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李獨霜收到了座師傳回的密信。


    楊寬在信中先是對李獨霜在北境以及金國境內數次為大宋出生入死感到欣慰,盛讚他為大宋的良臣,隨之針對張經武對李獨霜下達的調令進行了充分肯定,讓李獨霜記住這個人情。然後話鋒一轉,叮囑他回京以後要改掉這種習慣在生死間搏殺的處事風格,要轉為言語上和智慧上的較量。看到這裏,李獨霜預感到自己的未來即將揭曉。


    果然,楊寬認為李獨霜憑借這次北方一行的功勞,理應超遷。李獨霜目前是從六品領參將銜的參軍,身上還兼有樞密院副都承旨的差遣,因此老辣的楊寬預測出了三個可能的方案。


    第一個方案,以李獨霜這次在軍事上展現的卓越能力,官家可能會授予他“朝散大夫”的文散官,也叫寄祿官,不僅提高了李獨霜在文官中的地位,意味著在俸祿上也將更加優厚。在職官上,也就是差遣,將升任從五品的樞密院都承旨。這個差遣是以文官之身襄助幾位身列參政的副樞密使處理軍務的,光是一個“知兵事”的要求就拒絕了絕大多數文官,因此李獨霜有極大可能就任此職。至於到時候現任樞密院都承旨曹俊芳將要被調往何處,恐怕就要看他的人脈資源是否充沛了。


    第二個方案,李獨霜擔任過地方主官,且政績卓越,如此一來,他算是文武雙全,因此也有可能被官家放在兵部任職,以作谘詢。因為兵部隻負責全國軍隊後勤事務,地位不如樞密院高,因此李獨霜如果去兵部的話,文散官不變,但差遣肯定會再次拔高一級,極有可能成為正五品的“權侍郎”,成為兵部的高層。


    第三個方案,就是成為“四寺六監”的“少卿”,一般是從五品,卻是名副其實的國家機構副職,其中主管刑獄的“大理寺”和監督修造軍器雜物的“軍器監”最有可能。好處是,可以著眼於全國開展相關工作,有助於擴大李獨霜的格局,鍛煉個幾年之後,再放任要緊部門任職或者放到諸路、道這一等級為地方官,這也是大宋培養幹略之才的途徑,樞密副使曾公琪、參知政事範廷樞即是由此晉升,可算是除開翰林院、禦史台等堂皇大道之外第三條文官晉升的正經途徑。


    李獨霜看完這三個方案之後,皺眉凝思。


    這幾個方案裏最高可達正五品,但卻是“谘詢、參議”等性質的身份,而低一點的兩個從五品,則是典型的“位低權重”。一個是大宋軍方在軍事上負責協理軍務的首席助手,可“參讚全國軍務”,是全國各地諸位經略使、製置使等軍方大員都要示好的存在;另一個也不簡單,是可以參與全國性實際事務處置和決策的國家機構副職。雖然因為科舉的因素,大宋素來崇尚文華至上,使得絕大部分文官們將平日裏的實際事務,例如刑獄訴訟、軍器製造、財政收納、宮室橋梁以及河渠管理等視為“雜務”。大宋官製受此影響,因此除開為國培養飽讀之士的國子監以外,剩餘的“四寺五監”的主官品級均不甚高,大多為正四品,作為副職自然也隻有五品上下。


    李獨霜想了一會兒,如果到時候官家當真給他這三個選擇,他決定選擇第一個方案,即是擔任從五品的樞密院都承旨。原因有二,一來,他可以給予位於前線的樊元忠和諸棱這等驍勇將領最大的支持,二來也可以對目前的大宋軍製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尤其是後者,已經成為李獨霜在朝中新的努力方向。


    原因是,此次北方一行,從頭一次隱姓埋名參與一部廂軍的戰鬥,到後來經曆綏遠之戰,他深深感受到僅僅依靠“威遠軍”、“鐵壁軍”以及“雄武軍”等隸屬禁軍序列的數支強軍來與金國和夏國這等強國爭雄是遠遠不夠的。


    無他,數量太少。


    在綏遠之戰中,要不是八支廂軍支持,沒等完顏宗弼出手,戰局定然早已崩潰。在這場戰鬥中李獨霜看到,廂軍之中也有趙景山、張達先這等優秀將領,要是匹配足夠水平的士卒,定然早已做出一番功業。戰場局麵也許就不會如此被動。


    這些遺憾,其實源於目前的大宋軍製存在一些弊端。


    因前朝的曆史教訓,大宋防範武將甚嚴,總體來說可以歸納為“強幹弱枝,內外相製”。


    大宋軍隊分為禁軍(強軍)、廂軍、鄉兵和蕃兵四種。禁軍乃是樞密院直屬的正軍,享受最好的待遇,主要布防在邊關要地以及京畿地區;廂軍算是地方軍隊,大多由地方招募以及禁軍淘汰下來的老弱充任,既維持地方安全,也從事各種勞役,戰鬥力水平參差不齊,待遇也天差地別;剩餘的鄉兵乃是保衛鄉土的非正規軍隊,一般按戶籍抽調壯丁組成;蕃兵則是從邊境依附大宋的少數民族組成的非正規軍隊。這兩部均由地方供給,待遇奇差無比,隻能說餓不死。


    作為正軍的禁軍之屬分布在外的數量太少,整個北境僅有四支,卻占據了北境軍費的六成,而數量眾多的廂軍攏共也隻占了三成,剩餘一成則是鄉兵與蕃兵瓜分。將有限的資源過度集中在極少數軍人身上,其實已經造成了大宋總體軍力的弱化。再加上朝廷在軍隊中故意設置“相互製約”的軍職以及“文官高於武官”的政治傳統,導致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使得大宋軍隊在麵臨夏國、金國的軍隊時,在軍勢上往往處於劣勢。因此,取勝就變得更為艱難。


    念頭一通,李獨霜頓時感覺目標清晰了許多,整個人也輕鬆了起來。


    五日後,朝廷派來了特使,首先宣布了永興路經略使張經武勞苦功高,功勳卓著,即刻起調任侍衛親軍步軍司都指揮使,也就是負責統領京畿地區禁軍的“三衙”之一,俗稱“步帥”。而接任者出人意料的是東陽郡公、樞密副使趙元禮,此時已在路上。


    大事宣布完後,特使解散了諸位將官,開始依次拜訪重量級的將軍和校尉,既代表朝廷宣慰一二,也收集一下張經武任職期間的功過是非,算是離任前的審查之一。


    隔了半日後,特使找到了李獨霜。


    此時李獨霜才看清楚,原來眼前的特使居然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徐建安,內廷中的重量級宦官之一。隻見他笑眯眯地打量了一下李獨霜,讚了一聲“果然不愧是國士!”,隨即拿出了折疊的聖旨,宣讀起來。


    內容主要有二:


    一是官家認可了張經武對於李獨霜的調令,特許李獨霜從前線調回京中。這裏說明一下背景,一般來說,隻要是在前線打仗的將士,除非做出特殊的貢獻或是立下殊勳,否則不得輕易返回後方,一經發現,視為叛逃!所以官家必須給李獨霜正名,免得他背負逃兵的罵名。


    二是宣布了對李獨霜的封賞,不出意外獲得了“朝散大夫”的文散官,以及金銀各一千兩,特賜紫袍,外加銀魚袋,最重要的是他有了新的差遣:


    “大理寺少卿!”


    沒有舊例中常有的備選,而是直接任命!


    李獨霜瞪大雙眼,意外至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逐道長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獨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獨霜並收藏逐道長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