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楊氏?韋氏?這麽快就迫不及待了嗎
大唐:本王的封地大了億點怎麽了 作者:下棋隻玩心之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元吉話音落下,岑文本頓時都愣住了,他知道李元吉改變了,但沒有想到突然間就變得這麽狠了。
當即岑文本都變得有些遲疑了起來。
“大王,律法的完善臣過後整理呈給大王,隻是對百姓增加賦稅,真的要進行嗎?”
李元吉神色堅定,輕輕點頭,對於這次加征賦稅,他也是決定好了,他之前對這些百姓確實太好了,如今該給他們上上壓力了。
即便加征賦稅,其實對百姓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他對百姓的賦稅,依舊沒有大唐之內的高,加上他這裏還有雜交水稻與玉米,加上種植的其他糧食,底下百姓的生活依舊會比大唐的要好。
他這裏的稅收大頭,依舊是商稅,龐大的貿易量,以及經商人群,加上得天獨厚的產品優勢,使得他這裏的商業尤為繁華,商稅成了他這裏的特別的大頭。
而如今他這麽做,就是不能讓這些百姓太閑了,明明自己製定的政策是對這些百姓好的,但是就有人去抓漏洞,這次的事情,可謂是直接觸碰到了他的底線。
岑文本見李元吉確認,也沒有再說什麽,因為即便加征,影響也不會過大,這些岑文本都是清楚的,但是其中的度,就很需要把控了。
“臣稍後便下去製定標準,屆時整理出來後交由大王審閱。”
李元吉點點頭,雷州府的這件事解決了,接下來就該是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了。
想到這裏,李元吉當即道:“好,這件事便先這樣,你現在說說,廣州府與南州府,又是什麽情況?”
話音落下,一會的時間過去,李元吉滿是疑惑的看向岑文本。
“景仁,廣州府與南州府的情況,難道有什麽特殊的隱秘?”
李元吉是真的疑惑了,有了雷州府的前車之鑒,便是以為廣州府與南州府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情況,然而現在看來,情況明顯不一樣啊。
看著此刻一臉惆悵又糾結,無比沉默的岑文本,李元吉疑惑的同時,又滿是沉重與好奇。
能夠讓岑文本這樣,說明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是真的不簡單了。
又是片刻的時間,岑文本最終緩緩開口。
“大王,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反而比較簡單,但涉及的人,卻是不同。
首先是廣州府,涉及到廣州、循州、潮州三地,其中廣州反而是情況最輕微的,隻有寶安。
循州有海豐、歸善,潮州有潮陽、海陽。
至於南州府,基本每個州都有,涉及顏城、澄邁、臨高、富羅、臨水、象石、臨州、寧遠八地。
而這次涉及到的人,每個人直接或者間接,都是屬於楊氏、韋氏,以及馮氏之人。”
聽到最後,李元吉瞳孔一縮,楊氏?韋氏?馮氏?
李元吉這次是真的被驚到了,楊氏與韋氏不用多說,他的後宮,如今可就是楊清婉與韋珪,兩女正是分別出身楊氏與韋氏。
這兩族,可都是和他李元吉沾親帶故的,然而如今這件事情卻是直接同時涉及到兩族之人。
至於馮氏,李元吉同樣無比沉重,如今能夠在嶺南稱為馮氏的,隻有馮盎的馮!
