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小市場買糧
穿越荒年之情係四道溝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吃完飯,韓昭昭繼續在家編筐,深底果筐她可得多編些,以後她的空間可會變成百果園,盛水果的筐子少了可不夠用。
下午兩點,小娥來喊韓昭昭,她家的棉套都彈好了,得抱回家給小娥家騰地方。
韓昭昭去跟人結了賬,兩床棉套外加四斤多做棉衣的棉花,彈棉花匠一共收了她家三塊兩毛錢。
抱著鬆軟暄騰的棉花,韓昭昭滿意的回了家。送走了幫忙抱棉花的小娥,韓昭昭又去了一趟菜市場。
白菜蘿卜她吃夠了,得去看看有什麽自家沒有的新鮮青菜嗎?
這個菜市場離家不遠,是個規模不大的露天小市場。
已經是下午了,市場上的人並不多。該買的買,該賣的賣,人已經散的差不多了。
“來晚了!”韓昭昭想。
但來都來了,咋滴也不能白跑一趟。萬一也有跟她一樣,這個點兒才出來賣東西的鄉下農民呢。
這個小市場韓昭昭以前沒來過,雖然離她家比較近,地段卻比較偏僻。
據說附近不遠挨著一座鬼屋,她奶怕她人小八字軟,從來沒帶她來過。
她還是前幾天聽小三子跟她說的呢,這個小市場不僅有賣應季瓜果蔬菜的,還有賣街頭小吃,手工製品,土瓷土陶,各種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韓昭昭挎著個籃子在市場這頭走到另一頭,她算是搞明白了,原來這裏說是叫小市場,說明了其實就是個不大的集市。
跟後世的農村大集也沒啥太大的差別。賣東西和買東西的人都是自發聚集在一起,時間一長就形成了這個小市場。
聽說去年的時候,買東西其實隻需要用錢的。後來隨著時間的增長,物資的短缺,一些物品國家實行統購統銷了。
但也並不是全部,現在還不到物資供應最緊張的時候,所以這邊的市場基本上還是公開性質的,政府管理並沒有那麽嚴格,也沒有說農村養殖需要控製數量。
除了糧食國家把控的比較嚴,不允許私下大批量交易,其他的農副產品,老百姓可以去收購站出售,也可以少量的在集市上自由交換交易。
這個小市場賣東西的也沒啥鋪麵,講究點兒的弄張席子往地下一鋪,想賣啥擺啥。這樣式兒的賣家,大多都是常攤兒。
不太講究的往地上鋪個破麻袋片兒,或是啥也不鋪,直接把挑來的筐子籃子往地上一杵,吆喝幾聲就直接開賣。
像這樣式兒的,大多是城郊的農民和附近的居民。
農民賣的都是自家自留地裏種的應季水果青菜,自己家養的雞鴨禽蛋。
倒是糧食很少有人賣,畢竟國家統購統銷了,不允許個人私下大批量賣糧。
居民們賣的東西就雜了,啥手工布鞋,小孩玩具,家用的小椅子小板凳馬紮子,筐子簍子木盆,還有瓷盤瓷碗大瓷缸……隻要是人們生活中能用到的,是應有盡有!
韓昭昭轉了一圈下來,心裏也有數了,看到一個剛放下擔子的老大爺,筐裏裝得是滿滿當當兩筐子嫩綠的芹菜和芫荽。
看到有人呼啦一下圍上去,韓昭昭也跟著擠上前排隊,從老大爺手裏按三分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五斤芹菜,按四分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一斤芫荽。
又趕著人家豆腐攤收攤前,買了兩斤豆腐一斤豆腐皮。
看看也沒啥可買的了,韓昭昭轉頭往回走。剛到一個胡同口,她看到有三個婦女神神秘秘的在那兒交談,好像是在講價還價。
“有好東西?”韓昭昭心裏一動,悄悄地湊過去,跟在人家屁股後麵聽她們在買啥賣啥。
“大妹子,能便宜點嗎?兩毛五一斤也太貴了。糧站才錢?”
“這還貴?糧站要票,我這兒不要票,價格能一樣嗎?
再說這可是我們從自己嘴裏省出來的大米,脫殼可比糧站幹淨,您想買就買,不想買趕緊走。
我今天一共帶來五十斤,您不買我也不愁賣。
大嫂子,您稱幾斤?”
另一個年齡稍大點兒的婦女:“大米我家可吃不起,您這麵粉賣多少錢一斤?
要是價錢合適,我想買點兒麵粉。”
賣貨的婦女:“七五粉兩毛八,八五粉兩毛一,都不要票。
您買哪種,約幾斤?”
買貨的婦女倒是個明白人,糧站標準麵粉一毛八分五一斤,便宜是便宜,可既要糧票還有定額,能跟小市場比嗎?
