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囤積野菜幹
穿越荒年之情係四道溝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兩個菜,做法簡單,不費油,不費鹽,味道很好呀!
此後的一段時間,正當五月,郊外的各種野菜全都長大了,馬齒莧貼地生長,發現了就是一片一片的野蠻生長。
馬齒莧
肉肉的嫩的能掐出水兒,焯水後涼拌或蒸包子,酸溜溜的很開胃,曬幹後更能保存很長時間。
灰灰菜焯水後用來涼拌或打湯,吃到嘴裏有一種沙沙的口感。
曲曲菜,蒲公英有點兒老了,她們也不嫌棄,采回家洗幹淨曬幹,留著冬天吃,拌上玉米麵蒸窩頭,好吃省糧食。
綠莧菜正是最鮮嫩的時候,葉片肥美,適合涼拌或是煮湯,鮮香味十足,滑溜溜的下麵條也不錯。
曬幹後也很好保存,冬天泡發後可以蒸包子,也可以包餃子,美味有營養,是人們最愛吃的野菜之一。
車前草、刺兒菜( 小薊)、鬼針草、鐵莧菜、土三七、小飛蓬、掃帚菜、苦菜、水芹菜、柳樹芽……
到處都是能吃的野菜!又肥又嫩,漫山遍野,到處鬱鬱蔥蔥。
老百姓終於熬過了初春的青黃不接,迎來了遍地免費野菜的季節!
太多了,真是太多了!
這要擱後世,都屬於山珍呀!價格高的幾種野菜,城市老百姓想嚐鮮都不敢多買。
正當季的時候,偶爾買個一兩次豐富一下餐桌就不錯了。
價格高至一二十塊錢一斤,價格低的也要七八塊一斤。如果上了高檔酒店的菜單,更是能賣到上百塊。
讓普通打工人,吃野菜成了奢侈的事!
可現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無公害野菜,遍地都是。采不完,根本采不完!無論在哪個犄角旮旯一彎腰,很快就能采一大筐。
現在,挎個土籃子都滿足不了她們的需求,韓昭昭和牛小芸幹脆丟掉籃子,換上了大背簍。
采野菜,跟打牛草似的,一筐一筐往家背。背了兩天,她們就換了方法。
關鍵是太重了,嫩野菜裝滿背簍,摁結實,可是很有些重量的。
她們幹脆采完野菜,直接在山上幹淨大石頭上晾曬,曬幹後用麻袋裝起來,往家背野菜幹。
采了五六天,韓、牛倆家都儲存了五麻袋各類野菜幹,韓昭昭還要采,牛小芸受不了啦!
野菜好是好,可誰家也不能拿野菜當飯,吃一年吧?
五麻袋野菜幹,足足有一兩百斤,泡發後,一小把就夠全家吃一頓的。
現在他們手裏寬綽了,再摻合些糧食,能吃到後年去。
“昭昭,不能再采了,太多了,我家都沒地方放了!”五個大麻袋,也很占地方的!
她們家六口人,就兩間半房,人都睡上下鋪,哪有那麽多地方放東西?
韓昭昭戀戀不舍的站起身,看著眼前這片綠莧菜,真鮮,真嫩!想全部采摘回家,怎麽辦?
她囤積症又犯了!
“這麽好的綠莧菜,不采可惜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該老了。
要不這樣,咱倆再采最後一天,采完這片,再把那片馬齒莧采了。
曬幹後都給小三子家,他家沒人上山采野菜,明天星期天,正好野菜也曬幹了,讓他自己帶麻袋來,背回家去。
省的冬天咱們吃著他看著,你家要一把,我家要一把的煩人。”
牛小芸想到小三子的厚臉皮,他是真好意思挨門蹭飯的主。
處的好的幾家,他還會連吃帶拿,從不拿自己當外人兒。
上門要野菜,他真幹的出來!
“好吧!那咱倆再采一天!昭昭,你看看,采野菜采的,我兩隻手上都綠了。
小三子命好,我命苦!我手都薅麻了,還想著他家冬天沒菜吃。這小子,就會撿現成的,以後要不對我好,就是沒良心! ”
韓昭昭同意她這個說法,就現在看,小三子的命是比她們都要好。
說是這樣說,都是開玩笑。她們誰也不會往心裏去,該幫忙的照樣幫忙,誰叫就他們幾家處的好呢!
