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萼大為驚喜。
這些日子。
他因為不聽百官暗中勸告,對整飭僧尼風紀的事,執法過嚴,讓許多官員因而對他側目而視。
更有冷嘲熱諷者。
或者表麵客氣,不願主動親近,見到後能避就避。
但現在。
難得王陽明和張孚敬,這兩最近官運亨通的高官,對他主動親近。
桂萼自然非常高興。
何況。
他對王陽明和張孚敬做的一些事也非常欣賞。
“鄙人景仰公等已久,沒想到在這裏相遇。”
桂萼行了一禮。
王陽明微微一笑:“我等觀著京師風貌大變時,就已經有意認識閣下!”
“想來,閣下能讓京師有如此大變,是下了很大勇氣的,令人敬佩。”
“不敢當公如此欣賞。”
“隻望商民百姓們,罵鄙人不要太狠就行。”
桂萼有些羞慚地笑著說道。
“看得出來。”
“商民百姓,還有和尚,都很怕你的。”
張孚敬笑著說道。
桂萼笑而不語。
“天色越發的晚了,也越發的冷,找個地方,一起吃些熱酒如何?”
“反正大家都是外鄉人,宦居於此,如今有緣相遇,不如聚聚。”
王陽明這時提議道。
張孚敬高興地說:“正有此意!”
桂萼笑著說:“那就恭敬不如從命。”
於是。
三人便有說有笑地往一酒樓走去。
這時。
天已漸漸的下起雪來。
戴著烏紗帽、穿著官服的三個人,漸漸地也隱在了漫天的銀色大簾裏。
不一會兒。
三人就到了一家酒樓的雅間裏坐了下來。
還都很默契的沒叫什麽娛樂項目。
主要是三人都是心懷社稷蒼生的官員,又都是改製派,而不是日子黨,也有各自的政治革新主張想要分享交流,需要尋找各自的同道中人。
所以,三人也就需要一個沒有其他人參與的環境,來一邊喝熱酒暖身一邊說話。
王陽明坐了上位,背對著窗,而在坐下後,還不由得咳嗽了幾下。
張孚敬則直接一屁股坐了王陽明左邊的位置,把手往桌上一擱,看了一眼窗外窸窸窣窣的大雪。
桂萼倒是沒有立即坐下,而是拿出絹帕擦拭了一下椅子和桌麵。
張孚敬見此微微一笑:“桂禦史倒是喜幹淨。”
“家母之教,實在不能改,讓公笑話了。”
桂萼笑著說道。
王陽明道:“說這些做什麽,隻說說眼下,陛下要重塑錢法的事,二位怎麽看?”
桂萼看向了張孚敬。
張孚敬這裏則已經給自己倒著酒,說:“自然是難得的善政!難得的地方在於這是要朝廷拿出金銀之財做堆垛本錢,願意放財於民,給民流通才行的。”
“可見當今陛下是真愛民如子!”
張孚敬說完後就起身雙手捧酒杯說:“當先敬當今陛下一杯!”
張孚敬隨後就將手中熱酒一飲而盡。
王陽明和桂萼微微頷首,也起身往隔著重重雪幕的紫禁城方向一敬,隨後也跟著一飲而盡。
“自本朝寶鈔大壞後,國朝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錢幣。”
“有的地方不得不私鑄銅錢,但按禁用銅錢的祖製,這是在犯國法。”
“但朝廷又不能真的去管。”
“畢竟商民日常皆賴此交易,官府也賴此收稅。”
“而有的地方因為缺銅,又不信任寶鈔,則幹脆回到了以物易貨之時,這讓商路因此大衰,官府商稅也越發不好征收。”
“有的山區,也因為可以交換的物資匱乏,然後又沒有可以流通的錢,而導致沒有商人願意運食鹽進來販賣,故當地百姓不得不因缺鹽造反,為的隻是搶掠食鹽。”
“這都是我在贛南任巡撫時親眼所見。”
王陽明在地方任官多年,的確也深知貨幣不通的壞處。
在地方做過知縣的桂萼聽後也深有感觸:
“國朝已曆百五十餘年,生齒日繁,許多百姓已無地可耕,隻能賣力氣。”
“可賣力氣總要換成錢才好根據需要去買糧買鹽買肉買藥。”
“但眼下四海之內皆缺錢,以至於商人也隻能有什麽貨才能雇傭需要什麽貨的勞力。”
張孚敬頷首:“所以,我才說陛下難得,乃真正銳意圖強的聖天子!”