“八五粉給我稱十斤,大米也給我稱上十斤吧!我家老人胃不好,供應本上那點細糧可不夠吃。”
“得勒,對老人孝順,您局氣!我先給您稱。”
她倆交易談成了,旁邊的那位著急了,看這價兒是真壓不下來了,隻好也隨價兒買了。
“那也給我隨價兒稱五斤大米,五斤八五粉吧!
您啥時候還來,稱頭給高點兒,下次我還照顧您買賣。”
“大妹子,這話可不能說。我可不是倒買倒賣的投機分子,今年我們家也就省出來這一百多斤細糧。
要不是臘月裏娶媳婦,等著換錢買被麵布料當聘禮,可舍不得賣糧食。”
“是,是我說錯話了,現在國家統購統銷,誰家也沒有餘糧。
我是說你們村要是有人要賣口糧,您可以讓他來這裏賣。
都是附近的街坊們常來這個市場,沒那些個壞心思的人多管閑事,這裏很安全。”
“那謝謝您了,我回村會跟大夥說一聲兒的,不過,您也別指望我們農民。
家裏沒急事等著換錢,誰家也舍不得賣糧食,偶爾賣點兒應急,數量也不大,您還真不一定能趕上。”
這話說的倒是大實話,韓昭昭心想。
看胡同裏又進來兩個中年男人,韓昭昭趕緊也上前買了二十斤八五麵粉,二十斤大米。
裝布袋子裏,把兩個布袋子的頭係一塊,在賣糧大嬸的幫助下往肩頭一搭,跟駝著個褡褳似的,就這樣一前一後駝著倆袋子,提溜著菜籃子回家了。
走了二十分鍾才到家,距離遠倒是真不算遠,直線距離也就兩裏地,可曲裏拐彎鑽胡同,顯得就遠了。
晚上有米有麵,韓昭昭決定改善生活。從空間拿出條苗魚煎了煎,找出她奶的農家醬給燉上了。
魚上麵架了篦子,挑揀淘洗了一碗大米,放瓷盆裏給蒸上。
韓昭昭晚飯做了大米、醬魚一鍋出。
等她奶下班一進院,就聞到香味了。
“昭昭,今天你又跟你關爺爺去釣魚了?”
韓昭昭大忽悠立馬上線:“沒,我今天在家彈棉花了,關爺爺自己去的。
這魚是昨天釣的,今兒上午關爺爺送來的。今天關爺爺釣沒釣上來魚,我還沒去問呢。”
仗著她奶和單身老頭講究避嫌的毛病,韓昭昭決定以後有啥鍋都甩給關老爺子,反正他們倆平常也不接觸,撒幾個謊輕易戳不破。
下午兩點,小娥來喊韓昭昭,她家的棉套都彈好了,得抱回家給小娥家騰地方。
韓昭昭去跟人結了賬,兩床棉套外加四斤多做棉衣的棉花,彈棉花匠一共收了她家三塊兩毛錢。
抱著鬆軟暄騰的棉花,韓昭昭滿意的回了家。送走了幫忙抱棉花的小娥,韓昭昭又去了一趟菜市場。
白菜蘿卜她吃夠了,得去看看有什麽自家沒有的新鮮青菜嗎?
這個菜市場離家不遠,是個規模不大的露天小市場。
已經是下午了,市場上的人並不多。該買的買,該賣的賣,人已經散的差不多了。
“來晚了!”韓昭昭想。
但來都來了,咋滴也不能白跑一趟。萬一也有跟她一樣,這個點兒才出來賣東西的鄉下農民呢。
這個小市場韓昭昭以前沒來過,雖然離她家比較近,地段卻比較偏僻。
據說附近不遠挨著一座鬼屋,她奶怕她人小八字軟,從來沒帶她來過。
她還是前幾天聽小三子跟她說的呢,這個小市場不僅有賣應季瓜果蔬菜的,還有賣街頭小吃,手工製品,土瓷土陶,各種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韓昭昭挎著個籃子在市場這頭走到另一頭,她算是搞明白了,原來這裏說是叫小市場,說明了其實就是個不大的集市。
跟後世的農村大集也沒啥太大的差別。賣東西和買東西的人都是自發聚集在一起,時間一長就形成了這個小市場。
聽說去年的時候,買東西其實隻需要用錢的。後來隨著時間的增長,物資的短缺,一些物品國家實行統購統銷了。
但也並不是全部,現在還不到物資供應最緊張的時候,所以這邊的市場基本上還是公開性質的,政府管理並沒有那麽嚴格,也沒有說農村養殖需要控製數量。
除了糧食國家把控的比較嚴,不允許私下大批量交易,其他的農副產品,老百姓可以去收購站出售,也可以少量的在集市上自由交換交易。
這個小市場賣東西的也沒啥鋪麵,講究點兒的弄張席子往地下一鋪,想賣啥擺啥。這樣式兒的賣家,大多都是常攤兒。
不太講究的往地上鋪個破麻袋片兒,或是啥也不鋪,直接把挑來的筐子籃子往地上一杵,吆喝幾聲就直接開賣。
像這樣式兒的,大多是城郊的農民和附近的居民。
農民賣的都是自家自留地裏種的應季水果青菜,自己家養的雞鴨禽蛋。
倒是糧食很少有人賣,畢竟國家統購統銷了,不允許個人私下大批量賣糧。
居民們賣的東西就雜了,啥手工布鞋,小孩玩具,家用的小椅子小板凳馬紮子,筐子簍子木盆,還有瓷盤瓷碗大瓷缸……隻要是人們生活中能用到的,是應有盡有!
