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金振國等幾個人到前方部隊的作戰申請書後,作為最高憲兵司令的祝紹周開始有點詫異。
畢竟,在他的認知裏,能夠當上一個地方警察部隊的頭目,那簡直不要太舒服,也太有麵子啦!
在自己家門口當官兒,這多好呀!對碼頭熟悉得很,周圍的人也都是知根知底的。
打著維護治安、安撫民眾的旗號,可以隨心所欲地幹預地方事務,想怎麽敲詐勒索就怎麽敲詐勒索,想怎麽欺壓百姓就怎麽欺壓百姓。
不僅如此,還能時不時地收到大把大把的銀子和鈔票,更有美女和鮮花相伴左右。
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就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前線衝鋒陷陣了,這豈不是美滋滋?又有誰會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呢?
本來,他其實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看重金振國的,但卻不知為何,他們二人之間始終都隔閡著一層薄紗一般。
這個小子似乎也總是刻意地與自己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總是顯得有些皮裏陽秋、不遠不近的樣子!
既然如此不懂得知恩圖報,那幹脆就響應國家的號召好了,把你們這些人送上前線去!
反正你那個副營長的官帽好歹也能值一百個大洋呢。蚊子再小它也是肉啊!
想到這裏,他毫不猶豫地就在金振國和其他幾個愣頭青的申請書上麵龍飛鳳舞地簽下了大大的“同意”二字!
臨出發之前,金振國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和平鄉韋家山村。
自從他被提拔成為少尉參謀之後,家裏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不僅保長金老六時常登門拜訪,就連那些平日裏不怎麽來往的親戚們也開始頻繁走動起來。
每個人都滿臉笑容地誇讚著說:“你們金家可真是出了個大貴人啊!”
一時間,原本冷清的家門變得熱鬧非凡,賓客盈門,簡直和從前有著天壤之別。
回想起自己曾經沉迷於鴉片,導致家業敗落,不得不變賣家產甚至抵押房屋來維持生計的時候,又有誰會向自己伸出援手呢?
哪怕隻是一丁點的幫助也好啊!如今卻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周圍的人態度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這讓他深刻地領悟到了《菜根譚》中的那句名言:“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於是有些平時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甚至連見都沒見過麵的親戚也經常找上門來,他們或是親自拜訪,或是托人捎書帶信,想盡辦法請求他幫忙處理各種各樣瑣碎複雜的家事。
麵對這些無窮無盡的麻煩事,金振國感到十分煩惱和疲憊不堪!
在經曆了無數次這樣的事情之後,金振國深刻地認識到,古代實行的“異地為官”的官僚管理體製其實還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
這種製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員在本地任職時受到過多人情世故的幹擾,從而保證他們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這也正是金振國不想繼續留在漢中擔任他那個所謂的憲兵營副營長職務的原因之一!他渴望能夠遠離這些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兒子金先明書讀的很好,在學校裏名列前茅。兩個女兒開始學習手工針線活了 ,小腳媳婦金張氏把家裏麵打理的井井有條......
這一切都讓他可以放心的離開家鄉,奔赴戰場了!
