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城內遊擊戰
全軍出擊:從小山村到百萬雄師 作者:貳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是小巷,其實隻是對於外麵的大道而言;巷子並不是特別窄,約莫有一丈的寬度,三人並排行走都還有閑餘的地方。
但對於騎兵的戰馬來說,就顯得有點擁擠了,最多隻能兩騎並排。
騎兵四十人全部進到了巷子中,前麵後麵,皆是穿著白色披風,手持軍刺的革命軍戰士。
“媽的,憑你們想堵住我們?”一名騎兵厲聲喝道。
這場景不顯然就是他們被人前後堵住了嗎?
而且還是幾名戰士就把他們給堵住了。
大戰一觸即發,前頭的騎兵往著前麵突破,後頭的騎兵勒馬轉身防止後背受敵。
然而,革命戰士之所以費了這麽大力把他們引到巷子裏,必然是因為這裏對騎兵不利,對他們有利。
由於是在巷子裏麵的緣故,騎兵很難形成並排戰術,他們真正的戰力,實際隻有前後兩頭最前麵的幾名士兵,中間的那部分人,通通變為備用支援,無法進行有效戰鬥。
並且由於武器的關係,騎兵所配備的製式長刀,要想發揮出最強的戰力,長刀需要自如的左劈右砍,各種轉換。但在巷子中,他們自己人相隔比較近,哪還能自如地做出這些動作?
充其量隻有上揚下砍的動作能發揮得出來。
反觀革命軍就要不一樣,他們手裏的軍刺,衝刺最有衝擊力,皆是前後幅度比較大的動作,就算躲避攻擊,會用到左右格擋或者橫刺防劈,動作幅度都很小,能在狹小的空間內自由完成,根本沒有什麽大開大合的動作。
再加之地上的積雪,騎兵最有力的衝擊手段也被限製。
戰鬥一開始,就直接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
革命軍戰士配合默契,他們始終保持著三角陣型,最前麵的一人負責格擋攻擊,後麵的一人負責主動出擊,其餘人再配合著前麵兩人。
長刀襲來,最前麵的戰士橫刺格擋;他的身後,一道身形竄出,軍刺直直的插進馬匹的前腹,馬匹受痛一下矮了下來,第三人出現了,軍刺插進騎兵的胸膛。
差不多全是這樣的戰況,很快,前後邊,捂著傷口的騎兵就不斷地倒下,掙紮的馬匹也越來越多。
也不用太多,連人帶馬倒下了四五人之後,前後兩邊的道路就被地上的屍體給堵住了。讓想要前衝的騎兵,連馬蹄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哪怕是踩著被殺士兵的屍體,也歪七倒八的,很難前進。
戰鬥持續著,守城軍支援隊伍的動靜開始傳來,但他們來得還是太晚。
革命軍戰士一開始就沒有打算用軍刺一個一個的殺死敵人。
他們把兩頭的道路堵死以後,先前讓他們聞風喪膽的火焰陶罐又出現了。
用得也不多,隻用了兩三個,丟在他們剩餘的騎兵中間,火焰燃燒開,他們避無可避,活生生的被困燒至死。
三處巷子都燃起了火光,響起嘈雜的哀嚎之聲。
竹哨聲又起,一長兩短,是集合的哨聲。
等到支援的守城軍隊伍到達哀嚎的火光周圍,哪還看得見一名革命戰士,全是還在各種掙紮,棄馬背著一團火,到處翻滾的己方士兵。
“朝那個方向去了,去找!把他們全找出來!”
都統將軍氣急了,從戰鬥爆發到現在,他隻看見了敵人幾次身影,自己這方卻已損失慘重。
弓箭兵,步戰兵,加上大量的騎兵,傷亡人數,不下兩百人。
同樣的情況,在其他幾處城門的位置,也在發生著。
稍微站在高一點的位置,就能看見整個敬龍城內,有著七八處火光,正在熊熊燃燒。
持續了半炷香時間的突襲戰後,戰局開始轉入到遊擊戰。
黑夜中的白色在這裏的冬季,是最好的掩護色。
風沒有再吹,雪也停了,留給大地的是刺骨的寒冷,留給敬龍城的卻是紛爭的馬蹄,和各種嘈雜的動靜。
“看見人了嗎?”
