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可靠消息得知,近一段時間以來,日本軍隊的間諜特務以及偽軍的小股部隊經常喬裝打扮成小商小販的模樣,在中條山一帶頻繁出沒。
他們這樣的行為極有可能是在為接下來日本鬼子的大部隊進犯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這些狡猾的敵人麵對“六六戰役”失敗,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他們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窺探我們的情報和防線布局情況。
因此,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同時還要加強對這一地區的警戒和防禦措施才行啊!絕不能讓敵人有機可乘!
於是乎,金振國不得不暫時結束其巡防保衛隴海線之重任,偕同七八位自漢中而來之鄉黨兄弟,一同渡過風陵渡,並於中條山之南及黃河沿岸一帶展開嚴密巡查。
鑒於此項任務之特殊性,所有行動皆須依實際狀況而自由裁量安排。
其目標明確,旨在挫敗日偽特務之破壞與信息情報偵查行徑,采取以惡製惡之道徑,積極推行反間諜活動。
既然如此,金振國決定將他的第一站定在風陵渡以東,沿著黃河北岸前往平陸縣的茅津渡一線展開巡查工作。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其實有著三重深意:
其一,他希望能夠親臨一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中條山保衛戰”現場,瞻仰那些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三千陝西楞娃縱身跳入黃河的壯烈遺跡,並借此機會向這些逝去的英靈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
其二,金振國也期望在這一路上能夠收攏那些跳下黃河後幸運存活下來的士兵們。這些士兵或許已經被當地善良樸實的老鄉所救並收留。
通過與他們取得聯係,可以讓那些曾經為國家浴血奮戰的戰士重新歸隊,再次投身於抗擊外敵入侵的戰鬥之中。
對一些傷勢嚴重、或是致傷致殘的士兵,爭取把他們轉移到戰略大後方西安、漢中去救治。不能讓這些抗日英雄流汗、流血還流淚!
其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沿途百姓的交流溝通,金振國可以從他們那裏獲取關於鬼子悄然滲透的寶貴信息。畢竟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身處基層,對於周圍發生的事情最為敏感。從百姓口中得到的線索往往真實可靠,有助於及時掌握敵人動向,采取相應對策予以應對。
五月的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火爐,無情地炙烤著黃河兩岸。
盡管此時尚未正式進入夏季,但滾滾而來的熱浪卻早已讓人們感受到了夏日的炙熱。由於天氣幹旱少雨,大路變得幹燥而塵土飛揚。
每當有人或馬走過,或是馬車、軍車駛過,黃色的灰塵便會騰空而起,形成一條飛舞的長蛇。這條長蛇在空中盤旋許久,遲遲不肯散去。
地麵上堆積著厚厚的黃色泥灰,足有十多公分厚。金振國和他的同伴們穿著簡陋的草鞋艱難前行。沒走多遠,草鞋裏就灌滿了黃土。
他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將鞋內的泥土拍打抖落幹淨後,再次踏上征程。這樣走走停停,他們的步伐顯得異常沉重。
然而,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堅定地向前邁進。每一步都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的執著。
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戰火暫時平息下來,這使得中原大地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望無際的小麥田逐漸變成金黃色,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盡管半人高的玉米看起來有些萎靡不振,但它們仍然稀稀疏疏地結滿了玉米棒子。暗紅色的玉米須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宛如舞動的精靈。
而蠶豆則在炎炎烈日下紛紛爆裂開來,露出嫩綠的果肉……多麽美好的景象啊!如果沒有戰爭該有多好啊!