和他一起離開漢中,前往關中的還有他的老朋友, 一排排長陳茂德。
他們一行人懷著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王耀武將軍 51 師曾經走過的行軍之路。這條路崎嶇不平,但卻充滿了曆史的厚重感。
一路上,他們穿越了褒斜棧道,仿佛能夠聽到古代軍隊行軍時發出的陣陣腳步聲。這裏曾是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無數次的戰爭與硝煙。
接著,他們來到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馬道。當年,蕭何正是在此處追逐韓信,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如今,這裏隻剩下古老的石路和悠悠的風聲,讓人不禁感歎時光的流轉。
繼續前行,他們來到了張良隱居之地——紫柏山。這裏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宛如仙境一般。站在山頂,俯瞰著周圍的山巒,他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張良在這裏靜心修煉,思考天下大事的身影。
最後,他們翻越了柴關嶺的山脊,進入了秦嶺北坡。
柴關嶺地勢險峻,峰巒疊嶂,自古以來就有著“到了柴關嶺,如同到北京”的美譽。站在山頂,他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偉與壯觀,也對先輩們的英勇無畏深感敬佩。
這一路走來,他們不僅領略了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感受到了曆史的滄桑變遷。這段旅程將成為他們心中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
公元 1940 年的春季,古老的關中大地已經承受了連續兩年的戰火摧殘與整個冬季的嚴寒折磨,但它並未屈服,而是頑強地重新煥發生機。
在那濃厚的霧氣之中,柔弱但充滿生命力的小麥苗,宛如新生嬰兒般,逐漸伸展出它們稚嫩的頭顱。
大地也因此開始透露出絲絲綠意。這片土地,雖然曆經滄桑,但依然孕育著生命的希望。
自從1939年中條山保衛戰獲得勝利以來,日本人的觸手暫時縮了回去,相對於其他的戰區,在1940年,陝西、河南獲得了暫時的平靜。
而其他地方的戰場形勢是:1940年4月9日,德國出兵占領丹麥,突然襲擊挪威,擊退英法遠征軍後,迅速占領挪威全境。此後,德軍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投降,英軍退出歐洲大陸。
德軍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優勢,刺激了日本迅速征服中國,以便出兵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欲望。
5月10日,日本陸軍省製定《以昭和15、16年為目標的處理中國問題策略》,企圖在1940年底以前,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於是,日軍對國民政府展開政治誘降,並加強對中國的封鎖和軍事壓力。
5月,日軍發動棗宜作戰,隨後又在廣東發動良口作戰,對中國政府施加軍事壓力,企圖動搖國民政府的抗戰意誌。
5月18日,日軍升級對國民政府大後方的戰略轟炸。為封鎖中國,日軍趁英法在歐洲戰場遭遇失敗的時機,迫使英法封鎖中緬、中越國際交通線。
6月20日,法國同意全麵封鎖中越邊境,準許日本軍事人員入越監視對華禁運情況。
7月12日,英國通知日本同意關閉滇緬公路。隨後,香港也開始禁運。日軍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使國民黨內一些人產生動搖,妥協投降危機空前嚴重。
7月22日,八路軍為了徹底打破日本鬼子對敵後根據地的“囚籠政策”,粉碎敵人的絞殺陰謀,總部向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下達《戰役預備命令》。
《戰役預備命令》分析了全國抗戰形勢和華北的戰局,指出此次戰役的重大政治意義,進而根據華北各根據地的態勢,要求八路軍各參戰部隊趁日軍對晉察冀、晉西北及晉東南“掃蕩”較為緩和,正太沿線較為空虛的機會,大舉破擊正太路。
同時要求晉察冀軍區派出10個團,第129師派出8個團,第120師派出4至6個團,總部炮兵團大部、工兵一部,總共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直接參加正太線作戰。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的破擊戰開始,至1941年1月24日反“掃蕩”結束,共曆時5個多月。期間,八路軍總部於1940年12月10日公布,在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人。
由於潼關和中條山的戰事已經逐漸緩解下來,金振國等來自漢中地區前去參戰的軍官和士兵們也就不再急於趕路了。
他們乘坐著膠輪馬車,一路緩緩前行,離開了西安,朝著潼關進發。
對於這群從未離開過漢中小盆地的山裏娃而言,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目睹如此平坦、廣袤無垠的平原景觀。
當他們站在驪山山頂俯瞰整個關中平原時,那片遼闊的田野在藍天的映襯下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蔚藍的天空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般籠罩著這片弧形延展的廣袤大地,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大自然的神奇與壯觀。
此時此刻,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竟然是一個圓形的球體,而天空則像是被扣住的一個巨大鍋蓋!
麵對如此壯麗的山河美景,金振國等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情感:這樣美麗的祖國河山怎能輕易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呢?他們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扞衛這片土地的尊嚴與安寧。
還有那西嶽華山,以其雄偉、奇特、秀麗和險峻而聞名於世。
華山的山峰峻峭挺拔,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天然雕塑,令人歎為觀止。山間雲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登上山巔,俯瞰群峰,令人感到心曠神怡,豪氣頓生。
華山的棧道高懸於絕壁之上,驚險刺激,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的勇氣與智慧。
一輛破舊而搖晃的馬車,緩緩地行駛在連接著十三朝古都與潼關的古老官道之上......
