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上,崔浩侃侃而談,舌燦蓮花,唇吐連珠。


    太武帝道:先生所言雖是,奈彼南蠻之國,焉有如先生般智謀之士!


    崔浩:彼國若有見機之人善設權譎,乘間深入,虞我國之虛張聲勢在前,則陡生變故不難,豈複能製劉宋強敵乎?今我朝公卿短視,欲以威力攘賊,反乃招令敵寇速至也。夫張我虛聲而召敵實害,智者不為。陛下不可不思,免至後悔無及。臣已暗遣諜使在彼,期四月前可還。可待諜使報至,審而後發,猶末晚也。


    此論一出,文武大嘩,皆含不忿。


    魏太武帝雖知崔浩之言有理,但難拂眾議,於是問道:若我將大軍助司馬楚之等南將,使其剿撫共用,則有勝算否?


    崔浩:愈發不能。司馬楚之亡國逃難之徒,是劉宋朝廷最為所忌者。若使其帶兵南下,其必謂非僅欲占其地,亦將必奪其國,安得端坐視之?故司馬楚之若往,則必引彼大兵北來,止則彼息,其勢然也。且以司馬楚之瑣才,隻能招合輕薄無賴,不能成就大功。為國生事,使兵連禍結,必此之群矣。臣嚐聞彼等前投秦國之初,魯軌曾說秦王姚興引兵入寇荊州,秦王允之,至則散敗,所帶秦兵皆被蠻賊俘掠為奴,使禍及姚泓,實乃前車之鑒。


    彼時司馬楚之及魯軌等降將便在班中侍立,聞此不由又羞又怒,慚愧無地。


    崔浩見文武諸臣默然,愈加得意,繼續說道:臣複以天文星相而言,不能發兵南下者有五。今茲害氣升於揚州,不宜舉兵,一也;午歲自刑,先發者傷,二也;日蝕滅光,晝昏星見,飛鳥墜落,宿值鬥牛,憂在危亡,三也;熒惑伏匿於翼軫,戒亂及喪,四也;太白未出,進兵者敗,五也。夫興國之君,先修人事,次盡地利,後觀天時,故萬舉而萬全,國安而身盛。若論劉宋亦不能北伐前來攻我,其因有三。劉義隆新即大位,人事未周,此其一也;彼國內災變屢見,是天時不協,此其二也;舟行水涸,是地利不備,此其三也。天時地利人事三者無一具備,其國自守猶或不安,何敢先發而攻別國哉?以此推之,則彼必聽我虛聲揚言進兵而嚴備,我亦必承彼嚴備而動兵相爭。兩推其咎,皆自以為應敵,便是以假作真,兵連禍結,南北兩麵受敵矣。依兵法所雲,我當分災迎受害氣,未可舉動也。


    若說崔浩這一番長論,皆謂金石之言。但怪其隻顧以理而論,卻不顧及滿朝群臣麵皮,將他人一概否定,且言帶譏刺,是謂傷眾也。


    當下群臣雖被他一人獨自駁得啞口無語,但於散朝之後,複又自相聯合,再進宮來麵見魏主,仍複力諫宜趁本國南境守將鼓勇欲戰,劉宋國內叛亂迭起之際,一齊鼓動出兵。


    太武帝最終難違眾議,當堂下詔,命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分布河津,並將幽州以南戍兵集中於黃河一帶,對劉宋進行防禦。


