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大軍壓境,數萬暴動百姓將永興縣城差不多圍得水泄不通了。


    城內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一旦城破,最輕的後果,也是本來就不多的一點點家財被洗劫一空,一個不好,便是丟掉性命的結果。


    相對於百姓的懼怕,作為永興縣知縣的林榮,卻毫不在意。


    他是上過戰場的。


    大楚與秦國在襄城作戰的時候,他雖然沒有進入戰鬥最為激烈的核心戰場,但邊邊角角的戰事,還是打過幾場的。


    他知道真正的軍隊作戰是怎麽樣的,也見過識過精銳甲士與普通部隊的區別。


    幾萬人圍城?


    看著聲勢浩大,可也隻能嚇唬一下不懂行的人。


    這幾萬人真正能作戰的,也就是魔教最為核心的那一部人,不會超過一千。


    剩下的那些跟著起哄的百姓,打贏了他們可以幫你長聲勢,隻要稍遇挫折,這些人絕對就會跑路。


    永興城內現在兵力可不少。


    常駐永興的五百甲士是參加過襄城之戰的真正精銳部隊,雖然這些幾年在永興也是養尊處優,髀肉複生,但終究是見過大場麵的。


    而自己更是決斷極早,一發現暴亂的跡象,便將所有家有私兵的那些豪族盡數勒令他們撤到城內來。


    不管願不願意,都得來。


    至於這些人城外的莊園豪宅,沒了就沒了,隻要收拾了這幫暴民,以後再建就是。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到時候,還可以建得更好更豪華。


    可以想象得到的前景就是,


    這一仗打完,必然又會抓住無數的俘虜,


    這些暴民別看這個時候一個個似乎凶神煞,不可一世,可一旦他們聚攏的這個團體被打散,他們就會變得像鵪鶉一般膽小,任你操弄而不敢有半點怨言。


    到時候自家在鄉下的莊園還可以擴充一倍,裏頭的莊丁也需要添加更多的人手。


    哈哈,一仗打完,什麽都有了。


    便是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大體上也可以直接去拆了那些暴民的家便能一一備齊,


    這是幾頭省的好事。


    甲兵五百,再加上那千餘被武裝起來的私兵,魔教造反的那個蘇啟,真懂什麽是打仗嗎?


    他還以為打仗是鄉間械鬥,互毆,人數多就一定會獲勝嗎?


    更何況,自己為了確保萬一,在事發之初,便派人去了郡城,向哥哥林烘匯報了全麵的計劃,大哥那裏不也正缺人手嗎?那便讓大哥派出一支部隊來,在外圍再拉一個網,到時候將所有人一體成擒。


    這是雙保險!


    林榮不覺得還有什麽紕漏。


    城裏那些私兵還是缺乏了一些正規部隊的作戰概念,這兩天,正在對他們進行一些最基本的戰場團體作戰的基本戰術普及。


    當然,對付外頭的那幫烏合之眾,這些私兵,也隻需要跟著領頭的軍官衝鋒就是了。


    過上幾天,便到了收割的日子了。


    守城?


    老子到時候要主動進攻。


    如此,才能彰顯老子的武功,才能讓大哥林烘高升之後,可以正大光明的推薦自己去永安郡任職。


    大哥去了丹陽,不管是誰接手永安郡,都隻能成為林家擺在前麵的一枚棋子,任由林家操弄,不服,那就讓你知道花兒為什麽這樣紅!


    即便是大楚那幾大家,到了永安來,也得跟林家好好合作,這是大家族之間的君子協定,要不然,這天下豈不是要亂?


    我的地盤,我作主!


    張原看了一眼燈火輝煌的後廳,聽著那裏頭傳來的吆五喝六的猜枚劃拳喝酒的聲音,不由自主地咽了一口唾沫,在原地轉了幾個圈圈,終於不是毅然決然地轉身走了。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作為駐紮在永興縣的這一營正規軍的頭頭兒,作戰之時,絕不可飲酒的禁令,在多年軍伍生涯之中,已經刻到了他的骨子裏。


    這麽多年下來,多少人因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而誤了性命,在四十出頭的張原的軍事生涯之中見過太多太多。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死於軍法而不是死於戰場。


    屬於那種死了都沒個好名聲的。


    所以張原牢牢地方記著這些教訓,絕不能在這些原則問題之上犯錯誤。


    他自己沒有什麽後台和背景,以區區禦氣六品的水平能升任一營校尉,靠得是幾年前在襄城作戰的時候最後的決死衝鋒。


    那一戰,他覺得自己肯定回不來了。


    因為帶隊衝鋒的是太後身邊的那個太監總管,平素看起來陰柔之極,說話都娘裏娘氣的,但那一天卻披盔帶甲,手握大刀,凶神惡煞,殺人如切菜砍瓜。


    在後頭大旗之下擂鼓助威的是太後本尊。


    這樣的場麵,張原覺得自己肯定會死在戰場之上,沒有第二個選擇。


    對麵的敵人是秦國的南部鎮軍,還有來自長安的禁軍,


    都是很強悍的部隊。


    這是一場雙方都輸不起的戰役。


    最終,楚國贏了,張原那一隊人,死得沒剩幾個。


    活著的人,卻也個個都升官發財了。


    像張原的老長官,那直接去了太後身邊的虎賁軍任職。


    而像張原這樣的小武官,也直接被分配到了永興縣當了駐軍校尉。


    這是對他們這些人的褒獎,要不然這樣的肥差,怎麽可能落在他一個無後台無背景的小軍官的身上呢?


