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達成共識
大明:距離亡國還有七天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公公此言差矣,”範景文不慌不忙地反駁道:“範某的意思是國庫虧空,懇請陛下讓定王和永王晚些封藩,並無任何指責陛下之意。”
“反倒是高公公一直說三道四,處處影射陛下!”
範景文是正派科舉出身,有四十年的官場經驗!
他隻用了一句話,便將他和高時明的矛盾重新轉移到崇禎身上。
在場的都是官場老狐狸,對範景文的手段暗暗伸出大拇指點讚。
高時明頓時有些慌了。
他雖是司禮監掌印,心思頭腦都很強,但根本不是範景文的對手。
畢竟範景文吃過的鹽比他走過的路還多。
“我...我何時影射過陛下?範景文你休要汙蔑!”高時明憤怒的指著範景文的鼻子,試圖將矛盾轉移到自己身上。
“範某是否汙蔑,陛下自有公道!”範景文平靜應對。
矛盾的重心再次轉移到崇禎身上。
崇禎雖然很無語,但也隻能接受現實。
對於高、範二人的矛盾,他既不能偏向高時明,也不能偏向範景文,隻能在中間和稀泥。
他輕咳一聲:“你們一個掌管內閣,一個掌管司禮監,沒必要傷了和氣。”
“臣沒和高公公作對,隻是就事論事,請陛下推遲封藩。”範景文說話的同時抬起了頭。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朝堂上的複讀機們紛紛表態。
君臣之間的糾紛表麵上是因為封藩,實際上是皇權在和文官集團作鬥爭。
崇禎想借朱慈炯的手拿回一部分兵權。
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當然不同意。
朝廷需要文官治國,所以文官集團不會消失。
文官強,則皇權弱。
文官弱,皇權不一定強。
崇禎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看著滿朝的文官,崇禎站了起來:“諸位,朕的兒子想結婚蓋房子,何錯之有?遼東是在打仗,但中原一片祥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結婚蓋房子,朕的兒子就不行了?”
範景文毫不讓步:“可是陛下,今國庫空虛無錢可用!定王和永王的婚事臣等可以湊錢舉辦,但興建王府的費用實在難以籌措,請陛下恕罪。”
“這事好辦!”崇禎兩手一攤:“隻要廢除他們的藩王之位,婚事也好王府也罷,就都不用國庫出錢,諸位也不用操心了。”
“定王和永王雖有罪,卻不至於廢藩,請陛下斟酌。”
“那就拿錢讓他們完婚就藩!”
“陛下恕罪!國庫虧空,無錢可撥!”
“好啊,”之前受挫的高時明開始咆哮:“你們既不拿錢讓兩位藩王就藩,也不同意皇上廢藩省錢,好事都讓你們幹了,壞事全都算到皇上身上,你們真是陛下的好臣子!”
“這...”範景文開始皺眉。
不同意廢藩,就得拿錢給定王和永王辦婚事,建王府。
可是國庫沒錢。
同意廢藩,崇禎就能借此機會拿到部分兵權。
權力像河道裏的河水。
一旦開了口子,權力就會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
該怎麽辦呢?
一向老練的範景文也犯了難。
見範景文陷入為難之中,高時明立刻窮追猛打:“範閣老別這那的了,二選一,趕緊的吧。”
“高公公,此事關係體大,需要商議後再定。”
“明擺著的事有什麽好商議的?”
“無罪廢藩,消息傳出去恐怕會引起其他藩王或者勳貴不滿。現在朝廷正在遼東用兵,後院決不能起火!”範景文闡明利害關係。
“陛下,”範景文再次施禮,“臣以為此事應暫時擱置,稍後再議。”
朝堂內無比安靜。
事情發展的這個份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這些人不包括崇禎。
他慢悠悠地開口道:“既不同意廢藩,也拿不出錢來給定王和永王操辦婚事,修建王府。你們到底想幹什麽?造朕的反嗎?”
“臣等無能,陛下恕罪!”範景文立刻下跪。
在他的帶領下,朝堂上跪倒一片。
官員可以用下跪示弱做出讓步。
皇帝不行。
隻能選擇妥協或者重新提出一個觀點和大臣們商議。
皇帝妥協意味著皇權式微。
就像萬曆時期的爭國本事件一樣。
萬曆想冊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則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擁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爭論到最後,萬曆選擇妥協,立朱常洛為太子。
其實萬曆可以不妥協。
他隻需廢掉皇後王氏,冊立朱常洵的母親鄭氏為皇後即可。
這樣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規矩了。
不過廢皇後之事牽扯太廣,萬曆最終沒有選擇這麽做。
萬曆的妥協讓朝臣們意識到,規矩雖然是皇帝提出來的,但他們可以用規矩約束皇帝的權力。
黨爭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崇禎不會重走萬曆的老路,
所以他不會妥協,而是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諸位,”崇禎還是那般慢悠悠的語氣:“朕打算讓定王朱慈炯親赴遼東傳旨,正好可以遲緩封藩之事,如何?”
