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密雲
大明:距離亡國還有七天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沒有說話,而是用眼神示意王承恩將三封塘報送到李邦華手中。
看完塘報後,李邦華眉頭緊鎖。
“李閣老,這些人都是朕的學生,今天你可以知無不言。”
李邦華沒有意外的點點頭,這位大明皇帝組建皇黨一事早就和他通過氣。
過段時間,這些學子的仕途就要仰仗他這位內閣首輔!
畢竟...皇帝沒有太多精力把這些學生都安排到合適的位置。
“李閣老怎麽看?”崇禎當著所有學生的麵問。
李邦華思索片刻,回答道:“陛下,宣府塘報緊急但不重要;密雲塘報重要但不緊急;唯獨彰徳府塘報,既緊急也重要!”
“嗯,那就先議彰德府的塘報!”
“李闖賊領兵五萬圍攻彰徳府,彰徳府守軍雖然沒有馬上投降獻城,但丟城是早晚的事。”
一個學子咽了口唾沫,盡量用卑微的聲音低聲問道:“李閣老能說說為什麽嗎?”
“因為沒錢,當兵的不願賣命。”
額...朝堂陷入到短暫的安靜之中。
李邦華說話太直了,懟的這幫學生啞口無言。
“當務之急是保住大名府!大名府雖然有幾千守兵,還有李性忠的一萬戰兵,但臣怕他們守不住。”
“一旦大名府失守,李闖賊將會用趙王周王的錢糧招兵買馬,假以時日將卷土重來再次圍攻京師。”
在眾學子崇拜的眼神中,李邦華從容不迫的拿出一封信件,遞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接過信件後立刻轉交給崇禎。
打開信封,崇禎微微一怔。
這是一封認罪的奏本,出自援剿總兵高傑之手。
“陛下,李闖賊攻太原時高傑駐守在澤州(今山西晉城),後聽聞李闖賊圍攻京師以為京師不保,於是匆匆向南退往河南南陽府。”
“現在京師之圍已解,他派人送來認罪奏本。”
崇禎還好,學生們聽到奏本內容後紛紛露出憤怒之色,對高傑的行為表達不滿。
作為一個武將,在得知北京被圍之後應該進京勤王才是。高傑不但沒有進京勤王,反而向南逃跑妄圖保存實力。
實在可恨!
“陛下,應該治高傑的罪,此人擁兵自重,無視聖明!”
“對,京師之圍解了將近兩個月高傑才派人送來認罪奏本,顯然是有意之舉。”
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將,因為長相英俊被李自成的妻子邢氏看上了,於是二人就給李自成戴了一頂大綠帽子。
他們怕被李自成發現,便投降了大明。
曆史上作為江北四鎮之一,高傑麾下有三萬兵馬。
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高傑三萬兵馬中有五千騎兵!騎兵意味著可以長途奔襲,能成為奇兵。
此人唯一的毛病是喜歡劫掠,各地百姓飽受其害。
崇禎將奏本放在龍書案上,開始思考陰招。有了高傑的動向,他已經不滿足於現狀了。
他要借刀殺人!隻是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陛下,高傑之罪...”李邦華猶豫著該不該提建議。
畢竟他也沒有好主意。
已經殺了一個劉澤清和左良玉,如果再殺高傑,那麽大明其他武將將會是一個什麽心態?
雖然此二人罪大惡極,但畢竟有過戰功。
“高傑確實有罪,但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讓其戴罪立功吧!”崇禎一臉平淡的說道。
在崇禎十七年這個時間段,這些擁兵自重的人都多條退路,唯獨高傑少一條。
除了效忠大明外,他隻有投降張獻忠一條路可以走。
而他又看不上張獻忠。
至於投降李自成這條路,從他給李自成戴帽子的那一刻起就堵死了。
沒有哪個男人能容下那頂大帽子!
“擬旨,高傑延誤軍機,降其為援剿副總兵,罰沒一年俸祿。”
“臣遵旨!”李邦華鬆了一口氣。
這點懲罰既能讓高傑認識到朝廷對他的不滿,又能讓其繼續帶兵戴罪立功。
“諸位,朕的賞罰可還公平?”
“陛下聖明”這幫學子們開始拍馬屁了。
大明朝堂這點精髓全被他們學會了!
