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姥爺一家
穿越荒年之情係四道溝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行李被舅媽搬進姥爺住的上房,韓昭昭也跟著姥爺脫棉鞋上炕。
“看,人家穿的襪子真好看,也不知道是啥布料的,一看就暖和。”
“看看人家,外麵穿大衣,裏麵套小襖,穿的多板正!”
“還是大城市好!看到沒,小丫頭不但養的白嫩嫩的,渾身上下一個補丁都沒有,一看就是大戶人家養出來的。”
“人家不光是大城市的,人家還是京城的哩!毛主席住的地方,能不好嗎?”
“啥呀,你沒聽說過嗎?老劉閨女家除了當兵的,就是工人,大人都掙工資,還養不好一小閨女?
大隊長媳婦娘家妹子不是也城裏人,那日子過得也一般般,聽說城裏沒工作的,日子也難過。”
韓昭昭一層層往下扒衣服,堵門口的三姑六婆開始紛紛點評。
韓昭昭聽著門外的議論聲,心裏很不是滋味。她知道這些親戚們是出於好奇和羨慕,但她們的話卻讓她感到有些不舒服。
她招呼舅媽把帶來的麻袋拖到身前,解開繩子,從裏麵掏出來一大包衣服布料。
接著,又伸手掏出來一個牛皮紙包,對舅媽說:“這是我奶讓帶給表哥表姐們的桔子瓣糖,這是給舅媽的老紅糖。
現在京城買這些需要糖票,帶的不多,請您收下。
這一包,是給姥爺和舅舅的衣服布料,布料您看著安排,給舅舅和自己做身出門的衣服。
這些是我奶收拾的舊衣服,您別嫌棄,有些舊,好在沒幾個補丁,您看家裏誰能穿給看著分一下。”
舅媽幹瘦的臉上滿是笑容,“親家嬸子有心了,隔這麽遠還惦記我們。
這幾年,你姥爺的衣服都是你們寄來的,不是布料就是棉花,都是咱們農村難得的好東西。”
舅媽笑著接過東西,轉手散給周圍的孩子們每人一個桔瓣糖,其他村民見沒啥便宜占,不等主人說話便紛紛散去了。
姥爺則滿臉笑容地看著韓昭昭,眼中閃著淚光,他拉著韓昭昭的手說道,“好孩子,你奶奶身體可好?”
“奶奶身體挺好的,就是掛念您。”韓昭昭說道。
“哎,我也想回京城看看你們呐。這些年,村裏變化不大,就是事多些,我老了身體不行,出趟門家裏也不放心。”姥爺感慨道。
其實有些話老爺子沒法對外孫女說,現在出門難啊!
不但需要錢票,最重要的是,還要村裏給開介紹信。
錢他不缺,有些老本,親家母還給寄了不少。但糧票可不是好弄的,擱以前沒成立大食堂,自己家拿口糧去糧所換就行。
可現在,家裏所有的糧食都被收上去了,家家戶戶吃大食堂,沒有特別重大的理由,村裏是不會把糧食退給個人的。
更何況,去年又是“除四害”,又是“大躍進”,接著又“大煉鋼”,村裏人口少,任務重,更不會放人出村的。
老人也是有價值的,青壯都去土高爐煉鋼,收拾柴火、挖野菜、種地,這些活,男性老人總比婦女孩子強些。
姥爺輕輕歎了口氣,“昭昭,你們那大食堂夥食咋樣?能吃飽不?”
韓昭昭這才想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姥爺,京城已經取消公共食堂,允許自己家開夥了。
我出門的時候剛開始幾天,糧食物資還是挺緊張的。不過稀稠能自己家做主,比吃食堂好多了。
對了,村裏大食堂還沒解散嗎?吃的咋樣?”
這句話問出口,她有些後悔,還用問嗎,肯定不好,沒看從進村,入眼的人們全都是幹瘦幹瘦的,連孩子也全一個樣,臉上沒有一點兒肉。
“咳咳,還行!咱大隊的幹部還成,我們生產隊糧食雖然不多,加些地瓜藤穀糠啥的,能湊合著吃個四五成飽,比附近的幾個村強多了。
昭昭,你今年不是上學了嘛,你奶咋放心讓你一個人出遠門?”
