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技型企業的從業人員,林甲非常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科技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大眾對科學當前的進展產生嚴重的脫節。


    不說大眾,哪怕是同一個領域不同細分方向的學者,對不是他所從事的內容,他都是茫然的狀態。


    但陳元光所說的還是太超出了林甲的認知。


    因為人工智能這玩意,在過去幾年時間的宣傳過程中,已經經過了充分密集的宣傳。


    甚至從人工智能技術的上遊芯片產業,在東大互聯網上都經過了廣泛的基礎知識普及。


    人工智能的三大來源,算力、數據和模型,隨便找個年輕人都能給你說得頭頭是道。


    這樣的現實基礎導致,陳元光所說的理論還是讓林甲覺得不太真實。


    “直接用腦電波數據去訓練人工智能?這也行?”林甲非常驚訝。


    腦電波數據訓練人工智能模型可行的話,那其他做無人駕駛的公司,為什麽還要苦哈哈地去用路況模型?


    按照這個邏輯的話,那滴滴才應該是無人駕駛領域最強的公司。


    “沒錯,聽上去可能有點不可思議,但我們確實是這麽幹的。


    這個項目是從我管理自然基金之後就啟動的。


    他們本來是試圖通過腦電波來檢測以及分析癲癇病症的。


    腦電波會顯示出各種波形和特性,它和靈長類動物息息相關。


    過去範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腦電波數據和靈長類動物的腦電波數據存在著某種共通之處。


    他們開始嚐試著用齧齒類動物的腦電波數據和靈長類動物的腦電波數據去訓練同一個人工智能算法,結果發現他們驚人地相似。


    當時那個項目在自然基金那邊沒有通過,因為大家認為這得到的是無用數據。


    訓練出來的模型毫無用處,純粹模型層麵的相似,這個工作範德堡大學那邊已經做的很完備了,再去做也沒有太大意義。


    至於預測癲癇,更是被認為為了獲得科研經費而搞的噱頭。”


    上麵陳元光提到的研究是《通訊生物學》2024年的一篇論文有提到,該論文的標題翻譯成中文大致意思是:用於分析波形的機器學習模型揭示了不同物種的共同腦電波波形特征。


    “但我覺得這個課題很有意思,隻是說我們不應該去研究靈長類和齧齒類之間的共性。


    它相當於先驗證了靈長類和齧齒類共性,然後用齧齒類動物的腦電波去訓練出一個可以用來提前預測癲癇的模型。”陳元光說。


    光甲科技有創新藥管線,林甲一聽就知道這麽幹的意義。


    提前預測癲癇的模型自然有價值,但中間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首先你不可能能夠找到足夠多的人類樣本給你觀測,癲癇患者能找到,但你想找到那麽多潛伏期的樣本不現實。


    那麽就隻能用基因誘導缺陷的實驗猴,單純實驗猴的價格都炒到了23萬元,更別說這類經過特定基因誘導,處於癲癇潛伏期的猴子,最少也是50萬以上。而且考慮到最終出現症狀的比例,這個價格還得漲。


    你買了五隻同樣基因變異猴,最終可能隻有一隻完整表現出了從潛伏期到發病期的腦電波數據。


    一個還不夠,要達到鍛煉人工智能模型的那個數據量,起碼也得上千隻,上千隻,哪怕靠量把成本壓低,也會在5億元上下浮動。


    而同樣癲癇小白鼠的價格是500美元。


    雖說還是很貴,50萬美元,同樣不是小數目,而且如果秉承著數據樣本越多模型越精確的原則,這個數字還得往上加。


    再考慮到你未必真的能做出來。


    因此自然基金委員會會否這個項目再正常不過了。


    “我大致明白了。”林甲說。“相當於你把這件事背後的邏輯給抽離了出來。


    構建了一個通用模型,用人類腦電波數據去投喂它,它會自動實現學習,機器人也自動掌握了人類的技能。”


    陳元光在電話那頭說:“從理論上來說大差不差。


    我們和滴滴合作,找了上千個司機,積累了超過20萬個小時時長的駕駛時的腦電波投喂給這個模型。


    然後它再經過自我的學習,就變成了今天在申海街道上竄來竄去的機器人鐵蛋。


    同樣的,這個通用模型隻是用來開車,那太大材小用了。


    它會被用來投放到月球上,作為月球基地的機器人使用。”


