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一日。


    內閣奉旨發上諭,左都禦史王景因疾致仕,右都禦史金獻民改任左都禦史掌院事,張璁以清田功升侍讀,起複何孟春為吏部右侍郎。


    接著,內閣又發上諭設考成法。


    內閣考成六科,六科考成六部。


    都察院由掌院都禦史考成,再由皇帝親自考成都禦史。


    這是朱厚熜同內閣商議後為便於朝廷接下來改善朝廷財政狀況而推行的改革吏治措施。


    因新的財政製度還是需要全國兩萬多名文官來執行,所以,吏治改革與整頓,自然還是作為首先要做的事。


    而這項考成法,無疑加大了內閣權力,讓內閣可以通過六科間接控製六部,如此便於內閣作為改革中樞,主導改革。


    楊廷和羨慕不已,而不禁感慨說:“他梁順德有福啊!隻希望他能夠在將來還清債務後,能以此機會盡複孝廟善政!能借此機會帶領朝臣早定大禮。”


    梁儲還真的在這之後,就將禮部尚書毛澄請來了內閣說:“大禮還是宜請廷議。”


    毛澄頷首:“廷議自然比部議妥帖。”


    於是,毛澄便再上題本,請旨廷議大禮。


    朱厚熜也知道,這件備受朝野內外關注的大事也的確要盡快確定下來。


    不然,也不好做接下來的事。


    何況,他也需要通過這件事來甄別朝中官員,哪些是頑固的護禮守舊派,哪些是可以爭取的。


    所以,朱厚熜也就批準了梁儲所奏,確定在七月初五集內閣大臣與各部院堂官還有科道言官、翰林官議大禮。


    而到七月初五這一天。


    參與廷議的大臣們皆早早地就來了文華殿前廳。


    因是議禮,禮部尚書毛澄便先開口言道:


    “考漢成帝立定陶王為皇太子,立楚孝王孫景為定陶王,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今陛下入繼大統,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第二子崇仁王厚炫主興國。”


    “又考宋英宗以濮安懿王之子入繼仁宗,司馬光謂‘濮王宜尊以高官大爵,稱皇伯而不名’……程頤之言曰‘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亂也。然所生之義,至尊至大,宜別立殊稱,曰‘皇伯叔父某國大王’,則正統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極矣。”


    “今興獻王於孝宗為弟,於陛下為本生父,於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凡告興獻王及上箋於妃,俱自稱‘侄皇帝某’,則正統私親,恩禮兼盡,可以為萬世法!”


    朱厚熜這時也來到了文華殿後廳,坐在了禦座上,持著木錘,聽到了毛澄的這一番言論。


    對此。


    朱厚熜哂然一笑。


    但他沒有急著表態,因為他知道需要看看別的大臣是什麽反應。


    “甚善!”


    “《春秋》曰:‘為人後者為之子’本朝之製,皇帝於宗藩尊姓,止稱伯父,叔父,自稱皇帝而不名。今稱興獻王為‘皇叔父大王’,又自稱名,尊崇之典已至。”


    “不可謂不為正論!”


    翰林學士豐熙這時也出列開了口。


    朱厚熜依舊沉默不言。


    “正當如此。”


    這時,外麵修撰楊慎也跟著說:“陛下養以天下,所樂其心,不違其誌,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語哉!此孔子所謂‘事之以禮’者。其他推尊之說,稱親之議,當為非禮。今宜稱正禮者,獨改稱興獻王‘叔父’者,明大統之尊無二爺。然加‘皇’字於‘叔父’之上,則極尊於陛下伯叔諸父,可謂兩全。”


    “家父亦持此論!”


    楊慎說到這裏就逡巡了一遍朝臣。


    不少大臣皆頷首。


    一時,有欲開口反駁者,也在這時不敢再言。


    張璁這時倒主動站了出來。


    “何為正,何為異,以我看,爾等所持才為異論!”


    接著。


    張璁說了一句。


    楊慎頓時沉下臉來。


    毛澄等護禮派也不禁陡然變色。


    隻江汝璧此時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父母之倫怎能如此輕易更改?”


    隨後,張璁就問了這麽一句。


    “我說過,陛下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誌,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語,父母之倫,相比於天下大統之倫,怎可相比?”


