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孫權伐魏失良將,東吳兵敗陷困局
楊再興:拜劉備為義父收義子孫紹 作者:聽風雨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曹魏因曹芳禪位、司馬懿擅立新帝而大亂。曹植於許都稱帝,立曹芳為太子,開始整飭朝綱。而司馬懿則裹挾新帝曹髦退往泰山郡。
且說那東吳孫權,素有雄圖大略,見魏國內亂,仿若窺得良機,遂萌生了伐魏之念。於是,孫權召來大將軍、右都護陸遜,共商伐魏大計。
陸遜此人深謀遠慮,對魏蜀兩國軍事實力洞察明晰,陸遜以為江東當暫取隔江自保之策,待自身實力充沛,再圖進取中原。以往孫權每有北伐之意,皆被陸遜諫止,此次良機當前,陸遜仍持反對態度,孫權因而對其大為不滿。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而孫權與兄長孫策是南渡的淮泗集團。昔日孫策主政江東,為壓製江東大族,手段狠厲,多有血腥之舉,致使孫吳與江東大族關係交惡。陸遜從祖父陸康,因孫策圍攻廬江,染病而亡,陸氏族人亦死傷大半,在此等曆史宿怨下,孫權對陸遜始終懷有猜忌之心。
呂蒙死後,陸遜奉命鎮守武昌,威望日隆。吳國上下,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皆與陸遜交好,陸遜功高震主,愈發為孫權所忌憚。
孫權稱帝後,魏蜀吳三國疆域漸趨穩定,孫權暗忖,即便沒了那陸遜,東吳憑長江天險亦可自保,於是對於陸遜的存在愈發感到不安。
此後,孫權於朝堂之上,對陸遜所提“施德緩刑,寬賦息調”的眾多主張置若罔聞,對其用人之諫亦是充耳不聞。
去歲,東吳太子孫登病故,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和之弟孫霸不滿,朝堂遂分為兩派,紛爭不止。陸遜則堅定地站在太子一方,屢次上書孫權,以袁紹、劉表因立嗣不當而致內亂之例為誡,力主遵循“立嫡長子”之製。孫權卻認為陸遜此舉乃幹涉皇家內務,對其更為不滿。
後,孫和遣人藏於孫權臥室,竊聽到孫權與楊竺關於立孫霸為儲君的談話,孫和惶恐之下,與陸遜的親戚陸胤商議對策。孫權察覺此事泄露,盛怒之下將楊竺、陸胤、吾粲三人收監審問。陸遜雖未即刻被問罪,卻也遭孫權遣使責備其窺探宮廷機密,陸遜處境愈發艱難起來。
此次,孫權對陸遜之容忍似已達極限。翌日,孫權於朝堂下詔,命朱然為大都督,總理軍事,負責征討魏國一事。
丞相顧雍與大將軍、左都護諸葛瑾皆出班勸諫,稱若伐魏,當遣使入蜀,與蜀漢協同作戰。
然孫權自曹操、劉備亡故後,漸生驕矜之心,自恃可獨力攻克合肥,對眾臣勸諫不屑一顧。
陸遜遭此大辱,退朝後憂憤成疾,不久竟抑鬱而逝。孫權聞之,心中暗喜,竟不親往吊唁,僅遣宮中宦官代行慰問,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見孫權心性竟涼薄至此,頓時感覺心寒,為陸遜不值。
孫權旋即親率江東大軍,禦駕親征,朱然等將領隨行。大軍渡江後,孫權與諸將共商軍事行動。孫權審時度勢,以為曹魏內亂,正是進攻良機,遂定下聲東擊西之策。命諸葛瑾率偏師渡淮水攻汝南郡,以為疑兵,自率五萬主力大軍自廬江郡進擊合肥。
曹魏對此毫無防備,文聘所部遭東吳大軍圍困。恰逢大雨傾盆,城防因之受損,吳軍來勢迅猛,文聘根本來不及修繕。文聘於城中苦思良久,決意利用此形勢,令軍民隱匿,自身則於府中佯臥。
孫權率軍至城下,見城中情形,心生疑竇。文聘素以持重嚴謹著稱,此時如此鬆懈,必有蹊蹺,或有伏兵,或待外援。孫權遂狐疑不前,令大軍試探性圍攻合肥二十餘日,然而卻久攻不下。
一日,孫權見城外似有曹魏援軍跡象,實則乃治書侍禦史荀禹率千餘人於各縣征調人手後,趁夜於山頂舉火所致。孫權見狀,更覺其中有詐,遂決意撤兵。
文聘因兵力不足,未敢追擊。孫權撤兵之際,夏侯尚父子與夏侯霸率援軍趕至,追襲東吳軍隊,東吳軍大敗。
