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開始強製下鄉
年代文男主?哪有嫁給禁欲軍官香 作者:下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近部隊收到的舉報信還挺多的,這可不是什麽好現象。
政委擰眉,神情凝重。
這可不是好風氣。
一旦開了這個頭,後麵就很難壓住了。
到時候整個部隊大家互相舉報,互相猜忌。
外頭現在是越鬧越凶了,有的地方都出動軍隊鎮壓了。
這要是部隊也興起這套,那就全亂套了。
所以必須在它剛冒頭的時候就掐滅這股歪風邪氣。
“你打算怎麽處理?”
宋愛國問。
這事說起來跟他也有關係。
對方舉報劉瑤辦滿月酒,劉瑤是他外甥媳婦,滿月酒當天他也去了。
這事涉及到他本人,他不方便出麵。
政委:“殺雞儆猴。”
他最近也正愁這事呢。
廖連長這個媳婦自己找上門,那就拿她殺雞儆猴,把這股風氣扼殺在搖籃裏。
當天下午,政委就召見了廖連長。
政委什麽都沒說,直接把舉報信丟到他麵前。
廖連長越看臉色越難看。
他自己媳婦的字跡,他當然認得。
這蠢婆娘,不會真以為寫封匿名信,別人就查不到她頭上了吧。
部隊什麽地方,還有部隊查不出來的事嗎。
舉報誰不好,竟然舉報劉瑤。
要知道,江彥現在可還奮鬥在一線為人民流血流汗。
人家媳婦剛生完孩子,還是雙胞胎,丈夫不在身邊,隻是擺個滿月酒,還沒大操大辦,隻是叫家裏人湊一塊擺了一桌。
她這麽對人家家屬,不是寒了人家前線人民子弟兵的心嗎。
最關鍵,他可聽說了,當天宋首長也去了。
她這不是變相舉報宋首長了嗎。
“政委,對不起,我……”
廖連長嚇的拿信的手都在抖。
整個部隊誰不知道,政委和宋首長是戰友,生死之交。
他媳婦個蠢貨,舉報宋首長就算了,還把匿名信寄到政委手裏。
廖連長不傻,政委能叫他過來,肯定是知道了寫匿名信的人是誰。
“這事你說怎麽處理?”
政委不急不緩開口。
“我……我自願關禁閉。”
“小廖啊,你還記得你當兵的初衷嗎……”
政委辦公室的門一直緊閉著。
廖連長自願關了禁閉,還主動提出了轉職回地方。
隔天,廖連長當眾宣讀了自己寫的檢討。
與此同時,廖連長媳婦也開始收拾東西。
當天下午,廖連長帶著媳婦孩子坐上了回老家鄉下的火車。
“這廖連長一家子咋好好的走了?”
有年輕媳婦好奇問。
大娘:“你不知道吧,他媳婦寫匿名信舉報江團長媳婦辦滿月酒。”
“不是吧,她膽子這麽大,她不知道江團長是首長外甥嗎。”
“首長外甥又怎麽樣,做錯事一樣要罰,首長這次太不公平了吧。”
“咋不公平了,人家隻是一家子湊一塊吃過團圓飯,又沒有大操大辦。”
“就是,按她這樣,那是不是家家戶戶都要被舉報了。”
“要我說廖連長也是自找的,該,不知道部隊領導最討厭這股子舉報的歪風邪氣嗎。”
“就是,以為部隊什麽地方呢,還搞她老家那套,動不動就寫匿名信舉報人,搞的家屬院人心惶惶。”
“要我說一個被窩睡不出兩種人,這廖連長也不是個好的,明知道媳婦什麽德性,還任由她胡來。”
“我聽說廖連長當初就不符合隨軍條件,是他那媳婦一直死賴在部隊。”
“這廖連長的媳婦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沒想到這麽惡毒,竟然還偷偷寫舉報信,都是一個家屬院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她心思怎麽這麽歹毒,人家江團長在前線流血流汗,媳婦剛生完,就舉報人家。”
“可不是,還好她走了,不然跟這種人住一個大院,想想都怕,哪天就把我們賣了。”
舉報風氣盛行後,家屬院人人自危,天天擔心自己被別人舉報。
都是軍屬,住家屬院久了,耳濡目染的,大家思想覺悟還是挺高的。
平時大家背地裏吐槽吐槽,八卦一下,過過嘴癮,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真對外的時候,軍屬們還是很團結的。