“李閣老,高傑駐守的南陽距離鄭州五百裏,距離彰徳府九百多裏,讓他解彰徳府之圍有些不現實。”
“陛下,臣以為可以讓高傑進攻洛陽,隻要拿下洛陽就能斷了李闖賊回山陝西的路。”
“不妥啊,首先高傑不一定能攻下洛陽;其次,就算攻下洛陽,一旦陝西之兵與李闖賊合圍洛陽,高傑將無路可退。”
這...
李邦華一時間也沒了主意。
在場的其他人就算有主意也不敢搭話。
皇帝和內閣首輔都搞不定的事,他們能搞定?
如果真的搞定了,就是打皇帝和首輔的臉。
這種事,必須私下裏說。
崇禎思考片刻後有了主意,他吩咐道:“李閣老擬旨,讓高傑佯攻鄭州,然後趁機繞道北上去往大名府與李性忠會和。李性忠糧草充足,分一部分給高傑,讓其不要劫掠百姓。”
“如果他不上當,就讓高傑繼續佯攻。有高傑在,李闖賊絕不敢全力圍攻大名府!”
“大名府一定能守得住。”
“臣,遵旨。”
“王承恩擬一道中旨給趙王和周王,以朕的名義向他們借百萬兩白銀,如果不借...其他的話不用朕說出來吧?”
王承恩秒懂!
如果他們不借,就以讓李性忠退兵為由威脅二位親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這兩位王爺應該沒那麽固執。
“好了,現在說密雲塘報。”
“黃得功四萬兵馬正在密雲一帶厲兵秣馬,如果朕沒猜錯的話,他們已經和建奴交手了!”
李邦華不可置否的點點頭,心中卻是一陣擔憂。
黃得功久在江南,少來北方,南兵本就羸弱,火器使用的也少,他能擋得住建奴嗎?
百裏之外的黃得功此時正躺在山腳下的一塊石頭旁邊,他嘴裏叼著野草,時不時的看向北方。
從牆子嶺入關後向西十裏是一個岔路口,向西走是密雲,向南走則是平穀。
但是。
去往平穀的道路是一條山路,不但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輜重運輸也會遇到困難。
片刻後,一個騎兵騎著馬飛奔而來。
“總兵大人,來了來了!”
“建奴探馬有多少人?”
“十一人!”
看完塘報後,李邦華眉頭緊鎖。
“李閣老,這些人都是朕的學生,今天你可以知無不言。”
李邦華沒有意外的點點頭,這位大明皇帝組建皇黨一事早就和他通過氣。
過段時間,這些學子的仕途就要仰仗他這位內閣首輔!
畢竟...皇帝沒有太多精力把這些學生都安排到合適的位置。
“李閣老怎麽看?”崇禎當著所有學生的麵問。
李邦華思索片刻,回答道:“陛下,宣府塘報緊急但不重要;密雲塘報重要但不緊急;唯獨彰徳府塘報,既緊急也重要!”
“嗯,那就先議彰德府的塘報!”
“李闖賊領兵五萬圍攻彰徳府,彰徳府守軍雖然沒有馬上投降獻城,但丟城是早晚的事。”
一個學子咽了口唾沫,盡量用卑微的聲音低聲問道:“李閣老能說說為什麽嗎?”
“因為沒錢,當兵的不願賣命。”
額...朝堂陷入到短暫的安靜之中。
李邦華說話太直了,懟的這幫學生啞口無言。
“當務之急是保住大名府!大名府雖然有幾千守兵,還有李性忠的一萬戰兵,但臣怕他們守不住。”
“一旦大名府失守,李闖賊將會用趙王周王的錢糧招兵買馬,假以時日將卷土重來再次圍攻京師。”
在眾學子崇拜的眼神中,李邦華從容不迫的拿出一封信件,遞到王承恩手中。
王承恩接過信件後立刻轉交給崇禎。
打開信封,崇禎微微一怔。
這是一封認罪的奏本,出自援剿總兵高傑之手。
“陛下,李闖賊攻太原時高傑駐守在澤州(今山西晉城),後聽聞李闖賊圍攻京師以為京師不保,於是匆匆向南退往河南南陽府。”
“現在京師之圍已解,他派人送來認罪奏本。”
崇禎還好,學生們聽到奏本內容後紛紛露出憤怒之色,對高傑的行為表達不滿。
作為一個武將,在得知北京被圍之後應該進京勤王才是。高傑不但沒有進京勤王,反而向南逃跑妄圖保存實力。
實在可恨!