    “數據,數據不夠,我們去月球的宇航員即便在上麵幹活,那點樣本數據哪裏夠鍛煉模型?”林甲說。


    陳元光說:“你說的沒錯,所以我們需要和華國航天合作,利用水來模擬月球的重力環境,利用現有的月壤數據去打造一個和月球表麵類似的環境。


    讓人先在上麵工作,借此來積累樣本數據去鍛煉模型。


    這樣後續我們把它送去月球之後,它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製約人類在月球搭建基地的最大因素就是月球表麵的極端惡劣環境。


    從零開始的話,起碼需要輻射防護、空氣循環與再生、水循環、能源供應這些模塊。


    靠人類宇航員去做這件事,需要分批次把人送上去,然後抓住少數窗口期幹活。


    而用機器人的好處就是,初始就隻需要一個能源供應模塊。


    “有種經費燃燒的美。”林甲吐槽道。


    陳元光說:“有了成果之後就還好。


    我後續很快就要去燕京一趟,這周周末如果你想見我的話,直接來燕京。”


    “去燕京述職嗎?”林甲問。


    陳元光說:“不,是關於技術是否要開源的討論會。


    它是一個通用型的模型,現在內部關於開源還是不開源有兩種聲音。”


    “開源?”林甲震驚,什麽時候這麽大方了,這技術某種意義上能夠極大程度緩解少數國家老齡化的問題。


    東大的人口老齡化屬於未來時,那麽霓虹和高麗就是現在進行時。


    機器人從成本端考慮固然不現實,可完全可以做減法,訓練出來的模型可以做減法。


    比如說飲品店你買機器人去給你做咖啡不現實,但如果隻是一條機器手臂,通過大規模采購、特定設計把成本降低,開純粹的無人店不再是夢。


    無論是咖啡店還是奶茶店,未來都隻有機械手臂和送貨員,送貨員承擔分揀員的職責,高度無人化。


    就更別提飯店了,不喜歡吃預製菜,想要大廚炒是吧?兩隻機器手臂伸出來的大廚也是大廚。


    菜單就五個菜,同樣高度無人化,材料新鮮幹淨的無人工廠也在路上,機械手臂炒菜,那可比炒菜機有鍋氣得多。


    這項技術能夠發揮的想象空間太大。


    大到林甲覺得,居然內部有人試圖把它開源感到不可思議。


    “這技術也能開源的嗎?誰敢這樣提,不怕被內部審計嗎?”林甲深諳老中zz生態。


    陳元光無奈道:“我認為應該開源。


    我認為這項技術開源的好處比不開源的好處要更大,它其實有很多限製,沒有你想象的那麽厲害。


    但好像我提出應該開源之後有點被架住了,不少人見我都說要開源,於是紛紛跳出來說,沒錯就應該開源。


    這次我去燕京,主要也是去做個詳細的闡述。”


    林甲沒想到自己的吐槽居然回旋鏢到陳元光身上了,她知道陳元光一定是有的放矢,肯定有充分的理由,但她還是有些想提醒兩句:


    “元光,關於一些比較敏感的提議,你可以不用公開表露自己的看法,其實在東大的生態裏,越大的會討論的事情越不重要,越小的會討論的東西越重要。


    即便你想要推,你隻需要說服少數幾個人就夠了,沒必要搞得陣仗這麽大。


    不過這次也沒有辦法再回旋了,那就把論點和論據說清楚。”


    機器人大街小巷亂竄,同時沒有出現安全事故,打到車的乘客的短視頻從抖音平台擴散到b站再傳播到推特和youtube,這台被大眾自發命名為終結者的機器人,是互聯網絕對的頂流。


    終結無人駕駛領域技術路線探討的“終結者”。


    再考慮到它是有新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陳元光的傑作,更是讓它的討論度火上澆油。


    一些來chinatravel的自媒體博主,原本大家的目的地還存在差異,有去申海的,有去羊城的,也有去渝都的。


    現在清一色的去申海。


    大眾捷達也跟著火了一波,誰說傳統油車不能無人駕駛?