“這話自然毋庸置疑。”
“但其實先帝也未嚐吝嗇於民。”
“隻是,如之前的兩淮賑災款一樣,即便陛下舍得把幾百萬兩銀子發給小民,但也到不了百姓手裏多少,反而助長了地方豪強克削小民的能力。”
“我在南贛巡撫任上,先帝也給了不少軍餉。”
“但說句實話,這些軍餉,有一大半都漂沒了。”
“你們也可以說是我克扣軍餉。”
“但其實,給上官孝敬還在其次,畢竟上麵也不全是貪官,其實大部分都拿來補各衙門的虧空了。”
王陽明這時說了起來。
沒有地方官經驗的張孚敬頗為好奇地看向了王陽明:
“補虧空?”
王陽明頷首:“不補不行啊!”
“各衙門留存的稅糧虧空的嚴重,導致很多宗室的俸祿都欠著。”
“這也是寧王為什麽造反後,他下麵很多宗室子弟願意跟隨的原因。”
“再有,很多胥吏衙役的俸祿也是欠著的,還有許多生員的食廩也是欠著的。”
“你們想。”
“朝廷平叛的軍餉到了後,我要是不補足這些虧空,不給宗室發足祿米,不給胥吏發足好處,不給生員發足廩食,會是什麽後果?”
“後果就是,一場普通的流賊叛亂就會變成有宗室、有生員、有胥吏參與的造反!”
“如此,還怎麽平叛,還怎麽打仗?”
“隻會變成,我這巡撫的軍令還沒出衙門,就被流賊們知道了,我的軍隊在已經到流賊巢穴的時候,結果糧草卻遲遲未到。”
“所以不克扣軍餉來補虧空都不行!”
“但按祖訓,我該被剝皮的。”
王陽明這麽說後就不由得又捂嘴咳嗽起來,且笑道:“見諒,因貶謫貴州多年,又在南邊剿匪多年,所以身子大不如以前。”
“無妨!”
“公還是喝茶吧。”
桂萼說著就讓人進來給王陽明換了茶。
張孚敬這裏則一直沉默著。
露出一臉認真思考的樣子。
地方複雜的情況,超出他的意料。
他也沒想到有些時候掌權主官克扣軍餉竟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好的平叛,更好的保境安民,所以隻能選擇苦一苦兵民。
隻是這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這是他要思考的地方。
“問題就出在錢法弊端太多!”