    六月,太武帝又使平南大將軍魯軌屯兵河上,安南大將軍司馬楚之屯於潁川,以重兵威懾,同時傳檄南朝,招撫宋軍中故晉部將前來歸降。


    宋文帝聞說魏兵集於黃河沿岸,且晉室遺臣並引軍至於河南之地,不由大驚,急遣大將到彥之率十萬大軍前往迎之。


    到彥之奉詔出兵,將戰艦自淮水入於泗水,溯流北上。


    因夏季水淺,日行僅十裏,自四月至七月,始抵泰山東平,隨後溯黃河西進。


    太武帝聞報亦大驚,因忙於北邊與柔然、高車諸部對敵,無力抽調兵力應付河南諸鎮,自謂難以抵禦十萬宋軍,遂命司馬楚之及魯軌部眾主動撤離,北渡黃河。


    又以陽平公杜超為都督冀、定、相三州諸軍事,鎮守鄴城,節度諸軍。


    到彥之趁機揮軍西進,占領滑台、虎牢、洛陽、金墉等城,盡複河南失地。乃於各地留兵鎮守,並將諸軍推至黃河南岸,西至潼關,以致兵力分散。


    八月,太武帝派遣冠軍將軍安頡督護諸軍,出擊宋軍。


    到彥之遣部將姚聳夫渡河攻冶阪,被安頡擊敗,死者甚眾。太武帝又遣征西大將軍長孫道生,會同拓跋大毗屯兵黃河北岸,以禦到彥之。


    至此魏宋大軍交兵,一時互有勝負,不能驟解,果如崔浩所言。


    鏡頭轉換,按下魏宋,複說夏秦。


    正當宋魏交兵之際,夏主赫連定欲收複統萬城,遂乘機遣其弟赫連謂以代為將,率三萬騎兵來攻北魏鄜城。


    魏主急使平西將軍隗領兵迎戰,大敗謂以代,殺死夏國兵眾萬餘人,謂以代逃去。


    赫連定留其弟赫連社幹、廣陽公度洛孤守平涼,自率數萬精兵在鄜城東截擊隗歸,並遣使約宋將到彥之,合兵伐魏。


    太武帝聞訊,欲先討伐赫連定。


    群臣皆道:宋軍猶在河中,若舍之西行,前寇未可必克,則我必失東州矣。


    太武帝猶豫不決,隻得複又問計於崔浩,並為前番未納其諫而自悔。


    崔浩說道:劉義隆與赫連定同惡相招,連結馮跋,牽引蠕蠕,規肆逆心,虛相唱和。兩家皆為自保實力,劉義隆望赫連定先進,赫連定待劉義隆上前,皆莫敢先入。以臣觀之,有似連雞,不俱得飛,無能為害也。


    太武帝聞言大喜:如此,我將如何應對?


    崔浩:臣始謂劉義隆軍來當屯住河中,兩道北上。東道定向冀州,西道必攻鄴城。如此則陛下當自致討,不得徐行。今則不然,宋將到彥之東西列兵二千餘裏,一處不過數千士卒把守,形分勢弱。以此觀之,情見其止望固河自守,免死為幸,並無北渡之意也。而西夏前番屢被我國所敗,國人精銳盡失,赫連定殘根易摧,擊之必仆,先伐夏兵可也。我克赫連定之後,再以得勝之兵東出潼關,席卷而前,則威震南極,劉義隆在江淮以北無立足之地矣。聖策獨發,非愚近所及,願陛下西行勿疑。


    太武帝聽他字字金石,如數家珍,便似聞天籟,遂納其言。因此時已大敗柔然,高車諸部歸降,北方戰事已畢,便決意禦駕親征,往伐西夏國赫連定。


    神麚三年九月,魏太武帝拓跋燾前往統萬,指揮軍隊襲擊平涼。


    十月,西秦國主乞伏暮末受北涼威脅,派使臣王愷、烏訥闐出使北魏,請求援助。


    魏太武帝暗道:某正欲與夏國決戰,哪有閑心去管你西秦之事?


    想罷起身揮手,便要打發來使回去。


    崔浩急對太武帝連使眼色,示意趁揮手之際先令西秦之使退下,然後向太武帝附耳低言道:此乃千載難得良機,陛下何不借雞下蛋,如此如此?


    拓跋燾喜不自禁,笑道:卿真乃鬼才,世人不及也。


    遂命喚西秦使臣複進殿說道:你主都城近於北涼,故常受其逼迫,孤即便發兵,亦隻能救其一時,不能救其一世。你可歸報汝主乞伏暮末,不如盡起舉國之兵,與孤夾擊夏國;若將夏國滅了,孤便將其平涼、安定二郡封給你主作為國都,豈不是好?今我兩國在殿中諸臣皆為見證,孤定不食言。


    西秦使臣於是辭歸,將魏主之言還報秦王。


    秦王乞伏暮末信以為真,於是縱火焚燒城邑,搗毀法器寶物,統率部眾一萬五千餘戶,向東前往攻擊上邽。


    赫連定聞說乞伏暮末忽率大軍來攻,不知是何緣故,隻得發兵抵抗。


    鏡頭閃回,補敘乞伏暮末之事。


    字幕:乞伏暮末,一名慕末,字安石跋,西秦文昭王乞伏熾磐次子。


    元嘉五年春,乞伏熾磐去世,乞伏暮末即位,改元永弘。葬父乞伏熾磐於武平陵,上廟號為太祖;任命乞伏元基為侍中、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河州牧乞伏謙屯為驃騎大將軍;涼州刺史段暉為輔國大將軍、禦史大夫;叔父乞伏千年為鎮北將軍、涼州牧,鎮守湟河;乞伏木弈幹為尚書令、車騎大將軍,乞伏吉毗為尚書仆射、衛大將軍。