每年一次的黃河泛濫,給沿岸的土地帶來了肥沃的養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辛勤耕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孕育出了偉大的黃河文明!這裏曾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悲歡離合。
受隋唐文化的深遠影響和熏陶,甘肅,山西、河南靠近陝西的地方,人們的飲食、起居習慣、語言和風俗文化都與關中文化相近。
然而,戰爭的陰影卻始終籠罩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人們渴望和平,渴望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他們希望能夠遠離戰亂,不再被硝煙所困擾。隻有在和平的環境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遠遠望去,視線盡頭處,有一棵巨大的榆樹矗立在那裏,猶如一座蒼勁有力的雕塑。在這棵大樹下方,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幾間低矮的房屋。這些房子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在關中及其附近地區頗為常見。農戶們修建的房屋普遍較為矮小,而且屋頂呈半邊狀。這樣的設計或許與當地幹旱少雨的氣候和生活方式有關。
就像那首廣為流傳的歌謠裏所唱的所謂“陝西八大怪”,其實是指在陝西關中及周邊地區出現的八種奇特的風俗或習慣。
這些獨特之處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以及地域特色。
所謂的“八大怪”有這些內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這一怪現象反映出陝西關中人豪爽不拘小節的性格特點。他們喜歡蹲著吃飯、聊天,甚至在街頭巷尾也能看到人們蹲著休息的身影。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由於陝西關中幹旱少雨,傳統的關中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屋頂隻蓋一半,這樣既節省材料又能保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過去,關中的姑娘們大多不願遠嫁他鄉,更傾向於留在本地成家立業,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這裏的“帕帕”通常是指手帕或頭巾,女性們將其係在頭上,不僅可以裝飾容貌,還具有實用功能,如擦汗、遮陽等。
第五怪:麵條像腰帶。關中的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褲帶麵。這種麵條寬厚如腰帶,吃起來口感筋道,讓人回味無窮。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陝西關中的鍋盔體積龐大,形狀類似鍋蓋,外皮酥脆,內部鬆軟。它既可作為主食食用,又方便攜帶,是當地人喜愛的美食之一。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對於陝西關中人來說,油潑辣子可謂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無論是拌麵、夾饃還是拌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秦腔作為陝西的地方戲曲,以其粗獷豪放、激昂高亢的表演風格而聞名。演員們在演唱時往往會用大聲吼叫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極具感染力。
“陝西八大怪”的具體內容,每一怪都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底蘊,成為了陝西關中及周邊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
通過了解這些風俗習慣,我們可以更好地領略到這片土地的魅力與風情。這些奇特的元素構成了這片黃天厚土的獨有的風俗魅力。
站在遠處眺望,黃河邊上那些半邊屋頂的小屋宛如一幅寧靜而古樸的畫卷。
它們靜靜地佇立在一棵大榆樹下,見證著歲月的流轉和人們的生活變遷。
村民們遠遠地看見他們這些扛槍的大兵,村子裏麵頓時雞飛狗跳了起來。
呼兒喚女聲、鎖門聲、驚慌失措的腳步聲、農具倒地聲此起彼伏的響起!
“瘟神爺又來了!”
“鬼子來了,快跑!”
麵對這一幕,金振國一行既覺得好笑,又感到深深地悲哀!
在這種不同敵對勢力犬牙交錯的地方,老百姓真是受盡了苦頭啊!
他爬上半截殘破院牆的土台子,對著四散奔逃的老鄉喊話道:“老鄉們,甭跑哩!我們是中國軍隊,是你們的子弟兵!”
其他的士兵也用關中腔調喊起話來!
在遙遠的隋唐時期,有一種語言被稱為“關中話”。它在當時可真是聲名遠揚啊!就像以後推廣的普通話一樣普及和重要!
想象一下那個時代的人們,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市井之間,都用著這種官話交流溝通。它成為了社會各階層共同使用的語言橋梁,連接起了人們的心靈與思想。
這種官話不僅是官方場合的標準用語,也是文人墨客們創作詩詞歌賦的載體。可以說,關中話見證了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與傳承。
它如同一個珍貴的紐帶,將曆史、文化和人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也許就能感受到那種獨特的語音韻味,仿佛穿越回了過去,親身領略到那個時代的魅力。
所以說,自帶鄉音的關中話可謂是中國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讓那些準備四散奔逃的老百姓感到了親切,那可不是日本鬼子間諜和小股部隊一時半會可以東施效顰模仿出來的。
於是乎,那些村民們紛紛停下了腳步,不再瘋狂地奔跑,而是緩緩地轉過身來,開始從各個方向朝著這裏走來。
他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神情,似乎既帶著幾分期待,又夾雜著些許惶恐和不安。
就這樣,這些村民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逐漸匯聚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迎接著即將到來的未知命運。
等到村民們走近了一些,金振國不禁好奇地開口問道:“老鄉啊,你們為啥一見到我們自己人的隊伍還要逃跑呢?”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年紀稍長一點的老頭來,隻見他佝僂著背,步履蹣跚地湊近前來,圍著他們八個人緩緩轉了一圈。
然後又仔細地上下打量了一番金振國他們身上穿著的衣服、帽徽以及領章,最後才點點頭說道:“嗯!這回應該是真的了!”
