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來,把這碗飯吃了。我早說了,跟著我,保你頓頓有飯吃。”寧夕不由分說,將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塞進王石頭手中,又轉向王嬸,“嬸子,這碗飯您也帶回家去,放心吧,我現在有的是辦法找吃的。”
“好好好……”這次王嬸沒有再推辭,既然兒子石頭決定跟著寧夕幹,大家已算是一家人,再客氣反倒顯得生分。
王嬸可不是個沒心眼兒的,寧夕一提讓自己兒子幫忙,她可不是隨隨便便就答應的。這背後,是她經過一番細致觀察、冷靜思考後的決策。
這股信心,既源自於寧夕一天之間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也來自於那已故的寧家父子——寧夕他爹和大哥。當年,這父子倆在臥龍村那是頂呱呱的好漢,村裏人誰提起他們不豎個大拇指誇讚一聲?
要不是因為他們父子倆對村裏人恩重如山,就憑寧二平時那副遭人厭、惹狗嫌的衰樣,早被轟出村了。如今寧二落水後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王嬸琢磨著,興許是他遭了大難後開了竅。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既然寧夕的爹和哥都是響當當的人物,那這開了竅的寧夕,肯定也不是孬種!
看著石頭和小果吃得狼吞虎咽,王嬸眼眶不禁泛起淚花,自家那倆孩子多久沒吃過這麽香的了?唉,看來還真是那死鬼男人說的對,寧家都是實打實的好人呐!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
寧夕連早飯都還沒扒拉兩口,賴守仁、賴守義兄弟倆就扛著家夥什兒找上門來。
“寧二,麻溜兒出來,教我們抓鳥去!”
“稍等,讓我先把這口飯咽下去。”
寧夕沒為難他們,匆匆扒拉了幾口飯,拿起工具就出門了。
剛邁出門檻,隔壁柴門“吱呀”一響,王石頭肩扛扁擔、手提斧頭,悶聲不響地站到了寧夕旁邊。
“石頭,你這是幹啥來了?”
賴守義一瞅見石頭,眼睛登時瞪圓了,這小子是個愣頭青,賴守義可不願跟他較勁,打不過啊。
寧夕倒沒想到石頭這麽主動,不用自己招呼就過來了。
“哦,石頭是我叫來保護我的,捕鳥那地方有狼。”
“狼?!”賴守仁嚇得一激靈,“昨兒你怎麽不說?”
“嗨,昨兒被你爹唬得夠嗆,給忘了。”
賴氏兄弟差點沒被氣岔氣,這小子昨兒跟他們老子唇槍舌劍、氣勢十足,哪有半點兒害怕的樣子?你以後撒謊能不能稍微裝裝樣子,別這麽明目張膽行不行?
“哼,萬一石頭學會了抓鳥咋辦?”
“放心,我都說了不教給別人,就一定做到。就算石頭學會了,他也不會用的。”
“好,這話可是你說的?寧二,你要敢誆人,後果……”
“得了得了,囉嗦個啥,還想不想學了?”寧夕打斷他。
賴氏兄弟憋著一肚子火,悻悻地跟著寧夕來到臥龍溝北岸。寧夕毫無保留,詳細演示了一遍捕鳥的技巧。
“怎麽沒鳥來啊?寧二,你該不會是在糊弄我們吧?”
“廢話,咱們這麽一大幫人杵在這兒,鳥又不是傻子,能飛過來才怪!不是告訴你們要藏好了,別讓鳥瞧見嗎?這點道理都不懂,真是一群廢物!”