    乞伏暮末初為太子之時,有尚書隴西人辛進,從其父皇乞伏熾磐在陵霄觀遊覽,用彈弓欲擊飛鳥,不想竟誤中乞伏暮末母親,損其容貌。


    辛進驚懼非常,急跪地請罪。皇帝及皇後不怪,赦之。


    乞伏暮末即位,問及其母麵部受傷原因,太後不疑有他,即將當時情況據實以告。乞伏暮末大發雷霆,次日升朝,竟斬殺辛進及其五族親屬二十七人,報複前仇。


    由此造成內外分崩,朝野內外人心思叛。


    北涼國主沮渠蒙遜聽聞乞伏熾磐去世,趁機伐喪,進攻西秦所屬西平。


    西平太守明知不敵,於是遣使寄書涼主:我主有令,敵國來攻時,首降之將必夷三族。殿下若先攻取樂都,臣必舉西平歸附。如我望風而降,以殿下英明,亦輕看小臣也。


    沮渠蒙遜然其言,於是放棄西平,轉攻樂都。


    西秦相國乞伏元基率騎兵三千救援,進城拒堅以抗。沮渠蒙遜軍臨城下,傳令進兵攻擊,很快攻陷樂都外城。並使人切斷內城水源,城中有一半以上軍民死於饑渴。


    東羌部落酋長乞提原隨乞伏元基救援樂都,卻暗中與城外北涼軍隊勾結,從城上拋下繩索,牽引北涼士卒登城。


    北涼軍士登上城牆者達百餘人,大聲呐喊,縱火焚燒城門。


    西秦守城之軍幾近潰散之時,乞伏元基率領左右親軍趕到,身先士卒奮力抗擊,北涼軍隊被擊退,複趕出城外。乞伏元基打退敵兵,複平內叛,誅殺乞提原及其部將,餘眾複降。


    乞伏暮末聞樂都被圍,遂遣使到沮渠蒙遜營中,答應歸還人質沮渠成都,請求和解。


    沮渠蒙遜見樂都難下,遂接受請和,隨即派遣使臣赴西秦,為乞伏熾磐吊喪。


    乞伏暮末禮送沮渠成都回國,並派將軍王伐護送。沮渠蒙遜於半路設伏,擒獲王伐及其三百騎兵,又派尚書郎王杼護送王伐返回西秦,並送乞伏暮末戰馬千匹,錦緞綾羅無算。


    元嘉五年七月,乞伏暮末派遣記室郎中馬艾前訪北涼,兩國重複和好。


    西秦主皇叔乞伏千年時任涼州牧,酗酒暴虐,不理公務。乞伏暮末聞之,派遣使臣持詔責備,乞伏千年大為恐懼,投奔北涼。


    乞伏暮末複任叔父光祿大夫乞伏沃陵為涼州牧,鎮守湟河。


    十二月,沮渠蒙遜再次討伐西秦,前至磐夷。乞伏元基率騎兵一萬五千人阻擊,沮渠蒙遜乃率軍回攻西平。乞伏暮末急遣征虜將軍出連輔政等將,率領騎兵二千人趕赴救援。


    元嘉六年初,出連輔政等援軍未到,沮渠蒙遜就已經攻陷西平城,活捉西平太守。


    沮渠蒙遜以馬鞭敲其額頭,罵道:此番須是孤擒俘你,秦主複夷公之三族否?


    太守怒道:士可殺而不可辱。殿下要殺便殺,何如此輕士耶!