她們倆又幫著錢家囤積了三麻袋野菜幹。
隨著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麥收時節到了。
學校放了麥收假,學校組織學生們下鄉參加勞動。
牛小民牛小蓮和小三子都要下農村,幫助農民麥收。
牛小芸也去農村了,她姥爺家是郊區農村的,牛家父母把她送去幫忙給收麥的娘家人做飯。
五八年六月,河北省率先提出了“行動軍事化、田間管理工廠化、領導方法群眾路線化”的口號。
有一個縣委班子提出要實現全縣食堂化,並作為推動勞動大協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緊接著,很快建立公共食堂一千七百多個,在食堂吃飯的有二十八萬多人,據統計,接近全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
鄰省河南也開始響應,農村農業社陸續建立各種食堂。
京城有報紙開始報導,上麵大力誇讚這種行為,其他省市的地方報紙也跟風爭相效仿報導。
韓昭昭從關老爺子家的收音機裏聽到這些消息,她知道,曆史上的大鍋飯時代要來了!
晚上老太太下班,韓昭昭就把這事告訴老太太了,“奶,關爺爺說,這股風很快就會刮遍全國。
咱們京城是首都,說不定十天八天的,就也會開辦公共食堂。
奶,這下好了,公共食堂辦起來,大家全不用在家做飯了。
不管有工作沒工作,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全部免費吃,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夠不夠,國家全包!”
老太太若有所思的啃著手裏的雜糧饅頭,心裏有些沒底。
“這事說不上是好是壞,我心裏咋不太踏實呢?
昭昭,這幾天你少往山上跑,沒事多去胡同口那裏玩會兒。也別瞎打聽,多聽聽那些下棋的老頭都說啥。
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外麵是怎麽傳的,回來告訴我一聲,咱家也好早做準備。”
韓昭昭:老太太夠精的,還知道想辦法掌握第一手消息,以做接下來的打算。
“奶,您覺得吃公共食堂不好嗎?”
老太太吃完飯,把碗一推,開始給孫女講裏麵的門道。
“你太姥姥以前在地主家幫廚,她就說過,做飯的門道多著咧!
稀了稠了,多了少了,全看下多少糧食。
飯做稀了,吃的再飽也不撐肚,一泡尿就又餓了,隻能混個水飽。
飯做稠了,尤其是做幹糧,能撐肚坑餓,可費的糧食也多呀!
咱老家有句話,麵條省,包子費,吃油餅賣了地!
你看看,白麵的吃法不一樣,費的糧食就能相差老遠。
還有,別人家都是壯勞力,吃的多劃算,咱家是老幼,吃的少肯定不劃算。
別人家怎麽想我不知道,我反正不願意參加什麽公共食堂。”
韓昭昭連連點頭,她奶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
此後的一段時間,正當五月,郊外的各種野菜全都長大了,馬齒莧貼地生長,發現了就是一片一片的野蠻生長。
馬齒莧
肉肉的嫩的能掐出水兒,焯水後涼拌或蒸包子,酸溜溜的很開胃,曬幹後更能保存很長時間。
灰灰菜焯水後用來涼拌或打湯,吃到嘴裏有一種沙沙的口感。
曲曲菜,蒲公英有點兒老了,她們也不嫌棄,采回家洗幹淨曬幹,留著冬天吃,拌上玉米麵蒸窩頭,好吃省糧食。
綠莧菜正是最鮮嫩的時候,葉片肥美,適合涼拌或是煮湯,鮮香味十足,滑溜溜的下麵條也不錯。
曬幹後也很好保存,冬天泡發後可以蒸包子,也可以包餃子,美味有營養,是人們最愛吃的野菜之一。
車前草、刺兒菜( 小薊)、鬼針草、鐵莧菜、土三七、小飛蓬、掃帚菜、苦菜、水芹菜、柳樹芽……
到處都是能吃的野菜!又肥又嫩,漫山遍野,到處鬱鬱蔥蔥。
老百姓終於熬過了初春的青黃不接,迎來了遍地免費野菜的季節!
太多了,真是太多了!
這要擱後世,都屬於山珍呀!價格高的幾種野菜,城市老百姓想嚐鮮都不敢多買。
正當季的時候,偶爾買個一兩次豐富一下餐桌就不錯了。
價格高至一二十塊錢一斤,價格低的也要七八塊一斤。如果上了高檔酒店的菜單,更是能賣到上百塊。
讓普通打工人,吃野菜成了奢侈的事!
可現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無公害野菜,遍地都是。采不完,根本采不完!無論在哪個犄角旮旯一彎腰,很快就能采一大筐。
現在,挎個土籃子都滿足不了她們的需求,韓昭昭和牛小芸幹脆丟掉籃子,換上了大背簍。
采野菜,跟打牛草似的,一筐一筐往家背。背了兩天,她們就換了方法。
關鍵是太重了,嫩野菜裝滿背簍,摁結實,可是很有些重量的。
她們幹脆采完野菜,直接在山上幹淨大石頭上晾曬,曬幹後用麻袋裝起來,往家背野菜幹。
采了五六天,韓、牛倆家都儲存了五麻袋各類野菜幹,韓昭昭還要采,牛小芸受不了啦!
