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夏天,隻要在家,凱藺總是不定時的跑到屋坎下河水裏遊泳。
洞河水量豐富,別看房屋修在陡峭的山坡上,但是房屋門前的洞河極具特色。洞河河壩一點也不狹窄,河對麵是如刀削一樣的陡峭山岩,平時河水占用寬度不到河壩的三分之一,要是發大水,洪水不僅占用整個河道,暴漲的河水還能淹沒到公路邊。
奔騰不息的河水衝擊著河床兩岸的山岩,隨河水翻滾的泥石流中夾雜著滑坡帶來的石塊,在洪水遇到彎道阻隔時,狠狠的朝山腳衝去,發出陣陣轟鳴聲,因為彎道阻擋,河水調轉方向,在彎道處形成一個大大的漩渦,河水也陡然升高不少,河水將隨水帶來的泥沙和石頭衝向岸邊,沉積下來,洪水在漩渦的翻轉下,帶動漩渦下麵的沙石,將沙石卷起,最後隨水流向岸邊,而漩渦所在的地方形成一個深水坑,當地叫烏灘,就像九寨溝稱什麽熊貓海、長海一樣。
洪峰過後,洪水漸漸退去,因泥石流將林中的很多枯枝和殘次樹枝衝下河流,還有塌方倒掉很多樹木,一起隨洪水漂流下來,洪水退去,漂浮物就沉積下來。
第16章.撿柴(2)
凱藺媽是不會放棄這麽好的機會的,家裏正缺柴火,山區河道水漲得快,退的也快,一般降雨停下來經過幾小時,洪峰就會過去,天還沒亮,凱藺媽拿著手電筒,把凱藺從被窩中拉起來,她說:“快起來陪我下河去撿柴,去晚了,就沒有了。”凱藺雖然一千個不願意,看到母親催的急,褲子一穿,汗衫還拿在手裏,臉也不洗,就下河了。來到河壩一看,我的個天,滿河壩被洪水衝來樹枝,還有因為泥石流衝來的大樹散落在河壩沙灘上。整個河壩到處都是。
凱藺和母親急急忙忙把手電筒一關揣在衣服口袋裏,趁著黎明前微弱亮光,將這些衝來的樹枝和樹木收集到一起,不一會兒,收集的柴火堆積成小山一樣。看看附近的柴火全部撿到了,大水衝來的木柴離收集地遠了,凱藺媽又重新找個地方,再把周圍的木柴撿到一起堆積起來。
一會兒天亮了,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凱藺媽說,不錯,不錯,有這些柴,可以用半年了,半年中都不用準備灶火了。
接下來就是把收集的柴火運回家。據說目連橋在一千多年前遭受天火,周圍山頭燒了近一個月,山火才熄滅。
後來大煉鋼鐵、燒黑棒錘,修鐵路支援國家建設又大量采伐木材,致使目連橋植被遭到破壞。
這裏的村民生活能源全部依仗柴火,可是柴火極端緊缺,整個洞河流域都沒有煤炭資源,可見對柴火是多麽的依賴。
自己承包地裏的所有秸稈一根都不能浪費。全部收集起來堆積到柴房裏,儲存起來,用作做飯的燃料。
這就興起一個產業,有些農戶林地裏林木生長旺盛,就把它砍下來,打成捆背到街上去買賣,洄水街不自覺形成了一個柴火市場。
街道居民需要柴火可以到柴火市場上去買,一捆柴也就二三塊錢。
目連橋周圍沒有多少森林,林地都是一些荒漠化的裸岩,放眼出去都長著救兵糧、鹽膚木、七裏香等灌木、草本和帶刺植物。村民需要柴火就到自己承包地荒山中去砍這些植物,根本沒辦法一根一根的砍伐,往往像剃頭一樣把一塊山上的全部植物砍掉。然後將亂線團一樣砍下來的藤蔓灌木稍作整理,用草繩一捆背回家中用作燃料。
剩下來的采伐空地,村民再次處理,可以在裏麵種上雜糧等農作物,這就是開荒地的由來。
這種地往往隻耕種一季,第二年又被雜草灌木侵占。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頻發帶來暴雨洪澇災害。
泥石流,山體垮塌時有發生,洪水帶著泥石流,山體垮塌的植物殘體流向大河,當地村民打撈這些漂浮物用做燃料,這也是物有所用。
其實洪水泛濫,是生態遭到破壞帶來的必然結果。越是破壞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就越多,為了生存多產糧食,不斷地開荒種糧,不斷地造成水土流失,最終老百姓還是挨餓。