車輪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金振國坐在馬車上,思緒漸漸飄遠,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幅曆史的畫卷。
他仿佛看到了漢武帝率領龐大的車隊,封禪泰山的壯觀場景;
看到了隋煬帝意氣風發地前往東都洛陽,展現盛世的輝煌景象;
看到了李隆基和楊玉環乘坐華麗的香車,前往驪山享受溫泉的浪漫情景;
也看到了安祿山和黃巢燃起的滾滾狼煙,戰亂中的烽火連天;
還看到了多爾袞率領八旗子弟縱橫馳騁的身影,以及日本鬼子的轟炸機在天空肆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這些曾經的輝煌與苦難,如今已成為遙遠的記憶。金振國不禁陷入沉思,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在時間的長河中經曆了無數的風雨洗禮,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他想起了祖先們的智慧和勇氣,想起了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奮鬥不息的人們。他們用汗水和鮮血譜寫了壯麗的篇章,鑄就了華夏民族的堅韌精神。然而,麵對當今世界的變化和挑戰,我們又該如何前行呢?
金振國望向遠方,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
他知道,無論前方道路如何崎嶇,我們都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馬車繼續前行,帶著金振國對未來的期許和憧憬。他相信,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華夏民族的美好明天。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他們終於來到了雄偉高大的潼關天塹!
這座古老而壯觀的關隘如同巨人一般矗立在黃河岸邊 ,給人一種無法逾越的威嚴感。
關城上方的城牆堅如磐石,曆經歲月的滄桑仍然屹立不倒。
望著遠方蜿蜒曲折的道路和蒼茫的山水,金振國心中湧起一股豪邁之情。
潼關天塹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和英雄的傳奇故事。自古以來,打破潼關,則西安不保!關中告急!十三王朝的覆滅,無不是命懸潼關!
崤函古道西端起點——潼關。
潼關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點。曆史上的潼關,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門戶,是關中的東大門,是漢代以來東入中原,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探訪曆史上的崤函古道,潼關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地點。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描繪了潼關的險峻。
潼關因“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而得名,南依秦嶺,北瀕黃河,與山海關並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誌》中記載:“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潼關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馬超於此,潼關始見於史冊。
其後,潼關城址幾經變遷。據學者分析,其原因皆與控製通往關中腹地的東西大道有關。現存的關城建於明朝初年,依山而建,南高北低,周長約8公裏。西門緊靠黃河,北牆立於黃河岸邊,東門接近原望溝口,南牆蜿蜒於南塬半腰,潼水穿城而過流入黃河。
從地圖上看,潼關的城市布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潼關之南,有秦嶺雄峙,分布著深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寬數十米的禁溝,同時為增強禁溝的防禦功能,設十二連城關,以防秦嶺諸穀之險,舊時各關均駐重兵把守。
渭河自西而來,匯入黃河東下,是天然屏障;西側有太華山,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城東的金陡關,依托絕壁築關,用以抵禦東來的侵擾。此種形勢,確是“三秦鎖鑰,四鎮咽喉”之地。險要的地形、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古潼關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走進潼關內部,隻見街道寬闊整潔,房屋錯落有致。人們忙碌地穿梭其中,或是經商買賣,或是操持家務,一片繁榮熱鬧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這裏匯聚了來自四麵八方的行商旅客,各種口音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魅力。
然而,當金振國踏入潼關古城的時候,他的眼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古城內,酒肆林立,妓院、煙館比比皆是,仿佛這裏已經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娛樂場所。更讓他痛心的是,那些下級軍官和士兵們對這些地方顯得輕車熟路,毫不避諱地頻繁出入。
金振國的心情瞬間被擔憂和痛苦淹沒。
他看著一些士兵與街邊的妓女拉拉扯扯、勾肩搭背,行為舉止極其不檢點;
有些醉酒的士兵則借著酒勁發瘋,打架罵街,完全失去了軍人應有的紀律性;
還有些人醉得不省人事,直接躺在街邊狂吐亂拉,甚至搖搖晃晃地走進大煙館,沉迷於鴉片的毒害之中……
金振國不禁心生疑問:這樣的部隊,這樣的軍紀,怎麽可能打勝仗呢?
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和士氣,沉溺於享樂和放縱之中。這樣下去,不僅無法保衛國家和人民,反而會成為社會的隱患。
金振國感到一陣深深的憂慮湧上心頭,他意識到,要想改變這種局麵,必須采取嚴厲的措施來整頓軍紀,重振軍威。
畢竟,在他的認知裏,能夠當上一個地方警察部隊的頭目,那簡直不要太舒服,也太有麵子啦!
