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趙裕歸鄉記(五)
兩界:從黃巾起義開始超凡 作者:歐皇不打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的時候前後花了十幾天的時間。
回去的時候卻隻用了五天。
這五天時間裏,基本上都是在沿途的縣城裏休息的。
畢竟這一次並不著急。
有了塑料大棚之後,哪怕現在是寒冷的冬季,種地也不再是什麽問題。
當然,這一次趙裕他們雖然也能夠成為村長。
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夠作威作福了。
會有專門的香火使將他們的表現進行記錄。
如果他們不能做到帶領村民致富。
那麽村長的位置就會被更換。
一直到選出能夠帶領村子致富的人出現。
換句話說。
機會,太平道已經給了。
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而不出意外的是,第一批村長的人選,大多數都在成年人培訓班裏的成績不錯。
可見成年人培訓班,也是一條全新的升官渠道。
隻不過目前這第一批具體如何,還是備受各方關注。
但顯然,已經有一些聰明的世家選擇進入太平道的成年人培訓班進行提前學習了。
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趕上第二批。
是的。
第二批。
第一批雖然有著七個州,但是顯然這個人數是絕對不夠的。
而且剩下的六個州可還是沒人呢。
雖然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未必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他們也不是剩下這六個州的人員,但是很顯然,一個人是無法獨立成立一個村莊的。
所以一個標準的村委會結構裏,村長隻是其中的一員。
至於其他人,自然也就要一些非本地、非村長的優秀人才所擔當。
就比如和趙裕一同前往趙家村的,就包含一隊二十人的民兵隊伍,一名副主任,三名村委委員組成。
也就是說,初始趙家村的村委會成員,大概有四名。
另外會從本村挑選三名加入到村委會之中。
也就是說,一個村委會,大概是在七個人左右。
其中還包含了婦女委員。
如果是在一些其他民族的聚集地,還會有對應的民族成員加入。
之所以整個村委一共七個人,就是為了保證投票選舉的公正。
當然額外還有一位香火使。
香火使是獨立單位,不受村委會任何人的管理。
反而村委會還要受到香火使的管理。
當然,香火使也有著一套獨立的監督和審查方式。
如果香火使在當地作威作福,村委會成員也可以對於上級部門進行舉報。
一旦審查成功,那麽香火使就會被廢掉修為,直接開除。
另外每年香火使都有著輪替,以確保香火使不會在當地成為土皇帝。
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套班底在,所以才能夠推動這七洲140個縣城,2800個村莊的重建。
這個數量的村莊自然不是最終確定的數量。
但是這的確是目前太平道能夠拿得出來,最基礎的班底了。
至於為什麽不用公務員……
自然是因為村長並不是官員。
不是官員,公務員就不可能有人主動願意去下放。
所以與其等著其中出現幾個明白事理的公務員。
倒不如開啟另一套係統。
至於說這些人能不能勝任這個職務。
一方麵是因為方默這一次給出的範圍比較寬泛。
趙裕這些新上任的村長,並不是隻有一條路才行。
實際上,這也算得上是方默的一次社會實驗。
如果能夠從這2800個村子裏脫穎而出的,那麽不是有著雄厚的背景,就是有著足夠的能力。
這樣的兩種人,都是最適合提拔的人選。
至於公務員裏會不會有人自願下放……
當然會有人願意拚搏一下。
這樣的人,如果還能做出一番成績,那方默也不介意幫扶一下。
這世上庸才、蠢才很多。
但人才、天才也不少。
如何將其係統化的挑分出來。
才是合格的官府應該做的事情。
說白了。
趙裕他們有些類似於大學生村官。
有的人蹉跎一生,默默無聞。
有的人乘風而起,青雲直上。
也算是一種挑選人才的特殊方式。
畢竟海瑞一輩子都不是進士。
可卻名垂青史。
更是有著海青天的美名。
而與他同榜的進士,甚至兩屆的三甲,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隻是,對於未來躊躇滿誌,打算為家鄉做出一番貢獻的趙裕,顯然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再次見到趙家村的時候,竟然隻看到了一片被雜草覆蓋的廢墟。
人呢?
趙家村剩餘的那些人呢?