    北涼王聞此,非但不殺,反而改容相向,甚為敬重。


    六年五月,沮渠蒙遜進討西秦都城枹罕。乞伏暮末命相國乞伏元基留守都城,自己則退保定連城,以為犄角之勢。


    西秦南安太守翟承伯等人叛變,據守罕穀,響應北涼軍。


    乞伏暮末大敗翟承伯叛軍,進抵治城。西安太守莫者幼眷占據川城,亦叛西秦,乞伏暮末發兵討伐,反被莫者幼眷擊敗,乞伏暮末隻得退回定連。


    沮渠蒙遜隨後率北涼軍大至,包圍枹罕,複派世子沮渠興國分兵進攻定連。


    六月,乞伏暮末在治城反擊秦軍圍攻,生擒沮渠興國。


    沮渠蒙遜聞報大驚,率軍立即撤退,乞伏暮末追擊北涼軍直到譚郊。沮渠蒙遜不甘功敗垂成,遂向吐穀渾可汗慕容慕求援,允諾事成之後共分西秦之地。


    吐穀渾可汗貪其厚利,遂派胞弟慕容沒利延率領兵騎五千,與沮渠蒙遜會師,合兵討伐西秦。乞伏暮末遣輔國大將軍段暉等攔擊來敵,大敗北涼軍和吐穀渾汗國騎兵。


    七月,沮渠蒙遜派遣使臣出使西秦,送穀三十萬斛,請求贖回世子沮渠興國,被乞伏暮末拒絕。沮渠蒙遜於是立沮渠興國胞弟沮渠菩提為世子,乞伏暮末則將沮渠興國留為己用,拜為散騎常侍,並把己妹平昌公主嫁之。


    乞伏暮末弟名喚乞伏殊羅,通奸其父乞伏熾磐左夫人禿發氏,被乞伏暮未知悉,禁止二人往來。乞伏殊羅大懼,不思改過自新免罪,反與叔父乞伏什夤聯手,欲謀殺乞伏暮末。


    禿發氏自為內應,在宮內偷盜宮門鎖鑰,欲引叛軍入宮,不料拿錯鑰匙,打門不開。


    守門人發覺,急入宮告知秦王。乞伏暮末逮捕殊羅通及皇叔什夤,並其黨羽全部殺死。行刑之前,乞伏暮末恨極,欲???鞭打乞伏什夤。


    乞伏什夤叫道:我欠你一死,並不欠你鞭,奈何韃我!


    乞伏暮末發怒,即命刳開其腹,棄屍於黃河。乞伏什夤同母弟乞伏白養、乞伏去列為此頗有怨言,乞伏暮末又皆殺之。


    元嘉七年十月,乞伏暮末見屢被北涼侵略,便派使臣王愷、烏訥闐出使北魏,請求派兵援助;北魏太武帝納崔浩之計,許以大夏平涼和安定二郡,令其合擊赫連定。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乞伏暮末得到魏主許可為援,於是焚城毀寶,統率部眾來攻上邽。


    大隊人馬走到高田穀,給事黃門侍郎郭恒等人陰謀劫持沮渠興國反叛,不料密謀泄漏,被乞伏暮末誅殺。


    夏主赫連定不知乞伏暮末何故來伐,於是發兵抵抗。乞伏暮末戰不能勝,隻好就地固守南安,西秦故土全被吐穀渾汗國占領。


    西秦、北涼、大夏、北魏四國交戰,反便宜吐穀渾得此大利,真是始料不及。


    元嘉七年十一月,南安羌族部落一萬餘人背叛西秦,共推安南將軍、督八郡諸軍事、廣寧太守焦遺為盟主,被焦遺拒絕。


    羌族部眾於是劫持焦遺族侄長城護軍焦亮,共推其為盟主,聚眾攻打南安城。


    乞伏暮末素知羌人悍勇難當,遂遣使向氐王楊難當請求援兵。楊難當倒是極為仗義,二話不說,即派將軍苻獻率騎兵三千趕赴救援。


    苻獻引軍而出,前與乞伏暮末合兵,反擊各羌族部落軍隊進攻。


    羌軍因乃烏合之眾,一戰之下便即潰敗,焦亮逃回廣寧,投奔叔父焦遺。乞伏暮末進攻廣寧,乃寄書進城,命焦遺誅殺焦亮以降,否則屠城。


    焦遺見孤城難守,隻得將焦亮斬首,出城投降,被乞伏暮末封為鎮國將軍。


    不料廣寧方平,略陽複叛,太守弘農人楊顯獻出郡城,投降大夏赫連定。此後秦、夏二國急伐互攻,不可開交,涼、魏二國反為看客。


    元嘉八年正月,赫連定突襲西秦,大敗西秦上將姚獻。隨派其叔父北平公赫連韋伐,率一萬人攻打南安城。


    當時乞伏暮末據守南安,城中發生饑饉,人與相食。


    西秦軍民皆亂,紛紛越城出降,至侍中出連輔政、右衛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等朝廷重臣,亦皆逃出城去,投降大夏。


    乞伏暮末至此窮途末路,四顧朝堂盡空,隻得銜璧輿梓,出城投降。赫連韋伐由此占領南安,並將乞伏暮末連同沮渠興國,一並押送到上邽,來見大夏國主赫連定請功。


    西秦太子司直焦楷藏在宮中,趁秦主率眾出城投降,遂單槍匹馬自西門越城而出,逃奔廣寧,歸見其父焦遺,再拜泣求說道:大人一向承蒙朝廷重用,身居藩鎮大員,統領一方。今國家顛覆,陛下被俘,大人焉能不率部眾,首倡大義,消滅寇仇!