寧夕領著石頭轉身離開,臨行前還不忘警告賴家兄弟:“可得小心點,附近有狼出沒,萬一哪天被狼叼了,到陰曹地府可別怨我。”這話差點把賴氏兄弟氣得背過氣去。
古人迷信得很,最忌諱聽這些晦氣話。寧夕一張口就是“小心被狼咬”,一閉口又是“當心被狼吞”,聽得賴氏兄弟心裏直犯惡心。
兩人沿著臥龍溝往上走,尋了個無人注意的角落,一同下了溝底。寧夕指著一片較為開闊的冰麵,對石頭說:“石頭,來,就在這兒給我砸個洞。”
石頭雖然不明白寧夕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既然昨日已答應跟隨他做事,又承了他一頓飯,便沒多問,抄起斧頭便開始猛砸。他人高馬大,力道十足,加之冰層並不厚實,不多時,便在寧夕指定的位置砸出了個冰窟窿。
“行了,石頭你先歇息一下,剩下的交給我。”寧夕說著,從家裏破敗的籬笆牆上抽出一根竹竿。
石頭滿眼困惑地看著寧夕,隻見他用柴刀將竹竿一端削尖,再劈出個十字口,又找了兩根短樹枝插進去,使得十字口保持張開狀態。如此一來,一根簡易的竹製十字魚叉便製作完成。
寧夕探頭朝冰窟窿裏瞧了瞧,水清透如鏡,視線極佳。可能是冰窟窿剛砸開不久,尚未來得及有魚靠近。
“寧二……夕哥兒,你是打算叉魚嗎?”石頭雖憨厚,卻不傻,此時已然明白寧夕的意圖。
“沒錯,石頭你真機靈。”寧夕讚許道。
石頭撇撇嘴:“叉那玩意兒有啥用,純屬瞎忙活。”
“哦?”寧夕一時沒反應過來,隨即想到,石頭這麽說是因為在原主的記憶裏,臥龍村的人極少吃魚。
並非村裏不缺食物,而是他們既不會捕,也做不好。一是因為貧窮,缺乏捕撈工具;徒手入水捕魚,不僅收獲甚微,還存在溺水的風險。有時辛辛苦苦捕一天魚,那點微薄的收獲甚至抵不上消耗的體力。二是調料匱乏,不僅沒有去腥的香料,就連油鹽醬醋也短缺。再者,村民們幾乎沒人懂得烹調魚蝦,更缺乏食用經驗,做出來的魚非但味道不佳,還常被魚刺卡喉。長此以往,吃魚便成了村裏的稀罕事。
即便是信息與物資流通遠不如現代的古代,甚至後世七八十年代的華夏中西部某些地區,仍有許多地方沒有吃魚的習慣。
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寧夕決心從影響身邊人做起。
“石頭,等捉到魚,我今兒就給你整一道,保管你吃一次饞兩次,吃兩次想三次……”寧夕信誓旦旦地說。
“好好好……”這次王嬸沒有再推辭,既然兒子石頭決定跟著寧夕幹,大家已算是一家人,再客氣反倒顯得生分。
王嬸可不是個沒心眼兒的,寧夕一提讓自己兒子幫忙,她可不是隨隨便便就答應的。這背後,是她經過一番細致觀察、冷靜思考後的決策。
這股信心,既源自於寧夕一天之間脫胎換骨般的改變,也來自於那已故的寧家父子——寧夕他爹和大哥。當年,這父子倆在臥龍村那是頂呱呱的好漢,村裏人誰提起他們不豎個大拇指誇讚一聲?
要不是因為他們父子倆對村裏人恩重如山,就憑寧二平時那副遭人厭、惹狗嫌的衰樣,早被轟出村了。如今寧二落水後突然像變了個人似的,王嬸琢磨著,興許是他遭了大難後開了竅。
常言道,“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既然寧夕的爹和哥都是響當當的人物,那這開了竅的寧夕,肯定也不是孬種!
看著石頭和小果吃得狼吞虎咽,王嬸眼眶不禁泛起淚花,自家那倆孩子多久沒吃過這麽香的了?唉,看來還真是那死鬼男人說的對,寧家都是實打實的好人呐!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
寧夕連早飯都還沒扒拉兩口,賴守仁、賴守義兄弟倆就扛著家夥什兒找上門來。
“寧二,麻溜兒出來,教我們抓鳥去!”
“稍等,讓我先把這口飯咽下去。”
寧夕沒為難他們,匆匆扒拉了幾口飯,拿起工具就出門了。
剛邁出門檻,隔壁柴門“吱呀”一響,王石頭肩扛扁擔、手提斧頭,悶聲不響地站到了寧夕旁邊。
“石頭,你這是幹啥來了?”
賴守義一瞅見石頭,眼睛登時瞪圓了,這小子是個愣頭青,賴守義可不願跟他較勁,打不過啊。
寧夕倒沒想到石頭這麽主動,不用自己招呼就過來了。
“哦,石頭是我叫來保護我的,捕鳥那地方有狼。”
“狼?!”賴守仁嚇得一激靈,“昨兒你怎麽不說?”
