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創大宋,建都汴梁。靖康之後,徽欽二帝被囚,中原落入金人之手,汴梁如今還被完顏亮改名為南京。


    趙構匆忙間在應天稱帝,後幾經輾轉來到杭州改名臨安,作為陪都。


    按照常理,若是宋朝北伐成功,收複失地,奪回中原的話,那麽都城必定是要遷回汴梁的。


    可問題是在秦天德看來,汴梁實在是不適合作為都城。


    唐末以及五代十國期間,汴梁城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中原地區的商業交通樞紐,從而在趙匡胤建立大宋後,定都與此。


    北宋時期的汴梁城,雖然沒有以前唐朝長安和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那麽宏偉,人口也沒長安時那麽多,但其商業往來的繁榮卻是當年的長安和巴格達所無法媲美的。


    但交通方便的汴梁城也有著致命的缺陷,缺乏所謂的地理天險。汴梁城不想以往曆朝曆代選擇的城長安或者洛陽那樣擁有地理優勢,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便是城外北方的黃河,但一到冬季,黃河水一旦結冰,這條天然屏障也就沒有了任何作用,金人兩次圍攻開封,就是趁著黃河結冰,如履平地般輕易過河。


    秦天德很清楚,自宋之後,中原大地最大的隱患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針對這能夠導致中華文明衰亡的隱患,他在盡可能的做出預防。


    殺胡令的悄然宣布,看似報複的擴大殺胡對象,過上一兩年在迅指向整個草原遊牧民族,這些都是他未雨籌募的安排。


    但他不能肯定,在他離開後,這條殺胡令還能維持多久,所以未來大宋的都城決不能在汴梁這種居安不思危的地方!


    半年的時間,王貴所率領的西征大軍在吐蕃十戰十捷,無數部落被攻破,解救被吐蕃人搶掠奴役的漢家百姓十餘萬眾。


    對於攻破的吐蕃部落,其中青壯男丁皆殺之,婦孺被押送返回宋國境內,變賣為奴為婢,與漢人通婚融合,所得錢銀補充國庫。


    而其中的老弱病殘則被向西驅趕,借用他們的口,傳播大宋無敵雄獅的殘忍和冷血。


    西征大軍在吐蕃的殺戮,終是在宋朝境內引起了相當一部分人士的不滿,認為宋軍如此暴行,與蠻夷何異?


    對此秦天德根本不予理會。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根本沒有什麽所謂的仁義道德可言。


    春秋五霸中的宋襄公仁義吧,結果敗亡在楚軍之手,就是後世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中,中**隊本著繳槍不殺不傷平民的原則,可是迎接他們的卻是一梭梭無情的子彈。


    任何一個破敗的村莊,村莊裏任何一個看似無害的,哪怕是上至走不動路的七十老嫗,下至還穿著開襠褲的鼻涕娃,當他們從中**隊手中接過活命的糧食,中**隊轉身要走的時候,他們就不知道從什麽地方摸出來槍支,毫不猶豫射向了那些剛剛幫過他們的異國人。


    養不熟的白眼狼就不要養了,用棍棒和刀槍打到他們不敢不服,這是秦天德的態度。


    因此在麵對朝野上下掀起的針對王貴大軍太過殘暴的反對聲時,秦天德選擇了以強硬的姿態進行彈壓。


    他不是不想跟對方講道理,可是這道理根本講不通。


    麵對秦天德提出,吐蕃人曾經如何殺戮邊境宋朝百姓,有多少百姓死在吐蕃人手中這些具體事例時,這些反對者竟會說出“彼為蠻夷,行止粗暴,我為上國,焉能學蠻夷哉”這種話來。


    當秦天德在國師府外,麵對著一群前來請命,要求秦天德禁止西征大軍屠殺吐蕃百姓的人群時,終於忍不住了。


    跳到帶頭的一個穿著華麗的文士麵前,一拳打掉了對方兩顆門牙。


    這就是典型的吃飽了撐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主兒!


    秦天德已經看出來了,這些來抗議的基本上是以家境富裕的書生學者為主,還有一小部分出身貧寒的讀書人,正兒八經用勤勞支撐起大宋王朝的勞苦大眾,並沒有參與。


    事實上,王貴大軍的舉動,得到了川陝一帶所有百姓的支持,因為這些百姓,無論富裕貧窮,都曾遭受過吐蕃人的暴行,對吐蕃人的憎恨,其實那種生活安逸的所謂學者能夠理解?


    一句話,拚什麽要讓其他人所遭受的痛苦,來換取你仁慈的名聲?


