問她方才在外麵和誰說話,就聽見一陣歡快的笑聲傳來,王嬙像隻兔子似的,很快就到了她麵前。
“我說大早上喜鵲叫,原來是有媒婆登門!”
王嬙捂著嘴,笑得一臉狡黠,薑明枝微愕,旋即扯著王嬙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快說,出了什麽事?”
難得見自己這個行事都自由章法的姐姐露出這樣的神態,王嬙樂不可支,故意打趣道:“能出什麽事兒,不過是有人眼饞我表姐,特地請了媒人上門求娶罷了!”
薑明枝腦子一轉,就知道這是個什麽事兒了。
舅母一直擔心她的婚事,昨日為她慶生怕是也存了讓她人前露臉的心思,有了王家給她做麵子,她的身份可就不同以往了,難免會有人動心。
“是誰家?”
王嬙一雙杏眼滴溜溜地把她打量了一遍,見她臉上卻是沒有什麽害羞的神色,頓時有些泄氣。
“好吧,你就不是個凡人!”她歎息一聲,攤了攤手:“是昌遠伯府,請了翰林院周大人做媒,想把你說給昌遠伯世子。”
說到這裏,王嬙臉上的玩笑之意全都散盡,露出幾分和平時不同的冷淡麵孔,“這昌遠伯府就是想癩蛤蟆吃天鵝肉,你不必擔心,我娘肯定不會答應的,都是些勢利小人,別的也就算了,我可是打聽到了,那昌遠伯世子先頭有個夫人,還有個嫡長子,現在卻敢把主意打到你頭上!”
反倒是薑明枝這個當事人,沒有太多的情緒,昌遠伯夫人秦氏那樣厭憎自己,昌遠伯府卻要為她的兒子求娶自己,顯然是昌遠伯夫婦夫妻不和,昌遠伯想巴結王家,秦氏卻因為她和韓卿月的不睦,對她心有不滿。
舅母不會答應的,薑明枝毫不懷疑。
再者,雖說錦衣侯府對她的態度很曖昧,可說起來,她親爹錦衣侯還沒死呢,即便是昌遠伯府真的要求娶,也應該去錦衣侯府,而不是直接忽視錦衣侯府來了王家,隻能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分明就是一樁目的不純的婚事,自然是做不得數的。
知道了事情大概,薑明枝就放下心來,寬慰了王嬙幾句,想到自己今日不必去雍王府,就忍不住愜意地伸了個懶腰。
見她這個樣子,王嬙有些好笑,自己到底還是不如表姐穩重,難怪母親總是讓她多學著點表姐的懂事。
“這一天天的就熱起來了,在家裏待著真是無趣。”想到來了京都有些日子了,還沒有機會去玩玩,王嬙支肘托腮,有些苦惱:“要是我大哥他們也能來京都就好了,全哥兒很是精通玩樂,要是他在,我們就可以讓他帶著咱們去玩了。”
全哥兒是大房的嫡長孫,現在也已經過了束發之年,跟著自己的父母在東郡生活,薑明枝卻是一次也沒見過的。
薑明枝就抿了嘴笑,“你想去哪裏玩啊,咱們自己也可以去啊,我聽說京都周圍還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
聽說?王嬙敏銳地抓住了薑明枝的用詞,不免有些心疼自己這個表姐。
姑娘家最稚嫩的年華都被圈在了那一隅之地,明明土生土長的京都人,卻還不如她這個剛來的。
“不如我們去泛舟吧,聽說明湖的荷花都快開了,咱們去第一品酒樓整一桌席麵,泛舟遊湖,品嚐美味,鬥茶說樂,豈不美哉?”
薑明枝聞言卻愣住,這玩樂的法子並不新鮮,可更多是男子們如此,少有女子這樣肆意暢快的。
她不免就想到王家教育子弟之道,江南詩書文蘊鼎盛,以至於江南的女子也多富有才情,王家的家學淵源也非同一般,所以教養出來的小姐也少了幾分京都貴族們的矯揉做作,多了幾分世家大族特有的大方颯爽?
“好啊,擇日不如撞日,今日瞧著天光甚好,咱們不如等會兒就去?”
王嬙聞言,一雙眼兒頓時笑彎了起來,她一向是不喜歡來日方長的人,也正有此意,因而對這個提議是一拍即合,姐妹倆讓人去打聽了一下,聽說昌遠伯府請的那位周大人已經走了,就一起去了張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