在自己家門口當官兒,這多好呀!對碼頭熟悉得很,周圍的人也都是知根知底的。
打著維護治安、安撫民眾的旗號,可以隨心所欲地幹預地方事務,想怎麽敲詐勒索就怎麽敲詐勒索,想怎麽欺壓百姓就怎麽欺壓百姓。
不僅如此,還能時不時地收到大把大把的銀子和鈔票,更有美女和鮮花相伴左右。
最重要的是,這樣一來,就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前線衝鋒陷陣了,這豈不是美滋滋?又有誰會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呢?
本來,他其實一直以來都是非常看重金振國的,但卻不知為何,他們二人之間始終都隔閡著一層薄紗一般。
這個小子似乎也總是刻意地與自己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總是顯得有些皮裏陽秋、不遠不近的樣子!
既然如此不懂得知恩圖報,那幹脆就響應國家的號召好了,把你們這些人送上前線去!
反正你那個副營長的官帽好歹也能值一百個大洋呢。蚊子再小它也是肉啊!
想到這裏,他毫不猶豫地就在金振國和其他幾個愣頭青的申請書上麵龍飛鳳舞地簽下了大大的“同意”二字!
臨出發之前,金振國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和平鄉韋家山村。
自從他被提拔成為少尉參謀之後,家裏的門檻都快被踏破了。
不僅保長金老六時常登門拜訪,就連那些平日裏不怎麽來往的親戚們也開始頻繁走動起來。
每個人都滿臉笑容地誇讚著說:“你們金家可真是出了個大貴人啊!”
一時間,原本冷清的家門變得熱鬧非凡,賓客盈門,簡直和從前有著天壤之別。
回想起自己曾經沉迷於鴉片,導致家業敗落,不得不變賣家產甚至抵押房屋來維持生計的時候,又有誰會向自己伸出援手呢?
哪怕隻是一丁點的幫助也好啊!如今卻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周圍的人態度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這讓他深刻地領悟到了《菜根譚》中的那句名言:“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於是有些平時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甚至連見都沒見過麵的親戚也經常找上門來,他們或是親自拜訪,或是托人捎書帶信,想盡辦法請求他幫忙處理各種各樣瑣碎複雜的家事。
麵對這些無窮無盡的麻煩事,金振國感到十分煩惱和疲憊不堪!
在經曆了無數次這樣的事情之後,金振國深刻地認識到,古代實行的“異地為官”的官僚管理體製其實還是具有一定科學性的。
這種製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員在本地任職時受到過多人情世故的幹擾,從而保證他們能夠更加公正、客觀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而這也正是金振國不想繼續留在漢中擔任他那個所謂的憲兵營副營長職務的原因之一!他渴望能夠遠離這些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去一個新的地方開始全新的工作和生活。
兒子金先明書讀的很好,在學校裏名列前茅。兩個女兒開始學習手工針線活了 ,小腳媳婦金張氏把家裏麵打理的井井有條......
這一切都讓他可以放心的離開家鄉,奔赴戰場了!
和他一起離開漢中,前往關中的還有他的老朋友, 一排排長陳茂德。
他們一行人懷著崇敬的心情,踏上了王耀武將軍 51 師曾經走過的行軍之路。這條路崎嶇不平,但卻充滿了曆史的厚重感。
一路上,他們穿越了褒斜棧道,仿佛能夠聽到古代軍隊行軍時發出的陣陣腳步聲。這裏曾是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無數次的戰爭與硝煙。
接著,他們來到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馬道。當年,蕭何正是在此處追逐韓信,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如今,這裏隻剩下古老的石路和悠悠的風聲,讓人不禁感歎時光的流轉。
繼續前行,他們來到了張良隱居之地——紫柏山。這裏山清水秀,雲霧繚繞,宛如仙境一般。站在山頂,俯瞰著周圍的山巒,他們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張良在這裏靜心修煉,思考天下大事的身影。
最後,他們翻越了柴關嶺的山脊,進入了秦嶺北坡。
柴關嶺地勢險峻,峰巒疊嶂,自古以來就有著“到了柴關嶺,如同到北京”的美譽。站在山頂,他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偉與壯觀,也對先輩們的英勇無畏深感敬佩。
這一路走來,他們不僅領略了壯麗的自然風光,更感受到了曆史的滄桑變遷。這段旅程將成為他們心中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
