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生產資料與土地兼並
穿越:如何有效建立明初科學體係 作者:小刀快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中生產資料是指生產資料的分配是否能保持相對的合理,在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也就是說,大明要運行平穩,第一條就是要讓各個不同的階層獲取符合他們期望的土地。”
“這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從秦漢一直到如今的大明,你們作為帝王,肯定是很清楚王朝末年的淒慘景象的。任何朝代的國柞基本不會超過300年,這是中原王朝一直以來的曆史規律,其原因在哪裏呢?”
“很簡單,那就是土地兼並過於嚴重,最底層的老百姓已經無以為繼,隻能造反了咯。老朱應該經驗很豐富吧?”張寒淩diss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點頭讚同。
想當年,老朱一家基本全都餓死了,是因為不努力種田嗎?是因為不努力放牛嗎?都不是,是因為他們種的田是別人的,收的糧食要上交給別人一大部分,然後天災一來,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大家子就隻能一個個餓死了事。
“土地兼並是華夏大地古代社會一直很難解決的問題,一直到我們那個時代,土地兼並才算得到了初步遏製,但是也僅僅隻是遏製,變著花樣來的搞事,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解決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土地國有,土地革命。現有土地革命,然後再土地國有,限製土地的轉讓,降低土地兼並的效率,區分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讓底層百姓始終都能有一份口糧田,如此一來,下麵不亂,國家不就穩定了嗎?”
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現代土地管理政策,不過張寒淩心裏有數,要想去做這件事,首先老朱就不可能,因為封建社會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自己。
“當然,這個時代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想要做到土地國有基本不太可能,能做到官紳一體納糧已經是頂天了,不過這一條得往後推300年才會實施,而且不是你們的大明實施的。”張寒淩微微一笑,神色莫名的看著朱元璋。
“大明的開國是你的功績,但是大明的亡國也有你的因素。”張寒淩點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顯然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有些莫名其妙的樣子。
“先生怎的如此說,原本曆史上大明的亡國是在二百多年後,怎會與咱有關係呢?”朱元璋反應過來,有些不服氣。
“這就不得不說你定下的所謂祖製咯。其中有一條是優待讀書人吧?考中秀才就可以免稅。然後還有一條就是藩王養豬製度吧?啥也不能幹,隻能當豬養著。就隻是這兩條就帶給後世無盡的壓力,造成了明末土地兼並速度的加快。”張寒淩解答道。
“優待讀書人是你這樣優待的麽?還免稅,知不知道後世的普通百姓為了能少交稅,把土地都投效到那些秀才名下,把本該交給國家的稅都交給秀才老爺們了,造成國家收不上稅,又不能對讀書人動手,隻能進一步加重老百姓的稅,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國庫裏都能跑老鼠了,還治理國家,治理個錘子。”
“第二個,就是所謂的藩王養豬製度,什麽個玩意兒呢。就是你老朱擔心啊,擔心自己的後代吃苦嘛,分封了他們,讓他們在當地成為特權階級,雖然不能做官,不能經商,但是可以圈地嘛,而且還可以當生育機器嘛。”
“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老朱家到明末的時候,宗親人數近數十萬,各地藩王兼並的土地幾乎占了當地的一半以上。就這還需要朝廷每年給他們發俸祿,幾十萬人的俸祿,你的國庫發得起?”
張寒淩將這兩點對後世造成的惡果一一點出,直說得朱元璋啞口無言。
“咱也沒想到那麽遠啊,再說後世之君怎能不知變通呢,當藩王成為巨大的包袱的時候,要想辦法分化和打壓啊。”朱元璋想了一下,覺得也不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封建帝王製度下的另一個問題了,遵循祖製就是個萬能借口,誰都能拿來利用一番。有些人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他們才不會管是否遵循祖製呢,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時候,一套一套的理由壓下去,就算有君王想要改變,也是有心無力。不過這是權力鬥爭的問題,以後再給你們分析。”張寒淩想了想,也是覺得明朝的黨爭和皇帝與文臣之間權力的爭奪確實是個不可逃避的問題。
國家都被玩壞了,這些人都還鬥得不亦樂乎,從思想層麵上看,就是國不如家的最基本表現。
“其實呢,要解決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的分配問題呢,在封建時代基本上是看不到希望的,即使在我那個時代,很多華夏之外的國家,實行的製度一樣存在土地兼並越發嚴重的問題。”
“但是,好就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基礎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土地了,還有其他諸如水域、林木、礦產、生物資源等等。而且與當下大明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產力的高度發達,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大量的人口進入工業生產,降低了土地兼並所帶來的矛盾。”
張寒淩拿現在大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現代進行對比,按照自己認為朱元璋他們能聽懂的說法進行了解釋。
“解決大明的土地兼並問題,需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簡單的講就是要發展除農業生產之外的其他產業,這裏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大明能在應天府建立大量工坊生產玻璃和鉛筆,需要做工的人數為5萬人,然後他們通過參加工業生產,所能得到的報酬大於農業生產的收益,你說他們還會不會在意家裏還有幾畝田呢?”
“所以,想要不出現明末土地兼並到烽煙四起,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大量的建設工坊招募工人,讓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工坊能生產什麽東西,這就是我在現在和未來將要交給你們的,首先就是玻璃和鉛筆,你們要好好利用起來。”
張寒淩給出了在封建時代解決土地兼並問題的方案,但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其實是培養原始的社會資本,最終為資本主義的到來做鋪墊,至於說想要一下子過渡到社會主義,想想就好,生產力如此低下的情況下,社會群體的基本單元在思維層麵上還是封建思維,怎麽可能形成社會主義共識呢?
