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客棧,看著安靜不少的的大廳,估計大家都在默默消化。幾人回來也消化了一路,說實話,大佬的論道,林開雲還有許多不懂,不過他也不是很在意,畢竟不管是學曆還是學識都比不上,何須為難自己呢,就像自己如果給他們講芯片估計也會向聽天書。
前幾日都在到處打聽消息,也沒好好逛逛,幾人打算明日便轉到都江堰,去看看這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站在橋上看著奔流而下的河水,也不知當時的李冰夫子是怎麽想出來的,到了後世仍然發揮著著作用。前世不管是南橋的建築還是古鎮的繁華那是都比現在好的,但是站在人流裏,這種融入曆史之感是怎麽也比不了的,不管後世的電視劇如何拍攝,都帶入了現代人的眼光。
哪裏有真實的曆史吸引人呢?
幾人在都江堰也參加了不少文會,結識了不少各地士子,當然大部分是秀才,畢竟同等相交,還能平等相處。等了幾日,聽聞李成卿先生離開後,幾人也便著手回家了。
這段日子不管是和其他學子的交流,還是論道的啟發,給了林開雲許多新的體會。
到家後,正好收到任學正對文章的批複,還有下一次文章的題目,林開雲再次拿起筆直接開寫,不像之前無從下筆,或許這就是有許多學子外出遊學的原因,
遊學也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到外地遊曆、求學。不僅可以獲取知識,更在於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結交朋友。
之前林開雲從未想過,不過若明年下場,自己不過12年,得幸中舉,也太過年幼,年幼是好事也是壞事,年少成名自然能少走許多彎路,不過太年幼可不是能托福事情之人,不管如何自己肯定要再等三年才行,隻是看是鄉試還是會試了。
想清楚這些事情後,林開雲完全沉澱了下來,仿佛回到了剛開始學字的時候,看著眼前的書架,輕輕劃過書頁,林開雲很是滿足,上麵的一字一筆都能代表自己來過,即使自己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中,他們仍是見證人。
輕輕拿起三字經,想著剛開始讀書的樣子,一本又一本,林開雲花了不少時間將書從頭讀了一遍。
等林開雲將書架上的書讀完,才發現又是一冬了,期間和任學正的書信往來也堆滿了一匣子,看了這些書信林開雲才知道,自家師傅確實反對變法,曆史上的變法可沒有幾個人善終,看看商鞅、王安石。哪一個能好得了的,但是不管是作為兒子還是弟子都沒有說不的權利,生來就是綁在一起的,隻能想辦法求一條生路。
任學正在朝中明確反對是一條,自己或許也是另一條。
想到這些就覺得師傅太不容易了,不管是自己的前途還是性命。。。。。。
過了年,林開雲便準備到州學去上課了,畢竟州府的師資力量還是要好於縣學的。
州學的風氣也要好於縣學,州學的楊教授當過好幾年的閱卷官,同時還是楊夫子的本家人,這次到州學便帶了夫子的信件。
有了夫子的信件,很明顯感覺到了楊教授的親近之意,當然,自家學堂出來的案首肯定是高興的,有他這個招牌,如今楊家學堂在鎮上可以說是一家獨大了。
這次的州學之行隻有林開雲一人,王安寧這科不下場,繼續在縣學,而大姐夫,不提也罷。
州學之中的也有不少藏書,畢竟是一州的最高學府,裏麵不少關於科舉考試的資料,看著這些,就想到了之前在楊家學堂看到的考試匯總的,原來根源在這裏。
州學裏還有不少邸報之類的,畢竟鄉試後就是會試,許多中舉之類隨後便會進京參加會試,兩種考試涉及的時事少不了。再說到時的出題官可是由京城派來的,中央的官員隨時接觸著,出題可廣泛不少,眼光也高不少,肯定要時時跟進才行。不過看著邸報日期還是落後了不少,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不管是距離還是風氣肯定不能和京城、江南地區相比。
不過對比縣學,州學還是強了不少。
州學的教官年級都比較偏大了,就說楊教授,都五十開外的年級了,聽著他們上課,不管是分析近幾年會試及鄉試的文章,還是其餘考試文風之類的,都覺得有所落伍,至少任學正在給自己的資料、講解的文章中,很明顯革新不少。不過各位教官的基礎紮實、講起課來有理有據、各個典故張口就來,也給了林開雲不少幫助。
當然州學的考試也很頻繁。每月一考,縣試平常是季考,看得出州學在抓學問上比之縣學嚴謹不少,畢竟州學可沒有童生之類的,全是秀才,林開雲估計全眉州的秀才估計有6層都在這裏,即使這樣,也不過六十餘人。
當然州學所需的銀兩肯定比縣學貴,不然怎麽會還有秀才在縣學呢?窮秀才,窮秀才,即使秀才可以免一部分稅,但是對農家來說,不過就是比之前好點而已。
林開雲慢慢就習慣了州學的氛圍。對騎射等科目也認真學著,畢竟騎馬這可是必備的交通工具。
對於幾個好友都不在,而方文正方兄由於守孝還未一年,隻得一個人上下課了,不過林開雲也不太在意,在耐得住寂寞這方便,估計很少有人強得過自己,畢竟前世一做實驗,吃穿都在裏麵。
不過林開雲的名聲在眉州還是挺大的,一到州學不少人就圍了過來,平時雖說見麵比較少,不過各種文會之類的還是參加不少,都麵熟。比如青神林致和彭山的彭茗元,這兩位都是縣試的各縣的案首,之前都是見過的。
剛開始林開雲還有些莫名其妙,就算自己是案首,大家也算競爭對手,教授之類的不說了,連各位學子都對自己挺好,後來才知道原來之前自己在縣學教的算學方法都傳了過來,所以說與人為善,於己為善啊。
前幾日都在到處打聽消息,也沒好好逛逛,幾人打算明日便轉到都江堰,去看看這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站在橋上看著奔流而下的河水,也不知當時的李冰夫子是怎麽想出來的,到了後世仍然發揮著著作用。前世不管是南橋的建築還是古鎮的繁華那是都比現在好的,但是站在人流裏,這種融入曆史之感是怎麽也比不了的,不管後世的電視劇如何拍攝,都帶入了現代人的眼光。
哪裏有真實的曆史吸引人呢?