大家都是一個家屬院的,廖連長媳婦這次做的確實太過分了。
竟然背刺軍屬,寄匿名信,還是在人家剛出月子,丈夫上前線,不在身邊的時候,太陰險,太惡毒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全是在數落廖連長媳婦的,有連帶著把廖連長也一並數落了。
一群人同仇敵愾的,這導致剛才罵劉瑤的那個女人不敢吭聲了,灰溜溜走了。
政委有意殺雞儆猴,處理完廖連長兩口子的事後,特地召開了一次大會,再次強調了部隊的軍紀軍風,大會內容還在家屬院的廣播裏重複了一遍。
那些軍人回去後,也再三警告軍屬們不許鬧事,不許亂寫舉報信之類的。
政委這招很管用。
這天之後,部隊收到的匿名舉報信漸漸少了。
家屬院的鄰裏關係也沒之前那麽緊張了。
當然了,外麵鬧的依舊凶。
許是上麵都看不過去了。
68年底,上麵下達命令,開始強製城裏無業的未婚青年下鄉。
消息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還沒當回事,覺得下鄉就下鄉,不就割下麥子,種種地嗎,輕鬆的很。
於是,大批無業青年初生牛犢不怕虎,自願報名下鄉,還把城裏戶口轉到了鄉下。
然而,真到鄉下後,大家發現壓根不是那回事。
鄉下生活太苦了,吃的差,住的差,那日子壓根不是人過的。
很快,大批下鄉的知青們紛紛寫信回來訴苦,想讓家裏幫著找關係調回城裏。
然而,城裏戶口轉出去容易,想轉回來可就難了。
有知青吃不了鄉下的苦,試圖偷偷跑回來,結果人還沒跑出村裏,就被抓回去了。
有運氣好的,逃回家了,但是被街道的人發現後,又扭送回了鄉下。
慢慢的,大家開始意識到,上頭這次是來真的了。
其實此前也有不少知青先後下鄉,那些知青都是自願的,也是真正有能力的知青,知識水平很高,確確實實用知識幫助農村改變了他們落後的生產方式,還上報紙了,組織還表揚了他們。
但是這次不同,這次知青下鄉是強製的,戶口還直接從城裏轉到鄉下。
也就是說,即便你人逃回來了,你戶口還是在鄉下。
沒城裏戶口,沒工作,你留在城裏也領不了糧食。
當然了,也有一種是爹媽不缺錢的知青,借著節假日回鄉探親,回城裏後就躲家裏啃老,不走了。
這些人要是一直沒被發現還好。
一旦被發現,知青辦的人直接上門抓人。
他家裏人還可能會因為包庇罪,丟了工作。
於是乎,為了逃避下鄉,城裏適齡女青年開始爭先恐後閃婚。
男青年們則想方設法想讓家裏幫忙托關係買工作。
政委擰眉,神情凝重。
這可不是好風氣。
一旦開了這個頭,後麵就很難壓住了。
到時候整個部隊大家互相舉報,互相猜忌。
外頭現在是越鬧越凶了,有的地方都出動軍隊鎮壓了。
這要是部隊也興起這套,那就全亂套了。
所以必須在它剛冒頭的時候就掐滅這股歪風邪氣。
“你打算怎麽處理?”
宋愛國問。
這事說起來跟他也有關係。
對方舉報劉瑤辦滿月酒,劉瑤是他外甥媳婦,滿月酒當天他也去了。
這事涉及到他本人,他不方便出麵。
政委:“殺雞儆猴。”
他最近也正愁這事呢。
廖連長這個媳婦自己找上門,那就拿她殺雞儆猴,把這股風氣扼殺在搖籃裏。
當天下午,政委就召見了廖連長。
政委什麽都沒說,直接把舉報信丟到他麵前。
廖連長越看臉色越難看。
他自己媳婦的字跡,他當然認得。
這蠢婆娘,不會真以為寫封匿名信,別人就查不到她頭上了吧。
部隊什麽地方,還有部隊查不出來的事嗎。
舉報誰不好,竟然舉報劉瑤。
要知道,江彥現在可還奮鬥在一線為人民流血流汗。
人家媳婦剛生完孩子,還是雙胞胎,丈夫不在身邊,隻是擺個滿月酒,還沒大操大辦,隻是叫家裏人湊一塊擺了一桌。
她這麽對人家家屬,不是寒了人家前線人民子弟兵的心嗎。
最關鍵,他可聽說了,當天宋首長也去了。
她這不是變相舉報宋首長了嗎。
“政委,對不起,我……”
廖連長嚇的拿信的手都在抖。
整個部隊誰不知道,政委和宋首長是戰友,生死之交。
他媳婦個蠢貨,舉報宋首長就算了,還把匿名信寄到政委手裏。
廖連長不傻,政委能叫他過來,肯定是知道了寫匿名信的人是誰。
“這事你說怎麽處理?”