    焦遺說道:主上已經陷入敵手,我非惜命忘義,但若派兵追擊,隻能加速主上死亡。不如另擇王族中賢能之人,擁其繼承王位,然後再出兵討伐,或許還有複國希望。


    焦楷然之,跪領父命,於是修築高台,召集部眾盟誓,又發複國報仇檄文。二十日之間,竟有一萬餘人趕來歸附,由此軍威複振。


    不料天不佑秦祚,焦遺卻於此時勞病交加,溘然長逝,新聚之眾遂複作雲散。


    焦楷無力獨承重任,於是率領部下逃往北涼,歸降沮渠蒙遜。


    同年六月,赫連定斬殺乞伏暮末,以及西秦皇族五百餘人。


    自此西秦國滅,共曆四主,國祚三十七年。


    鏡頭轉換,按下秦、夏相爭,再說魏國來伐。


    大夏勝光三年十一月,魏太武帝拓跋燾抵達平涼。夏主大驚,急令上穀公赫連社幹等人繞城固守,不許輕易出戰。


    魏太武帝命夏國降君赫連昌修書,遣使進城招撫,赫連社幹等不聽。魏太武帝大怒,遂派安西將軍古弼等率兵直指安定。


    赫連定從上邽城返回安定,率領步騎二萬人向北增援平涼。途中正與古弼軍遭遇,便揮軍大進出擊。


    古弼假裝撤退誘敵深入,赫連定緊追不舍。魏太武帝複派高車部落飛速增援,截擊夏國軍隊。古弼見來了援軍,複引本部軍回戰,兩麵夾擊。


    夏軍大敗,士卒被斬首達數千之眾。赫連定倉皇逃回,退守鶉觚原,布置方陣自保。


    北魏數路大軍趕來,將其團團包圍,複斷水源及糧道,夏國人馬饑渴交加。


    十五日,赫連定率眾衝下鶉觚原,欲作困獸之鬥,殺透重圍。北魏武衛將軍丘眷率眾截擊,夏軍全軍潰敗,被殺萬餘,俘虜無數。


    赫連定身負重傷,單騎逃跑,途中集結殘部,驅使百姓五萬餘人,向西退保上邽。


    此戰西夏國損失慘重,被魏軍生擒赫連定弟丹楊公赫連烏視拔、武陵公赫連禿骨以及公侯以下貴族大臣一百多人。


    當日魏軍乘勝進攻安定,夏國東平公赫連乙鬥丟棄城池,逃奔長安。


    十二月十五日,上穀公赫連社幹、廣陽公赫連度洛孤出城投降,魏軍攻克平涼。


    赫連定懼怕北魏逼迫,劫持西秦百姓十餘萬人,從治城渡過黃河,打算襲擊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奪取北涼國土存身。


    吐穀渾可汗慕容慕此時看出便宜,急遣益州刺史慕容慕利延、寧州刺史慕容拾虔統率三萬騎兵,乘夏軍渡河過半之時截擊。


    赫連定死戰脫圍不出,最終力竭被擒。吐穀渾可汗慕容慕派侍郎謝太寧出使北魏,呈上奏章,表示願意獻出赫連定。


    勝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吐穀渾將赫連定獻給北魏,拓跋燾下令將赫連定斬殺。


    至此大夏國滅亡,亦乃匈奴族在中國境內立國最後史載。自赫連勃勃建國起,至赫連定滅國止,共曆三主,國祚二十五年。


    魏太武帝引眾進入平涼城,又俘夏公侯以下百餘人。夏長安、臨晉、武功等城守將皆棄城而走,關中地區皆為北魏所占。


    北涼主沮渠蒙遜聞之,急搜尋國中重寶,遣使往魏營中納貢修好,願稱藩臣。


    魏太武帝大喜,便在平涼城中宴請北涼使臣,使帳下群臣諸將坐陪。


    拓跋燾於席間執崔浩之手,對北涼使臣道:世間所雲崔公者,此位便是也。才略之美,當今無比。朕行止必問,成敗決焉,若合符契,初無失矣。


    涼國使臣欽服無地,便解腰間玉璧相贈崔浩,以為靚見之禮。


    太武帝複對群臣說道:卿輩前謂我用崔浩之計為謬,驚怖固諫。常勝之家,始皆自謂逾人遠矣,至於歸終,乃不能及。


    群臣聞言,無不大慚。


    魏主乃留兵鎮守平涼,振旅還朝,詔命晉升崔浩為司徒,一時寵信無二。


    北涼義和三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其子沮渠牧犍繼位,將父蒙遜葬於元陵,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