“沒有大量的錢流通,就隻能一直以實物為稅。”
“於是,管稅與運稅的就更加方便私吞。”
“就以糧食為例。”
“管糧和運糧的可隨意以捏造稅糧黴變、鼠咬蟲蛀為由,把稅糧私賣,換為白銀吞沒,進而造成虧空。”
“除此之外。”
“因沒有流通的官定錢幣,真要用錢交易,也隻能以天然就適合做錢幣的金銀銅和布匹為錢,尤其是白銀。”
“可這些,大都控製在大戶手裏,他們也就更加樂於見到天下缺錢嚴重,如此他們手裏的白銀自然也就更值錢,就能從百姓手裏換取大量糧食。”
“這樣他們交的稅也相對少了許多,乃至走私的成本也降低了許多。”
“所以,天下大戶們是不樂意改製,解決錢荒問題的。”
“但天下大弊不革,就算新天子是愛民仁君,哪怕下一任天子也是愛民仁君,也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補貼的軍餉和賑災的款被吞沒的越來越嚴重,進而眼睜睜看著國庫越來越空虛,同時,軍民還越來越困窘,然後就眼睜睜看著國勢一天天衰頹。”
桂萼這時說了起來。
他任過地方官,是清楚胥吏和大戶是怎麽盤剝生民,怎麽侵吞稅糧的,也就能有此感悟。
桂萼這麽說後,王陽明頷首笑道:“這就是陛下為何要先重塑錢法的原因了。”
“也難怪陛下為何隻先在順天府這樣做。”
“按照子實所言,重塑錢法,最不願意支持的就是大戶,而也就隻有先在順天府重塑錢法,朝廷才有足夠實力去應對大戶們的反擊,畢竟順天府是天子腳下。”
張孚敬這時言道。
王陽明則跟著點頭:“這就是陛下謹慎的地方了。”
而接著。
王陽明又道:“重塑錢法,最緊要的還是要看,朝廷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米棉鹽等物資來平抑物價。”
“因為一旦新錢麵市,大戶們必然炒高這些衣食必須之物的價格,進而達到吸納走大量新錢的目的。”
“當不是問題。”
“雖然,兩淮抄得的糧食賑了災,京師十五倉的倉儲要供養滿朝文武和宮裏開銷,但眼下還有抄沒孔家所得的大量糧食進京,兩淮的私鹽如今也抄沒了不少,運進京應對此事也不是問題,何況,還有漕糧。”
張孚敬言道。
王陽明則微微一笑:“倒也是,陛下是早有準備的。”
三人在聊天時。
由張孚敬負責運送到京師的最後一批流民也被禦史江汝璧帶到了京畿道夏言這裏。
“這是最後一批了。”
“除了孩子外,基本就是未婚或喪偶女眷。”
江汝璧讓夏言簽了單,就道。
夏言點了點頭,在接下來,就暫時將這些災民安置在了預先搭設的新窩棚裏。
次日。
除夕這一天。
夏言還將這些人編了號,然後就把京畿道未婚的男丁招來,讓他們拈號抓鬮。
“緣分天定,誰抓到誰就領誰回去做夫妻,種田過日子,到時候同編為一戶。”
夏言手底下的官員還對這些男丁吩咐起來。
韋長貴也在這些男丁中間,排著隊,且也跟著其他男丁一起既羞澀又好奇地抓了鬮,且還朝站在一起的女人堆裏瞅了一眼。
這些女子都麵黃肌瘦,頭發枯黃,倒也看不出誰美誰醜,甚至不仔細看,年齡都看不出差別來。
呂小丫就在這些人堆裏。
她不知道,她被官軍運送到這裏來,是要跟這裏的人做夫妻。
十四歲的她對做夫妻是什麽意思,還是有些明白的。
但已經家人皆沒的她,對此已經無所謂。
對她而言,隻要不再死在亂匪手裏,不再餓死,就是萬幸了。
當然。
呂小丫不知道的是,這的確是她的萬幸。
因為按照她這種情況,大多數即便不死,也會成為大戶奴婢或者淪落風塵,成為他人的玩物。
這時。
比呂小丫年歲大點、閱曆見識更多點的女子都已經因此開心不已地笑了起來。
因為她們本以為她們被押進京,就隻會被發賣為奴的。
呂小丫沒多久就注意到有人朝自己走了過來。
她抬起了頭。
然後,她就看見韋長貴朝她走了來。
這讓她一下子就不由得臉紅了。
韋長貴隻是一臉憐憫地說:“我拈著了你的號,跟我回家吧。”
呂小丫不知所措。
一來自兩淮的運民官軍推了她一把:“去吧!磨蹭什麽?這小夥子長得挺英氣,以後跟他,是你的福氣!”
這話讓呂小丫更加害羞,臉若火在燒一般。
“我有一個妹妹,她叫秀蓮。”
“我叫韋長貴,是羽林衛的軍戶,在巡檢隊任伍長,我們隊長是張斌,我們常叫他張大哥,他殺過韃子,能拉三石的弓,他跟我住一個院。”
韋長貴有的沒的說著。
沒一會兒。
他就帶著呂小丫到了自己家。
“哥!”