而南州府,之前就一直是交給馮盎長子馮智戣在負責,如今岑文本告訴他,這次兩府的事情竟然涉及到馮氏,這比起楊氏與韋氏,更讓李元吉有些無法接受。
李元吉此刻沒有憤怒,反而是無比的平靜,平靜的內心之中,又滿是殺意。
比起雷州府,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更是直接觸碰到了李元吉真正的底線,尤其是三個家族的人都有參與,他可是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折章本王就不看了,你詳細說說,廣州府與南州府究竟是什麽情況。”
看著李元吉如同暴風雨之前的寧靜,心中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有些擔憂。
李元吉沒有出現暴怒,沒有失去理智,從這點而言,岑文本是放心又敬佩的,因為涉及到的人不同,李元吉卻是依舊能夠保持清醒。
擔憂的恰恰又是這點,偏偏這次涉及到的是楊氏、韋氏,與馮氏三族的人,處理起來,必然棘手。
岑文本放下心中所想,緩緩開口。
“大王,廣州府如今是由韋相成負責,廣州刺史為馮聯,循州刺史為韋哲霖,潮州刺史為楊興合。
而南州府如今是由楊鵬進行負責,崖州刺史為高承,萬安州刺史馮平真,振州刺史為韋盛。
其中韋相成、韋哲霖、楊興合、楊鵬、韋盛幾人盡皆是當初隨同遠林與思言一同到來的楊氏與韋氏之人,因為幾人各方麵都不錯,後麵因為人手稀缺,臣便在征求大王同意後,將幾人下放,同時將寧純與馮智戣調回王府。
馮聯與馮平真為馮盎族人,出自另外兩脈,並非馮盎直係一脈。
高承為馮盎之侄,其母為俚人,為冼氏。”
李元吉聽到這裏,心頭一陣默然,當初與韋葉、楊铖一起到來的人,枉他經過許久的觀察,最終才同意將這些人放出去,然而這一放出去,卻是給他惹了這麽大的事情出來。
這些人為什麽這樣做?
李元吉哪怕還不知道原因,都已經能夠想到,必然是聽從家族之令,這些從家族之中出來的人,家族的命令,甚至在他這個大王之上。
至於馮氏,李元吉更是沒有想到,馮盎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可都完全不是這樣的啊,尤其是他不僅對馮智戣進行重用,馮盎另外的兩個兒子,他可都有重用的意圖。
包括他給馮盎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超規格的,一直跟著他的謝叔方,都沒有馮盎的多,這些都是因為當初馮盎選擇了他,讓他能夠順利掌控嶺南,他反哺給馮盎的。
然而現在看來,這一切似乎都成了假象,隻是如今他還不知道馮盎是否知情,若是不知情還好,若是知情,這個嶺南,接下來恐怕是不會安穩了。
而最後的高承,李元吉是真的麻了,冼氏啊,可是出了一個偉女子,冼夫人,也就是譙國夫人。
這位冼夫人,在二十三歲成為俚族首領,馮盎原本的地盤,起碼有一半,都是冼夫人所控製的,包括南州府,就是冼氏一直控製著。
而這位冼夫人,成就可不是一般的大,準確來說,即便他是大唐的齊王,似乎沒有什麽評價冼夫人的資格。
真正被肯定的巾幗英雄,堅持統一,增強團結,冼夫人的一生,確實致力於俚族人與中原王朝保持團結,不搞分裂。
而在精神層麵,為冼夫人修建的冼太廟,東南亞不少國家之內都有,就高州之內,就有兩百多座冼太廟。
其中高城冼太廟,又名冼夫人紀念館,位於高州市區文明路,乃是明朝嘉靖十四年修建。
另有雷州的冼夫人廟,建設的時間雖然不知,但在明朝正德九年重修,可以說明這座冼夫人廟是多早之前就修建的,如今更是成為雷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就這麽一位傳奇人物,李元吉都是非常尊敬的,對於冼夫人直係的俚族人,他都有著優待,如今南州府的底層官吏,絕大部分,都是原本的俚人,直接進行重新任用的。
在崖州,他甚至也有修建冼夫人廟宇,包括雷州府,在海康新城,都在規劃麵積建廟。
如今有冼夫人直係之人參與到這樣的事情當中來,高承的參與不亞於馮氏的參與。
李元吉唯一能夠高興的,或許就是冼氏直係男丁,沒有人參與進來。
李元吉心頭一時間滿是複雜,隨後又無比平靜,他現在是越發想要知道,這些人究竟是為了什麽,而造成了這件事發生的,總不能這次還是因為指標的原因吧?