    作為縣裏的駐軍首領,以後的大仗惡仗大概率是輪不到他親自上陣了,但每年的俸獎勵卻一樣多,關鍵是,在地方上,其它方麵的收入才是占了大頭。


    這一點,也是張原到了永興縣之後才知道的。


    如今的他,已經在丹陽郊外替家人買了房子置了地,現在他可是全族人的驕傲呢!


    永興這五百人,基本上都是從襄城之戰之中退下來的軍隊。


    外人都道他們是經過襄城戰的,其實像張原這樣的人才知道,這些人,隻不過都是在邊邊角角打醬油呢!


    真正的精銳部人,像他的原部隊那樣的,差不多都打光了,剩下的那些人,年輕的全都被編入到了虎賁軍,成為了太後的親軍,像他這樣年紀大的,都被放到了地方之上。


    用兵部林侍郎的話說,他們這些人到了地方之上,也要牢記太後的恩典,替太後鎮守四方,訓練士卒,以期他日能再度替太後效力。


    其實每每想起太後擂鼓助戰時的那個場麵,張原還是有些熱血賁張的。


    當時皇帝駕崩,太後可是一身重孝上的戰場,


    白衣飄飄,鼓聲隆隆,無數強弩越過戰場,射向高台之上的太後,雖然隻是衝鋒之時的回頭驚鴻一瞥,卻仍然深深地銘刻在了張原的內心之中。


    不過說句實話,他也真不想再經曆這樣的場麵了。


    那一仗能活著,隻怕已耗盡了祖宗十八代替他積下的陰德。


    張原在永興縣很低調,基本上隻把心思撲在手下那五百人身上,默默地訓練著他們,把這五百人訓練成最好的兵甲,便算是替太後效忠了。


    當然,縣令那邊林榮送來的錢財,他也不會有什麽心理障礙,都是直接收下。這本身就是對他們這些人的獎勵。


    張原即便不通曉政治,卻也知道,襄城那一戰之後,太後便成了楚國真正的當家人,以前的熊首輔,項大將軍紛紛告老還鄉。


    太後如今的風光,那可都是他們這些粗漢子用性命和鮮血拚出來的呢!


    一個不願插手地方事務,但又願意收錢,而且還業務嫻熟地把本職工作做得呱呱叫的駐軍軍軍,自然是林榮的心頭愛。


    所以給張原送錢也欲發的頻繁了一些。


    當然,有時候要借一借張原手下的兵出去辦些事情,張原也不會推三阻四,隻要不是造反,都不是大問題。


    雙方合作得很愉快。


    這一次百姓造反,對於張原來說,無非就是一場普普通通的平叛作戰罷了,算不得什麽大事。


    隻不過這一次叛亂的規模有點大而已。


    城外的烏合之眾,他還真沒有放在眼裏。


    哪怕現在他已經是髀肉複生了。


    再去城頭之上轉了一圈,不管是自己麾下的士卒,不是那些臨時安置的青壯,都還算警覺,畢竟城外圍了這幾萬人,這種情況之下還敢麻痹大意,要麽是胸有成竹要麽就是懵然無知。


    敵人並沒有連夜攻城的意思,張原覺得這些人,壓根兒就沒有做好任何攻城的準備,難道他們準備搭人梯嗎?永興城再小,那城牆也有好幾丈高呢。


    你們打造不出來雲梯,那還不能砍些樹啊竹子什麽的,那也可以用啊。


    啥都沒有。


    啥也不是!


    難不成你們還寄希望於城內有人給你們開門?


    你們聰明,城裏人也不傻,城門這邊都設下了陷阱,當真有人敢來做這種事,除了白送性命,不會有任何的作用。


    巡完了城,張原決定回去睡上一覺。


    沒什麽可擔心的。


    推開房門,黑古隆咚的,家人都在丹陽,平素身邊也就隻有一個小妾跟著,今日太累,也不想再折騰她,好好地睡一覺才是正經。


    卸去盔甲,將刀丟在桌子上,從桌子上摸過打火鐮,啪地一聲打著火,


    然後張原就看到了就在桌子對麵坐著一個人。


    啪噠一聲,打火鐮落在了桌子上。


    對麵那人撿起了打火鐮,將油燈點燃。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操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槍手1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槍手1號並收藏操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