秀蓮正在家裏貼對聯,一聽見韋長貴的聲音,就立即跑出了院子,結果在看見韋長貴身後跟了一個女子以後,就立即收住了笑容,手裏的一碗漿糊摔在了地上,整個人的腦袋裏也一下子仿佛塞滿了漿糊。
“她是你嫂子!”
韋長貴笑著說了一句,就撿起了地上的一碗漿糊。
秀蓮明白過來後,就拉著呂小丫進了院子,隨後進了屋,接著又讓她坐炕上。
呂小丫坐了上去,兩手在有補丁的膝蓋處摩挲著。
不時就瞅瞅這裏,瞅瞅那裏。
隨後,她就又主動把沒有整理的床被整理起來,然後還因見到一凳子上的男褲有洞,就摸出了自己之前撿來的碎布,用秀蓮平時練習用的針線,穿起了線,然後就將這男褲鋪在自己打有補丁的膝蓋上,補起這男褲來。
“你叫什麽?”
“你是哪裏人?”
“你怎麽來這裏的,也是跟皇上來的嗎?”
呂小丫或許是聽不懂外鄉話,或許是補得太專注,似乎真的把自己當成了自己家,也就沒有說話。
秀蓮見此直接從炕上跳到炕下,然後竄了出去:
“哥,這嫂子她是個啞巴,她不說話,隻知道幹活!”
“隻知道幹活好啊!”
張斌的話,這時從院外傳了來。
他已經借了興明銀行的貸款,在京畿道蓋了新房。
韋長貴租住的就是張斌的房子,也就既是他的鄰居,也是他的租客。
而且。
張斌還早就在貸款建好房後娶了妻,如今他的妻子已經懷孕。
因此,開始對做父親充滿無限憧憬的他總是喜歡逗弄秀蓮,覺得以後他的孩子如果是女孩,應該跟秀蓮一樣可愛。
韋長貴這裏隻是笑笑,而繼續劈起柴來。
但同時,他也還是不由得往屋內看了看,在看見呂小丫那認真縫補的樣子時,他突然覺得心裏特別踏實,並不由得再次笑了笑,眸色也溫柔了許多,與昔日殺翰林官時的眼神大不相同。
“長貴,晚上,你們在我家來,一起吃年夜飯,熱鬧熱鬧,叫上你那新婆娘。”
張斌進了院子,手裏提著一塊肉,一捆煙花。
韋長貴沒有拒絕。
他知道張斌的脾氣,拒絕不得,且今天日子特殊,他也想更加熱鬧一番。
秀蓮則好奇地看向了張斌手裏的煙花。
因是除夕。
京畿道各親軍衛,家家都大紅燈籠高高掛,貼著對聯,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綻放出一片紅翳。
“此皆陛下之德啊!”
特地於這一天來京畿道巡視的夏言很有成就感地看著這一幕幕安樂祥和的除夕日,而不由得對同他一起來的樊繼祖感歎起來。
樊繼祖道:“當奏於陛下知道,他帶進京的二十餘萬流民,如今生活的有多安寧。”
夏言頷首。
“放煙花嘍!”
當夏言等回去後,天就黑了下來,且待到子時,張斌就先在院中放起了煙花。
秀蓮看著煙花笑得合不攏嘴。
而呂小丫也不禁莞爾,且偷偷瞥了韋長貴一眼。
她是真沒想到,她還能飽著肚子,過個快快樂樂的年,有個安詳的家。
“哥,你看,這煙花把天都照亮了!”
在煙花綻放的一刹那,秀蓮開心地跳了起來。
此時。
紫禁城,後山上。
永淳公主也開心地看著滿城的煙花,跳著腳,對配著她來到這裏的朱厚熜說:
“皇兄,你看,全城的煙花都綻放了。”
“是啊!”
朱厚熜笑了笑,然後若有所思地說:“嘉靖元年真的來了!願新的一年,天下不再有饑饉!”