大臣們紛紛用眼角餘光看向範景文。
範景文是內閣首輔,和皇帝正麵交鋒時,他必須起到帶頭作用。
範景文想了想,“請問陛下,定王傳旨之後何去何從?”
“朕的意思是定王傳旨後就待在遼東,戶部什麽時候有錢了,他什麽時候回來封藩就藩!”
範景文皺了下眉,感覺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
到時候就算戶部有了錢,崇禎也可以不讓定王回來。
時間久了,定王絕對能在遼東發展出自己的勢力。
想到這,範景文抬起頭看向內閣其他成員。
王家彥,邱瑜,謝三賓等人雖然也察覺出不對勁,但此時此刻沒有合適的對策。
“陛下,”範景文再次問道:“永王殿下呢?也離京去遼東嗎?”
“不!”崇禎搖頭,“永王留在京師,和蒙古質子待在一起。他比定王年紀小,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後。”
範景文再次低下頭,用眼神和其他人溝通。
崇禎的折中方案雖然有瑕疵,但總體來說符合各方的利益觀點。
對文官集團來說,隻要沒有廢除定王的藩王之位,定王就拿不到兵權。
其次讓定王遠赴遼東可以推遲封藩,緩解財政壓力。
對崇禎來說,隻要定王去了前線,就有機會拿到兵權。
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王永吉的官職是平遼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給不給朱慈炯兵權由他說了算。
崇禎相信王永吉會給朱慈炯一個機會。
(明代跨區調動兵馬錢糧需要兵部的手續,所以很多總督會加兵部尚書或者兵部侍郎銜,此舉主要是為了方便跨區調動兵馬,統籌錢糧等。)
崇禎,內閣,滿朝文武,在互相猜忌中達成了共識:定王朱慈炯去遼東頒發聖旨,隨後留在遼東效力。
“反倒是高公公一直說三道四,處處影射陛下!”
範景文是正派科舉出身,有四十年的官場經驗!
他隻用了一句話,便將他和高時明的矛盾重新轉移到崇禎身上。
在場的都是官場老狐狸,對範景文的手段暗暗伸出大拇指點讚。
高時明頓時有些慌了。
他雖是司禮監掌印,心思頭腦都很強,但根本不是範景文的對手。
畢竟範景文吃過的鹽比他走過的路還多。
“我...我何時影射過陛下?範景文你休要汙蔑!”高時明憤怒的指著範景文的鼻子,試圖將矛盾轉移到自己身上。
“範某是否汙蔑,陛下自有公道!”範景文平靜應對。
矛盾的重心再次轉移到崇禎身上。
崇禎雖然很無語,但也隻能接受現實。
對於高、範二人的矛盾,他既不能偏向高時明,也不能偏向範景文,隻能在中間和稀泥。
他輕咳一聲:“你們一個掌管內閣,一個掌管司禮監,沒必要傷了和氣。”
“臣沒和高公公作對,隻是就事論事,請陛下推遲封藩。”範景文說話的同時抬起了頭。
“臣附議。”
“臣也附議。”
朝堂上的複讀機們紛紛表態。
君臣之間的糾紛表麵上是因為封藩,實際上是皇權在和文官集團作鬥爭。
崇禎想借朱慈炯的手拿回一部分兵權。
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當然不同意。
朝廷需要文官治國,所以文官集團不會消失。
文官強,則皇權弱。
文官弱,皇權不一定強。
崇禎需要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看著滿朝的文官,崇禎站了起來:“諸位,朕的兒子想結婚蓋房子,何錯之有?遼東是在打仗,但中原一片祥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以結婚蓋房子,朕的兒子就不行了?”
範景文毫不讓步:“可是陛下,今國庫空虛無錢可用!定王和永王的婚事臣等可以湊錢舉辦,但興建王府的費用實在難以籌措,請陛下恕罪。”
“這事好辦!”崇禎兩手一攤:“隻要廢除他們的藩王之位,婚事也好王府也罷,就都不用國庫出錢,諸位也不用操心了。”
“定王和永王雖有罪,卻不至於廢藩,請陛下斟酌。”
“那就拿錢讓他們完婚就藩!”