洞河水量豐富,別看房屋修在陡峭的山坡上,但是房屋門前的洞河極具特色。洞河河壩一點也不狹窄,河對麵是如刀削一樣的陡峭山岩,平時河水占用寬度不到河壩的三分之一,要是發大水,洪水不僅占用整個河道,暴漲的河水還能淹沒到公路邊。
奔騰不息的河水衝擊著河床兩岸的山岩,隨河水翻滾的泥石流中夾雜著滑坡帶來的石塊,在洪水遇到彎道阻隔時,狠狠的朝山腳衝去,發出陣陣轟鳴聲,因為彎道阻擋,河水調轉方向,在彎道處形成一個大大的漩渦,河水也陡然升高不少,河水將隨水帶來的泥沙和石頭衝向岸邊,沉積下來,洪水在漩渦的翻轉下,帶動漩渦下麵的沙石,將沙石卷起,最後隨水流向岸邊,而漩渦所在的地方形成一個深水坑,當地叫烏灘,就像九寨溝稱什麽熊貓海、長海一樣。
洪峰過後,洪水漸漸退去,因泥石流將林中的很多枯枝和殘次樹枝衝下河流,還有塌方倒掉很多樹木,一起隨洪水漂流下來,洪水退去,漂浮物就沉積下來。
第16章.撿柴(2)
凱藺媽是不會放棄這麽好的機會的,家裏正缺柴火,山區河道水漲得快,退的也快,一般降雨停下來經過幾小時,洪峰就會過去,天還沒亮,凱藺媽拿著手電筒,把凱藺從被窩中拉起來,她說:“快起來陪我下河去撿柴,去晚了,就沒有了。”凱藺雖然一千個不願意,看到母親催的急,褲子一穿,汗衫還拿在手裏,臉也不洗,就下河了。來到河壩一看,我的個天,滿河壩被洪水衝來樹枝,還有因為泥石流衝來的大樹散落在河壩沙灘上。整個河壩到處都是。
凱藺和母親急急忙忙把手電筒一關揣在衣服口袋裏,趁著黎明前微弱亮光,將這些衝來的樹枝和樹木收集到一起,不一會兒,收集的柴火堆積成小山一樣。看看附近的柴火全部撿到了,大水衝來的木柴離收集地遠了,凱藺媽又重新找個地方,再把周圍的木柴撿到一起堆積起來。
一會兒天亮了,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凱藺媽說,不錯,不錯,有這些柴,可以用半年了,半年中都不用準備灶火了。
接下來就是把收集的柴火運回家。據說目連橋在一千多年前遭受天火,周圍山頭燒了近一個月,山火才熄滅。
後來大煉鋼鐵、燒黑棒錘,修鐵路支援國家建設又大量采伐木材,致使目連橋植被遭到破壞。
這裏的村民生活能源全部依仗柴火,可是柴火極端緊缺,整個洞河流域都沒有煤炭資源,可見對柴火是多麽的依賴。
自己承包地裏的所有秸稈一根都不能浪費。全部收集起來堆積到柴房裏,儲存起來,用作做飯的燃料。
這就興起一個產業,有些農戶林地裏林木生長旺盛,就把它砍下來,打成捆背到街上去買賣,洄水街不自覺形成了一個柴火市場。
街道居民需要柴火可以到柴火市場上去買,一捆柴也就二三塊錢。
目連橋周圍沒有多少森林,林地都是一些荒漠化的裸岩,放眼出去都長著救兵糧、鹽膚木、七裏香等灌木、草本和帶刺植物。村民需要柴火就到自己承包地荒山中去砍這些植物,根本沒辦法一根一根的砍伐,往往像剃頭一樣把一塊山上的全部植物砍掉。然後將亂線團一樣砍下來的藤蔓灌木稍作整理,用草繩一捆背回家中用作燃料。
剩下來的采伐空地,村民再次處理,可以在裏麵種上雜糧等農作物,這就是開荒地的由來。
這種地往往隻耕種一季,第二年又被雜草灌木侵占。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頻發帶來暴雨洪澇災害。
泥石流,山體垮塌時有發生,洪水帶著泥石流,山體垮塌的植物殘體流向大河,當地村民打撈這些漂浮物用做燃料,這也是物有所用。
其實洪水泛濫,是生態遭到破壞帶來的必然結果。越是破壞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就越多,為了生存多產糧食,不斷地開荒種糧,不斷地造成水土流失,最終老百姓還是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