這些日子。
他因為不聽百官暗中勸告,對整飭僧尼風紀的事,執法過嚴,讓許多官員因而對他側目而視。
更有冷嘲熱諷者。
或者表麵客氣,不願主動親近,見到後能避就避。
但現在。
難得王陽明和張孚敬,這兩最近官運亨通的高官,對他主動親近。
桂萼自然非常高興。
何況。
他對王陽明和張孚敬做的一些事也非常欣賞。
“鄙人景仰公等已久,沒想到在這裏相遇。”
桂萼行了一禮。
王陽明微微一笑:“我等觀著京師風貌大變時,就已經有意認識閣下!”
“想來,閣下能讓京師有如此大變,是下了很大勇氣的,令人敬佩。”
“不敢當公如此欣賞。”
“隻望商民百姓們,罵鄙人不要太狠就行。”
桂萼有些羞慚地笑著說道。
“看得出來。”
“商民百姓,還有和尚,都很怕你的。”
張孚敬笑著說道。
桂萼笑而不語。
“天色越發的晚了,也越發的冷,找個地方,一起吃些熱酒如何?”
“反正大家都是外鄉人,宦居於此,如今有緣相遇,不如聚聚。”
王陽明這時提議道。
張孚敬高興地說:“正有此意!”
桂萼笑著說:“那就恭敬不如從命。”
於是。
三人便有說有笑地往一酒樓走去。
這時。
天已漸漸的下起雪來。
戴著烏紗帽、穿著官服的三個人,漸漸地也隱在了漫天的銀色大簾裏。
不一會兒。
三人就到了一家酒樓的雅間裏坐了下來。
還都很默契的沒叫什麽娛樂項目。
主要是三人都是心懷社稷蒼生的官員,又都是改製派,而不是日子黨,也有各自的政治革新主張想要分享交流,需要尋找各自的同道中人。
所以,三人也就需要一個沒有其他人參與的環境,來一邊喝熱酒暖身一邊說話。
王陽明坐了上位,背對著窗,而在坐下後,還不由得咳嗽了幾下。
張孚敬則直接一屁股坐了王陽明左邊的位置,把手往桌上一擱,看了一眼窗外窸窸窣窣的大雪。
桂萼倒是沒有立即坐下,而是拿出絹帕擦拭了一下椅子和桌麵。
張孚敬見此微微一笑:“桂禦史倒是喜幹淨。”
“家母之教,實在不能改,讓公笑話了。”
桂萼笑著說道。
王陽明道:“說這些做什麽,隻說說眼下,陛下要重塑錢法的事,二位怎麽看?”
桂萼看向了張孚敬。
張孚敬這裏則已經給自己倒著酒,說:“自然是難得的善政!難得的地方在於這是要朝廷拿出金銀之財做堆垛本錢,願意放財於民,給民流通才行的。”
“可見當今陛下是真愛民如子!”
張孚敬說完後就起身雙手捧酒杯說:“當先敬當今陛下一杯!”
張孚敬隨後就將手中熱酒一飲而盡。
王陽明和桂萼微微頷首,也起身往隔著重重雪幕的紫禁城方向一敬,隨後也跟著一飲而盡。
“自本朝寶鈔大壞後,國朝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錢幣。”
“有的地方不得不私鑄銅錢,但按禁用銅錢的祖製,這是在犯國法。”
“但朝廷又不能真的去管。”
“畢竟商民日常皆賴此交易,官府也賴此收稅。”
“而有的地方因為缺銅,又不信任寶鈔,則幹脆回到了以物易貨之時,這讓商路因此大衰,官府商稅也越發不好征收。”
“有的山區,也因為可以交換的物資匱乏,然後又沒有可以流通的錢,而導致沒有商人願意運食鹽進來販賣,故當地百姓不得不因缺鹽造反,為的隻是搶掠食鹽。”
“這都是我在贛南任巡撫時親眼所見。”
王陽明在地方任官多年,的確也深知貨幣不通的壞處。
在地方做過知縣的桂萼聽後也深有感觸:
“國朝已曆百五十餘年,生齒日繁,許多百姓已無地可耕,隻能賣力氣。”
“可賣力氣總要換成錢才好根據需要去買糧買鹽買肉買藥。”
“但眼下四海之內皆缺錢,以至於商人也隻能有什麽貨才能雇傭需要什麽貨的勞力。”
張孚敬頷首:“所以,我才說陛下難得,乃真正銳意圖強的聖天子!”
