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算力+工業城鎮化
從1萬到10億的暴富過程 作者:北海的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近期,一批數字基建項目加快建設落地,其中智算中心成為布局重點,北京、四川、寧夏、河南等多地智算中心開工或投入使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智能算力規模占比提升至逾30%。
記者獲悉,下一步,多地多部門將持續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加大高性能智能算力供給,完善算力服務,進一步滿足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需求,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
7月初,天府智算西南算力中心正式在四川成都投運。據介紹,該中心將以算力支撐成都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賦能工業製造、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科研模擬實驗等領域的人工智能創新。
這不是個例。近一個月來,銀川綠色智算中心項目集中開工;北京移動在京建成首個大規模訓推一體智算中心,支撐高複雜度、高計算需求的百億、千億級大模型訓練推理;鄭州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開工建設,總投資超16億元……以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正加快建設落地。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新建5g基站46萬個;規劃具有高性能計算機集群的智算中心達10餘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
“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帶動了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誌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計算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算力結構中增速最快的類型,其中大模型是智能算力的最大需求方,需求占比近六成。預計到2027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年度複合增長率達33.9%。
隨著智能算力需求增長,多方正積極部署進一步提升智能算力供給能力。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將加強智算引領,優化算力結構。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和軟件生態建設,加速突破一批標誌性技術產品和方案,鼓勵各方主體探索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運營新模式。
此外,多地也紛紛出台專項規劃,明確未來幾年建設目標,並在技術、應用、資金等方麵完善支持舉措。例如,江蘇發布省級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省在用總算力超過5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智能算力占比超過45%;甘肅提出對算力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在用地、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引進、資金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算力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有望帶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增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有關研究表明,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部署,多方在夯實算力發展基礎的同時,也在算力互聯上展開探索。
7月11日,國內首個算力互聯公共平台發布,平台將對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進行標識注冊和測試,通過平台可以查詢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和相關算力調度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真實、可信的算力支持,加速推動算力互聯互通。
國家數據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也加快部署,包括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圍繞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優化骨幹網絡架構,建設高速算力網絡,深化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和支撐作用;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算力服務企業,打造全國統一算力服務大市場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認為,下一步,需強化頂層設計,研究製定算力互聯互通指導意見和實施指南,推進試點示範,統籌建設多層級算力互聯互通平台;加快標準建設,形成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係,引導行業規範建設,以標準帶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實踐。
單誌廣表示,應麵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業務需求,以集約、標準、高效、綠色的方式,重點在算力樞紐及人工智能發展基礎較好地區開展智算中心建設,通過科學布局、雲化共享、算網融合、高效調度的方式,實現智能算力資源適度超前發展。同時,形成投、建、運、管、用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持續提高智算資源的利用率,帶動智能算力成本不斷下降,切實發揮智算“普惠”“普智”的作用。
···························································
走進西部(成都)科學城,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的超算機房“矽立方”分外醒目,科技感十足。
“我們依托算力,持續探索未知世界。”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總經理王建波介紹,中心可以為用戶提供算力支撐服務,目前已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核能與核技術等30多個領域。
而在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機器人等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各種智能機器人同樣讓人驚歎不已。
“人形機器人具備感知、理解、推理、執行等能力,是人工智能產業的集大成者。目前,我們的雙足機器人大模型已經做完,爭取今年推出人形機器人整機。”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張睿睿說。
四川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31個製造業大類的省份。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翟剛表示,四川堅持把工業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錨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主攻方向,謀篇布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等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改革科技成果評價體係,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技術和產業不斷湧現、加快發展。
這僅僅是一個縮影。從全國範圍看,各地各部門牢牢把握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構築未來發展新優勢——
北京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突出解決產學研脫節、科技成果轉化難、科技園區“小散弱”和科研主體活力不足四類問題,圍繞未來健康、未來製造、未來能源等20多個方向,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製高點。
上海持續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023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已達1.6萬億元。
江蘇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集中的優勢,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今年將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實施40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構建未來產業體係……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麽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完成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等一係列頂層設計任務,謀劃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總體效果非常明顯,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製、智能工廠、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
目前,我國已布局建設了30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覆蓋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建立了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7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累計建成5g基站383.7萬個,占全球比重達60%以上。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背後,全麵深化改革是有力支撐和關鍵變量。
轉型升級,傳統製造業持續蝶變
箱體ai視覺檢測,銘牌激光刻印……在位於山東青島的海爾上合冰箱互聯工廠,各種大型機械臂有序運轉,一台台智能冰箱快速下線。