野菜好是好,可誰家也不能拿野菜當飯,吃一年吧?
五麻袋野菜幹,足足有一兩百斤,泡發後,一小把就夠全家吃一頓的。
現在他們手裏寬綽了,再摻合些糧食,能吃到後年去。
“昭昭,不能再采了,太多了,我家都沒地方放了!”五個大麻袋,也很占地方的!
她們家六口人,就兩間半房,人都睡上下鋪,哪有那麽多地方放東西?
韓昭昭戀戀不舍的站起身,看著眼前這片綠莧菜,真鮮,真嫩!想全部采摘回家,怎麽辦?
她囤積症又犯了!
“這麽好的綠莧菜,不采可惜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該老了。
要不這樣,咱倆再采最後一天,采完這片,再把那片馬齒莧采了。
曬幹後都給小三子家,他家沒人上山采野菜,明天星期天,正好野菜也曬幹了,讓他自己帶麻袋來,背回家去。
省的冬天咱們吃著他看著,你家要一把,我家要一把的煩人。”
牛小芸想到小三子的厚臉皮,他是真好意思挨門蹭飯的主。
處的好的幾家,他還會連吃帶拿,從不拿自己當外人兒。
上門要野菜,他真幹的出來!
“好吧!那咱倆再采一天!昭昭,你看看,采野菜采的,我兩隻手上都綠了。
小三子命好,我命苦!我手都薅麻了,還想著他家冬天沒菜吃。這小子,就會撿現成的,以後要不對我好,就是沒良心! ”
韓昭昭同意她這個說法,就現在看,小三子的命是比她們都要好。
說是這樣說,都是開玩笑。她們誰也不會往心裏去,該幫忙的照樣幫忙,誰叫就他們幾家處的好呢!
她們倆又幫著錢家囤積了三麻袋野菜幹。
隨著天氣一天比一天熱,麥收時節到了。
學校放了麥收假,學校組織學生們下鄉參加勞動。
牛小民牛小蓮和小三子都要下農村,幫助農民麥收。
牛小芸也去農村了,她姥爺家是郊區農村的,牛家父母把她送去幫忙給收麥的娘家人做飯。
五八年六月,河北省率先提出了“行動軍事化、田間管理工廠化、領導方法群眾路線化”的口號。
有一個縣委班子提出要實現全縣食堂化,並作為推動勞動大協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緊接著,很快建立公共食堂一千七百多個,在食堂吃飯的有二十八萬多人,據統計,接近全縣百分之九十的人口。
鄰省河南也開始響應,農村農業社陸續建立各種食堂。
京城有報紙開始報導,上麵大力誇讚這種行為,其他省市的地方報紙也跟風爭相效仿報導。
韓昭昭從關老爺子家的收音機裏聽到這些消息,她知道,曆史上的大鍋飯時代要來了!
晚上老太太下班,韓昭昭就把這事告訴老太太了,“奶,關爺爺說,這股風很快就會刮遍全國。
咱們京城是首都,說不定十天八天的,就也會開辦公共食堂。
奶,這下好了,公共食堂辦起來,大家全不用在家做飯了。
不管有工作沒工作,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全部免費吃,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夠不夠,國家全包!”
老太太若有所思的啃著手裏的雜糧饅頭,心裏有些沒底。
“這事說不上是好是壞,我心裏咋不太踏實呢?
昭昭,這幾天你少往山上跑,沒事多去胡同口那裏玩會兒。也別瞎打聽,多聽聽那些下棋的老頭都說啥。
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外麵是怎麽傳的,回來告訴我一聲,咱家也好早做準備。”
韓昭昭:老太太夠精的,還知道想辦法掌握第一手消息,以做接下來的打算。
“奶,您覺得吃公共食堂不好嗎?”
老太太吃完飯,把碗一推,開始給孫女講裏麵的門道。
“你太姥姥以前在地主家幫廚,她就說過,做飯的門道多著咧!
稀了稠了,多了少了,全看下多少糧食。
飯做稀了,吃的再飽也不撐肚,一泡尿就又餓了,隻能混個水飽。
飯做稠了,尤其是做幹糧,能撐肚坑餓,可費的糧食也多呀!
咱老家有句話,麵條省,包子費,吃油餅賣了地!
你看看,白麵的吃法不一樣,費的糧食就能相差老遠。
還有,別人家都是壯勞力,吃的多劃算,咱家是老幼,吃的少肯定不劃算。
別人家怎麽想我不知道,我反正不願意參加什麽公共食堂。”
韓昭昭連連點頭,她奶才是真正的人間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