原來,那個時候國民黨軍隊和日本鬼子穿的衣服都是那種黃不拉幾的土布衣服,這種顏色的衣服在老百姓的口中通常被戲稱為“狗屎黃”!
由於這些軍服的顏色太過相似,而且他們手中拿著的步槍上麵還明晃晃地插著鋒利的刺刀,所以這一切都讓曾經遭受過許多苦難折磨的老百姓們避之唯恐不及!
更可惡的是,有些鬼子居然故意穿上國軍士兵的服裝在村莊裏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四處偷竊、調戲婦女、搶奪糧食、縱火焚燒房屋,蓄意破壞國軍的形象,挑起軍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和矛盾。
這些喪心病狂的家夥甚至將村裏的百姓聚集到一起,逐一檢查每個人的手上是否有體力勞動者的老繭?肩膀上是否有背過槍的紅色印記?食指指尖是否有經常扣動步槍扳機留下的厚繭等等,這些都成了他們辨別普通農民與軍人身份的標誌。
一旦被他們認定是軍人,必然難逃一死;而藏匿中國士兵的農戶,則會遭受房屋被燒毀、男丁被屠殺的厄運!
所以,見了扛槍的士兵,他們都會形成條件反射,四散奔逃!
“那為啥你們見到我們喊話,又跑回來了呢?”
“兄弟!那就是鄉音啊!聽見你們的聲音,我們就知道你們是陝西楞娃兵嘛!這個,鬼子裝不來! ”身邊的老鄉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這個村子叫馬家崖。村裏的居民大多以姓馬的為主。
這天夜裏,他們八個人就在一個叫馬榆樹的老漢家裏住了下來,仔細的了解他們村子的情況。
老漢講了“六六會戰”、逃亡的中國士兵、凶殘的日本鬼子、在他們馬家崖跳黃河的一百多個陝西後生。
馬老漢又說到他們村的保長,那個名叫馬富貴的家夥,可真是個兩麵三刀的超級“哈慫!“
表麵上呢,他對村民們客客氣氣,一副和顏悅色的模樣;背地裏呀,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他居然背著大家偷偷給日本鬼子帶路,讓那些侵略者去搜刮村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
不僅如此,馬富貴還幫著日本鬼子四處搜捕那些落單的中國士兵,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走狗嘛!
更可惡的是,這馬富貴心胸狹窄得很,隻要聽到哪個村民對他有一丁點兒不滿的言論,他就會立刻跑去告訴日本鬼子,說這家人是國軍的家屬,或者曾經支援過國軍隊伍什麽的。
結果呢?沒過幾天,這戶可憐的人家就會遭到日本鬼子無情的屠殺!村裏的老百姓對馬富貴可謂是恨之入骨,但又忌憚於他的權勢,隻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呐!
聽到馬老漢的講述後,陳茂德排長早已經把牙齒咬得咯咯作響,眼睛好像要噴出火來!
“老漢,那個王富貴住在哪裏?”他怒吼般的質問,嚇得馬老漢一哆嗦。
“從我這個房子往過去數三家,院子裏麵有棵老槐樹......”馬老漢囁嚅著回答。
陳茂德回頭努了一下嘴,兩個士兵隨著他悄無聲息的走出了院子。
金振國知道自古以來天道好輪回,惡有惡報!
今晚,應該有人為自己的惡行做出了一個了結了。
他們這樣的行為極有可能是在為接下來日本鬼子的大部隊進犯提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這些狡猾的敵人麵對“六六戰役”失敗,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他們必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窺探我們的情報和防線布局情況。
因此,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同時還要加強對這一地區的警戒和防禦措施才行啊!絕不能讓敵人有機可乘!
