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漿洗
穿越荒年之情係四道溝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知道啥?自來水好用你以為不花錢嗎?政府雖然收費不多,可是也要每個月都交錢的。
過日子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每一分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從犄角旮旯省出來的。
別人家沒有水井是沒辦法,咱自家有壓水井,隻不過是出把子力氣,能省一分是一分,能用壓水井還是要盡量用壓水井的水!”
韓昭昭心裏嘀咕,這年代也沒見安水表,自來水是咋交費她也不懂。如果按戶或者按水龍頭數量收費,不用水也得照樣交錢。
她家這水費也省不下吧?那她奶到時可要失望了!放著輕省不輕省,偏要出力氣,等收費的上門,她奶還不知咋想呢!
勸說無力,韓昭昭歎氣!
東直門再往北,那裏生產自來水。自來水真不賴,又洗衣服又洗菜,撅尾巴管一打開,春夏秋冬水自來。
以前老北京流傳的童謠,韓昭昭聽胡同裏的小夥伴們經常唱,但不花錢她還是第一次聽說。
不是她不信,前世有句話說的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現在的人覺悟多高呀,大領導住公房,還要交房費、家具費、水電費呢,老百姓想占國家的便宜,有點不太可能!
奶奶去倒座倉房拿出了洗衣三件套,搓板、棒槌和小馬紮,“乒乒乓乓”不一會兒就把一大盆衣物被褥都洗出來晾上了。
韓昭昭嚴重懷疑,就這效率和速度,能洗幹淨嗎?
心裏有疑問,嘴上不知不覺的就問出了聲。“怎麽洗不幹淨?又沒有油漬,最多就是出汗出的點兒汗漬孬油,一把堿麵的事。”
奶奶不滿的看了眼孫女,這孩子咋這還不明白,以前家裏不都這樣洗衣服嗎,今天問題咋這麽多?
把布料在晾衣繩上搭好抻平,撩起一角給她看,說了句,“你看看多幹淨!”
韓昭昭仔細看了看,“倒是沒有灰了,可是有些發黃,這也太難看了。
奶,咱買點布做個被罩封上多幹淨,髒了也不用拆被做被了,光洗被罩就行。”
老太太不明白,“你說啥?什麽被罩?還要買布?孩子呀,你可別鬧了!買布不花錢嗎?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過日子,能省就省,該節約就得節約。
你是沒去別人家過過,那家裏人口多的,孩子都要結婚了,都沒穿過一件新衣裳,大人穿完給女人穿,女人穿完給孩子穿。
老大穿小給老二,老二穿小給老三。能穿件不露肉的舊衣裳都是好家庭,哪像咱家似的,就你單崩一個,也撿不著大孩子的破爛。”
“你爸你媽又拿著你嬌貴,整天惦記著給你買新衣服,不回家也沒忘了捎信囑咐我給你扯布做新衣裳。生在咱家,你也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以後可不行了……哎!我又說這些幹嘛?還是說布料子,發黃不是正常的嗎?這是汗漬的,時間長了都這樣,一點兒不髒。
你要嫌不好看,奶給你往被頭上封塊白布當被頭,髒了就拆被頭,一把水就洗幹淨了。
中午奶給你擀麵條吧,放上蔥花白菜葉,可好吃了!吃完飯奶還得漿被子,你幫奶去後院扯兩棵蔥,拔棵白菜來。”
韓昭昭從後院回來,她奶已經把院子裏收拾幹淨了,洗衣服的水灑了院子,木盆、搓板和棒槌也都收起來了。
廚房裏,韓昭昭幫忙添水燒火。她瞪大眼睛看著奶奶又從腰拽出那串鑰匙,打開廚房櫃門,從下層的一個一尺半高的陶缸裏挖出小半瓢麵。
倒進棕色陶瓷盆裏,大約隻有半碗,連半斤都不到。
瓢裏還留了一撮麵補,她還想看看櫃子裏都有些什麽呢,沒想到老太太順手就把櫃門給鎖上了。
動作那個絲滑,一看就是習慣成自然了,足可得見老太太對家裏糧食的重視。
韓昭昭心想:真沒必要,家裏就倆人,防誰呢?印象裏原主好像也不是調皮搗蛋不愛惜糧食的熊孩子呀!
