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組建騎兵(中)


    鄭太頗多君子之風,很少見他如此這般賣關子,吊人胃口,著實讓吳驥三人很意外,也很鬱悶,三人同聲埋怨起來:“鄭大人,你倒是說話呀!賣甚關子!”


    “嗬嗬!”聽著吳驥三人的急切話語,鄭太特別歡喜,撫著下巴,笑道:“等著,我這就給你說。”右手沾著茶水,在桌上劃起來,一邊劃一邊講解:“這就是漢武帝登基之時的漢朝版圖,還沒有大宋大。在南邊,五嶺以南的地方屬於百越(現在的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島、越南),名雖受漢朝轄製,卻是聽調不聽宣,對漢朝沒甚助益。在北邊,隻是比大宋多了一個燕雲十六州罷了。”


    右手食指著畫出的地圖,道:“這裏,就是河西之地,就是現在西夏所在之處。這裏盛產良馬不假,可是,在漢武帝登基之初,這裏屬於匈奴,不是漢朝的土地,所產之馬隻能給漢朝造成危害,不會有絲毫助益。”


    河西走廊是霍去病打下來的,在漢匈戰爭爆發之初,這裏的良馬對漢朝沒有助益。


    右手食指再移動,聲調轉高,道:“這裏是河套之地,是有名的產馬之地,位於陰山之南,氣候暖和,土肥水美草青,是匈奴向往的牧場。這裏所產之馬很多,很神駿,是匈奴在漠南的主要產馬之地,若落在匈奴手裏,其危害不用說,非常大。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在統一華夏之後,命令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出擊匈奴,大破匈奴於河套之地,奪取河套之地,沒了河套之地,匈奴的實力大損。秦末之際,天下大亂,匈奴的冒頓單於趁機重踞河套之地,如此一來,最好的產馬之地,又不在漢朝手裏了。”


    手指再次移動,指到現在的內蒙古東段:“這裏是漠南之地,雖不如河套之地,比起漠北還是要暖和很多,適於養馬,是匈奴心目中的美好牧場,所產之馬亦不少。可是,在匈奴手裏,漢朝隻能望而興歎。漠北就不用說了,那是匈奴的老巢,離漢朝遠著呢。”


    說到這裏,停了下來,打量吳驥三人一眼,笑道:“漢武帝登基之時的漢朝,與大宋比起來,是不是差不多?天下有名的產馬之地,都不在華夏手裏,而是給異族掌控,在漢朝是匈奴踞有,在大宋是西夏和契丹人所有。”


    經他這一說,吳驥也是明白過來,不由得點頭大加讚成,暗中道:“原來網上流傳的討論帖是如此的不切實際,連漢朝的曆史都沒有搞明白,就在妄下結論。漢武帝初期,漢朝的版圖也不大,養馬的地方都不在漢朝手裏,漢武帝卻是能夠打造出騎兵,著實讓人震驚。”


    “沒錯!”皇甫嵩和齊大保連聲稱是:“若不是聽鄭大人道來,我們仍為人所誤。這些讀書人,真沒見識。哦,鄭大人和吳都指揮有見識,挺有見識。”


    二人發現有口誤,有些不好意思,忙著糾正。


    “嗬嗬!”鄭太撫著額頭,笑道:“書並不是死,隻是讀書的人太呆板了。漢武帝登基之時,沒有這些養馬之地,漢朝照樣有優良的戰馬,就在於馬政。”


    “馬政?”皇甫嵩和齊大保齊聲驚呼起來,氣憤憤的道:“那個要民間養馬,坑害百姓的苛政?”


    對馬政,吳驥就了解不多,聽得有些糊塗。


    “哎!”鄭太長歎一聲,道:“在漢唐之際,馬政可是良法。正是因為馬政,華夏才馴養了不計其數的戰馬,華夏大軍才能縱橫馳騁,所向披靡,漢武帝才能擊破匈奴,唐太宗才能滅東突厥,東征高麗。漢朝是大力推行馬政,不僅鼓勵民間養馬,官府開辟牧場,牧養了很多戰馬。漢初少馬,就連朝中大將出行也隻能乘牛車,其缺馬程度由此可見。漢朝向匈奴購買了大量的駿馬,這些駿馬,除了一部分給軍隊使用外,另一部分就用來雜交,改良馬種,是以,漢朝的駿馬很神駿,並不比匈奴的戰馬差。”


    “改良馬種?”這事在現代社會的話,一點也不驚奇,在漢朝就有些讓人難以置信了,吳驥很是驚訝。


    “是呀!”鄭太輕輕點頭,道:“漢代改良馬種,取得巨大成功,馴養了很多駿馬。驪山腳下,就有一個漢朝的養馬場,牧養了數萬駿馬,由此可見漢朝馬政之盛了。而大宋,管理不善,馬種改良不得其法,把在漢唐之世取得巨大成功的馬政變成了坑民的苛政。”


    他言之鑿鑿,吳驥三人當然相信他說的是真的,不由得歎息一聲。


    “大宋在河北路有十二個馬場,一年不過馴養兩千四百匹駿馬而已。”鄭太長長的歎息一聲:“哎!貪汙、腐敗,造成的。”