夏侯尚三人得勝後返回合肥,文聘見狀,大為詫異。夏侯尚解釋道:“今雖陣營有別,然此乃魏國內亂,昭帝不忍見國土為東吳所侵,故遣我等率軍馳援。”
文聘聽聞,憶及曹操昔日賞識之恩,感慨萬千,遂決定改弦易轍,歸附曹植麾下。夏侯尚等人聞之,喜不自禁,欲為文聘表功,文聘卻以歸附已晚為由,婉言推辭。
孫權兵敗,率殘軍退回江東,一路之上,士卒垂頭喪氣,士氣低落。孫權雖懊惱不已,然好勝之心使其不願承認過失,對群臣稱:“此次失利,乃天不助我,非戰之罪。”但其內心亦知此次伐魏之魯莽,遂重新審視東吳軍事戰略,決意不再輕舉妄動。
許都曹植聞孫權伐魏失敗、文聘歸附之訊,喜出望外,遂召集群臣商議鞏固曹魏局勢之策。
曹仁奏道:“陛下,今孫權新敗,東吳內部必人心惶惶。吾等可趁機加強邊境防禦,同時遣使者分化瓦解東吳。”
曹植點頭認可,又問曹洪:“叔父意下如何?”
曹洪捋須道:“陛下,子孝所言極是。吾等可於軍事上佯裝行動,使孫權不敢妄動。”
於是,曹植下令加強與蜀漢邊境之防禦,並於與東吳接壤邊境增調軍隊,佯裝進攻之勢。
蜀漢楊再興等人聽聞東吳伐魏兵敗之事,楊再興對趙雲道:“子龍兄,今東吳受挫,曹魏雖有動蕩,但文聘歸附使其有所增強,吾等亦需重新規劃戰略。”
趙雲頷首道:“振武所言甚是,吾等可暫且按兵不動,靜觀局勢變化,再做定奪。”
此時三國局勢,仿若一盤精妙棋局。孫權於江東休養生息,曹植於許都積極謀劃,蜀漢則於一旁伺機而動。
孫權返回江東後,著手整頓內部。其深知此次戰敗損及東吳威望,遂采取措施穩定人心。一方麵懲處作戰不力之將領,另一方麵安撫士卒,發放物資。
同時,孫權重新考量與曹魏、蜀漢之關係。孫權意識到,此刻與曹魏為敵或非明智之舉,遂決定遣使前往許都,試探曹植之意,探尋和談之可能。
曹魏內部,曹植之舉措獲不少大臣支持,然亦有人擔憂東吳求和乃緩兵之計。曹植陷入沉思,深知其中風險,但亦不願錯失穩定局勢之契機。
蜀漢楊再興等將領密切關注魏吳動向,認為若魏吳和談成功,於蜀漢不利,遂上表劉禪,建議加強軍事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劉禪接表後,與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剖析局勢,認為可先遣使赴東吳,探孫權之真實意圖,同時於軍事上做好應對魏吳聯合之準備。
於是,蜀漢使者啟程前往東吳。孫權接見蜀漢使者,雙方相互試探,皆欲從對方獲取更多情報。孫權稱東吳伐魏旨在維護三國平衡,並非針對蜀漢。蜀漢使者則回應,希望東吳保持克製,勿輕啟戰端。
許都方麵,曹魏使者與曹植商討和談事宜。曹植提出,東吳需歸還此次伐魏所占曹魏之地,並向曹魏稱臣。孫權聞此條件,怒不可遏,道:“曹植欺人太甚,吾寧再戰,亦不受此辱。”
局勢由此再度緊張,孫權決意加強軍事防禦,應對曹魏可能之進攻。曹植亦做好再戰準備,任命夏侯尚為都督,率軍駐守合肥。
蜀漢見魏吳關係破裂,覺有機可乘。楊再興提議聯合曹魏,夾擊東吳,趙雲卻持不同觀點,認為可坐觀魏吳相爭,待其兩敗俱傷,蜀漢再從中漁利,不宜過早卷入。
蜀漢內部對此眾說紛紜,將領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劉禪猶豫不決,望向諸葛亮,盼其建言。諸葛亮沉思片刻,道:“陛下,此時可暫且按兵不動,持續觀察魏吳局勢。若有機緣,可出兵援助較弱一方,以平衡局勢,從中謀取利益。”
至此,三國局勢陷入微妙平衡。魏吳對峙,劍拔弩張,蜀漢則枕戈待旦,伺機而動。各方皆為自身利益精心謀劃,此三國風雲,後續將如何演變?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且說那東吳孫權,素有雄圖大略,見魏國內亂,仿若窺得良機,遂萌生了伐魏之念。於是,孫權召來大將軍、右都護陸遜,共商伐魏大計。