奶奶和麵很快,三兩下就和好放在麵板上擀開了。隨著菜刀“哢哢哢”有節奏的一上一下,麵條就成形了。
和麵時加雞蛋,那是不可能的!人家主打一個簡單快捷。
麵粉顏色有些黃,顆粒有些粗,細看麵粉裏還能看到星星點點的碎麥麩,跟後世的玉米麵有的一比,不過麥香味很濃。
開水鍋裏煮麵條,水開兩個滾撈進大碗裏,兩粒大粒鹽在蒜窩子裏砸碎,捏起一撮撒在麵碗裏,把燙過的白菜葉鋪在麵條上,撒幾粒蔥末,澆上勺麵湯,水煮麵條就成了。
啥香油、味精、醬油,那是不存在的,啥油潑辣子更是想都別想,現在主打的就是個原生態、原汁原味。
就這樣,也隻有一碗半麵條。韓昭昭碗裏是滿的,奶奶卻連湯加麵才一碗,碗裏隻有少少的七八根麵條。
祖孫倆互相推讓了好一會兒,直到麵條快要坨了,老太太才接受了孫女撥過去的五六根麵條,再多她說啥也不要了。
最後老太太又從屋梁上吊著的籃子裏摸出個窩頭,泡進麵湯裏,兩人才開始下筷子吃飯。
她們也沒回堂屋,直接在灶台邊就把午飯吃完了。說也奇怪,祖孫倆老的老小的小,飯量卻都不小,最後娘倆把鍋裏的麵湯都喝光了。
韓昭昭摸著肚子苦笑,前世她天上飛的,海裏遊的,山上跑的,啥好東西沒吃過,從沒這樣沒出息過。
來到這落後的五十年代,喝碗破白水煮麵條子,還饞得差點舔碗,真是太丟人了!
吃完午飯,奶奶就著鍋?的餘熱開始打漿糊,把地瓜粉子用涼水澥開,鐵鍋裏添了一瓢水加熱,把粉漿子倒進鍋裏邊攪邊燒火。
等開鍋熬成稀溜溜細膩的糊狀,給布料掛漿用的漿糊就熬好了。
老太太給布料掛漿還挺有儀式感,把熬好的漿糊盛進幹淨瓷盆裏,取了晾至八成幹的布料,把布料攤在大炕上,先把一頭按進漿糊裏。
邊往盆裏卷布料邊粘滿漿糊,力求每一寸布料都能均勻的掛上漿糊。
卷完布料,還得揉搓摔打,“摔打揉搓這一步最關鍵了,漿掛的好不好,全看摔進布料裏的漿糊勻不勻乎了。
還有,這漿糊的稀稠也很關鍵,稠了容易起疙瘩,幹活費勁,稀了掛不進去漿,要的就是不稠不稀這個火候。”
韓趙氏邊用力摔打布料,邊給孫女傳授經驗。
ps:各位衣食父母,有錢的捧個錢場,免費的禮物多少也不嫌多!
有人的捧個人場,催更、書評、加書架一路搞起來!
發財的小手手全都動起來,點石成金假不了!快、快、快,都動起來了,別繃著了您呐!
過日子吃不窮喝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每一分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從犄角旮旯省出來的。
別人家沒有水井是沒辦法,咱自家有壓水井,隻不過是出把子力氣,能省一分是一分,能用壓水井還是要盡量用壓水井的水!”
韓昭昭心裏嘀咕,這年代也沒見安水表,自來水是咋交費她也不懂。如果按戶或者按水龍頭數量收費,不用水也得照樣交錢。
她家這水費也省不下吧?那她奶到時可要失望了!放著輕省不輕省,偏要出力氣,等收費的上門,她奶還不知咋想呢!
勸說無力,韓昭昭歎氣!
東直門再往北,那裏生產自來水。自來水真不賴,又洗衣服又洗菜,撅尾巴管一打開,春夏秋冬水自來。
以前老北京流傳的童謠,韓昭昭聽胡同裏的小夥伴們經常唱,但不花錢她還是第一次聽說。
不是她不信,前世有句話說的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現在的人覺悟多高呀,大領導住公房,還要交房費、家具費、水電費呢,老百姓想占國家的便宜,有點不太可能!
奶奶去倒座倉房拿出了洗衣三件套,搓板、棒槌和小馬紮,“乒乒乓乓”不一會兒就把一大盆衣物被褥都洗出來晾上了。
韓昭昭嚴重懷疑,就這效率和速度,能洗幹淨嗎?
心裏有疑問,嘴上不知不覺的就問出了聲。“怎麽洗不幹淨?又沒有油漬,最多就是出汗出的點兒汗漬孬油,一把堿麵的事。”
奶奶不滿的看了眼孫女,這孩子咋這還不明白,以前家裏不都這樣洗衣服嗎,今天問題咋這麽多?
把布料在晾衣繩上搭好抻平,撩起一角給她看,說了句,“你看看多幹淨!”