公元 1940 年的春季,古老的關中大地已經承受了連續兩年的戰火摧殘與整個冬季的嚴寒折磨,但它並未屈服,而是頑強地重新煥發生機。
在那濃厚的霧氣之中,柔弱但充滿生命力的小麥苗,宛如新生嬰兒般,逐漸伸展出它們稚嫩的頭顱。
大地也因此開始透露出絲絲綠意。這片土地,雖然曆經滄桑,但依然孕育著生命的希望。
自從1939年中條山保衛戰獲得勝利以來,日本人的觸手暫時縮了回去,相對於其他的戰區,在1940年,陝西、河南獲得了暫時的平靜。
而其他地方的戰場形勢是:1940年4月9日,德國出兵占領丹麥,突然襲擊挪威,擊退英法遠征軍後,迅速占領挪威全境。此後,德軍入侵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投降,英軍退出歐洲大陸。
德軍在歐洲戰場取得的優勢,刺激了日本迅速征服中國,以便出兵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欲望。
5月10日,日本陸軍省製定《以昭和15、16年為目標的處理中國問題策略》,企圖在1940年底以前,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於是,日軍對國民政府展開政治誘降,並加強對中國的封鎖和軍事壓力。
5月,日軍發動棗宜作戰,隨後又在廣東發動良口作戰,對中國政府施加軍事壓力,企圖動搖國民政府的抗戰意誌。
5月18日,日軍升級對國民政府大後方的戰略轟炸。為封鎖中國,日軍趁英法在歐洲戰場遭遇失敗的時機,迫使英法封鎖中緬、中越國際交通線。
6月20日,法國同意全麵封鎖中越邊境,準許日本軍事人員入越監視對華禁運情況。
7月12日,英國通知日本同意關閉滇緬公路。隨後,香港也開始禁運。日軍對中國的經濟封鎖、軍事進攻和政治誘降使國民黨內一些人產生動搖,妥協投降危機空前嚴重。
7月22日,八路軍為了徹底打破日本鬼子對敵後根據地的“囚籠政策”,粉碎敵人的絞殺陰謀,總部向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0師下達《戰役預備命令》。
《戰役預備命令》分析了全國抗戰形勢和華北的戰局,指出此次戰役的重大政治意義,進而根據華北各根據地的態勢,要求八路軍各參戰部隊趁日軍對晉察冀、晉西北及晉東南“掃蕩”較為緩和,正太沿線較為空虛的機會,大舉破擊正太路。
同時要求晉察冀軍區派出10個團,第129師派出8個團,第120師派出4至6個團,總部炮兵團大部、工兵一部,總共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直接參加正太線作戰。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百團大戰”。從1940年8月20日的破擊戰開始,至1941年1月24日反“掃蕩”結束,共曆時5個多月。期間,八路軍總部於1940年12月10日公布,在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人。
由於潼關和中條山的戰事已經逐漸緩解下來,金振國等來自漢中地區前去參戰的軍官和士兵們也就不再急於趕路了。
他們乘坐著膠輪馬車,一路緩緩前行,離開了西安,朝著潼關進發。
對於這群從未離開過漢中小盆地的山裏娃而言,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目睹如此平坦、廣袤無垠的平原景觀。
當他們站在驪山山頂俯瞰整個關中平原時,那片遼闊的田野在藍天的映襯下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眼前。
蔚藍的天空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般籠罩著這片弧形延展的廣袤大地,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大自然的神奇與壯觀。
此時此刻,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竟然是一個圓形的球體,而天空則像是被扣住的一個巨大鍋蓋!
麵對如此壯麗的山河美景,金振國等人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情感:這樣美麗的祖國河山怎能輕易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呢?他們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生命扞衛這片土地的尊嚴與安寧。
還有那西嶽華山,以其雄偉、奇特、秀麗和險峻而聞名於世。
華山的山峰峻峭挺拔,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天然雕塑,令人歎為觀止。山間雲霧繚繞,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
登上山巔,俯瞰群峰,令人感到心曠神怡,豪氣頓生。
華山的棧道高懸於絕壁之上,驚險刺激,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的勇氣與智慧。
一輛破舊而搖晃的馬車,緩緩地行駛在連接著十三朝古都與潼關的古老官道之上......
