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要想富,先修路
朱元璋:咱大孫有帝王之姿 作者:大瘋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位小胡子太醫,看著空蕩的床榻。
而一旁的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則是陰惻惻的開口說:
“太醫,知道出去怎麽說吧?”
小胡子太醫:“知道……太孫偶感風寒,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這段時間,不能見人……”
蔣瓛笑了笑:“好,很好,沒事了,你走吧!”
太醫走出東宮。
他深呼吸了一口氣,自從當了太醫後,他正經病一個沒看,就好像一直陷入在這種莫名的鬥爭中。
難怪太醫院那群老東西一聽說和太孫有關都不願意來……
他搖了搖頭,離開皇宮。
出了午門,就是皇城範圍,左右都是朝廷六部和其他一些部門。
這些官員自然都聽說太孫病了,見太醫出來,就紛紛小心的上前打探消息。
如今的太孫就是大明新的定海神針,所以太孫有個什麽事兒,大家格外關注。
就有一個官員攔著太醫:
“太醫,太孫怎麽了?怎麽就偶感風寒了呢?”
太醫:“哦,經過我的診斷,太孫確實是偶感風寒。”
“太醫,太孫沒事吧?”
“當然沒事,一點風寒而已,不過要休息一段時間。”
……
大家見問來問去,也就是那樣,也就散了。
出了皇城,外麵的大街上,朱樉急匆匆的跑過來:
“太醫?哎呀正好看到你了,我聽說太孫身體不適?”
朱樉一臉憂愁,他生怕朱雄英出事兒。
因為在他看來,朱雄英身體不行沒多久了。
而他朱樉作為朱元璋嫡次子,隻要改變以往不好的名聲之後,太孫病逝,那他就可以以朱元璋嫡次子身份當太子。
所以總結,朱雄英早晚要死,但必須在朱樉名聲好了以後死。
不然朱雄英死了,朱樉名聲還是差,還是不能立他,那路就絕了。
朱樉名聲好了,朱雄英掛了,那朱元璋無人可立,立朱樉就合理了。
“我這名聲還沒好轉,太孫可得挺住啊……”
朱樉急壞了都,太醫就說:
“秦王放心,太孫暫時無礙……”
朱樉鬆了口氣:“那就好……”
……
這點,太孫裝病不出,大家都當真了。
可卻無人知曉,此刻的朱雄英,已經離開了南京城,向東而去,往浙江布政司寧波府去了。
這一路上,朱雄英是挺生氣的,畢竟賑災款被貪汙這種事,就是吃人血饅頭,可恨至極。
他已經想好了,但凡和賑災款貪汙有牽連的,都得死!
“不殺不足以平孤怒,不治不足以安萬民。孤這次,非得把那寧波府的天,給他捅破不可!”
正暗下決心,就見馬車外,盛庸開口:
“殿……公子,前方是驛站,是否休息下?”
朱雄英說:“驛站是官方的,咱們現在什麽身份?怎麽去驛站休息?”
“哦對,驛站旁邊有個茶攤……”
“那就喝點茶,大家休息下!”
官道邊上,有一座驛站。
驛站遍布全國官道,戰時忙,平時閑。
有些地方無戰事,偶爾有地方官送給奏折啥的通過一下驛站,這驛站也就格外清閑。
但朝廷對驛站的投入卻不少,每個驛站要養一個驛丞,幾個驛卒,還得養一些馬匹。
投入不小,作用也大,但很少用到。
可現在不一樣。
朱雄英在一旁的茶攤坐下,就看到有一輛輛馬車,運著一車車報紙,又有周圍的縣衙派人來領,也算是讓驛站多了個工作,利用了起來。
一行人喝了茶,就再次出發。
盛庸帶了四十個便衣太孫親衛,都佯裝成商人的模樣,暗中門主和屬下四人,則是無人知曉他們的存在。
故而,這樣的一隊人馬,也算是非常招搖。
如此,兩天時間,到了浙江,沿途所見,地方確實富庶。
正是秋收之季,隨處可見有農戶在田間地裏收割稻穀。
江南水鄉,天下富庶之地,就遠比朱雄英上次去西安府,沿途所看要好上許多。
同時也讓朱雄英歎氣,好的地方好,可不好的地方,也不該就那麽不好。
說到底,還是要發展。
地方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南方水土比北方好,東邊文化又比西邊盛。
如何做到大融會貫通?