李元吉看向岑文本,緩緩道:“你繼續說。”
看著依舊平靜的李元吉,岑文本當即繼續開口。
“而導致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則是這些人自己選擇人出海經商。
臣在審問之後得知,他們擔憂百姓出海經商,會使得他們自己人出海經商的利益受損,故而聯合將此事壓了下去。
並且韋相成等人知曉此事無法壓太久,他們定下的期限是一年,一年後才放這些百姓出海經商,到時也隻放一部分。
楊氏與韋氏之人,都是收到了他們家族之中各自商隊的傳信,他們通過利用手中的權限,給他們自家商隊匹配遠航貨船,使得楊氏與韋氏的商隊能夠出海經商,謀取利益。
而馮氏之人,則是幾人私下串聯,因為馮盎對他們的要求很高,而幾人看著那些商人每次出海都有極大的利潤,故而鋌而走險,在楊氏與韋氏的人聯係上他們之後,就一拍即合的聯合起來。
最後的高承,則是在馮聯與馮平的聯合勸說下,最終沒有忍住誘惑,與幾人串聯在一起,然後又拉上部分原俚人旁係,以及自己家中直係人員參與。
如今幾人獲利錢財,高達一百二十萬兩白銀之巨,挪用遠洋貨船十一艘。
錢財現已經全部封存,挪用的十一艘遠洋貨船,還有三艘在海外,仍未回來,其餘八艘,已全部查封,停靠在碼頭。”
聽到這裏,李元吉也總算是明白了,原來這裏麵的隱情,是這樣的。
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比起雷州府來說,可以說更加簡單,參與的人這麽多,很容易就能查出來,沒有什麽難度。
但李元吉很無法接受的是,楊氏與韋氏,竟然這麽迫不及待的就要開始在他這裏收取利息了啊。
當初他可是記得,隨同楊铖與韋葉來的那幾人,是楊氏與韋氏徹底放給他的人,如今竟然出爾反爾,讓這些人為他們謀取利益,最為關鍵的是,明明可以和他明說,但為了省下這個情,讓下麵的人去做,這讓他越想越氣。
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事情,楊清婉與韋珪,她們兩女對此事到底是否知情?
楊清婉與韋珪,可是他的枕邊人,尤其是楊清婉,他一直對楊清婉極好,除了因為楊清婉的美貌,更是他來到大唐,楊清婉實打實的,一個女子,幫了他很多。
尤其是這麽一個女子,為他舍棄了很多,他對楊清婉,一直都在補償的。
而讓他好受一些的,就是這件事馮盎的不知情,至於馮盎是不是真的不知情,他不知道,但隻要沒有查出任何關聯,他就當做馮盎真的不知情。
馮盎沒有參與進來,這是他唯一能夠鬆一口氣的地方了。
至於高承,他已經不想說什麽了,他給了冼夫人直係諸多優厚的待遇,這些人依舊這樣,他也不會再有絲毫的留情。
岑文本在一旁靜靜的等候著李元吉最終的決定,這件事對這些人的處理,岑文本這次沒有絲毫建議李元吉的想法,實在是這次涉及到這些人,都無比的敏感,隻有李元吉自己能夠處理。
若隻是表麵上的這幾人都還好,關鍵是這些人背後所牽涉到的,他是真的不敢想,如今隻是他的初次審理,李元吉還要不要進行深究,他不知道。
而一旦深究,到時真牽連出一些人出來,誰都不敢輕易在這件事上下決定。
李元吉還在沉思,依舊沒有出聲,過了許久,才緩緩開口。
“這件事,暫時保密,同時,伱下去之後進行追查,除了如今現有的這些人,看看究竟還有哪些人參與,都給本王揪出來!
這些人的處理,暫時延後,等你追查清楚之後,再行定責。
至於兩府百姓,立即安排人去進行安撫,而出海經商的事情,必須要限製人數,若是人人都去了,地還要不要種了?
他們出海不是需要遠航商船嗎?
如今他們也買不起,那就有償提供給他們,比如一艘十萬兩的商船,一年後還清,可隻還十萬,若是兩年,則增加部分利息,每晚一年,增加一部分。
同時一艘船必須要五戶人一同簽署協議,若是在規定的多少年內沒有還清,則削除戶籍。
賣給百姓的船,價格要偏低一些,但同時要做好船、人一體的綁定,以防他們低價購船,然後高價賣給別人。”
(本章完)
當即岑文本都變得有些遲疑了起來。
“大王,律法的完善臣過後整理呈給大王,隻是對百姓增加賦稅,真的要進行嗎?”