“陛下恕罪!國庫虧空,無錢可撥!”
“好啊,”之前受挫的高時明開始咆哮:“你們既不拿錢讓兩位藩王就藩,也不同意皇上廢藩省錢,好事都讓你們幹了,壞事全都算到皇上身上,你們真是陛下的好臣子!”
“這...”範景文開始皺眉。
不同意廢藩,就得拿錢給定王和永王辦婚事,建王府。
可是國庫沒錢。
同意廢藩,崇禎就能借此機會拿到部分兵權。
權力像河道裏的河水。
一旦開了口子,權力就會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
該怎麽辦呢?
一向老練的範景文也犯了難。
見範景文陷入為難之中,高時明立刻窮追猛打:“範閣老別這那的了,二選一,趕緊的吧。”
“高公公,此事關係體大,需要商議後再定。”
“明擺著的事有什麽好商議的?”
“無罪廢藩,消息傳出去恐怕會引起其他藩王或者勳貴不滿。現在朝廷正在遼東用兵,後院決不能起火!”範景文闡明利害關係。
“陛下,”範景文再次施禮,“臣以為此事應暫時擱置,稍後再議。”
朝堂內無比安靜。
事情發展的這個份上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這些人不包括崇禎。
他慢悠悠地開口道:“既不同意廢藩,也拿不出錢來給定王和永王操辦婚事,修建王府。你們到底想幹什麽?造朕的反嗎?”
“臣等無能,陛下恕罪!”範景文立刻下跪。
在他的帶領下,朝堂上跪倒一片。
官員可以用下跪示弱做出讓步。
皇帝不行。
隻能選擇妥協或者重新提出一個觀點和大臣們商議。
皇帝妥協意味著皇權式微。
就像萬曆時期的爭國本事件一樣。
萬曆想冊立福王朱常洵為太子,而大臣們則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擁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爭論到最後,萬曆選擇妥協,立朱常洛為太子。
其實萬曆可以不妥協。
他隻需廢掉皇後王氏,冊立朱常洵的母親鄭氏為皇後即可。
這樣就符合有嫡立嫡的規矩了。
不過廢皇後之事牽扯太廣,萬曆最終沒有選擇這麽做。
萬曆的妥協讓朝臣們意識到,規矩雖然是皇帝提出來的,但他們可以用規矩約束皇帝的權力。
黨爭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
崇禎不會重走萬曆的老路,
所以他不會妥協,而是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
“諸位,”崇禎還是那般慢悠悠的語氣:“朕打算讓定王朱慈炯親赴遼東傳旨,正好可以遲緩封藩之事,如何?”
大臣們紛紛用眼角餘光看向範景文。
範景文是內閣首輔,和皇帝正麵交鋒時,他必須起到帶頭作用。
範景文想了想,“請問陛下,定王傳旨之後何去何從?”
“朕的意思是定王傳旨後就待在遼東,戶部什麽時候有錢了,他什麽時候回來封藩就藩!”
範景文皺了下眉,感覺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
到時候就算戶部有了錢,崇禎也可以不讓定王回來。
時間久了,定王絕對能在遼東發展出自己的勢力。
想到這,範景文抬起頭看向內閣其他成員。
王家彥,邱瑜,謝三賓等人雖然也察覺出不對勁,但此時此刻沒有合適的對策。
“陛下,”範景文再次問道:“永王殿下呢?也離京去遼東嗎?”
“不!”崇禎搖頭,“永王留在京師,和蒙古質子待在一起。他比定王年紀小,封藩之事要排在定王之後。”
範景文再次低下頭,用眼神和其他人溝通。
崇禎的折中方案雖然有瑕疵,但總體來說符合各方的利益觀點。
對文官集團來說,隻要沒有廢除定王的藩王之位,定王就拿不到兵權。
其次讓定王遠赴遼東可以推遲封藩,緩解財政壓力。
對崇禎來說,隻要定王去了前線,就有機會拿到兵權。
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王永吉的官職是平遼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給不給朱慈炯兵權由他說了算。
崇禎相信王永吉會給朱慈炯一個機會。
(明代跨區調動兵馬錢糧需要兵部的手續,所以很多總督會加兵部尚書或者兵部侍郎銜,此舉主要是為了方便跨區調動兵馬,統籌錢糧等。)
崇禎,內閣,滿朝文武,在互相猜忌中達成了共識:定王朱慈炯去遼東頒發聖旨,隨後留在遼東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