“這話自然毋庸置疑。”
“但其實先帝也未嚐吝嗇於民。”
“隻是,如之前的兩淮賑災款一樣,即便陛下舍得把幾百萬兩銀子發給小民,但也到不了百姓手裏多少,反而助長了地方豪強克削小民的能力。”
“我在南贛巡撫任上,先帝也給了不少軍餉。”
“但說句實話,這些軍餉,有一大半都漂沒了。”
“你們也可以說是我克扣軍餉。”
“但其實,給上官孝敬還在其次,畢竟上麵也不全是貪官,其實大部分都拿來補各衙門的虧空了。”
王陽明這時說了起來。
沒有地方官經驗的張孚敬頗為好奇地看向了王陽明:
“補虧空?”
王陽明頷首:“不補不行啊!”
“各衙門留存的稅糧虧空的嚴重,導致很多宗室的俸祿都欠著。”
“這也是寧王為什麽造反後,他下麵很多宗室子弟願意跟隨的原因。”
“再有,很多胥吏衙役的俸祿也是欠著的,還有許多生員的食廩也是欠著的。”
“你們想。”
“朝廷平叛的軍餉到了後,我要是不補足這些虧空,不給宗室發足祿米,不給胥吏發足好處,不給生員發足廩食,會是什麽後果?”
“後果就是,一場普通的流賊叛亂就會變成有宗室、有生員、有胥吏參與的造反!”
“如此,還怎麽平叛,還怎麽打仗?”
“隻會變成,我這巡撫的軍令還沒出衙門,就被流賊們知道了,我的軍隊在已經到流賊巢穴的時候,結果糧草卻遲遲未到。”
“所以不克扣軍餉來補虧空都不行!”
“但按祖訓,我該被剝皮的。”
王陽明這麽說後就不由得又捂嘴咳嗽起來,且笑道:“見諒,因貶謫貴州多年,又在南邊剿匪多年,所以身子大不如以前。”
“無妨!”
“公還是喝茶吧。”
桂萼說著就讓人進來給王陽明換了茶。
張孚敬這裏則一直沉默著。
露出一臉認真思考的樣子。
地方複雜的情況,超出他的意料。
他也沒想到有些時候掌權主官克扣軍餉竟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更好的平叛,更好的保境安民,所以隻能選擇苦一苦兵民。
隻是這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這是他要思考的地方。
“問題就出在錢法弊端太多!”
