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萎不長


    [病案]徐某,女,27歲,已婚。1962年5月21日初診。患者末次月經為1961年11月,在懷孕三個月時患急性闌尾炎住院並行闌尾切除術,術後胎兒發育不良,未見長大。現懷孕五個月餘,未感胎動,腹部亦未出現膨大。去他院檢查,懷疑胎兒已死於腹中。現患者胸悶納呆,精神不振,腹痛陣作,但無下墜感。舌淡、苔薄膩,脈虛弱帶滑。


    [治則]健脾益氣,補腎安胎。


    [方藥]潞黨參9克,川芎2.4克,丹參9克,白術9克,陳皮6克,蘇梗6克,木香4.5克,杜仲9克,桑寄生12克,菟絲子9克,狗脊9克。服2劑藥後腹痛已止,症候好轉。在前方基礎上加消導藥,方為:潞黨參9克,黃芪9克,丹參9克,熟地12克,砂仁2.4克(後下),茯苓9克,焦白術6克,川斷9克,狗脊9克,雞內金6克,穀芽9克,麥芽9克。服8劑後胎兒漸見增大,已感胎動,但在孕六個月時陰道漏紅,腰酸腹脹。改用補腎安胎止血之劑,方用太子參9克,生地18克,白芍6克,淡子芩6克,阿膠珠12克,炒藕節12克,杜仲9克,桑寄生12克,菟絲子9克,苧麻根12克。服2劑藥後漏紅止,但胎兒仍小,雖孕八個月,但僅有六個月大小,故仍以健脾益氣、補腎安胎之劑調理之。以後超過預產期而分娩,母子平安。數年後隨訪,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


    [評析]胎萎不長,又稱胎弱症,是一種在孕期常見的病狀,其表現為胎兒發育遲緩、生長受限。宋代的陳白明在《婦人良方》中詳細描述了這一病症。書中提到,孕婦出現胎萎不長的情況,可能是由於宿疾、失調等原因,導致髒腑功能衰退、氣血虛弱,從而影響到胎兒的發育。


    在臨床觀察中,稟賦衰弱、難以養胎的孕婦,或孕後跌補損傷、房事不節等狀況,都可能對胎兒發育產生不良影響。這名患者在懷孕三個月時接受了闌尾手術,手術中氣血受損,胎氣也受到損傷,因此胎兒發育受到限製。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采用健脾益氣補腎安胎的藥物,取得了一定效果。


    然而,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陰道出血現象,胎兒受到震動。因此,醫生調整治療方案,采用補腎安胎止血的方法,使病情由危轉安。此後,再次調整為健脾益氣補腎安胎的藥物,以促進脾胃功能,使氣血充足,從而滋養胎兒。補腎藥物則有助於胎兒安穩發育,因為胎兒的生命線與腎髒緊密相連。


    經過精心治療,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顯改善。最終,胎兒正常分娩,並且發育狀況良好。這個病例充分體現了中醫在治療胎萎不長等孕期病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製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的智慧。


    在中醫理論中,胎萎不長主要是由於孕婦氣血不足、髒腑功能失調等原因導致。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中醫注重調整孕婦的髒腑功能,使氣血充盈,從而滋養胎兒,促進胎兒正常發育。此外,中醫還強調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孕婦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針對胎萎不長的孕婦,中醫治療通常從健脾益氣、補腎安胎兩方麵入手。健脾益氣的方法主要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使孕婦消化吸收能力增強,氣血充足。而補腎安胎的方法則著重於調整腎髒功能,使胎兒生命線得到滋養,從而有利於胎兒的安穩發育。


    在中醫治療胎萎不長的過程中,醫生會根據孕婦的具體症狀,結合現代醫學檢查結果,綜合判斷病因,製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種個性化的治療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也為胎萎不長的孕婦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


    總之,胎萎不長是一種在孕期常見的病症,中醫治療在改善孕婦氣血虛弱、髒腑功能失調等方麵具有顯著效果。通過調整髒腑功能、促進氣血充盈、滋養胎兒,中醫為胎萎不長的孕婦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途徑。同時,中醫治療注重個體差異,為孕婦製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