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隋文帝“以隋代周”,自應當定都長安,但楊堅決定營建新城,命宇文愷擇選地址,大臣多有反對,認為國家新定、貿然遷都有勞民傷財之虞。


    楊堅給出的理由是長安城由漢代建成以來年代久遠、設施老舊,且曆經多次戰亂、焚毀,每每重建亦是匆匆為之,導致城內盡是殘垣斷壁,且“水皆鹹鹵、不甚宜人”,更有渭水相比於漢朝之時已經向南擴張,臨近城闕,每遇水患便泛濫成災,有可能淹沒舊城。


    更有甚者,因長安城當初乃是漢高祖至漢武帝陸陸續續修建,大多因地製宜、自然構成,所以極不規則,皇宮居然在城市的西南角,不僅在安全問題上堪虞,更不能體現煌煌天威……


    事實上不僅如此。


    既然北周能夠選取長安作為都城,就算再差又能差到哪兒去?


    楊堅之所以堅決遷都,是因為他得國略顯“不正”,不僅篡奪了北周政權,更在登基之後便迫不及待的殺害北周靜帝,逼迫宇文邕的皇後、宇文闡的生母“天大皇後”朱滿月出家為尼……難免心虛,所以想要趕快做出一件大事已彰顯他的能力與功績。


    而最便捷、最快速的莫過於營建一座新的都城。


    他這邊又是殘垣斷壁、又是水源不好、又是安全問題、又是皇家體麵……一個又一個理由拋出來,大臣們著實沒法繼續反對了。


    可即便大家不反對,也有一個巨大的問題繞不過去:新近建國,百廢待興,哪有那麽多錢啊?


    而且作為一國之都,的確很難找到比關中地勢更好的地方。


    最終,朝廷上下不得不妥協於楊堅的意誌,由宇文愷在漢長安城南的龍首原附近營建新城。


    龍首原地勢起伏,數道土崗由北至南排列,宇文愷乃是當世建築大家,以“易經六爻”之寓意將六道土崗囊括其中,營建城闕。


    因龍首原地勢最高,立於其上的玄武門便是整個太極宮的製高點,此之謂“初九”,第二道土崗便謂之“九二”,《易經》的卦辭“見龍在田”,正好用以營建宮室,太極宮幾乎所有宮闕都建立在此道土崗之上。


    “初九”與“九二”兩道土崗之間,自然形成了窪地,宇文愷因地製宜引水入宮,建成東西南北四個海子以及配套的樓閣廊亭,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


    隻不過美則美矣,但因為地勢太窪,每到夏季之時悶熱潮濕,連帶著整個太極宮都如同悶罐,所以李二陛下即位之後每到夏日都要去九成宮避暑。


    可那時候宮裏還有一位太上皇呢,李二陛下整日裏防賊一般防著,豈敢讓他出宮?


    於是迫不得已,隻能於武德八年在龍首原北部高地修建宮室以供太上皇避暑之用,取名為“永安宮”,次年,太上皇李淵搬入永安宮,並更名為“大明宮”。


    然而未等大明宮徹底建成,太上皇入住半年便駕崩,大明宮也因為開銷巨大而暫停建造……


    *****


    李承乾此時便負手站在武德殿的正門口,因宮闕正是建在“九二”的土崗之上,可以居高臨下眺望著遠處衝天而起的火光,麵色很是難看。


    起火之時,禁衛便前來稟報,不久之後李承乾便掌握了此次起火的緣由,心裏很是不滿。


    既不滿宗室攪風攪雨居然敢行刺房遺直,也不滿房俊不與自己通氣便直接打上門去……


    一個兩個的,囂張跋扈,莫過於此。


    尤其是房俊,既然房遺直未死,行事就要留些餘地,自己這個皇帝自會給他一個公道,何必這般咄咄相逼?


    不僅跑去人家破門而入,居然還縱火……


    身後環佩叮當,腳步輕響,一股幽香在鼻端傳來,李承乾側過身,看著夜色之中清冷秀美的容顏,溫聲道:“夜半寒涼,皇後不必陪著我,自去歇息便是。”


    皇後嗔怪的橫了他一眼,微微踮腳,將一件鬥篷披在他身上:“還知道夜裏寒涼啊?此處寒風瑟瑟,也不知多穿一件衣裳抵禦寒風,萬一著涼可如何得了。”


    李承乾既有溫馨、又有無奈:“我又不是三歲孩童,懂得照顧自己,再者人吃五穀雜糧,偶爾染病也是尋常,何必這般小心翼翼?弄得我都不敢生病了,好似犯了大錯一般。”


    皇後抿嘴笑笑,沒有糾纏這個話題,而是問道:“稍後房俊與襄邑郡王來了,陛下打算如何處置?”


    “皇後是擔憂這個?”