李元吉神色堅定,輕輕點頭,對於這次加征賦稅,他也是決定好了,他之前對這些百姓確實太好了,如今該給他們上上壓力了。
即便加征賦稅,其實對百姓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他對百姓的賦稅,依舊沒有大唐之內的高,加上他這裏還有雜交水稻與玉米,加上種植的其他糧食,底下百姓的生活依舊會比大唐的要好。
他這裏的稅收大頭,依舊是商稅,龐大的貿易量,以及經商人群,加上得天獨厚的產品優勢,使得他這裏的商業尤為繁華,商稅成了他這裏的特別的大頭。
而如今他這麽做,就是不能讓這些百姓太閑了,明明自己製定的政策是對這些百姓好的,但是就有人去抓漏洞,這次的事情,可謂是直接觸碰到了他的底線。
岑文本見李元吉確認,也沒有再說什麽,因為即便加征,影響也不會過大,這些岑文本都是清楚的,但是其中的度,就很需要把控了。
“臣稍後便下去製定標準,屆時整理出來後交由大王審閱。”
李元吉點點頭,雷州府的這件事解決了,接下來就該是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了。
想到這裏,李元吉當即道:“好,這件事便先這樣,你現在說說,廣州府與南州府,又是什麽情況?”
話音落下,一會的時間過去,李元吉滿是疑惑的看向岑文本。
“景仁,廣州府與南州府的情況,難道有什麽特殊的隱秘?”
李元吉是真的疑惑了,有了雷州府的前車之鑒,便是以為廣州府與南州府應該都是差不多的情況,然而現在看來,情況明顯不一樣啊。
看著此刻一臉惆悵又糾結,無比沉默的岑文本,李元吉疑惑的同時,又滿是沉重與好奇。
能夠讓岑文本這樣,說明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是真的不簡單了。
又是片刻的時間,岑文本最終緩緩開口。
“大王,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反而比較簡單,但涉及的人,卻是不同。
首先是廣州府,涉及到廣州、循州、潮州三地,其中廣州反而是情況最輕微的,隻有寶安。
循州有海豐、歸善,潮州有潮陽、海陽。
至於南州府,基本每個州都有,涉及顏城、澄邁、臨高、富羅、臨水、象石、臨州、寧遠八地。
而這次涉及到的人,每個人直接或者間接,都是屬於楊氏、韋氏,以及馮氏之人。”
聽到最後,李元吉瞳孔一縮,楊氏?韋氏?馮氏?
李元吉這次是真的被驚到了,楊氏與韋氏不用多說,他的後宮,如今可就是楊清婉與韋珪,兩女正是分別出身楊氏與韋氏。
這兩族,可都是和他李元吉沾親帶故的,然而如今這件事情卻是直接同時涉及到兩族之人。
至於馮氏,李元吉同樣無比沉重,如今能夠在嶺南稱為馮氏的,隻有馮盎的馮!