“這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從秦漢一直到如今的大明,你們作為帝王,肯定是很清楚王朝末年的淒慘景象的。任何朝代的國柞基本不會超過300年,這是中原王朝一直以來的曆史規律,其原因在哪裏呢?”
“很簡單,那就是土地兼並過於嚴重,最底層的老百姓已經無以為繼,隻能造反了咯。老朱應該經驗很豐富吧?”張寒淩diss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點頭讚同。
想當年,老朱一家基本全都餓死了,是因為不努力種田嗎?是因為不努力放牛嗎?都不是,是因為他們種的田是別人的,收的糧食要上交給別人一大部分,然後天災一來,毫無抗風險能力的一大家子就隻能一個個餓死了事。
“土地兼並是華夏大地古代社會一直很難解決的問題,一直到我們那個時代,土地兼並才算得到了初步遏製,但是也僅僅隻是遏製,變著花樣來的搞事,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解決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土地國有,土地革命。現有土地革命,然後再土地國有,限製土地的轉讓,降低土地兼並的效率,區分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讓底層百姓始終都能有一份口糧田,如此一來,下麵不亂,國家不就穩定了嗎?”
簡單的介紹了一下現代土地管理政策,不過張寒淩心裏有數,要想去做這件事,首先老朱就不可能,因為封建社會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自己。
“當然,這個時代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想要做到土地國有基本不太可能,能做到官紳一體納糧已經是頂天了,不過這一條得往後推300年才會實施,而且不是你們的大明實施的。”張寒淩微微一笑,神色莫名的看著朱元璋。
“大明的開國是你的功績,但是大明的亡國也有你的因素。”張寒淩點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顯然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有些莫名其妙的樣子。
“先生怎的如此說,原本曆史上大明的亡國是在二百多年後,怎會與咱有關係呢?”朱元璋反應過來,有些不服氣。
“這就不得不說你定下的所謂祖製咯。其中有一條是優待讀書人吧?考中秀才就可以免稅。然後還有一條就是藩王養豬製度吧?啥也不能幹,隻能當豬養著。就隻是這兩條就帶給後世無盡的壓力,造成了明末土地兼並速度的加快。”張寒淩解答道。
“優待讀書人是你這樣優待的麽?還免稅,知不知道後世的普通百姓為了能少交稅,把土地都投效到那些秀才名下,把本該交給國家的稅都交給秀才老爺們了,造成國家收不上稅,又不能對讀書人動手,隻能進一步加重老百姓的稅,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國庫裏都能跑老鼠了,還治理國家,治理個錘子。”
“第二個,就是所謂的藩王養豬製度,什麽個玩意兒呢。就是你老朱擔心啊,擔心自己的後代吃苦嘛,分封了他們,讓他們在當地成為特權階級,雖然不能做官,不能經商,但是可以圈地嘛,而且還可以當生育機器嘛。”
“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老朱家到明末的時候,宗親人數近數十萬,各地藩王兼並的土地幾乎占了當地的一半以上。就這還需要朝廷每年給他們發俸祿,幾十萬人的俸祿,你的國庫發得起?”
張寒淩將這兩點對後世造成的惡果一一點出,直說得朱元璋啞口無言。
“咱也沒想到那麽遠啊,再說後世之君怎能不知變通呢,當藩王成為巨大的包袱的時候,要想辦法分化和打壓啊。”朱元璋想了一下,覺得也不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這就是封建帝王製度下的另一個問題了,遵循祖製就是個萬能借口,誰都能拿來利用一番。有些人啊,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他們才不會管是否遵循祖製呢,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時候,一套一套的理由壓下去,就算有君王想要改變,也是有心無力。不過這是權力鬥爭的問題,以後再給你們分析。”張寒淩想了想,也是覺得明朝的黨爭和皇帝與文臣之間權力的爭奪確實是個不可逃避的問題。
國家都被玩壞了,這些人都還鬥得不亦樂乎,從思想層麵上看,就是國不如家的最基本表現。
“其實呢,要解決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的分配問題呢,在封建時代基本上是看不到希望的,即使在我那個時代,很多華夏之外的國家,實行的製度一樣存在土地兼並越發嚴重的問題。”
“但是,好就好在我們那個時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就是基礎的生產資料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土地了,還有其他諸如水域、林木、礦產、生物資源等等。而且與當下大明最大的區別在於生產力的高度發達,造成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大量的人口進入工業生產,降低了土地兼並所帶來的矛盾。”
張寒淩拿現在大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現代進行對比,按照自己認為朱元璋他們能聽懂的說法進行了解釋。
“解決大明的土地兼並問題,需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簡單的講就是要發展除農業生產之外的其他產業,這裏舉個例子。如果現在的大明能在應天府建立大量工坊生產玻璃和鉛筆,需要做工的人數為5萬人,然後他們通過參加工業生產,所能得到的報酬大於農業生產的收益,你說他們還會不會在意家裏還有幾畝田呢?”
“所以,想要不出現明末土地兼並到烽煙四起,就需要從現在開始,大量的建設工坊招募工人,讓更多的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而工坊能生產什麽東西,這就是我在現在和未來將要交給你們的,首先就是玻璃和鉛筆,你們要好好利用起來。”
張寒淩給出了在封建時代解決土地兼並問題的方案,但是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其實是培養原始的社會資本,最終為資本主義的到來做鋪墊,至於說想要一下子過渡到社會主義,想想就好,生產力如此低下的情況下,社會群體的基本單元在思維層麵上還是封建思維,怎麽可能形成社會主義共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