    因為這場風波,秦天德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百姓江南填川蜀運動,隻是與曆史上的相似的百姓遷徙不同,這次遷徙的大多都是家境富裕的富豪之家,也是參與反對秦天德殺胡令的那些人家。


    從命遷徙者,朝廷保證一路安全抵達川蜀,江南產業換做銀兩由官府貼補;膽敢抗命不遵者,一律斬,家產充公,滿門流放川陝。


    在秦天德的高壓姿態下,一連斬殺了十幾個江南一帶頗有名氣的富貴鄉紳,同時下令斬殺了一部分對此不滿參劾他的官員,江南一帶相當一部分富貴人家不得不舉家遷往川陝一帶,而自此再沒有人敢輕易提及此事。


    對於秦天德的又一次“暴行”,趙昚保持了沉默,朝中諸多重臣也都三緘其口,似乎一心致力於即將到來的北伐大計,而不願在這種時候與秦天德爭辯,引起宋朝國內形勢不穩。


    半年的殺戮,足以令本就分裂的吐蕃各族心中憂恐,部落紛紛西遷,昆侖山脈、金沙江以東竟沒有吐蕃部落敢於安居,使得格爾木、青海、積石山、大渡河等地都落入宋朝版圖,宋朝國土足足擴大了四分之一還要多,秦天德這才上述,請趙昚下旨,令王貴率軍東還。


    宋朝內外的一係列變故,金人、西夏與西遼都看在眼中。當宋與吐蕃停戰之後,三國都快派遣使節入宋慶賀,與宋結交,大肆吹捧,再沒有以往那般對宋百般無禮之舉。


    就連不敢入宋的吐蕃也托大理派遣使節,替其向宋轉達求和之意,聲稱願世代對宋稱臣,年年納貢,隻求宋與吐蕃世代友好,永不侵犯。


    這些變化不但令得年輕的趙昚瞠目結舌,就是朝中百官都不敢相信。


    宋朝何曾有過如今的地位?哪怕是太祖建國平定各方最為強盛時,也在收複燕雲十六州的與遼國戰爭中失敗,之後就是一連串的賠款納貢,何曾有別國向宋納貢?


    另外,吐蕃明明不是被宋侵略,按說入侵吐蕃的宋軍應不是正義之師,怎麽其餘各國都無人指責,就連吐蕃都沒有表露憤怒,反而請求與大宋關係和睦的大理國,派遣使節前來說和?


    勝者為王敗為寇,看來到處都能夠適用啊!


    這一係列的變化,在有形無形中刺激著趙昚以及朝中諸多官員的心靈與思想,大宋積弱已久的風氣在慢慢轉變,一種誰也想象不到的思想正在無聲無息中悄悄滋生。


    公元1153年下半年,平地了吐蕃入侵,將國土麵積擴到了四分之一的宋朝突然對完顏亮不宣而戰,三路大軍同時對完顏亮控製的金國地域用兵。除卻占據山東半島的六萬宋軍沒有動作外,其餘三路大軍,近三十萬兵馬自南向北開始推進,意欲合圍完顏亮所在的汴梁城!


    與此同時,秦天德的殺胡令再一次擴大,此次擴大的內容直接揭示了其意欲北伐收複失地滅亡金國之心,因為這一次被納入殺胡令之中的是女真族!


    完顏亮不是庸碌之輩,在於完顏雍的戰爭中,一直防範著南邊的宋軍。他派人跟已經稱帝的契丹人移剌窩斡取得聯係,雙方合力夾攻完顏雍,這使得他可以分出部分精兵,把守要塞關隘。


    當女真族被列為殺胡令中的一胡時,完顏亮和完顏雍同時肯定了宋朝的意圖,雙方立刻罷兵止戈,各自統軍元帥仆散忠義與紇石列誌寧陣前和談,商定先平宋軍,再談其他。


    在女真族麵臨著生死存亡考驗的時候,金人終於團結了起來。紇石列誌寧率領大軍南下以抵抗北伐的宋軍,而完顏雍在分出部分兵力繼續剿滅叛亂的移剌窩斡之餘,也命仆散忠義統率金兵精銳八萬,各族簽軍十萬,號稱三十萬大軍南下,欲助完顏亮一臂之力。


    然而這時候他們才現,他們一直仰仗的銳不可當的騎兵再也不能為所欲為了,而處於守勢的城池關隘,堅固的城牆再也無法保證他麽的安全,每一路宋軍中都配置了上萬人的火器營,其層出不窮的火器威力,不但令得戰馬驚慌,騎兵慌亂,就是城門也經不起火器之威!


    公元1153年,被後世稱為火器史上劃時代的一年。


    在這一年,宋軍將研製了近十年的火器成果完全展現在了世人麵前。金屬製成噴出火焰的長竿火槍、被投石機拋出的瓷罐裝置的天女散花彈、埋於地下,專門用來伏擊的敵軍的地雷等等等等,逐一展現在世人麵前。


    麵對以火器營為先鋒,見關破隘,見城炸門的宋軍,完顏亮所部節節敗退,無數漢人簽軍趁機倒戈,斬殺金人將領成建製的投降宋軍。


    而隨仆散忠義率領的號稱三十萬南下馳援完顏亮的大軍準備攻打占據山東半島的六萬宋軍時,那六萬宋軍卻乘船出海,趁著金國後方空虛,沿海路北上攻打遼東半島,並且打出了將旗,旗上隻有一個“韓”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極品國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易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易言並收藏大宋極品國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