    畫外音:沮渠蒙遜自因伯父沮渠羅仇、曲粥被後涼主呂光所殺,與從兄沮渠男成起兵,共推段業為主,自任張掖太守、鎮西將軍時開始創業。天璽三年斬段業,永安三年與後秦結盟滅後涼,永安十一年攻占姑臧,十二年於姑臧稱河西王。此後與南涼、西涼、西秦連年混戰,時勝時敗。玄始九年七月,擊敗三萬西涼軍進攻,殺其主李歆,進入酒泉。翌年三月大敗西涼敦煌太守李恂,平滅西涼。一生征戰開疆拓土,滅敵國二,可謂亂世英雄。


    字幕:劉宋元嘉三年,吐穀渾王阿柴逝世。


    吐穀渾阿柴遺有二十子,臨死時不傳親生之子,反將王位傳給同母之弟慕璝。因河西混戰,慕璝乘機發展,與南朝劉宋開展貿易,南通蜀漢,北交涼州、赫連,部眾轉盛。


    宋文帝征召顏延之回朝,拜為中書侍郎。複召謝靈運任秘書監,命主持撰寫《晉書》。


    此年高句麗長壽王當政,為躲避北魏威脅,遷都至平壤城,曆時一百五十六年之久。長壽王遷都平壤後,繼續南侵新羅、百濟,北和中原諸朝。百濟並未屈服,繼續爭奪樂浪。


    宋元嘉五年,北魏史官崔浩與其弟崔覽及高讜、鄧潁、晁繼、範亨、黃輔等人,奉太武帝詔修國史,終由崔浩定稿,編成《國書》。


    次年謝靈運回歸始寧隱居,憑其祖先所遺資產,遍遊山川名勝,寫下大量山水詩,成為中國山水詩開派宗師。


    宋元嘉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左仆射安原,率部將一萬餘騎,進軍貝加爾湖。


    東部敕勒人十萬餘人歸服北魏,拓跋燾最後完成統一敕勒各部偉業,將其部眾皆遷至漠南而居。自此漠南一帶畜牧業及農業大為發展,出現一派興旺景象。


    此年白蓮教在盛會上欲刺殺古滇國國王,並劫走萱妃。


    劉宋元嘉七年,柔然可汗鬱久閭斛律被其弟大但驅逐,全家投奔北燕。北燕主馮跋聞柔然可汗勢窮來投,乃將鬱久閭律一家安置在遼東郡住下,待以賓客之禮。


    鬱久閭斛律為表感謝,欲與北燕結為姻親,乃獻女於馮跋,娶為昭儀。


    當時三月不雨,直到夏五月,北燕大旱,全國大饑。鬱久閭斛律不耐異國漂旅之苦,遂上書燕主,請求返回塞北,借兵相助回去複國。


    馮跋說道:公遠離故國有萬裏之遙,苦無信息相通,又無內應,此去並非萬全之計。我若遣大軍送明公歸國,恐糧草運輸難以為繼;若護送兵力太少,又勢必不能穩全。且古謂越千裏襲國為難,況是數千裏哉?我兄不如寧耐,以待時變。


    鬱久閭斛律:不用麻煩多人,望供三百騎兵足矣。若能到達敕勒,族人定喜悅來迎。


    馮跋隻得同意其請,派單於前輔萬陵率三百騎兵,護送鬱久閭斛律還國。萬陵卻懼其險遠,又恐為敕勒大但可汗所殺,於是乃與部將商議,到了黑山,殺死鬱久閭斛律而回。


    當時北燕都城昌黎有赤氣充滿四方,曆久不散。


    馮跋大為驚異,便問太史令:赤氣充斥不散,是何吉凶?


    太史令張穆奏道:此乃兵戈殺伐之氣也。


    馮跋:我威睦四鄰,何來殺伐之氣?