車輪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金振國坐在馬車上,思緒漸漸飄遠,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幅曆史的畫卷。
他仿佛看到了漢武帝率領龐大的車隊,封禪泰山的壯觀場景;
看到了隋煬帝意氣風發地前往東都洛陽,展現盛世的輝煌景象;
看到了李隆基和楊玉環乘坐華麗的香車,前往驪山享受溫泉的浪漫情景;
也看到了安祿山和黃巢燃起的滾滾狼煙,戰亂中的烽火連天;
還看到了多爾袞率領八旗子弟縱橫馳騁的身影,以及日本鬼子的轟炸機在天空肆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這些曾經的輝煌與苦難,如今已成為遙遠的記憶。金振國不禁陷入沉思,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在時間的長河中經曆了無數的風雨洗禮,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他想起了祖先們的智慧和勇氣,想起了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奮鬥不息的人們。他們用汗水和鮮血譜寫了壯麗的篇章,鑄就了華夏民族的堅韌精神。然而,麵對當今世界的變化和挑戰,我們又該如何前行呢?
金振國望向遠方,心中湧起一股豪情壯誌。
他知道,無論前方道路如何崎嶇,我們都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馬車繼續前行,帶著金振國對未來的期許和憧憬。他相信,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創造出屬於華夏民族的美好明天。
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他們終於來到了雄偉高大的潼關天塹!
這座古老而壯觀的關隘如同巨人一般矗立在黃河岸邊 ,給人一種無法逾越的威嚴感。
關城上方的城牆堅如磐石,曆經歲月的滄桑仍然屹立不倒。
望著遠方蜿蜒曲折的道路和蒼茫的山水,金振國心中湧起一股豪邁之情。
潼關天塹見證了無數曆史的變遷和英雄的傳奇故事。自古以來,打破潼關,則西安不保!關中告急!十三王朝的覆滅,無不是命懸潼關!
崤函古道西端起點——潼關。
潼關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點。曆史上的潼關,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門戶,是關中的東大門,是漢代以來東入中原,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探訪曆史上的崤函古道,潼關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地點。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元代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描繪了潼關的險峻。
潼關因“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而得名,南依秦嶺,北瀕黃河,與山海關並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誌》中記載:“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潼關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西征馬超於此,潼關始見於史冊。
其後,潼關城址幾經變遷。據學者分析,其原因皆與控製通往關中腹地的東西大道有關。現存的關城建於明朝初年,依山而建,南高北低,周長約8公裏。西門緊靠黃河,北牆立於黃河岸邊,東門接近原望溝口,南牆蜿蜒於南塬半腰,潼水穿城而過流入黃河。
從地圖上看,潼關的城市布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潼關之南,有秦嶺雄峙,分布著深達數十米乃至上百米、寬數十米的禁溝,同時為增強禁溝的防禦功能,設十二連城關,以防秦嶺諸穀之險,舊時各關均駐重兵把守。
渭河自西而來,匯入黃河東下,是天然屏障;西側有太華山,重巒疊嶂,高聳入雲;城東的金陡關,依托絕壁築關,用以抵禦東來的侵擾。此種形勢,確是“三秦鎖鑰,四鎮咽喉”之地。險要的地形、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古潼關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走進潼關內部,隻見街道寬闊整潔,房屋錯落有致。人們忙碌地穿梭其中,或是經商買賣,或是操持家務,一片繁榮熱鬧的景象展現在眼前。
這裏匯聚了來自四麵八方的行商旅客,各種口音和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形成了獨特的魅力。
然而,當金振國踏入潼關古城的時候,他的眼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古城內,酒肆林立,妓院、煙館比比皆是,仿佛這裏已經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娛樂場所。更讓他痛心的是,那些下級軍官和士兵們對這些地方顯得輕車熟路,毫不避諱地頻繁出入。
金振國的心情瞬間被擔憂和痛苦淹沒。
他看著一些士兵與街邊的妓女拉拉扯扯、勾肩搭背,行為舉止極其不檢點;
有些醉酒的士兵則借著酒勁發瘋,打架罵街,完全失去了軍人應有的紀律性;
還有些人醉得不省人事,直接躺在街邊狂吐亂拉,甚至搖搖晃晃地走進大煙館,沉迷於鴉片的毒害之中……
金振國不禁心生疑問:這樣的部隊,這樣的軍紀,怎麽可能打勝仗呢?
他們已經完全喪失了鬥誌和士氣,沉溺於享樂和放縱之中。這樣下去,不僅無法保衛國家和人民,反而會成為社會的隱患。
金振國感到一陣深深的憂慮湧上心頭,他意識到,要想改變這種局麵,必須采取嚴厲的措施來整頓軍紀,重振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