“我們擁有9座‘燈塔工廠’,能夠實現大規模定製生產。”海爾智家集成供應鏈業務負責人劉玉平介紹,傳統製造企業應用數字化技術、實施智能化升級改造,如同再造一個新工廠,可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中控室裏,生產數據實時顯示,機械臂、機器人等設備運行情況一目了然;智能立體倉庫內,智能搬運機器人“勤快地”往返穿梭,一箱箱啤酒經係統自動分配貨位後,實現“先進先出”……走進擁有120多年曆史的青島啤酒廠,各種智能設備24小時運行,有條不紊地高效作業。
“我們通過數字化轉型,成為‘燈塔工廠’,生產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0%。”青島啤酒廠副廠長趙維成說,借助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公司實現了由大規模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生產轉變。
在浙江湖州南潯區雙林鎮的一家定製家居企業生產車間,數字大屏上顯示著生產進度、訂單類型、庫存容量等信息。作為傳統行業生產企業,智能化改造帶來的變化更加可感可及。
“企業投資4000萬元,借助多個信息化係統,打通了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全鏈條,實現了家居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數字化改造給傳統行業帶來新的生機,借助數字化的力量實現了所見即所得、所感即所要、設計即製造、製造即服務的理念。除了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企業的生產成本也趨於合理,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傳統產業體量規模較大、市場需求廣、吸納就業能力強,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基礎性作用。
去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為傳統產業蝶變注入新動力。
當前,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綠色製造加快推進,“十四五”前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8%。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基底,也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我們要推動其轉型升級。”辛國斌表示,今後一段時間,要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支持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讓這些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改革開放,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今年2月,全球首條跨海跨城的電動“空中的士”在廣東首飛。有了“空中的士”,人們從深圳到珠海隻需要20分鍾左右。依托完善的產業配套、強大的創新供給、豐富的應用場景,廣東正在低空經濟等領域積極布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企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湧現出華為、比亞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持續推進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監管方式,把加強對企業服務作為開展行業管理的重要職責,建立完善與製造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製。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機製,擦亮“專精特新”金字招牌,讓更多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50.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以開放促改革。製造業方麵,我國已經宣布“全麵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吸引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電信業方麵,有序推進對外開放,近期部署在北京等4個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數據中心等增值電信業務。截至今年6月底,在華經營電信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已達2037家。
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正鋪展在氣象萬千的神州大地上,新型工業化取得一係列新進展新成效。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工業發展正處於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製造業總體上仍處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工業基礎能力、高端產品供給等方麵存在不少短板弱項。
走過千山萬水,仍須跋山涉水。
“我們將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金壯龍表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獲悉,下一步,多地多部門將持續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加大高性能智能算力供給,完善算力服務,進一步滿足人工智能應用發展需求,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
7月初,天府智算西南算力中心正式在四川成都投運。據介紹,該中心將以算力支撐成都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賦能工業製造、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科研模擬實驗等領域的人工智能創新。
這不是個例。近一個月來,銀川綠色智算中心項目集中開工;北京移動在京建成首個大規模訓推一體智算中心,支撐高複雜度、高計算需求的百億、千億級大模型訓練推理;鄭州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開工建設,總投資超16億元……以智算中心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正加快建設落地。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國新建5g基站46萬個;規劃具有高性能計算機集群的智算中心達10餘個,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超過30%。
“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爆發式發展帶動了智能算力需求激增。”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誌廣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能計算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算力結構中增速最快的類型,其中大模型是智能算力的最大需求方,需求占比近六成。預計到2027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年度複合增長率達33.9%。
隨著智能算力需求增長,多方正積極部署進一步提升智能算力供給能力。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將加強智算引領,優化算力結構。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計算架構和軟件生態建設,加速突破一批標誌性技術產品和方案,鼓勵各方主體探索智能計算中心建設運營新模式。
此外,多地也紛紛出台專項規劃,明確未來幾年建設目標,並在技術、應用、資金等方麵完善支持舉措。例如,江蘇發布省級算力基礎設施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30年全省在用總算力超過5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智能算力占比超過45%;甘肅提出對算力網絡新型基礎設施在用地、市政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引進、資金等方麵給予政策支持。
業內人士認為,算力基礎設施創新發展有望帶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增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有關研究表明,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分別增長3.3‰和1.8‰。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部署,多方在夯實算力發展基礎的同時,也在算力互聯上展開探索。
7月11日,國內首個算力互聯公共平台發布,平台將對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進行標識注冊和測試,通過平台可以查詢全國範圍內的算力資源和相關算力調度服務,為各行各業提供真實、可信的算力支持,加速推動算力互聯互通。
國家數據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門也加快部署,包括構建聯網調度、普惠易用、綠色安全的全國一體化算力體係;圍繞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優化骨幹網絡架構,建設高速算力網絡,深化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賦能和支撐作用;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算力服務企業,打造全國統一算力服務大市場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餘曉暉認為,下一步,需強化頂層設計,研究製定算力互聯互通指導意見和實施指南,推進試點示範,統籌建設多層級算力互聯互通平台;加快標準建設,形成完備的算力互聯互通標準體係,引導行業規範建設,以標準帶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實踐。
單誌廣表示,應麵向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業務需求,以集約、標準、高效、綠色的方式,重點在算力樞紐及人工智能發展基礎較好地區開展智算中心建設,通過科學布局、雲化共享、算網融合、高效調度的方式,實現智能算力資源適度超前發展。同時,形成投、建、運、管、用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持續提高智算資源的利用率,帶動智能算力成本不斷下降,切實發揮智算“普惠”“普智”的作用。
···························································