政委不急不緩開口。
“我……我自願關禁閉。”
“小廖啊,你還記得你當兵的初衷嗎……”
政委辦公室的門一直緊閉著。
廖連長自願關了禁閉,還主動提出了轉職回地方。
隔天,廖連長當眾宣讀了自己寫的檢討。
與此同時,廖連長媳婦也開始收拾東西。
當天下午,廖連長帶著媳婦孩子坐上了回老家鄉下的火車。
“這廖連長一家子咋好好的走了?”
有年輕媳婦好奇問。
大娘:“你不知道吧,他媳婦寫匿名信舉報江團長媳婦辦滿月酒。”
“不是吧,她膽子這麽大,她不知道江團長是首長外甥嗎。”
“首長外甥又怎麽樣,做錯事一樣要罰,首長這次太不公平了吧。”
“咋不公平了,人家隻是一家子湊一塊吃過團圓飯,又沒有大操大辦。”
“就是,按她這樣,那是不是家家戶戶都要被舉報了。”
“要我說廖連長也是自找的,該,不知道部隊領導最討厭這股子舉報的歪風邪氣嗎。”
“就是,以為部隊什麽地方呢,還搞她老家那套,動不動就寫匿名信舉報人,搞的家屬院人心惶惶。”
“要我說一個被窩睡不出兩種人,這廖連長也不是個好的,明知道媳婦什麽德性,還任由她胡來。”
“我聽說廖連長當初就不符合隨軍條件,是他那媳婦一直死賴在部隊。”
“這廖連長的媳婦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沒想到這麽惡毒,竟然還偷偷寫舉報信,都是一個家屬院的,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她心思怎麽這麽歹毒,人家江團長在前線流血流汗,媳婦剛生完,就舉報人家。”
“可不是,還好她走了,不然跟這種人住一個大院,想想都怕,哪天就把我們賣了。”
舉報風氣盛行後,家屬院人人自危,天天擔心自己被別人舉報。
都是軍屬,住家屬院久了,耳濡目染的,大家思想覺悟還是挺高的。
平時大家背地裏吐槽吐槽,八卦一下,過過嘴癮,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真對外的時候,軍屬們還是很團結的。
大家都是一個家屬院的,廖連長媳婦這次做的確實太過分了。
竟然背刺軍屬,寄匿名信,還是在人家剛出月子,丈夫上前線,不在身邊的時候,太陰險,太惡毒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全是在數落廖連長媳婦的,有連帶著把廖連長也一並數落了。
一群人同仇敵愾的,這導致剛才罵劉瑤的那個女人不敢吭聲了,灰溜溜走了。
政委有意殺雞儆猴,處理完廖連長兩口子的事後,特地召開了一次大會,再次強調了部隊的軍紀軍風,大會內容還在家屬院的廣播裏重複了一遍。
那些軍人回去後,也再三警告軍屬們不許鬧事,不許亂寫舉報信之類的。
政委這招很管用。
這天之後,部隊收到的匿名舉報信漸漸少了。
家屬院的鄰裏關係也沒之前那麽緊張了。
當然了,外麵鬧的依舊凶。
許是上麵都看不過去了。
68年底,上麵下達命令,開始強製城裏無業的未婚青年下鄉。
消息剛出來的時候,大家還沒當回事,覺得下鄉就下鄉,不就割下麥子,種種地嗎,輕鬆的很。
於是,大批無業青年初生牛犢不怕虎,自願報名下鄉,還把城裏戶口轉到了鄉下。
然而,真到鄉下後,大家發現壓根不是那回事。
鄉下生活太苦了,吃的差,住的差,那日子壓根不是人過的。
很快,大批下鄉的知青們紛紛寫信回來訴苦,想讓家裏幫著找關係調回城裏。
然而,城裏戶口轉出去容易,想轉回來可就難了。
有知青吃不了鄉下的苦,試圖偷偷跑回來,結果人還沒跑出村裏,就被抓回去了。
有運氣好的,逃回家了,但是被街道的人發現後,又扭送回了鄉下。
慢慢的,大家開始意識到,上頭這次是來真的了。
其實此前也有不少知青先後下鄉,那些知青都是自願的,也是真正有能力的知青,知識水平很高,確確實實用知識幫助農村改變了他們落後的生產方式,還上報紙了,組織還表揚了他們。
但是這次不同,這次知青下鄉是強製的,戶口還直接從城裏轉到鄉下。
也就是說,即便你人逃回來了,你戶口還是在鄉下。
沒城裏戶口,沒工作,你留在城裏也領不了糧食。
當然了,也有一種是爹媽不缺錢的知青,借著節假日回鄉探親,回城裏後就躲家裏啃老,不走了。
這些人要是一直沒被發現還好。
一旦被發現,知青辦的人直接上門抓人。
他家裏人還可能會因為包庇罪,丟了工作。
於是乎,為了逃避下鄉,城裏適齡女青年開始爭先恐後閃婚。
男青年們則想方設法想讓家裏幫忙托關係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