於是乎,金振國不得不暫時結束其巡防保衛隴海線之重任,偕同七八位自漢中而來之鄉黨兄弟,一同渡過風陵渡,並於中條山之南及黃河沿岸一帶展開嚴密巡查。
鑒於此項任務之特殊性,所有行動皆須依實際狀況而自由裁量安排。
其目標明確,旨在挫敗日偽特務之破壞與信息情報偵查行徑,采取以惡製惡之道徑,積極推行反間諜活動。
既然如此,金振國決定將他的第一站定在風陵渡以東,沿著黃河北岸前往平陸縣的茅津渡一線展開巡查工作。之所以選擇這條路線,其實有著三重深意:
其一,他希望能夠親臨一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中條山保衛戰”現場,瞻仰那些英勇無畏、舍生忘死的三千陝西楞娃縱身跳入黃河的壯烈遺跡,並借此機會向這些逝去的英靈致以崇高敬意和深切緬懷。
其二,金振國也期望在這一路上能夠收攏那些跳下黃河後幸運存活下來的士兵們。這些士兵或許已經被當地善良樸實的老鄉所救並收留。
通過與他們取得聯係,可以讓那些曾經為國家浴血奮戰的戰士重新歸隊,再次投身於抗擊外敵入侵的戰鬥之中。
對一些傷勢嚴重、或是致傷致殘的士兵,爭取把他們轉移到戰略大後方西安、漢中去救治。不能讓這些抗日英雄流汗、流血還流淚!
其三,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沿途百姓的交流溝通,金振國可以從他們那裏獲取關於鬼子悄然滲透的寶貴信息。畢竟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身處基層,對於周圍發生的事情最為敏感。從百姓口中得到的線索往往真實可靠,有助於及時掌握敵人動向,采取相應對策予以應對。
五月的太陽猶如一個巨大的火爐,無情地炙烤著黃河兩岸。
盡管此時尚未正式進入夏季,但滾滾而來的熱浪卻早已讓人們感受到了夏日的炙熱。由於天氣幹旱少雨,大路變得幹燥而塵土飛揚。
每當有人或馬走過,或是馬車、軍車駛過,黃色的灰塵便會騰空而起,形成一條飛舞的長蛇。這條長蛇在空中盤旋許久,遲遲不肯散去。
地麵上堆積著厚厚的黃色泥灰,足有十多公分厚。金振國和他的同伴們穿著簡陋的草鞋艱難前行。沒走多遠,草鞋裏就灌滿了黃土。
他們不得不停下腳步,將鞋內的泥土拍打抖落幹淨後,再次踏上征程。這樣走走停停,他們的步伐顯得異常沉重。
然而,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堅定地向前邁進。每一步都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的執著。
在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戰火暫時平息下來,這使得中原大地重新煥發出生機。
一望無際的小麥田逐漸變成金黃色,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盡管半人高的玉米看起來有些萎靡不振,但它們仍然稀稀疏疏地結滿了玉米棒子。暗紅色的玉米須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宛如舞動的精靈。
而蠶豆則在炎炎烈日下紛紛爆裂開來,露出嫩綠的果肉……多麽美好的景象啊!如果沒有戰爭該有多好啊!