幾人在都江堰也參加了不少文會,結識了不少各地士子,當然大部分是秀才,畢竟同等相交,還能平等相處。等了幾日,聽聞李成卿先生離開後,幾人也便著手回家了。
這段日子不管是和其他學子的交流,還是論道的啟發,給了林開雲許多新的體會。
到家後,正好收到任學正對文章的批複,還有下一次文章的題目,林開雲再次拿起筆直接開寫,不像之前無從下筆,或許這就是有許多學子外出遊學的原因,
遊學也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到外地遊曆、求學。不僅可以獲取知識,更在於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結交朋友。
之前林開雲從未想過,不過若明年下場,自己不過12年,得幸中舉,也太過年幼,年幼是好事也是壞事,年少成名自然能少走許多彎路,不過太年幼可不是能托福事情之人,不管如何自己肯定要再等三年才行,隻是看是鄉試還是會試了。
想清楚這些事情後,林開雲完全沉澱了下來,仿佛回到了剛開始學字的時候,看著眼前的書架,輕輕劃過書頁,林開雲很是滿足,上麵的一字一筆都能代表自己來過,即使自己消失在曆史的洪流中,他們仍是見證人。
輕輕拿起三字經,想著剛開始讀書的樣子,一本又一本,林開雲花了不少時間將書從頭讀了一遍。
等林開雲將書架上的書讀完,才發現又是一冬了,期間和任學正的書信往來也堆滿了一匣子,看了這些書信林開雲才知道,自家師傅確實反對變法,曆史上的變法可沒有幾個人善終,看看商鞅、王安石。哪一個能好得了的,但是不管是作為兒子還是弟子都沒有說不的權利,生來就是綁在一起的,隻能想辦法求一條生路。
任學正在朝中明確反對是一條,自己或許也是另一條。
想到這些就覺得師傅太不容易了,不管是自己的前途還是性命。。。。。。
過了年,林開雲便準備到州學去上課了,畢竟州府的師資力量還是要好於縣學的。
州學的風氣也要好於縣學,州學的楊教授當過好幾年的閱卷官,同時還是楊夫子的本家人,這次到州學便帶了夫子的信件。
有了夫子的信件,很明顯感覺到了楊教授的親近之意,當然,自家學堂出來的案首肯定是高興的,有他這個招牌,如今楊家學堂在鎮上可以說是一家獨大了。
這次的州學之行隻有林開雲一人,王安寧這科不下場,繼續在縣學,而大姐夫,不提也罷。
州學之中的也有不少藏書,畢竟是一州的最高學府,裏麵不少關於科舉考試的資料,看著這些,就想到了之前在楊家學堂看到的考試匯總的,原來根源在這裏。
州學裏還有不少邸報之類的,畢竟鄉試後就是會試,許多中舉之類隨後便會進京參加會試,兩種考試涉及的時事少不了。再說到時的出題官可是由京城派來的,中央的官員隨時接觸著,出題可廣泛不少,眼光也高不少,肯定要時時跟進才行。不過看著邸報日期還是落後了不少,這也是沒辦法的,畢竟不管是距離還是風氣肯定不能和京城、江南地區相比。
不過對比縣學,州學還是強了不少。
州學的教官年級都比較偏大了,就說楊教授,都五十開外的年級了,聽著他們上課,不管是分析近幾年會試及鄉試的文章,還是其餘考試文風之類的,都覺得有所落伍,至少任學正在給自己的資料、講解的文章中,很明顯革新不少。不過各位教官的基礎紮實、講起課來有理有據、各個典故張口就來,也給了林開雲不少幫助。
當然州學的考試也很頻繁。每月一考,縣試平常是季考,看得出州學在抓學問上比之縣學嚴謹不少,畢竟州學可沒有童生之類的,全是秀才,林開雲估計全眉州的秀才估計有6層都在這裏,即使這樣,也不過六十餘人。
當然州學所需的銀兩肯定比縣學貴,不然怎麽會還有秀才在縣學呢?窮秀才,窮秀才,即使秀才可以免一部分稅,但是對農家來說,不過就是比之前好點而已。
林開雲慢慢就習慣了州學的氛圍。對騎射等科目也認真學著,畢竟騎馬這可是必備的交通工具。
對於幾個好友都不在,而方文正方兄由於守孝還未一年,隻得一個人上下課了,不過林開雲也不太在意,在耐得住寂寞這方便,估計很少有人強得過自己,畢竟前世一做實驗,吃穿都在裏麵。
不過林開雲的名聲在眉州還是挺大的,一到州學不少人就圍了過來,平時雖說見麵比較少,不過各種文會之類的還是參加不少,都麵熟。比如青神林致和彭山的彭茗元,這兩位都是縣試的各縣的案首,之前都是見過的。
剛開始林開雲還有些莫名其妙,就算自己是案首,大家也算競爭對手,教授之類的不說了,連各位學子都對自己挺好,後來才知道原來之前自己在縣學教的算學方法都傳了過來,所以說與人為善,於己為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