無論是商業貫通,文化貫通,還是農業貫通……
歸根結底,兩個字。
交通!
作為一個穿越者,經曆了自己所出生的那個時代的幾十年的發展,就非常清楚,路,有多麽的重要。
有句話說得好。
要想富,先修路。
無論是文化、商業、農業這些東西,想要讓他們在大明整體提升,融會貫通起來,就需要宛若蛛網一樣的路。
有了路,各地百姓們才能有往來。
有了往來,整個大明的經濟、文化、各種產業,才能被帶動發展起來。
這不是朱雄英頭腦一熱的想法,而是一路上,所見所聞,帶給他的感受。
所以,在他看來,想要大明國富民強,在發展醫療、教育、農業、工業、建設的基礎上,修路,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現在古代的角度來看,許多帝王也明白交通的重要性。
不然大運河為何曆代被重視?沿海港口為何也被重視?
不就是因為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嗎。
可同樣,古代帝王也擔心一點,那就是你把國內的路修的好好的,是需要大投入的。
同時,路修好了,一旦敵人來侵略,那不是也能一路上順順利利?
當然,這點朱雄英不怕。
在他看來,如今的大明,周邊沒有誰能威脅到。
何況,他要裝備一半以上的火器軍。
唯一的麻煩就是缺錢。
修路要錢啊。
“又多了個要錢的活兒,頭疼啊……”
朱雄英想著,先把倭國的金銀弄來,然後雇人開廠子,修學校,搞工業,重農業,發展醫療,修路。
用倭國的金銀,給大明打基礎。
反正金銀還是給老百姓開了工資,金銀流入了大明的市場。
把這些基礎建設搞起來後,這些行業的發展,就會迅速帶動起大明的經濟提升。
想到這裏,朱雄英就急啊:
“允炆吾弟,你到了倭國沒?你可要努力啊……”
此刻,東海上。
一艘漂泊的船上。
朱允炆坐在船頭,渾身濕透,雙目無神。
像他這樣的,一旁還有三個……
而一旁的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則是陰惻惻的開口說:
“太醫,知道出去怎麽說吧?”
小胡子太醫:“知道……太孫偶感風寒,休息一段時間就好了……這段時間,不能見人……”
蔣瓛笑了笑:“好,很好,沒事了,你走吧!”
太醫走出東宮。
他深呼吸了一口氣,自從當了太醫後,他正經病一個沒看,就好像一直陷入在這種莫名的鬥爭中。
難怪太醫院那群老東西一聽說和太孫有關都不願意來……
他搖了搖頭,離開皇宮。
出了午門,就是皇城範圍,左右都是朝廷六部和其他一些部門。
這些官員自然都聽說太孫病了,見太醫出來,就紛紛小心的上前打探消息。
如今的太孫就是大明新的定海神針,所以太孫有個什麽事兒,大家格外關注。
就有一個官員攔著太醫:
“太醫,太孫怎麽了?怎麽就偶感風寒了呢?”
太醫:“哦,經過我的診斷,太孫確實是偶感風寒。”
“太醫,太孫沒事吧?”
“當然沒事,一點風寒而已,不過要休息一段時間。”
……
大家見問來問去,也就是那樣,也就散了。
出了皇城,外麵的大街上,朱樉急匆匆的跑過來:
“太醫?哎呀正好看到你了,我聽說太孫身體不適?”
朱樉一臉憂愁,他生怕朱雄英出事兒。
因為在他看來,朱雄英身體不行沒多久了。
而他朱樉作為朱元璋嫡次子,隻要改變以往不好的名聲之後,太孫病逝,那他就可以以朱元璋嫡次子身份當太子。
所以總結,朱雄英早晚要死,但必須在朱樉名聲好了以後死。
不然朱雄英死了,朱樉名聲還是差,還是不能立他,那路就絕了。
朱樉名聲好了,朱雄英掛了,那朱元璋無人可立,立朱樉就合理了。
“我這名聲還沒好轉,太孫可得挺住啊……”
朱樉急壞了都,太醫就說:
“秦王放心,太孫暫時無礙……”
朱樉鬆了口氣:“那就好……”
……
這點,太孫裝病不出,大家都當真了。
可卻無人知曉,此刻的朱雄英,已經離開了南京城,向東而去,往浙江布政司寧波府去了。
這一路上,朱雄英是挺生氣的,畢竟賑災款被貪汙這種事,就是吃人血饅頭,可恨至極。
他已經想好了,但凡和賑災款貪汙有牽連的,都得死!