每年一次的黃河泛濫,給沿岸的土地帶來了肥沃的養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辛勤耕耘,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曆史,孕育出了偉大的黃河文明!這裏曾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悲歡離合。
受隋唐文化的深遠影響和熏陶,甘肅,山西、河南靠近陝西的地方,人們的飲食、起居習慣、語言和風俗文化都與關中文化相近。
然而,戰爭的陰影卻始終籠罩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人們渴望和平,渴望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他們希望能夠遠離戰亂,不再被硝煙所困擾。隻有在和平的環境中,人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賜,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遠遠望去,視線盡頭處,有一棵巨大的榆樹矗立在那裏,猶如一座蒼勁有力的雕塑。在這棵大樹下方,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幾間低矮的房屋。這些房子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在關中及其附近地區頗為常見。農戶們修建的房屋普遍較為矮小,而且屋頂呈半邊狀。這樣的設計或許與當地幹旱少雨的氣候和生活方式有關。
就像那首廣為流傳的歌謠裏所唱的所謂“陝西八大怪”,其實是指在陝西關中及周邊地區出現的八種奇特的風俗或習慣。
這些獨特之處展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傳承以及地域特色。
所謂的“八大怪”有這些內容: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這一怪現象反映出陝西關中人豪爽不拘小節的性格特點。他們喜歡蹲著吃飯、聊天,甚至在街頭巷尾也能看到人們蹲著休息的身影。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由於陝西關中幹旱少雨,傳統的關中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屋頂隻蓋一半,這樣既節省材料又能保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過去,關中的姑娘們大多不願遠嫁他鄉,更傾向於留在本地成家立業,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家鄉的眷戀之情。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這裏的“帕帕”通常是指手帕或頭巾,女性們將其係在頭上,不僅可以裝飾容貌,還具有實用功能,如擦汗、遮陽等。
第五怪:麵條像腰帶。關中的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褲帶麵。這種麵條寬厚如腰帶,吃起來口感筋道,讓人回味無窮。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陝西關中的鍋盔體積龐大,形狀類似鍋蓋,外皮酥脆,內部鬆軟。它既可作為主食食用,又方便攜帶,是當地人喜愛的美食之一。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對於陝西關中人來說,油潑辣子可謂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無論是拌麵、夾饃還是拌菜,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秦腔作為陝西的地方戲曲,以其粗獷豪放、激昂高亢的表演風格而聞名。演員們在演唱時往往會用大聲吼叫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極具感染力。
“陝西八大怪”的具體內容,每一怪都蘊含著濃厚的地域文化底蘊,成為了陝西關中及周邊地區獨特的文化符號。
通過了解這些風俗習慣,我們可以更好地領略到這片土地的魅力與風情。這些奇特的元素構成了這片黃天厚土的獨有的風俗魅力。
站在遠處眺望,黃河邊上那些半邊屋頂的小屋宛如一幅寧靜而古樸的畫卷。
它們靜靜地佇立在一棵大榆樹下,見證著歲月的流轉和人們的生活變遷。
村民們遠遠地看見他們這些扛槍的大兵,村子裏麵頓時雞飛狗跳了起來。
呼兒喚女聲、鎖門聲、驚慌失措的腳步聲、農具倒地聲此起彼伏的響起!
“瘟神爺又來了!”
“鬼子來了,快跑!”
麵對這一幕,金振國一行既覺得好笑,又感到深深地悲哀!
在這種不同敵對勢力犬牙交錯的地方,老百姓真是受盡了苦頭啊!
他爬上半截殘破院牆的土台子,對著四散奔逃的老鄉喊話道:“老鄉們,甭跑哩!我們是中國軍隊,是你們的子弟兵!”
其他的士兵也用關中腔調喊起話來!
在遙遠的隋唐時期,有一種語言被稱為“關中話”。它在當時可真是聲名遠揚啊!就像以後推廣的普通話一樣普及和重要!
想象一下那個時代的人們,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市井之間,都用著這種官話交流溝通。它成為了社會各階層共同使用的語言橋梁,連接起了人們的心靈與思想。
這種官話不僅是官方場合的標準用語,也是文人墨客們創作詩詞歌賦的載體。可以說,關中話見證了隋唐時期文化的繁榮與傳承。
它如同一個珍貴的紐帶,將曆史、文化和人們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也許就能感受到那種獨特的語音韻味,仿佛穿越回了過去,親身領略到那個時代的魅力。
所以說,自帶鄉音的關中話可謂是中國語言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讓那些準備四散奔逃的老百姓感到了親切,那可不是日本鬼子間諜和小股部隊一時半會可以東施效顰模仿出來的。
於是乎,那些村民們紛紛停下了腳步,不再瘋狂地奔跑,而是緩緩地轉過身來,開始從各個方向朝著這裏走來。
他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神情,似乎既帶著幾分期待,又夾雜著些許惶恐和不安。
就這樣,這些村民一步一步地走近了,逐漸匯聚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迎接著即將到來的未知命運。
等到村民們走近了一些,金振國不禁好奇地開口問道:“老鄉啊,你們為啥一見到我們自己人的隊伍還要逃跑呢?”