這話說的好像嫌孩子來似的,劉老爺子其實怕外孫女留下受罪,孩子是蜜罐裏嬌養著長大的,村裏大食堂的“飯菜”孩子肯定吃不下。
雖然想孩子,能在一起生活兩天看一眼就滿足了,沒必要留孩子陪他們在農村受罪。
“我長大了,想來看看您。鄰居哥哥是列車員,跑東北這趟線,我跟著他來,我奶也放心。
學校經常停課,請了假,不耽誤考試成績就成。
姥爺,我這次來,是我奶的主意。我兩天後回去,您這次能不能跟我一起走?”
老爺子有些意動,“大煉鋼”已經停了,種地還有一個月時間,現在倒是出門的好時機,要不晚上和兒子商量商量?
韓昭昭和姥爺聊了會兒天,舅媽給她倒了一碗紅糖水,小心翼翼的端上炕桌,
“昭昭,餓了吧?家裏也沒法開夥,吃點兒地瓜幹墊墊。現在沒法下地幹活,村裏一天吃兩頓飯,晚上你和我們一起去大食堂吃飯。”
韓昭昭默了,她就說嘛,都中午十二點半了,村裏人還在村口看熱鬧,原來是一天兩頓飯!
看著炕桌上的地瓜幹,可憐兮兮的,隻有一小把,嗬嗬,墊肚子?也就夠她磨牙的!
農村現在已經匱乏到這個程度了嗎?
悄眯眯的打量姥爺家的情況,姥爺身上穿著件對襟棉襖,沒穿罩衫,襖領子雙肘處和前襟各補了幾個顏色相近的補丁。
不是啥好衣服,卻也厚實幹淨。看來舅媽也是個孝順的。
舅媽自己穿的不是太好,洗的褪色發白的藍色粗布棉襖和棉褲,補丁摞補丁,卻板板正正幹幹淨淨,一看就是個會持家的好主婦。
不一會兒,舅舅還牛車回來了,進門和韓昭昭問了問韓奶奶的身體情況,給舅媽使了個眼色,兩人出去了。
韓昭昭邊拉過自己的大背包邊問姥爺:“表哥表姐們呢?”
舅舅兩口子有五個孩子,大兒子十六歲,二兒子十四,老三老四是閨女,分別十一、九歲,老五是老生子,今年應該五歲。
姥爺:“大的在鎮裏上中學,三妮四妮在隔壁村上小學,最小的那個去他姥娘家了。
噢,就是隔壁杏花村。你妗子娘家村是方圓幾十裏最大的村子,有初小和高小。
我們附近六七個村子小,娃娃們都去杏花村入學讀書的。”
“看,人家穿的襪子真好看,也不知道是啥布料的,一看就暖和。”
“看看人家,外麵穿大衣,裏麵套小襖,穿的多板正!”
“還是大城市好!看到沒,小丫頭不但養的白嫩嫩的,渾身上下一個補丁都沒有,一看就是大戶人家養出來的。”
“人家不光是大城市的,人家還是京城的哩!毛主席住的地方,能不好嗎?”
“啥呀,你沒聽說過嗎?老劉閨女家除了當兵的,就是工人,大人都掙工資,還養不好一小閨女?
大隊長媳婦娘家妹子不是也城裏人,那日子過得也一般般,聽說城裏沒工作的,日子也難過。”
韓昭昭一層層往下扒衣服,堵門口的三姑六婆開始紛紛點評。
韓昭昭聽著門外的議論聲,心裏很不是滋味。她知道這些親戚們是出於好奇和羨慕,但她們的話卻讓她感到有些不舒服。
她招呼舅媽把帶來的麻袋拖到身前,解開繩子,從裏麵掏出來一大包衣服布料。
接著,又伸手掏出來一個牛皮紙包,對舅媽說:“這是我奶讓帶給表哥表姐們的桔子瓣糖,這是給舅媽的老紅糖。
現在京城買這些需要糖票,帶的不多,請您收下。
這一包,是給姥爺和舅舅的衣服布料,布料您看著安排,給舅舅和自己做身出門的衣服。
這些是我奶收拾的舊衣服,您別嫌棄,有些舊,好在沒幾個補丁,您看家裏誰能穿給看著分一下。”
舅媽幹瘦的臉上滿是笑容,“親家嬸子有心了,隔這麽遠還惦記我們。
這幾年,你姥爺的衣服都是你們寄來的,不是布料就是棉花,都是咱們農村難得的好東西。”
舅媽笑著接過東西,轉手散給周圍的孩子們每人一個桔瓣糖,其他村民見沒啥便宜占,不等主人說話便紛紛散去了。
姥爺則滿臉笑容地看著韓昭昭,眼中閃著淚光,他拉著韓昭昭的手說道,“好孩子,你奶奶身體可好?”