走進西部(成都)科學城,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的超算機房“矽立方”分外醒目,科技感十足。
“我們依托算力,持續探索未知世界。”國家超級計算成都中心總經理王建波介紹,中心可以為用戶提供算力支撐服務,目前已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核能與核技術等30多個領域。
而在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機器人等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各種智能機器人同樣讓人驚歎不已。
“人形機器人具備感知、理解、推理、執行等能力,是人工智能產業的集大成者。目前,我們的雙足機器人大模型已經做完,爭取今年推出人形機器人整機。”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張睿睿說。
四川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31個製造業大類的省份。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翟剛表示,四川堅持把工業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錨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主攻方向,謀篇布局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等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行動,改革科技成果評價體係,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技術和產業不斷湧現、加快發展。
這僅僅是一個縮影。從全國範圍看,各地各部門牢牢把握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持續深化體製機製改革,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構築未來發展新優勢——
北京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突出解決產學研脫節、科技成果轉化難、科技園區“小散弱”和科研主體活力不足四類問題,圍繞未來健康、未來製造、未來能源等20多個方向,積極搶占未來產業發展製高點。
上海持續突破一批“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加快打造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023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已達1.6萬億元。
江蘇發揮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集中的優勢,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今年將設立“應用基礎研究特區”,實施40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著力構建未來產業體係……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麽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大力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完成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等一係列頂層設計任務,謀劃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總體效果非常明顯,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製、智能工廠、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
目前,我國已布局建設了30個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覆蓋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建立了23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78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累計建成5g基站383.7萬個,占全球比重達60%以上。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背後,全麵深化改革是有力支撐和關鍵變量。
轉型升級,傳統製造業持續蝶變
箱體ai視覺檢測,銘牌激光刻印……在位於山東青島的海爾上合冰箱互聯工廠,各種大型機械臂有序運轉,一台台智能冰箱快速下線。
“我們擁有9座‘燈塔工廠’,能夠實現大規模定製生產。”海爾智家集成供應鏈業務負責人劉玉平介紹,傳統製造企業應用數字化技術、實施智能化升級改造,如同再造一個新工廠,可以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中控室裏,生產數據實時顯示,機械臂、機器人等設備運行情況一目了然;智能立體倉庫內,智能搬運機器人“勤快地”往返穿梭,一箱箱啤酒經係統自動分配貨位後,實現“先進先出”……走進擁有120多年曆史的青島啤酒廠,各種智能設備24小時運行,有條不紊地高效作業。
“我們通過數字化轉型,成為‘燈塔工廠’,生產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0%。”青島啤酒廠副廠長趙維成說,借助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公司實現了由大規模生產向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化生產轉變。
在浙江湖州南潯區雙林鎮的一家定製家居企業生產車間,數字大屏上顯示著生產進度、訂單類型、庫存容量等信息。作為傳統行業生產企業,智能化改造帶來的變化更加可感可及。
“企業投資4000萬元,借助多個信息化係統,打通了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全鏈條,實現了家居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數字化改造給傳統行業帶來新的生機,借助數字化的力量實現了所見即所得、所感即所要、設計即製造、製造即服務的理念。除了提升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企業的生產成本也趨於合理,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0%。”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
傳統產業體量規模較大、市場需求廣、吸納就業能力強,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基礎性作用。
去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為傳統產業蝶變注入新動力。
當前,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綠色製造加快推進,“十四五”前兩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6.8%。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係的基底,也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基本盤,我們要推動其轉型升級。”辛國斌表示,今後一段時間,要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支持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讓這些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
改革開放,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今年2月,全球首條跨海跨城的電動“空中的士”在廣東首飛。有了“空中的士”,人們從深圳到珠海隻需要20分鍾左右。依托完善的產業配套、強大的創新供給、豐富的應用場景,廣東正在低空經濟等領域積極布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企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主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擁有超過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湧現出華為、比亞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領軍企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決貫徹“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類企業優勢互補、競相發展。持續推進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監管方式,把加強對企業服務作為開展行業管理的重要職責,建立完善與製造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製。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機製,擦亮“專精特新”金字招牌,讓更多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50.1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6.3萬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以開放促改革。製造業方麵,我國已經宣布“全麵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製措施”,吸引外資企業投資中國、深耕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電信業方麵,有序推進對外開放,近期部署在北京等4個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數據中心等增值電信業務。截至今年6月底,在華經營電信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已達2037家。
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正鋪展在氣象萬千的神州大地上,新型工業化取得一係列新進展新成效。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工業發展正處於由大變強的重要關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製造業總體上仍處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核心技術、工業基礎能力、高端產品供給等方麵存在不少短板弱項。
走過千山萬水,仍須跋山涉水。
“我們將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金壯龍表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成績,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