不時有守城士兵的詢問聲,他們奔波在敬龍城的各個街道,尋找那些披著白袍的身影。
“這邊沒有!”回答的聲音響起。
下一刻,兩隊人馬剛要變轉方向,地上的積雪中突然騰起幾道身形,軍刺封喉,一擊即撤。
其餘人一陣慌亂,他們剛做出反應,準備進攻,這幾道身形又以極快的速度攀上屋脊,消失在了夜色中。
姍姍來遲的箭矢,隻插進了他們離開時留在雪地上的深坑中。幾名捂著脖子,鮮血直流的士兵,就這樣在同僚戰友的關注中,流逝了生命,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
“追!那麵!”
剩餘的士兵趕緊舉起火把,往那幾道身形奔去的方向衝去。
可他們剛走,還是剛才那處地點的屋脊上又跳下來幾道身形,隊伍後方的幾名弓箭兵,絲毫沒有做出反應,就被捂著嘴巴,讓軍刀抹掉了脖子。
直到好幾人倒地的聲音發出了動靜,才引起前麵人的注意,他們再回頭時,看見的還是幾道離去的熟悉背影,以及沒了生息的同僚。
“多注意屋頂和積雪!”有人做出提醒,“看見身形,馬上警示。”
西城街,地道出口。
“快!接一下!”
從城門離開以後的武裝隊,立馬把人員分成了兩批。
第一批是繼續觀察著西城門的動靜,預防他們突然發瘋對天水河方向發起衝鋒,雖然這樣的幾率很小,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另一批馬上回到埡口,把堆放在那的物資送進地道,送到三處出口的地方。
進城的革命軍所帶的物資是有限的,基本上第一波突襲戰後,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各屯在完成了突擊戰以後,留了一半的人在城內,負責遊擊作戰。
給這一部分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處處拚命,隻需要時不時的出現,對尋找他們的士兵造成一點困擾,讓守城軍的人認為他們一直都在城內。
而其餘的人則全部回到了各城區所在的出口,迎接下一批物資。
他們帶上這些物資,馬上要趕向下一處地方。
但對於騎兵的戰馬來說,就顯得有點擁擠了,最多隻能兩騎並排。
騎兵四十人全部進到了巷子中,前麵後麵,皆是穿著白色披風,手持軍刺的革命軍戰士。
“媽的,憑你們想堵住我們?”一名騎兵厲聲喝道。
這場景不顯然就是他們被人前後堵住了嗎?
而且還是幾名戰士就把他們給堵住了。
大戰一觸即發,前頭的騎兵往著前麵突破,後頭的騎兵勒馬轉身防止後背受敵。
然而,革命戰士之所以費了這麽大力把他們引到巷子裏,必然是因為這裏對騎兵不利,對他們有利。
由於是在巷子裏麵的緣故,騎兵很難形成並排戰術,他們真正的戰力,實際隻有前後兩頭最前麵的幾名士兵,中間的那部分人,通通變為備用支援,無法進行有效戰鬥。
並且由於武器的關係,騎兵所配備的製式長刀,要想發揮出最強的戰力,長刀需要自如的左劈右砍,各種轉換。但在巷子中,他們自己人相隔比較近,哪還能自如地做出這些動作?