“沒有大量的錢流通,就隻能一直以實物為稅。”
“於是,管稅與運稅的就更加方便私吞。”
“就以糧食為例。”
“管糧和運糧的可隨意以捏造稅糧黴變、鼠咬蟲蛀為由,把稅糧私賣,換為白銀吞沒,進而造成虧空。”
“除此之外。”
“因沒有流通的官定錢幣,真要用錢交易,也隻能以天然就適合做錢幣的金銀銅和布匹為錢,尤其是白銀。”
“可這些,大都控製在大戶手裏,他們也就更加樂於見到天下缺錢嚴重,如此他們手裏的白銀自然也就更值錢,就能從百姓手裏換取大量糧食。”
“這樣他們交的稅也相對少了許多,乃至走私的成本也降低了許多。”
“所以,天下大戶們是不樂意改製,解決錢荒問題的。”
“但天下大弊不革,就算新天子是愛民仁君,哪怕下一任天子也是愛民仁君,也隻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補貼的軍餉和賑災的款被吞沒的越來越嚴重,進而眼睜睜看著國庫越來越空虛,同時,軍民還越來越困窘,然後就眼睜睜看著國勢一天天衰頹。”
桂萼這時說了起來。
他任過地方官,是清楚胥吏和大戶是怎麽盤剝生民,怎麽侵吞稅糧的,也就能有此感悟。
桂萼這麽說後,王陽明頷首笑道:“這就是陛下為何要先重塑錢法的原因了。”
“也難怪陛下為何隻先在順天府這樣做。”
“按照子實所言,重塑錢法,最不願意支持的就是大戶,而也就隻有先在順天府重塑錢法,朝廷才有足夠實力去應對大戶們的反擊,畢竟順天府是天子腳下。”
張孚敬這時言道。
王陽明則跟著點頭:“這就是陛下謹慎的地方了。”
而接著。
王陽明又道:“重塑錢法,最緊要的還是要看,朝廷能不能提供足夠的米棉鹽等物資來平抑物價。”
“因為一旦新錢麵市,大戶們必然炒高這些衣食必須之物的價格,進而達到吸納走大量新錢的目的。”
“當不是問題。”
“雖然,兩淮抄得的糧食賑了災,京師十五倉的倉儲要供養滿朝文武和宮裏開銷,但眼下還有抄沒孔家所得的大量糧食進京,兩淮的私鹽如今也抄沒了不少,運進京應對此事也不是問題,何況,還有漕糧。”
張孚敬言道。
王陽明則微微一笑:“倒也是,陛下是早有準備的。”
三人在聊天時。
由張孚敬負責運送到京師的最後一批流民也被禦史江汝璧帶到了京畿道夏言這裏。
“這是最後一批了。”
“除了孩子外,基本就是未婚或喪偶女眷。”
江汝璧讓夏言簽了單,就道。
夏言點了點頭,在接下來,就暫時將這些災民安置在了預先搭設的新窩棚裏。
次日。
除夕這一天。
夏言還將這些人編了號,然後就把京畿道未婚的男丁招來,讓他們拈號抓鬮。
“緣分天定,誰抓到誰就領誰回去做夫妻,種田過日子,到時候同編為一戶。”
夏言手底下的官員還對這些男丁吩咐起來。
韋長貴也在這些男丁中間,排著隊,且也跟著其他男丁一起既羞澀又好奇地抓了鬮,且還朝站在一起的女人堆裏瞅了一眼。
這些女子都麵黃肌瘦,頭發枯黃,倒也看不出誰美誰醜,甚至不仔細看,年齡都看不出差別來。
呂小丫就在這些人堆裏。
她不知道,她被官軍運送到這裏來,是要跟這裏的人做夫妻。
十四歲的她對做夫妻是什麽意思,還是有些明白的。
但已經家人皆沒的她,對此已經無所謂。
對她而言,隻要不再死在亂匪手裏,不再餓死,就是萬幸了。
當然。
呂小丫不知道的是,這的確是她的萬幸。
因為按照她這種情況,大多數即便不死,也會成為大戶奴婢或者淪落風塵,成為他人的玩物。
這時。
比呂小丫年歲大點、閱曆見識更多點的女子都已經因此開心不已地笑了起來。
因為她們本以為她們被押進京,就隻會被發賣為奴的。
呂小丫沒多久就注意到有人朝自己走了過來。
她抬起了頭。
然後,她就看見韋長貴朝她走了來。
這讓她一下子就不由得臉紅了。
韋長貴隻是一臉憐憫地說:“我拈著了你的號,跟我回家吧。”
呂小丫不知所措。
一來自兩淮的運民官軍推了她一把:“去吧!磨蹭什麽?這小夥子長得挺英氣,以後跟他,是你的福氣!”
這話讓呂小丫更加害羞,臉若火在燒一般。
“我有一個妹妹,她叫秀蓮。”
“我叫韋長貴,是羽林衛的軍戶,在巡檢隊任伍長,我們隊長是張斌,我們常叫他張大哥,他殺過韃子,能拉三石的弓,他跟我住一個院。”
韋長貴有的沒的說著。
沒一會兒。
他就帶著呂小丫到了自己家。
“哥!”