    不少科技區的博主,白天看到視頻,晚上就坐上了飛往申海的航班。


    “天啊,我就要去申海了,我已經無比期待到了申海之後打到終結者的那一天。


    哪怕是一周以前,你跟我說率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的車是一輛大眾捷達,我會想是這個世界瘋了還是我瘋了。


    然而不是世界瘋了,也不是我瘋了,它就是現實,現實就這麽發生了。


    我在兩年前來過申海,那時候144的過境簽到了今天仍然是144個小時,我希望這次在這短短的144個小時裏能夠成功打到終結者。”


    白色捷達實在過於沒有逼格,國外的自媒體博主在視頻裏一致叫它終結者。


    這位名叫麥克的博主在下了飛機之後,先給自己錄了一小段開場白。


    等到他走出機場之後,在機場停車場門口的司機們一擁而上,用蹩腳的英語問:


    “萊特!”


    然後舉著手裏a4紙上印著的大眾圖標。


    “捷達!”


    讓出租車司機們用英語念大眾還是有點太為難他們了。


    “我可以帶你去看”


    邁克感覺周圍的司機類似的話充斥著他耳朵裏。


    他先是對著自己手裏的攝像頭說:“很明顯,這裏的人們非常熱情,他們說他們能帶我去看終結者。


    可那不是網約車嗎?難不成它現在在某個我不知道的地方展覽?”


    邁克抓住一切機會錄製視頻素材,隨後他找到其中一位說的最清楚的司機,湊過去慢慢說道:“你能帶我去看萊特發明的白色捷達?


    萊特,捷達,我想看。”


    司機yes個不停。


    邁克也沒有多猶豫:“走。”


    司機接著說:“1000rmb,1000rmb保證帶你看到。”


    這個價格對麥克來說沒感覺,哪怕換算成美元接近200美元,但他仍然裝作很震驚的樣子對著攝像頭說道:“這個人說要我給他一千元rmb就帶我去看終結者。


    下飛機的第一個小時就能夠有這樣的收獲,我想我找到正確的npc了。也許正確。”


    “走!”邁克對自己說。


    司機掏出個胸前的二維碼遞給麥克:“pay!先pay後go。”


    邁克無奈,掏出手機問道:“alipay?”


    “ok。”


    滴的一聲轉賬完成。


    該名司機帶著麥克繞來繞去,繞到一輛白色捷達麵前。


    麥克對著攝像頭吐槽道:“如果他告訴我說他就是終結者,那我一定會投訴他!”


    司機打開門,然後讓麥克上車,“wego。”


    麥克坐在車的後麵,聽著前麵的司機對著手機在瘋狂溝通。


    “財神現在在哪裏,財神現在在哪裏?”


    “***正在跟著,和***共享實時位置。”


    “好。”


    沒錯,白色捷達在這幫司機的代號是財神。


    大把老外光是為了看一眼,掏一千元眼皮都不眨一下。


    這導致這幫司機提前溝通好,有專門跟在後麵跟車的。


    a司機在白色捷達後麵跟蹤,接到客的就和a司機用微信共享實時位置,然後趕過去。


    趕過去圍繞著看白色捷達。


    當然老外如果想多看一會,那還要抬價。


    1000元隻是起步價。


    觀看完之後,a師傅繼續跟車。


    a、b、c三個司機三班倒地輪番跟在白色捷達後麵。


    專門為隨時到申海的老外們,提供跟車服務。


    5萬的黃牛生意大家沒那個資源做不了,1000元的跟車服務還是做的起。


    想來參觀白色捷達的老外起碼幾百上千個,這一波就發財了,能不叫財神嗎?


    第一天是這個操作模式,到了第二天之後,他們發現白色捷達會停下來加油。


    這幫司機甚至發現了加油規律,那就是剩餘裏程還有不到50公裏的時候白色捷達就會去加油。


    他們甚至能預計白色捷達什麽時候去加油,然後跟差不多時間段的老外臨時提價,想近距離看機器人嗎?加錢!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黃牛能賺技術人員的錢,司機們就能賺老外的錢。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去未來搞點黑科技很正常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烏鴉一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烏鴉一號並收藏去未來搞點黑科技很正常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