充其量隻有上揚下砍的動作能發揮得出來。
反觀革命軍就要不一樣,他們手裏的軍刺,衝刺最有衝擊力,皆是前後幅度比較大的動作,就算躲避攻擊,會用到左右格擋或者橫刺防劈,動作幅度都很小,能在狹小的空間內自由完成,根本沒有什麽大開大合的動作。
再加之地上的積雪,騎兵最有力的衝擊手段也被限製。
戰鬥一開始,就直接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
革命軍戰士配合默契,他們始終保持著三角陣型,最前麵的一人負責格擋攻擊,後麵的一人負責主動出擊,其餘人再配合著前麵兩人。
長刀襲來,最前麵的戰士橫刺格擋;他的身後,一道身形竄出,軍刺直直的插進馬匹的前腹,馬匹受痛一下矮了下來,第三人出現了,軍刺插進騎兵的胸膛。
差不多全是這樣的戰況,很快,前後邊,捂著傷口的騎兵就不斷地倒下,掙紮的馬匹也越來越多。
也不用太多,連人帶馬倒下了四五人之後,前後兩邊的道路就被地上的屍體給堵住了。讓想要前衝的騎兵,連馬蹄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哪怕是踩著被殺士兵的屍體,也歪七倒八的,很難前進。
戰鬥持續著,守城軍支援隊伍的動靜開始傳來,但他們來得還是太晚。
革命軍戰士一開始就沒有打算用軍刺一個一個的殺死敵人。
他們把兩頭的道路堵死以後,先前讓他們聞風喪膽的火焰陶罐又出現了。
用得也不多,隻用了兩三個,丟在他們剩餘的騎兵中間,火焰燃燒開,他們避無可避,活生生的被困燒至死。
三處巷子都燃起了火光,響起嘈雜的哀嚎之聲。
竹哨聲又起,一長兩短,是集合的哨聲。
等到支援的守城軍隊伍到達哀嚎的火光周圍,哪還看得見一名革命戰士,全是還在各種掙紮,棄馬背著一團火,到處翻滾的己方士兵。
“朝那個方向去了,去找!把他們全找出來!”
都統將軍氣急了,從戰鬥爆發到現在,他隻看見了敵人幾次身影,自己這方卻已損失慘重。
弓箭兵,步戰兵,加上大量的騎兵,傷亡人數,不下兩百人。
同樣的情況,在其他幾處城門的位置,也在發生著。
稍微站在高一點的位置,就能看見整個敬龍城內,有著七八處火光,正在熊熊燃燒。
持續了半炷香時間的突襲戰後,戰局開始轉入到遊擊戰。
黑夜中的白色在這裏的冬季,是最好的掩護色。
風沒有再吹,雪也停了,留給大地的是刺骨的寒冷,留給敬龍城的卻是紛爭的馬蹄,和各種嘈雜的動靜。
“看見人了嗎?”
不時有守城士兵的詢問聲,他們奔波在敬龍城的各個街道,尋找那些披著白袍的身影。
“這邊沒有!”回答的聲音響起。
下一刻,兩隊人馬剛要變轉方向,地上的積雪中突然騰起幾道身形,軍刺封喉,一擊即撤。
其餘人一陣慌亂,他們剛做出反應,準備進攻,這幾道身形又以極快的速度攀上屋脊,消失在了夜色中。
姍姍來遲的箭矢,隻插進了他們離開時留在雪地上的深坑中。幾名捂著脖子,鮮血直流的士兵,就這樣在同僚戰友的關注中,流逝了生命,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
“追!那麵!”
剩餘的士兵趕緊舉起火把,往那幾道身形奔去的方向衝去。
可他們剛走,還是剛才那處地點的屋脊上又跳下來幾道身形,隊伍後方的幾名弓箭兵,絲毫沒有做出反應,就被捂著嘴巴,讓軍刀抹掉了脖子。
直到好幾人倒地的聲音發出了動靜,才引起前麵人的注意,他們再回頭時,看見的還是幾道離去的熟悉背影,以及沒了生息的同僚。
“多注意屋頂和積雪!”有人做出提醒,“看見身形,馬上警示。”
西城街,地道出口。
“快!接一下!”
從城門離開以後的武裝隊,立馬把人員分成了兩批。
第一批是繼續觀察著西城門的動靜,預防他們突然發瘋對天水河方向發起衝鋒,雖然這樣的幾率很小,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另一批馬上回到埡口,把堆放在那的物資送進地道,送到三處出口的地方。
進城的革命軍所帶的物資是有限的,基本上第一波突襲戰後,就消耗得差不多了。
各屯在完成了突擊戰以後,留了一半的人在城內,負責遊擊作戰。
給這一部分人的任務是,不需要處處拚命,隻需要時不時的出現,對尋找他們的士兵造成一點困擾,讓守城軍的人認為他們一直都在城內。
而其餘的人則全部回到了各城區所在的出口,迎接下一批物資。
他們帶上這些物資,馬上要趕向下一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