    “陛下仁厚,但天下人不可能皆如陛下一般,”皇後攏著身上鬥篷,擔憂道:“陛下與房俊君臣相得、彼此信重,這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好事,所以他們想法設法離間陛下與房俊的君臣關係,此次之事,他們背後如何圖謀,陛下定然心知肚明。”


    李承乾哼了一聲:“我雖不及先帝英明神武、明察秋毫,卻也不是傻子。”


    接著又歎了口氣:“可即便看得明白又能如何呢?所謂的九五之尊、口含天憲,其實很多時候無奈得很,既要麵對各方掣肘,又要絞盡腦汁穩定朝政,就好似風箱裏的老鼠一般兩頭受氣,令人憋屈。”


    皇室是眼下禍亂的根源,天下各處都將皇室視作風向標,等著皇室搞出動靜再決定站隊立場,根本不在乎他這個皇帝的喜怒。然而皇室又是皇權的根基,因為追根究底隻有皇室才與皇帝的利益一致,無論他再是信任房俊,終究君臣有別,利益不一。


    說到底,房俊在意的是這個帝國,是天下的蒼生,但並不一定在乎坐在皇位上的是不是他李承乾。


    皇後想了想,還是提醒道:“最起碼不能在這個時候與房俊起了嫌隙,否則宗室裏那些人愈發趾高氣揚、恣無忌憚。”


    她最怕皇帝與房俊之間產生隔閡,房俊的權勢惹得宗室眼熱、忌憚,勢必要興風作浪打壓房俊,但房俊才是支撐起皇權最穩的那一塊基石,若是沒有了房俊這個堅定的支持者,誰知道宗室會否發動第三次兵變?


    但她也能理解李承乾的態度,在當下,房俊一家獨大使得朝局不能趨於平衡,宗室的鬥爭不會停止,唯有打壓房俊、太高宗室,才能使得雙方處於一個平衡的態勢。


    平衡,才是權力鬥爭的終點。


    李承乾點點頭,看著天邊逐漸透白的晨曦,緩緩道:“皇後放心便是,無論我如何決斷,最信任的始終是房俊。反之,無論房俊表現出對我如何不滿,他都會是我最堅定的支持者。”


    皇後眨眨眼,有些不懂。


    這是在暗示什麽嗎?


    ……


    天色微曦,宮門開啟。


    偏殿之內,李承乾脫去鬥篷坐在上首,拿著茶盞喝了口茶水,笑嗬嗬的看著麵前幾人,溫言道:“折騰了一夜都餓了吧?不如朕先讓人準備早膳,吃過之後再議事吧。”


    房俊麵色如常,不過未等開口,一旁橫眉立目的李神符已經怒聲道:“不必!陛下體恤,老臣感激涕零,隻不過今日之事若不能解決,老臣睡不安寢、食不甘味,這口氣下不去!”


    房俊正色道:“你這口氣是否下去沒人在意,但千萬不能在此地咽下去,否則玷汙了陛下的地方,罪大惡極。”


    一旁肅立的李君羨趕緊低下頭,以免被人看到抽搐的嘴角,忍笑忍得很是辛苦。


    李承乾又是好笑又是無奈,深深看了房俊一眼,心想當初那個與一眾禦史言官唇槍舌劍絲毫不落下風的“棒槌”又回來了,不知李神符將要如何應對?


    以房俊的德性,他還真怕給李神符氣個好歹,萬一在這武德殿裏氣死了,他這個皇帝怕是還得擔一些責任……


    “那就先解決問題。”


    李承乾看著李神符,問道:“事情的前後緣由,朕已經有所了解,房遺直在倭國遇刺,是否郡王你在背後指使?”


    李神符矢口否認:“老臣二十餘年不曾出府,更不曾參與朝政,如今靜極思動偶爾出來走走,看一看這大唐江山在陛下治下何等繁華錦繡,豈能指使遠在倭國之人刺殺房遺直?斷無此事。”


    李承乾又看向房俊:“你怎麽說?”


    房俊淡然道:“當時在倭國主持此事的李少康依然被押解回京,據他招認,是李神符指使。”


    “放屁!”李神符須發箕張、怒不可遏:“老夫府中的獵狗昨日死了,現在也能找出十幾二十個人證來證明是你房俊所為,難不成真就是你房俊幹的?”


    房俊不理他,看著李承乾道:“陛下您看,這老東西是萬萬不會認賬的,所以微臣幹脆直接去他府上,若非李君羨先到一步,這會兒微臣已經讓他簽字畫押承認罪責了。”


    李承乾無奈道:“捉賊捉贓,捉奸捉雙,總不能單憑李少康一人之供詞便給襄邑郡王定罪吧?”


    如果李神符是什麽阿貓阿狗也就罷了,隨便房俊去折騰,大不了事後禦史台彈劾一通,也動不了房俊分毫。可李神符畢竟身份不同,輩分高、資曆深,除非在刺殺現場將其心腹就地擒拿,否則是不可能逼迫其認罪的。


    況且就算認罪又如何?


    畢竟房遺直又沒死……


    很多事情其實看的並不是對錯,而是後果,如果後果嚴重,為了平息輿論,沒錯也是錯的,反之如果沒有什麽嚴重後果,錯的也是沒錯。


    律法白紙黑字,看似劃出了一條線,清楚的表明了什麽事可以幹、什麽事不能幹,實則字裏行間有著很大的商榷餘地,絕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靈活得很……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唐錦繡房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公子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公子許並收藏天唐錦繡房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