而南州府,之前就一直是交給馮盎長子馮智戣在負責,如今岑文本告訴他,這次兩府的事情竟然涉及到馮氏,這比起楊氏與韋氏,更讓李元吉有些無法接受。
李元吉此刻沒有憤怒,反而是無比的平靜,平靜的內心之中,又滿是殺意。
比起雷州府,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更是直接觸碰到了李元吉真正的底線,尤其是三個家族的人都有參與,他可是真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折章本王就不看了,你詳細說說,廣州府與南州府究竟是什麽情況。”
看著李元吉如同暴風雨之前的寧靜,心中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有些擔憂。
李元吉沒有出現暴怒,沒有失去理智,從這點而言,岑文本是放心又敬佩的,因為涉及到的人不同,李元吉卻是依舊能夠保持清醒。
擔憂的恰恰又是這點,偏偏這次涉及到的是楊氏、韋氏,與馮氏三族的人,處理起來,必然棘手。
岑文本放下心中所想,緩緩開口。
“大王,廣州府如今是由韋相成負責,廣州刺史為馮聯,循州刺史為韋哲霖,潮州刺史為楊興合。
而南州府如今是由楊鵬進行負責,崖州刺史為高承,萬安州刺史馮平真,振州刺史為韋盛。
其中韋相成、韋哲霖、楊興合、楊鵬、韋盛幾人盡皆是當初隨同遠林與思言一同到來的楊氏與韋氏之人,因為幾人各方麵都不錯,後麵因為人手稀缺,臣便在征求大王同意後,將幾人下放,同時將寧純與馮智戣調回王府。
馮聯與馮平真為馮盎族人,出自另外兩脈,並非馮盎直係一脈。
高承為馮盎之侄,其母為俚人,為冼氏。”
李元吉聽到這裏,心頭一陣默然,當初與韋葉、楊铖一起到來的人,枉他經過許久的觀察,最終才同意將這些人放出去,然而這一放出去,卻是給他惹了這麽大的事情出來。
這些人為什麽這樣做?
李元吉哪怕還不知道原因,都已經能夠想到,必然是聽從家族之令,這些從家族之中出來的人,家族的命令,甚至在他這個大王之上。
至於馮氏,李元吉更是沒有想到,馮盎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可都完全不是這樣的啊,尤其是他不僅對馮智戣進行重用,馮盎另外的兩個兒子,他可都有重用的意圖。
包括他給馮盎的一切,可以說都是超規格的,一直跟著他的謝叔方,都沒有馮盎的多,這些都是因為當初馮盎選擇了他,讓他能夠順利掌控嶺南,他反哺給馮盎的。
然而現在看來,這一切似乎都成了假象,隻是如今他還不知道馮盎是否知情,若是不知情還好,若是知情,這個嶺南,接下來恐怕是不會安穩了。
而最後的高承,李元吉是真的麻了,冼氏啊,可是出了一個偉女子,冼夫人,也就是譙國夫人。
這位冼夫人,在二十三歲成為俚族首領,馮盎原本的地盤,起碼有一半,都是冼夫人所控製的,包括南州府,就是冼氏一直控製著。
而這位冼夫人,成就可不是一般的大,準確來說,即便他是大唐的齊王,似乎沒有什麽評價冼夫人的資格。
真正被肯定的巾幗英雄,堅持統一,增強團結,冼夫人的一生,確實致力於俚族人與中原王朝保持團結,不搞分裂。
而在精神層麵,為冼夫人修建的冼太廟,東南亞不少國家之內都有,就高州之內,就有兩百多座冼太廟。
其中高城冼太廟,又名冼夫人紀念館,位於高州市區文明路,乃是明朝嘉靖十四年修建。
另有雷州的冼夫人廟,建設的時間雖然不知,但在明朝正德九年重修,可以說明這座冼夫人廟是多早之前就修建的,如今更是成為雷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就這麽一位傳奇人物,李元吉都是非常尊敬的,對於冼夫人直係的俚族人,他都有著優待,如今南州府的底層官吏,絕大部分,都是原本的俚人,直接進行重新任用的。
在崖州,他甚至也有修建冼夫人廟宇,包括雷州府,在海康新城,都在規劃麵積建廟。
如今有冼夫人直係之人參與到這樣的事情當中來,高承的參與不亞於馮氏的參與。
李元吉唯一能夠高興的,或許就是冼氏直係男丁,沒有人參與進來。
李元吉心頭一時間滿是複雜,隨後又無比平靜,他現在是越發想要知道,這些人究竟是為了什麽,而造成了這件事發生的,總不能這次還是因為指標的原因吧?