陸遜此人深謀遠慮,對魏蜀兩國軍事實力洞察明晰,陸遜以為江東當暫取隔江自保之策,待自身實力充沛,再圖進取中原。以往孫權每有北伐之意,皆被陸遜諫止,此次良機當前,陸遜仍持反對態度,孫權因而對其大為不滿。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而孫權與兄長孫策是南渡的淮泗集團。昔日孫策主政江東,為壓製江東大族,手段狠厲,多有血腥之舉,致使孫吳與江東大族關係交惡。陸遜從祖父陸康,因孫策圍攻廬江,染病而亡,陸氏族人亦死傷大半,在此等曆史宿怨下,孫權對陸遜始終懷有猜忌之心。
呂蒙死後,陸遜奉命鎮守武昌,威望日隆。吳國上下,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皆與陸遜交好,陸遜功高震主,愈發為孫權所忌憚。
孫權稱帝後,魏蜀吳三國疆域漸趨穩定,孫權暗忖,即便沒了那陸遜,東吳憑長江天險亦可自保,於是對於陸遜的存在愈發感到不安。
此後,孫權於朝堂之上,對陸遜所提“施德緩刑,寬賦息調”的眾多主張置若罔聞,對其用人之諫亦是充耳不聞。
去歲,東吳太子孫登病故,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和之弟孫霸不滿,朝堂遂分為兩派,紛爭不止。陸遜則堅定地站在太子一方,屢次上書孫權,以袁紹、劉表因立嗣不當而致內亂之例為誡,力主遵循“立嫡長子”之製。孫權卻認為陸遜此舉乃幹涉皇家內務,對其更為不滿。
後,孫和遣人藏於孫權臥室,竊聽到孫權與楊竺關於立孫霸為儲君的談話,孫和惶恐之下,與陸遜的親戚陸胤商議對策。孫權察覺此事泄露,盛怒之下將楊竺、陸胤、吾粲三人收監審問。陸遜雖未即刻被問罪,卻也遭孫權遣使責備其窺探宮廷機密,陸遜處境愈發艱難起來。
此次,孫權對陸遜之容忍似已達極限。翌日,孫權於朝堂下詔,命朱然為大都督,總理軍事,負責征討魏國一事。
丞相顧雍與大將軍、左都護諸葛瑾皆出班勸諫,稱若伐魏,當遣使入蜀,與蜀漢協同作戰。
然孫權自曹操、劉備亡故後,漸生驕矜之心,自恃可獨力攻克合肥,對眾臣勸諫不屑一顧。
陸遜遭此大辱,退朝後憂憤成疾,不久竟抑鬱而逝。孫權聞之,心中暗喜,竟不親往吊唁,僅遣宮中宦官代行慰問,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見孫權心性竟涼薄至此,頓時感覺心寒,為陸遜不值。
孫權旋即親率江東大軍,禦駕親征,朱然等將領隨行。大軍渡江後,孫權與諸將共商軍事行動。孫權審時度勢,以為曹魏內亂,正是進攻良機,遂定下聲東擊西之策。命諸葛瑾率偏師渡淮水攻汝南郡,以為疑兵,自率五萬主力大軍自廬江郡進擊合肥。
曹魏對此毫無防備,文聘所部遭東吳大軍圍困。恰逢大雨傾盆,城防因之受損,吳軍來勢迅猛,文聘根本來不及修繕。文聘於城中苦思良久,決意利用此形勢,令軍民隱匿,自身則於府中佯臥。
孫權率軍至城下,見城中情形,心生疑竇。文聘素以持重嚴謹著稱,此時如此鬆懈,必有蹊蹺,或有伏兵,或待外援。孫權遂狐疑不前,令大軍試探性圍攻合肥二十餘日,然而卻久攻不下。
一日,孫權見城外似有曹魏援軍跡象,實則乃治書侍禦史荀禹率千餘人於各縣征調人手後,趁夜於山頂舉火所致。孫權見狀,更覺其中有詐,遂決意撤兵。
文聘因兵力不足,未敢追擊。孫權撤兵之際,夏侯尚父子與夏侯霸率援軍趕至,追襲東吳軍隊,東吳軍大敗。
夏侯尚三人得勝後返回合肥,文聘見狀,大為詫異。夏侯尚解釋道:“今雖陣營有別,然此乃魏國內亂,昭帝不忍見國土為東吳所侵,故遣我等率軍馳援。”
文聘聽聞,憶及曹操昔日賞識之恩,感慨萬千,遂決定改弦易轍,歸附曹植麾下。夏侯尚等人聞之,喜不自禁,欲為文聘表功,文聘卻以歸附已晚為由,婉言推辭。
孫權兵敗,率殘軍退回江東,一路之上,士卒垂頭喪氣,士氣低落。孫權雖懊惱不已,然好勝之心使其不願承認過失,對群臣稱:“此次失利,乃天不助我,非戰之罪。”但其內心亦知此次伐魏之魯莽,遂重新審視東吳軍事戰略,決意不再輕舉妄動。
許都曹植聞孫權伐魏失敗、文聘歸附之訊,喜出望外,遂召集群臣商議鞏固曹魏局勢之策。
曹仁奏道:“陛下,今孫權新敗,東吳內部必人心惶惶。吾等可趁機加強邊境防禦,同時遣使者分化瓦解東吳。”
曹植點頭認可,又問曹洪:“叔父意下如何?”