“奶奶身體挺好的,就是掛念您。”韓昭昭說道。
“哎,我也想回京城看看你們呐。這些年,村裏變化不大,就是事多些,我老了身體不行,出趟門家裏也不放心。”姥爺感慨道。
其實有些話老爺子沒法對外孫女說,現在出門難啊!
不但需要錢票,最重要的是,還要村裏給開介紹信。
錢他不缺,有些老本,親家母還給寄了不少。但糧票可不是好弄的,擱以前沒成立大食堂,自己家拿口糧去糧所換就行。
可現在,家裏所有的糧食都被收上去了,家家戶戶吃大食堂,沒有特別重大的理由,村裏是不會把糧食退給個人的。
更何況,去年又是“除四害”,又是“大躍進”,接著又“大煉鋼”,村裏人口少,任務重,更不會放人出村的。
老人也是有價值的,青壯都去土高爐煉鋼,收拾柴火、挖野菜、種地,這些活,男性老人總比婦女孩子強些。
姥爺輕輕歎了口氣,“昭昭,你們那大食堂夥食咋樣?能吃飽不?”
韓昭昭這才想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姥爺,京城已經取消公共食堂,允許自己家開夥了。
我出門的時候剛開始幾天,糧食物資還是挺緊張的。不過稀稠能自己家做主,比吃食堂好多了。
對了,村裏大食堂還沒解散嗎?吃的咋樣?”
這句話問出口,她有些後悔,還用問嗎,肯定不好,沒看從進村,入眼的人們全都是幹瘦幹瘦的,連孩子也全一個樣,臉上沒有一點兒肉。
“咳咳,還行!咱大隊的幹部還成,我們生產隊糧食雖然不多,加些地瓜藤穀糠啥的,能湊合著吃個四五成飽,比附近的幾個村強多了。
昭昭,你今年不是上學了嘛,你奶咋放心讓你一個人出遠門?”
這話說的好像嫌孩子來似的,劉老爺子其實怕外孫女留下受罪,孩子是蜜罐裏嬌養著長大的,村裏大食堂的“飯菜”孩子肯定吃不下。
雖然想孩子,能在一起生活兩天看一眼就滿足了,沒必要留孩子陪他們在農村受罪。
“我長大了,想來看看您。鄰居哥哥是列車員,跑東北這趟線,我跟著他來,我奶也放心。
學校經常停課,請了假,不耽誤考試成績就成。
姥爺,我這次來,是我奶的主意。我兩天後回去,您這次能不能跟我一起走?”
老爺子有些意動,“大煉鋼”已經停了,種地還有一個月時間,現在倒是出門的好時機,要不晚上和兒子商量商量?
韓昭昭和姥爺聊了會兒天,舅媽給她倒了一碗紅糖水,小心翼翼的端上炕桌,
“昭昭,餓了吧?家裏也沒法開夥,吃點兒地瓜幹墊墊。現在沒法下地幹活,村裏一天吃兩頓飯,晚上你和我們一起去大食堂吃飯。”
韓昭昭默了,她就說嘛,都中午十二點半了,村裏人還在村口看熱鬧,原來是一天兩頓飯!
看著炕桌上的地瓜幹,可憐兮兮的,隻有一小把,嗬嗬,墊肚子?也就夠她磨牙的!
農村現在已經匱乏到這個程度了嗎?
悄眯眯的打量姥爺家的情況,姥爺身上穿著件對襟棉襖,沒穿罩衫,襖領子雙肘處和前襟各補了幾個顏色相近的補丁。
不是啥好衣服,卻也厚實幹淨。看來舅媽也是個孝順的。
舅媽自己穿的不是太好,洗的褪色發白的藍色粗布棉襖和棉褲,補丁摞補丁,卻板板正正幹幹淨淨,一看就是個會持家的好主婦。
不一會兒,舅舅還牛車回來了,進門和韓昭昭問了問韓奶奶的身體情況,給舅媽使了個眼色,兩人出去了。
韓昭昭邊拉過自己的大背包邊問姥爺:“表哥表姐們呢?”
舅舅兩口子有五個孩子,大兒子十六歲,二兒子十四,老三老四是閨女,分別十一、九歲,老五是老生子,今年應該五歲。
姥爺:“大的在鎮裏上中學,三妮四妮在隔壁村上小學,最小的那個去他姥娘家了。
噢,就是隔壁杏花村。你妗子娘家村是方圓幾十裏最大的村子,有初小和高小。
我們附近六七個村子小,娃娃們都去杏花村入學讀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