李元吉看向岑文本,緩緩道:“你繼續說。”
看著依舊平靜的李元吉,岑文本當即繼續開口。
“而導致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則是這些人自己選擇人出海經商。
臣在審問之後得知,他們擔憂百姓出海經商,會使得他們自己人出海經商的利益受損,故而聯合將此事壓了下去。
並且韋相成等人知曉此事無法壓太久,他們定下的期限是一年,一年後才放這些百姓出海經商,到時也隻放一部分。
楊氏與韋氏之人,都是收到了他們家族之中各自商隊的傳信,他們通過利用手中的權限,給他們自家商隊匹配遠航貨船,使得楊氏與韋氏的商隊能夠出海經商,謀取利益。
而馮氏之人,則是幾人私下串聯,因為馮盎對他們的要求很高,而幾人看著那些商人每次出海都有極大的利潤,故而鋌而走險,在楊氏與韋氏的人聯係上他們之後,就一拍即合的聯合起來。
最後的高承,則是在馮聯與馮平的聯合勸說下,最終沒有忍住誘惑,與幾人串聯在一起,然後又拉上部分原俚人旁係,以及自己家中直係人員參與。
如今幾人獲利錢財,高達一百二十萬兩白銀之巨,挪用遠洋貨船十一艘。
錢財現已經全部封存,挪用的十一艘遠洋貨船,還有三艘在海外,仍未回來,其餘八艘,已全部查封,停靠在碼頭。”
聽到這裏,李元吉也總算是明白了,原來這裏麵的隱情,是這樣的。
廣州府與南州府的事情,比起雷州府來說,可以說更加簡單,參與的人這麽多,很容易就能查出來,沒有什麽難度。
但李元吉很無法接受的是,楊氏與韋氏,竟然這麽迫不及待的就要開始在他這裏收取利息了啊。
當初他可是記得,隨同楊铖與韋葉來的那幾人,是楊氏與韋氏徹底放給他的人,如今竟然出爾反爾,讓這些人為他們謀取利益,最為關鍵的是,明明可以和他明說,但為了省下這個情,讓下麵的人去做,這讓他越想越氣。
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事情,楊清婉與韋珪,她們兩女對此事到底是否知情?
楊清婉與韋珪,可是他的枕邊人,尤其是楊清婉,他一直對楊清婉極好,除了因為楊清婉的美貌,更是他來到大唐,楊清婉實打實的,一個女子,幫了他很多。
尤其是這麽一個女子,為他舍棄了很多,他對楊清婉,一直都在補償的。
而讓他好受一些的,就是這件事馮盎的不知情,至於馮盎是不是真的不知情,他不知道,但隻要沒有查出任何關聯,他就當做馮盎真的不知情。
馮盎沒有參與進來,這是他唯一能夠鬆一口氣的地方了。
至於高承,他已經不想說什麽了,他給了冼夫人直係諸多優厚的待遇,這些人依舊這樣,他也不會再有絲毫的留情。
岑文本在一旁靜靜的等候著李元吉最終的決定,這件事對這些人的處理,岑文本這次沒有絲毫建議李元吉的想法,實在是這次涉及到這些人,都無比的敏感,隻有李元吉自己能夠處理。
若隻是表麵上的這幾人都還好,關鍵是這些人背後所牽涉到的,他是真的不敢想,如今隻是他的初次審理,李元吉還要不要進行深究,他不知道。
而一旦深究,到時真牽連出一些人出來,誰都不敢輕易在這件事上下決定。
李元吉還在沉思,依舊沒有出聲,過了許久,才緩緩開口。
“這件事,暫時保密,同時,伱下去之後進行追查,除了如今現有的這些人,看看究竟還有哪些人參與,都給本王揪出來!
這些人的處理,暫時延後,等你追查清楚之後,再行定責。
至於兩府百姓,立即安排人去進行安撫,而出海經商的事情,必須要限製人數,若是人人都去了,地還要不要種了?
他們出海不是需要遠航商船嗎?
如今他們也買不起,那就有償提供給他們,比如一艘十萬兩的商船,一年後還清,可隻還十萬,若是兩年,則增加部分利息,每晚一年,增加一部分。
同時一艘船必須要五戶人一同簽署協議,若是在規定的多少年內沒有還清,則削除戶籍。
賣給百姓的船,價格要偏低一些,但同時要做好船、人一體的綁定,以防他們低價購船,然後高價賣給別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