秀蓮正在家裏貼對聯,一聽見韋長貴的聲音,就立即跑出了院子,結果在看見韋長貴身後跟了一個女子以後,就立即收住了笑容,手裏的一碗漿糊摔在了地上,整個人的腦袋裏也一下子仿佛塞滿了漿糊。
“她是你嫂子!”
韋長貴笑著說了一句,就撿起了地上的一碗漿糊。
秀蓮明白過來後,就拉著呂小丫進了院子,隨後進了屋,接著又讓她坐炕上。
呂小丫坐了上去,兩手在有補丁的膝蓋處摩挲著。
不時就瞅瞅這裏,瞅瞅那裏。
隨後,她就又主動把沒有整理的床被整理起來,然後還因見到一凳子上的男褲有洞,就摸出了自己之前撿來的碎布,用秀蓮平時練習用的針線,穿起了線,然後就將這男褲鋪在自己打有補丁的膝蓋上,補起這男褲來。
“你叫什麽?”
“你是哪裏人?”
“你怎麽來這裏的,也是跟皇上來的嗎?”
呂小丫或許是聽不懂外鄉話,或許是補得太專注,似乎真的把自己當成了自己家,也就沒有說話。
秀蓮見此直接從炕上跳到炕下,然後竄了出去:
“哥,這嫂子她是個啞巴,她不說話,隻知道幹活!”
“隻知道幹活好啊!”
張斌的話,這時從院外傳了來。
他已經借了興明銀行的貸款,在京畿道蓋了新房。
韋長貴租住的就是張斌的房子,也就既是他的鄰居,也是他的租客。
而且。
張斌還早就在貸款建好房後娶了妻,如今他的妻子已經懷孕。
因此,開始對做父親充滿無限憧憬的他總是喜歡逗弄秀蓮,覺得以後他的孩子如果是女孩,應該跟秀蓮一樣可愛。
韋長貴這裏隻是笑笑,而繼續劈起柴來。
但同時,他也還是不由得往屋內看了看,在看見呂小丫那認真縫補的樣子時,他突然覺得心裏特別踏實,並不由得再次笑了笑,眸色也溫柔了許多,與昔日殺翰林官時的眼神大不相同。
“長貴,晚上,你們在我家來,一起吃年夜飯,熱鬧熱鬧,叫上你那新婆娘。”
張斌進了院子,手裏提著一塊肉,一捆煙花。
韋長貴沒有拒絕。
他知道張斌的脾氣,拒絕不得,且今天日子特殊,他也想更加熱鬧一番。
秀蓮則好奇地看向了張斌手裏的煙花。
因是除夕。
京畿道各親軍衛,家家都大紅燈籠高高掛,貼著對聯,在白茫茫的大地上,綻放出一片紅翳。
“此皆陛下之德啊!”
特地於這一天來京畿道巡視的夏言很有成就感地看著這一幕幕安樂祥和的除夕日,而不由得對同他一起來的樊繼祖感歎起來。
樊繼祖道:“當奏於陛下知道,他帶進京的二十餘萬流民,如今生活的有多安寧。”
夏言頷首。
“放煙花嘍!”
當夏言等回去後,天就黑了下來,且待到子時,張斌就先在院中放起了煙花。
秀蓮看著煙花笑得合不攏嘴。
而呂小丫也不禁莞爾,且偷偷瞥了韋長貴一眼。
她是真沒想到,她還能飽著肚子,過個快快樂樂的年,有個安詳的家。
“哥,你看,這煙花把天都照亮了!”
在煙花綻放的一刹那,秀蓮開心地跳了起來。
此時。
紫禁城,後山上。
永淳公主也開心地看著滿城的煙花,跳著腳,對配著她來到這裏的朱厚熜說:
“皇兄,你看,全城的煙花都綻放了。”
“是啊!”
朱厚熜笑了笑,然後若有所思地說:“嘉靖元年真的來了!願新的一年,天下不再有饑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