    “十二個馬場,一年才養兩千四百匹駿馬,這不可能。”皇甫嵩尖叫起來。


    “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如此之少。”齊大保也是震驚。


    “給人賣了。何萬全敢把歸信軍的戰馬賣了,那些養馬的官員豈能沒這膽?”吳驥心念一動,就明白了原委。


    “吳都指揮說得對,不是養不出馬,而是好馬都給賣了。”鄭太仰首向天,長歎不已:“大宋駿馬很貴,而又管理不善,貪汙腐敗,這種賺錢的美事,他們豈能錯過?朝廷急需戰馬,數次查詢戰馬,查得的數字也不可信,好馬沒出現,隱匿是必然的。”


    連馬場牧養的駿馬都敢私賣,宋朝要是能準確的查出馬匹數量,就成了怪事,隱匿不報是必然的。


    “雖說華夏是農耕為主,並不善長牧養。可是,隻要得其善法,牧養戰馬沒有任何問題。至於這牧養之地,根本就不用愁,大宋一億口眾,所占有耕作之地,並不多,餘下的荒山野嶺,用來牧養戰馬,再好不過了。”鄭太最後道。


    吳驥聽了他的話,大加讚成,現代社會,人口爆炸,達到十三億,土地少,資源緊缺。而在宋朝,不過一億人口,更重要的是,宋朝百姓的生活水準與現代的百姓相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在宋朝,隻需要有飯吃,有衣穿,基本上就是小康生活了,其所需要的資源少得多。如此一來,對土地的使用就不會太多,荒地不少,隻要用得基法,馴養大量戰馬,不是問題。


    “漢唐之世就是這樣養出了大量的戰馬?”吳驥盯著鄭太。


    “沒錯!就是這樣。”鄭太重重點頭:“說起這馬政,漢朝取得的成功最有借鑒之處。”


    聽了鄭太一番話,吳驥、皇甫嵩、齊大保三人麵麵相覷,心中之震駭難以形容。宋朝缺馬,這是不爭的事實,卻是沒有想到,並不是養不出來良馬,而是因為腐敗造成的,漢唐之際的良法,到了宋朝竟然成了坑民的苛政。


    要不是聽鄭太所言,誰也不會相信。宋朝也想仿效漢唐之世,推行馬政,馴養戰馬,卻是因為腐敗造成坑民之事,百姓苦不堪言,不願意養馬。


    漢唐之際,因為推行得法,百姓願意養馬,是以,在民間就有不少戰馬。漢武帝發動的漠北決戰,一次性投入三十萬匹戰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其中,官馬十四萬匹,餘下的十六萬匹都是私馬。


    這麽大規模的戰役,私馬數量竟然超過了官馬,由此可見漢朝馬政取得的成功。


    四人唏噓良久,吳驥這才把話題扯到主題上:“今天,我們本來是商議組建騎兵一事,沒想到,鄭大人讓我們明白了更多的事情,讓人耳目一新。接下來,我們還是接著來商議組建騎兵吧。”


    “嗯!馬者,國之大畜,幹係著國之安危,這次遼軍犯境,吳都指揮手裏有八千多匹戰馬,可以用來打造騎兵了。”鄭太不住點頭,打量著吳驥,笑道:“吳都指揮必是智珠在握了,不如說出來,讓我開開眼界。”


    “吳都指揮說雄州軍的騎兵,他不滿意,有三個不足。一是遠程攻擊不夠,二是砍殺不夠犀利,三是使用不得其法。”皇甫嵩笑嗬嗬的,道:“鄭大人,你聽聽,一來就是三個缺陷,了得不?”


    “厲害!厲害!一來就是三個不足!吳都指揮,能說得詳細點麽?”鄭太有些好奇:“雄州軍是大宋少有的精銳,你連雄州軍的騎兵都不滿意,這讓人期待呀!快說,快說。”


    “遠程攻擊不足,這不是明擺著的麽?”吳驥眉頭一挑,開始解釋起來了:“雄州軍的裝備是弓箭、麻紮刀、鎧甲、戰馬,就這樣的裝備,騎兵衝殺起來,會浪費很多戰機。”


    “吳都指揮,這可是效仿契丹人的騎兵訓練的。”齊大保有些驚訝:“契丹人雖然可恨,可是,其騎兵卻是天下精銳,其戰力很強。”


    “遼軍固然是天下的精銳,卻是存在一些問題。以前,沒有與遼軍打過,打了這一仗,我就明白了,遼軍並是那麽可怕。”吳驥接著解釋道:“遼國的騎兵,固然是騎射嫻熟,其箭法了得,在很遠的距離就能放箭,給敵人以有效殺傷。可是,若是給騎兵裝備上手弩,若能讓手弩的射程比弓箭更遠,更強勁,你們說,會是甚麽後果?”


    “啊!”鄭太三人吃了一驚,驚呼一聲:“真要如此的話,遠遠就可以動手了。在戰場上,距離就是勝利,不浪費距離,就是抓住戰機。可是,要造出比弓箭射得更遠,力道更強的手弩,有些麻煩。”


    並非人們不懂得手弩裝備給騎兵的好處,事實上也裝備的有,可是,要達到吳驥要求的程度,有些困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兵器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殷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殷揚並收藏大宋兵器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