    張穆:北魏威震天下,與我國卻無使者往來修好。自古與鄰國接壤,無不通好者;若違道義激怒鄰國,更是自取滅亡。陛下宜遣還所扣彼國使者,講和結盟,庶可免於兵災。


    馮跋:卿且退,容孤思之。


    其後不久,果然聞報魏軍大至。馮跋大驚,急派單於右輔古泥率騎兵前去偵察。


    古泥剛剛出城十五裏,便遇到魏軍前鋒,急逃回城,向燕主報急。馮跋聞報魏軍已兵臨城下,不由大驚,急命全城戒嚴,並派將軍姚昭、皇甫軌等出城迎戰。


    因倉猝無備,兩兵相交,燕軍便敗,主將皇甫軌身中亂箭而死。


    馮跋急令將敗軍迎回城內,扯起吊橋,整頓軍備固守。魏軍此次本是小股騎軍突襲,因見馮跋已有戒備,於是引軍退回。


    宋元嘉七年八月,北燕國主馮跋病重,召中書監申秀、侍中陽哲到寢殿囑托後事。複乘輦車到金鑾殿,命皇太子馮翼主持朝政,統率全國軍隊,防止發生意外之變。


    馮跋寵妃宋夫人欲立己子馮受,厭惡太子馮翼主持朝政,於是對馮翼說道:今皇上之病就要痊愈,太子何必急於代父君臨天下耶?若後為陛下知之,反為不美。


    馮翼性情文弱仁厚,聽從宋夫人言語,退位返回東宮,擬每天三次去探望父皇病情。


    不料馮翼甫離大殿,宋夫人便假傳聖旨,不許朝廷內外官員入宮探病,包括太子在內,如有要事,亦隻能派宦官傳達。


    馮翼及其他諸皇子、朝中文武重臣等,自此皆不能見到皇帝之麵。唯有中給事胡福一人,可以自由出入內掖,專門負責皇宮安全警衛。


    胡福卻是個忠臣,遂將宋夫人異常舉動報於司徒、中山公馮弘。


    馮弘乃是馮跋之弟,未料亦久蓄野心,聞胡福之報,並不與太子及諸皇子商議,遂親率數十個全副武裝武士,徑直闖進後宮。


    胡福負責宮廷禁衛,見是中山公入宮,於是未加抵抗,一哄而散。宋夫人急命近侍宮女關閉東門,不令馮弘進入內宮。


    中山公有家僮名喚庫鬥頭者,平素敏而有勇,於是自請翻牆而過,由內打開宮門,放家主引兵進入寢宮。


    馮弘直入內殿來尋宋夫人,並於天王寢榻前一箭射死報信宮女。


    馮跋當時躺在榻上奄奄一息,看到眼前之事不勝驚駭,霎時氣絕而死。


    馮弘見皇帝已崩,乘勢來到金鑾殿之上,假傳遺詔,自登大位。


    並派人到城中街巷宣告:今天降大禍,皇帝駕崩。太子馮翼不在病塌前侍候,朝中文武大臣亦不趕來奔喪,恐有人陰謀叛逆不道,危及社稷。茲有天王大弟中山公馮弘,暫登大位以安定國家;凡百官中率先入宮朝見者,進級二等。


    同時派兵,往擊東宮。太子馮翼統率東宮衛隊出宮抵抗,旋即大敗,士卒全部潰散。


    馮弘複帶人入宮,先殺死宋夫人,然後逼迫太子馮翼自盡。馮跋共有子一百餘人,皆居於京中,馮弘令將諸子全部殺死。


    痛哉!世間為人叔父者,竟有如此狠毒之輩,全無人倫慈悲!


    於是馮弘篡位,改元大興;諡馮跋為文成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穀陵。三月,馮弘封夫人慕容氏為皇後,立慕容皇後所生之子馮王仁為太子。