“嗨,昨兒被你爹唬得夠嗆,給忘了。”
賴氏兄弟差點沒被氣岔氣,這小子昨兒跟他們老子唇槍舌劍、氣勢十足,哪有半點兒害怕的樣子?你以後撒謊能不能稍微裝裝樣子,別這麽明目張膽行不行?
“哼,萬一石頭學會了抓鳥咋辦?”
“放心,我都說了不教給別人,就一定做到。就算石頭學會了,他也不會用的。”
“好,這話可是你說的?寧二,你要敢誆人,後果……”
“得了得了,囉嗦個啥,還想不想學了?”寧夕打斷他。
賴氏兄弟憋著一肚子火,悻悻地跟著寧夕來到臥龍溝北岸。寧夕毫無保留,詳細演示了一遍捕鳥的技巧。
“怎麽沒鳥來啊?寧二,你該不會是在糊弄我們吧?”
“廢話,咱們這麽一大幫人杵在這兒,鳥又不是傻子,能飛過來才怪!不是告訴你們要藏好了,別讓鳥瞧見嗎?這點道理都不懂,真是一群廢物!”
寧夕領著石頭轉身離開,臨行前還不忘警告賴家兄弟:“可得小心點,附近有狼出沒,萬一哪天被狼叼了,到陰曹地府可別怨我。”這話差點把賴氏兄弟氣得背過氣去。
古人迷信得很,最忌諱聽這些晦氣話。寧夕一張口就是“小心被狼咬”,一閉口又是“當心被狼吞”,聽得賴氏兄弟心裏直犯惡心。
兩人沿著臥龍溝往上走,尋了個無人注意的角落,一同下了溝底。寧夕指著一片較為開闊的冰麵,對石頭說:“石頭,來,就在這兒給我砸個洞。”
石頭雖然不明白寧夕葫蘆裏賣的什麽藥,但既然昨日已答應跟隨他做事,又承了他一頓飯,便沒多問,抄起斧頭便開始猛砸。他人高馬大,力道十足,加之冰層並不厚實,不多時,便在寧夕指定的位置砸出了個冰窟窿。
“行了,石頭你先歇息一下,剩下的交給我。”寧夕說著,從家裏破敗的籬笆牆上抽出一根竹竿。
石頭滿眼困惑地看著寧夕,隻見他用柴刀將竹竿一端削尖,再劈出個十字口,又找了兩根短樹枝插進去,使得十字口保持張開狀態。如此一來,一根簡易的竹製十字魚叉便製作完成。
寧夕探頭朝冰窟窿裏瞧了瞧,水清透如鏡,視線極佳。可能是冰窟窿剛砸開不久,尚未來得及有魚靠近。
“寧二……夕哥兒,你是打算叉魚嗎?”石頭雖憨厚,卻不傻,此時已然明白寧夕的意圖。
“沒錯,石頭你真機靈。”寧夕讚許道。
石頭撇撇嘴:“叉那玩意兒有啥用,純屬瞎忙活。”
“哦?”寧夕一時沒反應過來,隨即想到,石頭這麽說是因為在原主的記憶裏,臥龍村的人極少吃魚。
並非村裏不缺食物,而是他們既不會捕,也做不好。一是因為貧窮,缺乏捕撈工具;徒手入水捕魚,不僅收獲甚微,還存在溺水的風險。有時辛辛苦苦捕一天魚,那點微薄的收獲甚至抵不上消耗的體力。二是調料匱乏,不僅沒有去腥的香料,就連油鹽醬醋也短缺。再者,村民們幾乎沒人懂得烹調魚蝦,更缺乏食用經驗,做出來的魚非但味道不佳,還常被魚刺卡喉。長此以往,吃魚便成了村裏的稀罕事。
即便是信息與物資流通遠不如現代的古代,甚至後世七八十年代的華夏中西部某些地區,仍有許多地方沒有吃魚的習慣。
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寧夕決心從影響身邊人做起。
“石頭,等捉到魚,我今兒就給你整一道,保管你吃一次饞兩次,吃兩次想三次……”寧夕信誓旦旦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