韓昭昭仔細看了看,“倒是沒有灰了,可是有些發黃,這也太難看了。
奶,咱買點布做個被罩封上多幹淨,髒了也不用拆被做被了,光洗被罩就行。”
老太太不明白,“你說啥?什麽被罩?還要買布?孩子呀,你可別鬧了!買布不花錢嗎?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過日子,能省就省,該節約就得節約。
你是沒去別人家過過,那家裏人口多的,孩子都要結婚了,都沒穿過一件新衣裳,大人穿完給女人穿,女人穿完給孩子穿。
老大穿小給老二,老二穿小給老三。能穿件不露肉的舊衣裳都是好家庭,哪像咱家似的,就你單崩一個,也撿不著大孩子的破爛。”
“你爸你媽又拿著你嬌貴,整天惦記著給你買新衣服,不回家也沒忘了捎信囑咐我給你扯布做新衣裳。生在咱家,你也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以後可不行了……哎!我又說這些幹嘛?還是說布料子,發黃不是正常的嗎?這是汗漬的,時間長了都這樣,一點兒不髒。
你要嫌不好看,奶給你往被頭上封塊白布當被頭,髒了就拆被頭,一把水就洗幹淨了。
中午奶給你擀麵條吧,放上蔥花白菜葉,可好吃了!吃完飯奶還得漿被子,你幫奶去後院扯兩棵蔥,拔棵白菜來。”
韓昭昭從後院回來,她奶已經把院子裏收拾幹淨了,洗衣服的水灑了院子,木盆、搓板和棒槌也都收起來了。
廚房裏,韓昭昭幫忙添水燒火。她瞪大眼睛看著奶奶又從腰拽出那串鑰匙,打開廚房櫃門,從下層的一個一尺半高的陶缸裏挖出小半瓢麵。
倒進棕色陶瓷盆裏,大約隻有半碗,連半斤都不到。
瓢裏還留了一撮麵補,她還想看看櫃子裏都有些什麽呢,沒想到老太太順手就把櫃門給鎖上了。
動作那個絲滑,一看就是習慣成自然了,足可得見老太太對家裏糧食的重視。
韓昭昭心想:真沒必要,家裏就倆人,防誰呢?印象裏原主好像也不是調皮搗蛋不愛惜糧食的熊孩子呀!
奶奶和麵很快,三兩下就和好放在麵板上擀開了。隨著菜刀“哢哢哢”有節奏的一上一下,麵條就成形了。
和麵時加雞蛋,那是不可能的!人家主打一個簡單快捷。
麵粉顏色有些黃,顆粒有些粗,細看麵粉裏還能看到星星點點的碎麥麩,跟後世的玉米麵有的一比,不過麥香味很濃。
開水鍋裏煮麵條,水開兩個滾撈進大碗裏,兩粒大粒鹽在蒜窩子裏砸碎,捏起一撮撒在麵碗裏,把燙過的白菜葉鋪在麵條上,撒幾粒蔥末,澆上勺麵湯,水煮麵條就成了。
啥香油、味精、醬油,那是不存在的,啥油潑辣子更是想都別想,現在主打的就是個原生態、原汁原味。
就這樣,也隻有一碗半麵條。韓昭昭碗裏是滿的,奶奶卻連湯加麵才一碗,碗裏隻有少少的七八根麵條。
祖孫倆互相推讓了好一會兒,直到麵條快要坨了,老太太才接受了孫女撥過去的五六根麵條,再多她說啥也不要了。
最後老太太又從屋梁上吊著的籃子裏摸出個窩頭,泡進麵湯裏,兩人才開始下筷子吃飯。
她們也沒回堂屋,直接在灶台邊就把午飯吃完了。說也奇怪,祖孫倆老的老小的小,飯量卻都不小,最後娘倆把鍋裏的麵湯都喝光了。
韓昭昭摸著肚子苦笑,前世她天上飛的,海裏遊的,山上跑的,啥好東西沒吃過,從沒這樣沒出息過。
來到這落後的五十年代,喝碗破白水煮麵條子,還饞得差點舔碗,真是太丟人了!
吃完午飯,奶奶就著鍋?的餘熱開始打漿糊,把地瓜粉子用涼水澥開,鐵鍋裏添了一瓢水加熱,把粉漿子倒進鍋裏邊攪邊燒火。
等開鍋熬成稀溜溜細膩的糊狀,給布料掛漿用的漿糊就熬好了。
老太太給布料掛漿還挺有儀式感,把熬好的漿糊盛進幹淨瓷盆裏,取了晾至八成幹的布料,把布料攤在大炕上,先把一頭按進漿糊裏。
邊往盆裏卷布料邊粘滿漿糊,力求每一寸布料都能均勻的掛上漿糊。
卷完布料,還得揉搓摔打,“摔打揉搓這一步最關鍵了,漿掛的好不好,全看摔進布料裏的漿糊勻不勻乎了。
還有,這漿糊的稀稠也很關鍵,稠了容易起疙瘩,幹活費勁,稀了掛不進去漿,要的就是不稠不稀這個火候。”
韓趙氏邊用力摔打布料,邊給孫女傳授經驗。
ps:各位衣食父母,有錢的捧個錢場,免費的禮物多少也不嫌多!
有人的捧個人場,催更、書評、加書架一路搞起來!
發財的小手手全都動起來,點石成金假不了!快、快、快,都動起來了,別繃著了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