    大興二年八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以鄰國問罪弑君篡逆為名,親自率兵征討北燕。


    馮弘大懼,不敢出戰,引眾固城自守。北燕所轄營丘、遼東、成周、樂浪、帶方、玄菟等六郡全向北魏投降,太武帝令將三萬餘戶遷徙到幽州。


    燕尚書郭淵勸馮弘向北魏投誠歸附,馮弘說道:我兩國早就有隙,結怨甚深,降附北魏是自取滅亡也。不如固守城池,等待轉機。


    馮弘篡位時廢掉原配王氏,並貶黜王氏所生長子馮崇,令其出鎮遼西肥如,故此馮崇懷恨在心,常謀報複。


    馮崇同母弟廣平公馮朗、樂陵公馮邈今見魏兵來伐,遂密謀道:天運雖存,家國已衰。皇後慕容氏又在背後誣陷,我等大禍不遠矣。


    於是逃往肥如,勸兄長馮崇降魏。


    便在此時,恰好太武帝派遣使者前來勸降。馮崇就派馮邈,隨至北魏大營納降。


    太武帝大喜,授予馮崇假節、侍中、車騎大將軍、領護東夷校尉、幽、平二州牧等職,並封為遼西王,執掌國中尚書之事,食邑遼西十郡。


    馮弘聞報大怒,派遣將領封羽率領部眾圍攻馮崇。太武帝聞報,詔令永昌王拓跋健督率諸軍前往救援。封羽不敵北魏大軍,遂獻凡城投降北魏。


    魏太武帝本欲乘勝而進,趁機平滅北燕,忽聞報劉宋大將到彥之率軍北伐,侵占河南諸郡。太武帝於是引軍南還,遣將南征,向宋國北伐軍發動全麵反擊。


    魏軍南下,先收複虎牢,繼而擊潰南軍主力,奪回黃河南岸數鎮。到彥之聞說洛陽及虎牢失陷,滑台複被圍攻,黃河守軍又敗,天險不存,即有退兵還都之意。


    參軍垣護之諫道:青州豐饒,漕運暢通,兵力又足,將軍何不派竺靈秀支援滑台?將軍自率大軍進兵河北,繼續對北魏施壓,未嚐不可。


    到彥之欲從其諫,但眼疾突然發作,一跤跌倒,不省人事。


    部下將士見此,一時手足無措。且部眾皆為江南人氏,不耐河北酷寒,頻生疫病,至此軍無戰心。


    到彥之被侍從救醒,複喚醫官用藥,兀自眼前昏黃不清。又見諸將士氣不振,遂不納垣護之策,決定下令軍隊退返淮南。


    一聲令下,三軍起行,到彥之先率水軍入濟,其後燒毀船艦,命大軍步行還至彭城。


    此次北伐之時,宋文帝供給大軍輜重相當充足,到彥之撤兵過於匆急,將軍需物資悉數拋棄,遂令宋國武庫一時空虛。


    宋文帝聞訊大怒,改派檀道濟率軍支援滑台,將到彥之免官,下獄待罪。


    元嘉八年春二月,檀道濟率軍北征。


    遂由曆城出發,欲沿黃河逆流而上,西進救援滑台。


    未料魏軍早有預備,大將叔孫建、長孫道生奉太武帝之命,率軍阻擊宋兵。叔孫建且效魏武帝曹操官渡大戰險計,奇襲放火,燒掉宋軍糧倉。


    軍糧既失,檀道濟不敢深入,被迫撤退,北魏大將安頡乘勢攻陷滑台。


    至此宋魏第二次南北大戰結束,北魏獲勝。


    是年春,柔然敕連可汗部下二十餘人在巡邏時誤入北魏境內,被魏軍俘捉。


    太武帝拓跋燾聞訊,為表示友好,將其全部放還。敕連可汗甚是感激,遂遣使向太武帝朝貢,自願歸為魏國藩屬。


    檀道濟引大軍還於建康,宋帝劉義隆知道罪不在彼,且能全軍無損還師,反以為功。於是下詔,進檀道濟為大司空,位列三公。


    其後文帝念及到彥之前功,遂複起用,封為護軍將軍。


    元嘉九年,文帝詔令恢複到彥之封邑,但到彥之堅決辭讓,不肯領受。至元嘉十年,一代名將到彥之羞愧病逝,遺憾而終。


    宋文帝遂先恢複其封邑,後並追諡為忠公。


    宋元嘉九年,北魏太武帝改元延和。當年七月親率大軍伐燕,進圍北燕都城和龍。後因馮弘堅守,和龍久攻不下,太武帝遂擄北燕民戶三萬家而還。


    同年冬,宋彭城王劉義康母王太妃去世。劉義康召集同僚料理喪事,會於東府。


    範廣淵時為司徒府祭酒,召請其兄範曄與好友王深、王廣至府飲酒,並開北窗,欣賞王太妃挽歌為樂,笑聲達於彭城王府。


    劉義康聞訊大怒,次日奏請天子,詔命罷範廣淵為庶民,降範曄為宣城太守。範曄因被兄弟及朋友連累貶職,鬱鬱不歡,則在宣城太守任內,做出一件驚天大事。(本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真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背砍刀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背砍刀詩人並收藏華夏真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