“不殺不足以平孤怒,不治不足以安萬民。孤這次,非得把那寧波府的天,給他捅破不可!”
正暗下決心,就見馬車外,盛庸開口:
“殿……公子,前方是驛站,是否休息下?”
朱雄英說:“驛站是官方的,咱們現在什麽身份?怎麽去驛站休息?”
“哦對,驛站旁邊有個茶攤……”
“那就喝點茶,大家休息下!”
官道邊上,有一座驛站。
驛站遍布全國官道,戰時忙,平時閑。
有些地方無戰事,偶爾有地方官送給奏折啥的通過一下驛站,這驛站也就格外清閑。
但朝廷對驛站的投入卻不少,每個驛站要養一個驛丞,幾個驛卒,還得養一些馬匹。
投入不小,作用也大,但很少用到。
可現在不一樣。
朱雄英在一旁的茶攤坐下,就看到有一輛輛馬車,運著一車車報紙,又有周圍的縣衙派人來領,也算是讓驛站多了個工作,利用了起來。
一行人喝了茶,就再次出發。
盛庸帶了四十個便衣太孫親衛,都佯裝成商人的模樣,暗中門主和屬下四人,則是無人知曉他們的存在。
故而,這樣的一隊人馬,也算是非常招搖。
如此,兩天時間,到了浙江,沿途所見,地方確實富庶。
正是秋收之季,隨處可見有農戶在田間地裏收割稻穀。
江南水鄉,天下富庶之地,就遠比朱雄英上次去西安府,沿途所看要好上許多。
同時也讓朱雄英歎氣,好的地方好,可不好的地方,也不該就那麽不好。
說到底,還是要發展。
地方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南方水土比北方好,東邊文化又比西邊盛。
如何做到大融會貫通?
無論是商業貫通,文化貫通,還是農業貫通……
歸根結底,兩個字。
交通!
作為一個穿越者,經曆了自己所出生的那個時代的幾十年的發展,就非常清楚,路,有多麽的重要。
有句話說得好。
要想富,先修路。
無論是文化、商業、農業這些東西,想要讓他們在大明整體提升,融會貫通起來,就需要宛若蛛網一樣的路。
有了路,各地百姓們才能有往來。
有了往來,整個大明的經濟、文化、各種產業,才能被帶動發展起來。
這不是朱雄英頭腦一熱的想法,而是一路上,所見所聞,帶給他的感受。
所以,在他看來,想要大明國富民強,在發展醫療、教育、農業、工業、建設的基礎上,修路,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現在古代的角度來看,許多帝王也明白交通的重要性。
不然大運河為何曆代被重視?沿海港口為何也被重視?
不就是因為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嗎。
可同樣,古代帝王也擔心一點,那就是你把國內的路修的好好的,是需要大投入的。
同時,路修好了,一旦敵人來侵略,那不是也能一路上順順利利?
當然,這點朱雄英不怕。
在他看來,如今的大明,周邊沒有誰能威脅到。
何況,他要裝備一半以上的火器軍。
唯一的麻煩就是缺錢。
修路要錢啊。
“又多了個要錢的活兒,頭疼啊……”
朱雄英想著,先把倭國的金銀弄來,然後雇人開廠子,修學校,搞工業,重農業,發展醫療,修路。
用倭國的金銀,給大明打基礎。
反正金銀還是給老百姓開了工資,金銀流入了大明的市場。
把這些基礎建設搞起來後,這些行業的發展,就會迅速帶動起大明的經濟提升。
想到這裏,朱雄英就急啊:
“允炆吾弟,你到了倭國沒?你可要努力啊……”
此刻,東海上。
一艘漂泊的船上。
朱允炆坐在船頭,渾身濕透,雙目無神。
像他這樣的,一旁還有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