這時,人群中走出一個年紀稍長一點的老頭來,隻見他佝僂著背,步履蹣跚地湊近前來,圍著他們八個人緩緩轉了一圈。
然後又仔細地上下打量了一番金振國他們身上穿著的衣服、帽徽以及領章,最後才點點頭說道:“嗯!這回應該是真的了!”
原來,那個時候國民黨軍隊和日本鬼子穿的衣服都是那種黃不拉幾的土布衣服,這種顏色的衣服在老百姓的口中通常被戲稱為“狗屎黃”!
由於這些軍服的顏色太過相似,而且他們手中拿著的步槍上麵還明晃晃地插著鋒利的刺刀,所以這一切都讓曾經遭受過許多苦難折磨的老百姓們避之唯恐不及!
更可惡的是,有些鬼子居然故意穿上國軍士兵的服裝在村莊裏大搖大擺地走來走去,四處偷竊、調戲婦女、搶奪糧食、縱火焚燒房屋,蓄意破壞國軍的形象,挑起軍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和矛盾。
這些喪心病狂的家夥甚至將村裏的百姓聚集到一起,逐一檢查每個人的手上是否有體力勞動者的老繭?肩膀上是否有背過槍的紅色印記?食指指尖是否有經常扣動步槍扳機留下的厚繭等等,這些都成了他們辨別普通農民與軍人身份的標誌。
一旦被他們認定是軍人,必然難逃一死;而藏匿中國士兵的農戶,則會遭受房屋被燒毀、男丁被屠殺的厄運!
所以,見了扛槍的士兵,他們都會形成條件反射,四散奔逃!
“那為啥你們見到我們喊話,又跑回來了呢?”
“兄弟!那就是鄉音啊!聽見你們的聲音,我們就知道你們是陝西楞娃兵嘛!這個,鬼子裝不來! ”身邊的老鄉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這個村子叫馬家崖。村裏的居民大多以姓馬的為主。
這天夜裏,他們八個人就在一個叫馬榆樹的老漢家裏住了下來,仔細的了解他們村子的情況。
老漢講了“六六會戰”、逃亡的中國士兵、凶殘的日本鬼子、在他們馬家崖跳黃河的一百多個陝西後生。
馬老漢又說到他們村的保長,那個名叫馬富貴的家夥,可真是個兩麵三刀的超級“哈慫!“
表麵上呢,他對村民們客客氣氣,一副和顏悅色的模樣;背地裏呀,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
他居然背著大家偷偷給日本鬼子帶路,讓那些侵略者去搜刮村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
不僅如此,馬富貴還幫著日本鬼子四處搜捕那些落單的中國士兵,簡直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漢奸走狗嘛!
更可惡的是,這馬富貴心胸狹窄得很,隻要聽到哪個村民對他有一丁點兒不滿的言論,他就會立刻跑去告訴日本鬼子,說這家人是國軍的家屬,或者曾經支援過國軍隊伍什麽的。
結果呢?沒過幾天,這戶可憐的人家就會遭到日本鬼子無情的屠殺!村裏的老百姓對馬富貴可謂是恨之入骨,但又忌憚於他的權勢,隻能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呐!
聽到馬老漢的講述後,陳茂德排長早已經把牙齒咬得咯咯作響,眼睛好像要噴出火來!
“老漢,那個王富貴住在哪裏?”他怒吼般的質問,嚇得馬老漢一哆嗦。
“從我這個房子往過去數三家,院子裏麵有棵老槐樹......”馬老漢囁嚅著回答。
陳茂德回頭努了一下嘴,兩個士兵隨著他悄無聲息的走出了院子。
金振國知道自古以來天道好輪回,惡有惡報!
今晚,應該有人為自己的惡行做出了一個了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