    楊慎沉聲言道。


    張璁則嗬嗬一笑道:“我有三問,還請諸位論之。”


    說後。


    張璁對眾人拱手作揖。


    朱厚熜這裏也認真於後麵聽起張璁三問來。


    “陛下嗣登大寶,即議追尊聖考以正其號,奉迎聖母以致其養,誠大孝也!”


    “《禮記》曰:‘禮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故我等不可不顧人情,使陛下不能盡孝至美。”


    “否則!”


    “將來,天下人與後人若因此認為陛下孝心不夠,竟一繼位便不認父母,使君王聖德之損,便是我等之罪!”


    “我等做臣子的真能擔得起這個罪,真敢讓君父落得個不孝之名嗎?!”


    “此乃第一問。”


    張璁問到這裏,不少文官倒是忍不住點頭,紛紛說確實如此,天下莫不以孝為最重,臣子也當以忠孝為重,不能讓天子有不孝之名。


    “第二問!”


    “《禮記》有雲:‘長子不得為人後’,而遺詔曰‘興獻王長子嗣皇帝位’未嚐著為人後之義。則陛下之興,實際上是承祖宗之統,與漢哀帝、宋英宗先預立而嗣養於宮中,先認皇帝為父不同。”


    “所以,我等憑什麽將陛下與漢哀帝、宋英宗視為相同,又憑什麽先不認遺詔之言,也不認禮記之聖人本義,而去從司馬光、程頤之宋儒言?”


    張璁說到這裏,楊慎沉下臉來,但也不得不主動退後一步,而捏緊著拳頭,咧了幾下嘴。


    朱厚熜聽到這裏也暗笑了一下。


    他就知道張璁會出來,把這些隻講程朱理學視為正論的護禮守舊派駁的體無完膚。


    這也讓朱厚熜更加確認,這議禮背後就是守舊派與改革派在思想主張上的爭論,一方依舊推崇程朱理學,一方則開始講人情人文要求回歸原有的儒學本義。


    而張璁這裏則撣了一下衣袖,又說:“還有第三問!”


    “陛下若真要以皇叔母稱聖母,而聖母不日就要到京,而以國朝製度,叔母見帝隻有君臣之禮,無臣母之義,那是不是聖母到時候見了陛下,還得跪見陛下?”


    “我等真要逼著陛下生母跪著見陛下,跪著見太後嗎?!”


    “張璁!”


    “你這是邪論!”


    這時,給事中張翀站出來,指著張璁,厲聲喝了一句。


    張璁嗬嗬冷笑說:“我這是不是邪論,諸公可以探討。”


    說著。


    張璁就從袖中拿出一文策來,說:“正好,我早已先草擬好辯禮之論,而將方才之論,詳細寫進了本裏,諸公可以看看,若有異議,還請直言。”


    “太傅曾有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


    “方才,楊修撰已明言,太傅亦持陛下認孝廟為皇考乃正論。”


    翰林編修王正元這時沉著臉說了起來。


    楊慎不由得瞅向王正元,然後又看了毛澄一眼。


    毛澄自己也是一臉大驚。


    而王正元這裏則橫眉怒眼地看著眾官員:“爾等真要看此異論,欲作奸邪乎?!”


    許多朝臣不禁有些猶疑。


    朱厚熜聽後麵色一沉,心想這就是楊廷和的威懾力了,也可謂是多數人的專製了。


    這些護禮派,見講道理上立不住腳,便仗著自己人多勢眾,而對異論者揚言要進行肉體消滅,明顯就是雙標之舉。


    一邊讓天子兼聽天下之言,容他人之逆耳之言,一邊自己卻不容異論。


    不是雙標是什麽?


    不過,朱厚熜對此也不感到奇怪和驚訝,隻繼續聽著。


    他相信不是所有大臣都會被嚇到。


    “有何看不得!”


    “正論乃天子定,非太傅定!”


    “何況,言不同意見者,豈能當斬?!陛下尚未禁天下言路,爾等倒先要斷天下言路了。”


    “太傅若真欲作目無君上的權臣,我必第一個先上本參他!”


    果然。


    沒多久,就有大臣毅然出列,言說起來。


    朱厚熜這裏則淡淡一笑:“還是有至陽至剛之人的,沒有被這些人的氣焰嚇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嘉靖承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渡清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渡清江並收藏嘉靖承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