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是麵條,玉米麵,高粱麵,黃豆麵一起和起來的雜麵,味道粗糙,不過很耐飽。
菜是小菜地裏剛結的圓茄子,因為缺水,所以茄子很小。
把茄子剁碎,用水煮了一下,再加入鹽和大醬,再加半鍋水,煮成茄子湯。
每人一碗茄子湯手擀麵,大家都吃得很滿足,連最小的維存都吃了一小碗。
茄子和洋蔥是張維芳最討厭吃的東西,看著黑糊糊的茄子,她隻能大口往嘴裏塞,不敢用力嚼就直接吞了下去。
吃到最後隻感覺胃裏滿了,卻不敢回憶那個味道。
午飯後,大家都選擇了午休,陰涼的窯洞和外麵的烈日,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大家中午睡覺都得蓋被子,怕著涼。
下午睡醒後,大人們端著一杯水去外麵黑棗樹下聊天,孩子們早就跑的沒影了。
張維芳坐在院子的陰涼處,享受著午後的安寧。
過了一會,她回屋裏把針線笸籮拿出來,把她的短褲改成了內褲,她沒什麽手藝,憑感覺亂縫,針腳很亂。
一個小時後,一條不美觀的內褲成型了,樣子太醜,而且前後不太對稱,腰上沒有鬆緊帶,她縫了兩條能係在一起的帶子當腰帶。
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張維芳是不滿意的,不過她也不好意思找別人,而且她媽媽和妹妹的針線活也很一般。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年代的人針線活都很好,其實根本就不是,60年代,家裏窮得布都買不起,人們又怎麽會做衣服?
不過,家家戶戶都會納鞋底,搓麻繩,縫被子這些。
至於做衣服,除非專門學過,否則很少有人會。
張巧納現在穿的還是老式的斜襟衣服,孩子們的褲子她自己做,衣服都是找別人縫製的,她自己做不好。
晚飯還是一成不變的米湯配窩頭,今天張維雙還奢侈地涼拌了一根黃瓜,已經是高配了。
晚上沒什麽夜生活,在院子裏乘會涼,大家就各自休息了。
日子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了十天,地裏的活也基本幹完了,大家都閑了下來。
這天,隔壁的如意嫂子過來找張巧納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張維芳身上。
“巧嬸,維芳也到年齡了,家裏有沒有什麽章程?”
張巧納一聽這話就懂了,這是要給維芳介紹對象。
“哪有什麽章程,工作暫時安排不了,現在維芳也就在家裏幫幫忙。”
其實張維芳在家裏什麽都不幹,張巧納這是給自己姑娘臉上鍍金呢。
這些天,張維芳想打掃屋裏,直接被張維雙趕了出來,想掃院子,張維仁一把就把掃帚奪了過去。
至於那些挑水,端煤,倒煤灰這樣的重活,更是輪不到她。
在這個家裏,張維芳都快養成大小姐了,家裏人也都不說她,其他弟弟妹妹們也沒意見,連五歲的張維保都讓著她。
張如意沒有多想,直接說明了來意:
“巧嬸,北坡那邊的王醫生家,知道吧?他家的大兒子也21歲了,剛退伍回來,小夥子長得高高大大,要不要給咱們維芳相看一下?”
“是村裏保健站那個王醫生家?”
“對呀,嬸子,他家條件很好的,家裏四個兒子兩個姑娘,老二,老三都結婚了,老大這是當兵耽誤了。”
張巧納想了一下,王醫生家的條件的確不錯,村裏保健站就是王醫生管著的,和醫生做親家,家裏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方便。
張巧納覺得各方麵都很合適,就同意了相看。
張維芳知道自己要相親了,整個人還是很開心的,終於可以做任務了。
第二天一早,張維芳就被二妹妹叫醒了。
“大姐,今天你相親,早點起床打扮一下。”
“嗯,知道了。”張維芳不情願地嘟囔了一句,看了一眼係統的時間,發現才6點,用得著這麽早嗎?