韓昭昭轉了一圈下來,心裏也有數了,看到一個剛放下擔子的老大爺,筐裏裝得是滿滿當當兩筐子嫩綠的芹菜和芫荽。
看到有人呼啦一下圍上去,韓昭昭也跟著擠上前排隊,從老大爺手裏按三分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五斤芹菜,按四分錢一斤的價格買了一斤芫荽。
又趕著人家豆腐攤收攤前,買了兩斤豆腐一斤豆腐皮。
看看也沒啥可買的了,韓昭昭轉頭往回走。剛到一個胡同口,她看到有三個婦女神神秘秘的在那兒交談,好像是在講價還價。
“有好東西?”韓昭昭心裏一動,悄悄地湊過去,跟在人家屁股後麵聽她們在買啥賣啥。
“大妹子,能便宜點嗎?兩毛五一斤也太貴了。糧站才錢?”
“這還貴?糧站要票,我這兒不要票,價格能一樣嗎?
再說這可是我們從自己嘴裏省出來的大米,脫殼可比糧站幹淨,您想買就買,不想買趕緊走。
我今天一共帶來五十斤,您不買我也不愁賣。
大嫂子,您稱幾斤?”
另一個年齡稍大點兒的婦女:“大米我家可吃不起,您這麵粉賣多少錢一斤?
要是價錢合適,我想買點兒麵粉。”
賣貨的婦女:“七五粉兩毛八,八五粉兩毛一,都不要票。
您買哪種,約幾斤?”
買貨的婦女倒是個明白人,糧站標準麵粉一毛八分五一斤,便宜是便宜,可既要糧票還有定額,能跟小市場比嗎?
“八五粉給我稱十斤,大米也給我稱上十斤吧!我家老人胃不好,供應本上那點細糧可不夠吃。”
“得勒,對老人孝順,您局氣!我先給您稱。”
她倆交易談成了,旁邊的那位著急了,看這價兒是真壓不下來了,隻好也隨價兒買了。
“那也給我隨價兒稱五斤大米,五斤八五粉吧!
您啥時候還來,稱頭給高點兒,下次我還照顧您買賣。”
“大妹子,這話可不能說。我可不是倒買倒賣的投機分子,今年我們家也就省出來這一百多斤細糧。
要不是臘月裏娶媳婦,等著換錢買被麵布料當聘禮,可舍不得賣糧食。”
“是,是我說錯話了,現在國家統購統銷,誰家也沒有餘糧。
我是說你們村要是有人要賣口糧,您可以讓他來這裏賣。
都是附近的街坊們常來這個市場,沒那些個壞心思的人多管閑事,這裏很安全。”
“那謝謝您了,我回村會跟大夥說一聲兒的,不過,您也別指望我們農民。
家裏沒急事等著換錢,誰家也舍不得賣糧食,偶爾賣點兒應急,數量也不大,您還真不一定能趕上。”
這話說的倒是大實話,韓昭昭心想。
看胡同裏又進來兩個中年男人,韓昭昭趕緊也上前買了二十斤八五麵粉,二十斤大米。
裝布袋子裏,把兩個布袋子的頭係一塊,在賣糧大嬸的幫助下往肩頭一搭,跟駝著個褡褳似的,就這樣一前一後駝著倆袋子,提溜著菜籃子回家了。
走了二十分鍾才到家,距離遠倒是真不算遠,直線距離也就兩裏地,可曲裏拐彎鑽胡同,顯得就遠了。
晚上有米有麵,韓昭昭決定改善生活。從空間拿出條苗魚煎了煎,找出她奶的農家醬給燉上了。
魚上麵架了篦子,挑揀淘洗了一碗大米,放瓷盆裏給蒸上。
韓昭昭晚飯做了大米、醬魚一鍋出。
等她奶下班一進院,就聞到香味了。
“昭昭,今天你又跟你關爺爺去釣魚了?”
韓昭昭大忽悠立馬上線:“沒,我今天在家彈棉花了,關爺爺自己去的。
這魚是昨天釣的,今兒上午關爺爺送來的。今天關爺爺釣沒釣上來魚,我還沒去問呢。”
仗著她奶和單身老頭講究避嫌的毛病,韓昭昭決定以後有啥鍋都甩給關老爺子,反正他們倆平常也不接觸,撒幾個謊輕易戳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