“陛下,應該治高傑的罪,此人擁兵自重,無視聖明!”
“對,京師之圍解了將近兩個月高傑才派人送來認罪奏本,顯然是有意之舉。”
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將,因為長相英俊被李自成的妻子邢氏看上了,於是二人就給李自成戴了一頂大綠帽子。
他們怕被李自成發現,便投降了大明。
曆史上作為江北四鎮之一,高傑麾下有三萬兵馬。
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高傑三萬兵馬中有五千騎兵!騎兵意味著可以長途奔襲,能成為奇兵。
此人唯一的毛病是喜歡劫掠,各地百姓飽受其害。
崇禎將奏本放在龍書案上,開始思考陰招。有了高傑的動向,他已經不滿足於現狀了。
他要借刀殺人!隻是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陛下,高傑之罪...”李邦華猶豫著該不該提建議。
畢竟他也沒有好主意。
已經殺了一個劉澤清和左良玉,如果再殺高傑,那麽大明其他武將將會是一個什麽心態?
雖然此二人罪大惡極,但畢竟有過戰功。
“高傑確實有罪,但朝廷正是用人之際,讓其戴罪立功吧!”崇禎一臉平淡的說道。
在崇禎十七年這個時間段,這些擁兵自重的人都多條退路,唯獨高傑少一條。
除了效忠大明外,他隻有投降張獻忠一條路可以走。
而他又看不上張獻忠。
至於投降李自成這條路,從他給李自成戴帽子的那一刻起就堵死了。
沒有哪個男人能容下那頂大帽子!
“擬旨,高傑延誤軍機,降其為援剿副總兵,罰沒一年俸祿。”
“臣遵旨!”李邦華鬆了一口氣。
這點懲罰既能讓高傑認識到朝廷對他的不滿,又能讓其繼續帶兵戴罪立功。
“諸位,朕的賞罰可還公平?”
“陛下聖明”這幫學子們開始拍馬屁了。
大明朝堂這點精髓全被他們學會了!
“李閣老,高傑駐守的南陽距離鄭州五百裏,距離彰徳府九百多裏,讓他解彰徳府之圍有些不現實。”
“陛下,臣以為可以讓高傑進攻洛陽,隻要拿下洛陽就能斷了李闖賊回山陝西的路。”
“不妥啊,首先高傑不一定能攻下洛陽;其次,就算攻下洛陽,一旦陝西之兵與李闖賊合圍洛陽,高傑將無路可退。”
這...
李邦華一時間也沒了主意。
在場的其他人就算有主意也不敢搭話。
皇帝和內閣首輔都搞不定的事,他們能搞定?
如果真的搞定了,就是打皇帝和首輔的臉。
這種事,必須私下裏說。
崇禎思考片刻後有了主意,他吩咐道:“李閣老擬旨,讓高傑佯攻鄭州,然後趁機繞道北上去往大名府與李性忠會和。李性忠糧草充足,分一部分給高傑,讓其不要劫掠百姓。”
“如果他不上當,就讓高傑繼續佯攻。有高傑在,李闖賊絕不敢全力圍攻大名府!”
“大名府一定能守得住。”
“臣,遵旨。”
“王承恩擬一道中旨給趙王和周王,以朕的名義向他們借百萬兩白銀,如果不借...其他的話不用朕說出來吧?”
王承恩秒懂!
如果他們不借,就以讓李性忠退兵為由威脅二位親王。在生死攸關的時刻,這兩位王爺應該沒那麽固執。
“好了,現在說密雲塘報。”
“黃得功四萬兵馬正在密雲一帶厲兵秣馬,如果朕沒猜錯的話,他們已經和建奴交手了!”
李邦華不可置否的點點頭,心中卻是一陣擔憂。
黃得功久在江南,少來北方,南兵本就羸弱,火器使用的也少,他能擋得住建奴嗎?
百裏之外的黃得功此時正躺在山腳下的一塊石頭旁邊,他嘴裏叼著野草,時不時的看向北方。
從牆子嶺入關後向西十裏是一個岔路口,向西走是密雲,向南走則是平穀。
但是。
去往平穀的道路是一條山路,不但無法發揮騎兵的優勢,輜重運輸也會遇到困難。
片刻後,一個騎兵騎著馬飛奔而來。
“總兵大人,來了來了!”
“建奴探馬有多少人?”
“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