曹洪捋須道:“陛下,子孝所言極是。吾等可於軍事上佯裝行動,使孫權不敢妄動。”
於是,曹植下令加強與蜀漢邊境之防禦,並於與東吳接壤邊境增調軍隊,佯裝進攻之勢。
蜀漢楊再興等人聽聞東吳伐魏兵敗之事,楊再興對趙雲道:“子龍兄,今東吳受挫,曹魏雖有動蕩,但文聘歸附使其有所增強,吾等亦需重新規劃戰略。”
趙雲頷首道:“振武所言甚是,吾等可暫且按兵不動,靜觀局勢變化,再做定奪。”
此時三國局勢,仿若一盤精妙棋局。孫權於江東休養生息,曹植於許都積極謀劃,蜀漢則於一旁伺機而動。
孫權返回江東後,著手整頓內部。其深知此次戰敗損及東吳威望,遂采取措施穩定人心。一方麵懲處作戰不力之將領,另一方麵安撫士卒,發放物資。
同時,孫權重新考量與曹魏、蜀漢之關係。孫權意識到,此刻與曹魏為敵或非明智之舉,遂決定遣使前往許都,試探曹植之意,探尋和談之可能。
曹魏內部,曹植之舉措獲不少大臣支持,然亦有人擔憂東吳求和乃緩兵之計。曹植陷入沉思,深知其中風險,但亦不願錯失穩定局勢之契機。
蜀漢楊再興等將領密切關注魏吳動向,認為若魏吳和談成功,於蜀漢不利,遂上表劉禪,建議加強軍事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劉禪接表後,與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剖析局勢,認為可先遣使赴東吳,探孫權之真實意圖,同時於軍事上做好應對魏吳聯合之準備。
於是,蜀漢使者啟程前往東吳。孫權接見蜀漢使者,雙方相互試探,皆欲從對方獲取更多情報。孫權稱東吳伐魏旨在維護三國平衡,並非針對蜀漢。蜀漢使者則回應,希望東吳保持克製,勿輕啟戰端。
許都方麵,曹魏使者與曹植商討和談事宜。曹植提出,東吳需歸還此次伐魏所占曹魏之地,並向曹魏稱臣。孫權聞此條件,怒不可遏,道:“曹植欺人太甚,吾寧再戰,亦不受此辱。”
局勢由此再度緊張,孫權決意加強軍事防禦,應對曹魏可能之進攻。曹植亦做好再戰準備,任命夏侯尚為都督,率軍駐守合肥。
蜀漢見魏吳關係破裂,覺有機可乘。楊再興提議聯合曹魏,夾擊東吳,趙雲卻持不同觀點,認為可坐觀魏吳相爭,待其兩敗俱傷,蜀漢再從中漁利,不宜過早卷入。
蜀漢內部對此眾說紛紜,將領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劉禪猶豫不決,望向諸葛亮,盼其建言。諸葛亮沉思片刻,道:“陛下,此時可暫且按兵不動,持續觀察魏吳局勢。若有機緣,可出兵援助較弱一方,以平衡局勢,從中謀取利益。”
至此,三國局勢陷入微妙平衡。魏吳對峙,劍拔弩張,蜀漢則枕戈待旦,伺機而動。各方皆為自身利益精心謀劃,此三國風雲,後續將如何演變?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