趙裕的臉色有些蒼白。
隨後打聽了附近的縣城之後,才在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了趙家村曾經的遭遇。
原來就在趙裕等人離開趙家村的若幹天之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
途經趙家村的時候,直接強行將趙家村剩餘的青壯擄走。
而沒了青壯保護,趙家村的婦孺老幼,自然別想在這樣一個亂世存活。
後來村子裏進了山匪,老人、孩子被殺,婦女被擄走。
在後來,據說那些被擄走的,也都死了。
雖然最後山匪被太平道滅了。
但是趙家村……
趙裕哭了。
嚎啕大哭。
跪倒在趙家村的廢墟上,對著曾經的父老鄉親磕著頭。
趙家村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實際上有著太多太多的地方,早就已經沒有了活人居住的情況。
而這種情況下,建立村子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畢竟現如今就算是太平道,也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去填補這些空白。
無奈之下,趙裕等人隻能暫時前往縣城居住。
然後等待下一步的任務。
好在時間沒有等太久。
三天之後,新任務就下來了。
既然當地的村子已經沒有了活人。
那就從附近的縣城裏遷人過去的同時,另外發布遷徙懸賞令。
也就是以這2800個村子作為地標,凡是願意前往這2800個村子居住的百姓,每人獎勵20畝土地的種植權。
隨著太平道治下的一係列政策的傳播,很多人都知道了太平道治下土地全都歸為國有,百姓隻有種植權。
雖然在一些老學究看來,這是滅國之兆。
但是太平道治下的發達,卻又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這個遷徙懸賞令的公布,很多沒有土地的平民百姓全都心動了。
回去的時候卻隻用了五天。
這五天時間裏,基本上都是在沿途的縣城裏休息的。
畢竟這一次並不著急。
有了塑料大棚之後,哪怕現在是寒冷的冬季,種地也不再是什麽問題。
當然,這一次趙裕他們雖然也能夠成為村長。
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能夠作威作福了。
會有專門的香火使將他們的表現進行記錄。
如果他們不能做到帶領村民致富。
那麽村長的位置就會被更換。
一直到選出能夠帶領村子致富的人出現。
換句話說。
機會,太平道已經給了。
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而不出意外的是,第一批村長的人選,大多數都在成年人培訓班裏的成績不錯。
可見成年人培訓班,也是一條全新的升官渠道。
隻不過目前這第一批具體如何,還是備受各方關注。
但顯然,已經有一些聰明的世家選擇進入太平道的成年人培訓班進行提前學習了。
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趕上第二批。
是的。
第二批。
第一批雖然有著七個州,但是顯然這個人數是絕對不夠的。
而且剩下的六個州可還是沒人呢。
雖然這個過程中,有些人未必能夠獲得想要的結果,他們也不是剩下這六個州的人員,但是很顯然,一個人是無法獨立成立一個村莊的。
所以一個標準的村委會結構裏,村長隻是其中的一員。
至於其他人,自然也就要一些非本地、非村長的優秀人才所擔當。
就比如和趙裕一同前往趙家村的,就包含一隊二十人的民兵隊伍,一名副主任,三名村委委員組成。
也就是說,初始趙家村的村委會成員,大概有四名。
另外會從本村挑選三名加入到村委會之中。
也就是說,一個村委會,大概是在七個人左右。
其中還包含了婦女委員。
如果是在一些其他民族的聚集地,還會有對應的民族成員加入。
之所以整個村委一共七個人,就是為了保證投票選舉的公正。
當然額外還有一位香火使。
香火使是獨立單位,不受村委會任何人的管理。
反而村委會還要受到香火使的管理。
當然,香火使也有著一套獨立的監督和審查方式。
如果香火使在當地作威作福,村委會成員也可以對於上級部門進行舉報。
一旦審查成功,那麽香火使就會被廢掉修為,直接開除。
另外每年香火使都有著輪替,以確保香火使不會在當地成為土皇帝。
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套班底在,所以才能夠推動這七洲140個縣城,2800個村莊的重建。
這個數量的村莊自然不是最終確定的數量。
但是這的確是目前太平道能夠拿得出來,最基礎的班底了。
至於為什麽不用公務員……
自然是因為村長並不是官員。
不是官員,公務員就不可能有人主動願意去下放。
所以與其等著其中出現幾個明白事理的公務員。
倒不如開啟另一套係統。
至於說這些人能不能勝任這個職務。
一方麵是因為方默這一次給出的範圍比較寬泛。
趙裕這些新上任的村長,並不是隻有一條路才行。
實際上,這也算得上是方默的一次社會實驗。
如果能夠從這2800個村子裏脫穎而出的,那麽不是有著雄厚的背景,就是有著足夠的能力。
這樣的兩種人,都是最適合提拔的人選。
至於公務員裏會不會有人自願下放……
當然會有人願意拚搏一下。
這樣的人,如果還能做出一番成績,那方默也不介意幫扶一下。
這世上庸才、蠢才很多。
但人才、天才也不少。
如何將其係統化的挑分出來。
才是合格的官府應該做的事情。
說白了。
趙裕他們有些類似於大學生村官。
有的人蹉跎一生,默默無聞。
有的人乘風而起,青雲直上。
也算是一種挑選人才的特殊方式。
畢竟海瑞一輩子都不是進士。
可卻名垂青史。
更是有著海青天的美名。
而與他同榜的進士,甚至兩屆的三甲,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隻是,對於未來躊躇滿誌,打算為家鄉做出一番貢獻的趙裕,顯然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再次見到趙家村的時候,竟然隻看到了一片被雜草覆蓋的廢墟。
人呢?
趙家村剩餘的那些人呢?
趙裕的臉色有些蒼白。
隨後打聽了附近的縣城之後,才在一位老人的口中,得知了趙家村曾經的遭遇。
原來就在趙裕等人離開趙家村的若幹天之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
途經趙家村的時候,直接強行將趙家村剩餘的青壯擄走。
而沒了青壯保護,趙家村的婦孺老幼,自然別想在這樣一個亂世存活。
後來村子裏進了山匪,老人、孩子被殺,婦女被擄走。
在後來,據說那些被擄走的,也都死了。
雖然最後山匪被太平道滅了。
但是趙家村……
趙裕哭了。
嚎啕大哭。
跪倒在趙家村的廢墟上,對著曾經的父老鄉親磕著頭。
趙家村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實際上有著太多太多的地方,早就已經沒有了活人居住的情況。
而這種情況下,建立村子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笑話。
畢竟現如今就算是太平道,也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去填補這些空白。
無奈之下,趙裕等人隻能暫時前往縣城居住。
然後等待下一步的任務。
好在時間沒有等太久。
三天之後,新任務就下來了。
既然當地的村子已經沒有了活人。
那就從附近的縣城裏遷人過去的同時,另外發布遷徙懸賞令。
也就是以這2800個村子作為地標,凡是願意前往這2800個村子居住的百姓,每人獎勵20畝土地的種植權。
隨著太平道治下的一係列政策的傳播,很多人都知道了太平道治下土地全都歸為國有,百姓隻有種植權。
雖然在一些老學究看來,這是滅國之兆。
但是太平道治下的發達,卻又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這個遷徙懸賞令的公布,很多沒有土地的平民百姓全都心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