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飯,一係列做完才7點。
張維芳今天還特地拿著鏡子照了照,模糊不清的鏡麵顯示出一張清秀可愛的小圓臉。
眼睛也是圓圓的,而且有點深邃,一笑起來亮晶晶的,像一朵盛開的向日葵,溫柔又陽光。
就是皮膚不太白皙,是偏咖色的膚色,但是很嫩,很光滑。
18歲,正是女子最美好的年華,舉手抬頭間,顧盼生輝,最是明媚芳華。
張維芳梳著兩個麻花辮,烏黑亮麗的頭發映襯著圓圓的顱頂,整個人看起來光彩照人。
頭發又長又粗,已經長大腰窩,張維芳對她的頭發又愛又恨,好看是好看,就是洗的時候太麻煩了。
夏天還好,在沒有吹風機的年代,冬天洗頭發真的很折磨人。
張維芳決定過幾天就去找理發師剪掉,她還是喜歡利落的短發。
現在連洗發水都沒有,洗頭發用的是堿麵,光滑的堿水洗出來的頭發卻是澀澀的,張維芳總感覺自己的頭發沒洗幹淨。
而且堿麵也要花錢,張維芳三天洗一次頭發,讓一家人都覺得奇怪,畢竟之前她都是七天洗一次。
張維芳不好多解釋,隻能把頭發剪短了,短發至少洗的時候少費水。
上衣是一件碎花棉布襯衫,黑色的直筒褲,腳上穿著一雙黑色布鞋,今天這一身是張維芳在學校的打扮,平時她還舍不得穿呢。
大概9點多,如意嫂子領著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孩走了進來。
男孩至少有一米八,穿著一身七成新的軍裝,走起路來雙臂來回擺動,整個人看起來十分精神。
“巧嬸,這就是王醫生的大兒子王重明。”
“巧嬸好,我叫王重明,今天打擾了。”王重明禮貌又客氣。
農村婦女張巧納哪聽過這種話,頓時覺得心裏十分舒坦,眉開眼笑,高興的合不攏嘴。
“重明呀,你長得真精神,快坐下,我這就叫維芳出來。”
張維芳早就聽到了院子裏的動靜,聽到張巧納叫她,她直接就從窯洞裏走了出來。
幹淨漂亮的少女一下就把人的目光吸引住了,王重明眼睛都閃過滿意之色,整個人坐得更直了。
菜是小菜地裏剛結的圓茄子,因為缺水,所以茄子很小。
把茄子剁碎,用水煮了一下,再加入鹽和大醬,再加半鍋水,煮成茄子湯。
每人一碗茄子湯手擀麵,大家都吃得很滿足,連最小的維存都吃了一小碗。
茄子和洋蔥是張維芳最討厭吃的東西,看著黑糊糊的茄子,她隻能大口往嘴裏塞,不敢用力嚼就直接吞了下去。
吃到最後隻感覺胃裏滿了,卻不敢回憶那個味道。
午飯後,大家都選擇了午休,陰涼的窯洞和外麵的烈日,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大家中午睡覺都得蓋被子,怕著涼。
下午睡醒後,大人們端著一杯水去外麵黑棗樹下聊天,孩子們早就跑的沒影了。
張維芳坐在院子的陰涼處,享受著午後的安寧。
過了一會,她回屋裏把針線笸籮拿出來,把她的短褲改成了內褲,她沒什麽手藝,憑感覺亂縫,針腳很亂。
一個小時後,一條不美觀的內褲成型了,樣子太醜,而且前後不太對稱,腰上沒有鬆緊帶,她縫了兩條能係在一起的帶子當腰帶。
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張維芳是不滿意的,不過她也不好意思找別人,而且她媽媽和妹妹的針線活也很一般。
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年代的人針線活都很好,其實根本就不是,60年代,家裏窮得布都買不起,人們又怎麽會做衣服?
不過,家家戶戶都會納鞋底,搓麻繩,縫被子這些。
至於做衣服,除非專門學過,否則很少有人會。
張巧納現在穿的還是老式的斜襟衣服,孩子們的褲子她自己做,衣服都是找別人縫製的,她自己做不好。
晚飯還是一成不變的米湯配窩頭,今天張維雙還奢侈地涼拌了一根黃瓜,已經是高配了。
晚上沒什麽夜生活,在院子裏乘會涼,大家就各自休息了。
日子就這樣不緊不慢地過了十天,地裏的活也基本幹完了,大家都閑了下來。
這天,隔壁的如意嫂子過來找張巧納聊天,聊著聊著就說到了張維芳身上。
“巧嬸,維芳也到年齡了,家裏有沒有什麽章程?”
張巧納一聽這話就懂了,這是要給維芳介紹對象。
“哪有什麽章程,工作暫時安排不了,現在維芳也就在家裏幫幫忙。”
其實張維芳在家裏什麽都不幹,張巧納這是給自己姑娘臉上鍍金呢。
這些天,張維芳想打掃屋裏,直接被張維雙趕了出來,想掃院子,張維仁一把就把掃帚奪了過去。
至於那些挑水,端煤,倒煤灰這樣的重活,更是輪不到她。
在這個家裏,張維芳都快養成大小姐了,家裏人也都不說她,其他弟弟妹妹們也沒意見,連五歲的張維保都讓著她。
張如意沒有多想,直接說明了來意:
“巧嬸,北坡那邊的王醫生家,知道吧?他家的大兒子也21歲了,剛退伍回來,小夥子長得高高大大,要不要給咱們維芳相看一下?”
“是村裏保健站那個王醫生家?”
“對呀,嬸子,他家條件很好的,家裏四個兒子兩個姑娘,老二,老三都結婚了,老大這是當兵耽誤了。”
張巧納想了一下,王醫生家的條件的確不錯,村裏保健站就是王醫生管著的,和醫生做親家,家裏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方便。
張巧納覺得各方麵都很合適,就同意了相看。
張維芳知道自己要相親了,整個人還是很開心的,終於可以做任務了。
第二天一早,張維芳就被二妹妹叫醒了。
“大姐,今天你相親,早點起床打扮一下。”
“嗯,知道了。”張維芳不情願地嘟囔了一句,看了一眼係統的時間,發現才6點,用得著這麽早嗎?
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飯,一係列做完才7點。
張維芳今天還特地拿著鏡子照了照,模糊不清的鏡麵顯示出一張清秀可愛的小圓臉。
眼睛也是圓圓的,而且有點深邃,一笑起來亮晶晶的,像一朵盛開的向日葵,溫柔又陽光。
就是皮膚不太白皙,是偏咖色的膚色,但是很嫩,很光滑。
18歲,正是女子最美好的年華,舉手抬頭間,顧盼生輝,最是明媚芳華。
張維芳梳著兩個麻花辮,烏黑亮麗的頭發映襯著圓圓的顱頂,整個人看起來光彩照人。
頭發又長又粗,已經長大腰窩,張維芳對她的頭發又愛又恨,好看是好看,就是洗的時候太麻煩了。
夏天還好,在沒有吹風機的年代,冬天洗頭發真的很折磨人。
張維芳決定過幾天就去找理發師剪掉,她還是喜歡利落的短發。
現在連洗發水都沒有,洗頭發用的是堿麵,光滑的堿水洗出來的頭發卻是澀澀的,張維芳總感覺自己的頭發沒洗幹淨。
而且堿麵也要花錢,張維芳三天洗一次頭發,讓一家人都覺得奇怪,畢竟之前她都是七天洗一次。
張維芳不好多解釋,隻能把頭發剪短了,短發至少洗的時候少費水。
上衣是一件碎花棉布襯衫,黑色的直筒褲,腳上穿著一雙黑色布鞋,今天這一身是張維芳在學校的打扮,平時她還舍不得穿呢。
大概9點多,如意嫂子領著一個高高大大的男孩走了進來。
男孩至少有一米八,穿著一身七成新的軍裝,走起路來雙臂來回擺動,整個人看起來十分精神。
“巧嬸,這就是王醫生的大兒子王重明。”
“巧嬸好,我叫王重明,今天打擾了。”王重明禮貌又客氣。
農村婦女張巧納哪聽過這種話,頓時覺得心裏十分舒坦,眉開眼笑,高興的合不攏嘴。
“重明呀,你長得真精神,快坐下,我這就叫維芳出來。”
張維芳早就聽到了院子裏的動靜,聽到張巧納叫她,她直接就從窯洞裏走了出來。
幹淨漂亮的少女一下就把人的目光吸引住了,王重明眼睛都閃過滿意之色,整個人坐得更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