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而複驕,人之通病。


    文士弘對唐作戰大獲全勝,便不再以唐軍為意。後因軍中缺糧,便縱兵四出搶掠。


    李靖此時站立高阜之處,凝目下望,遙見敵軍隊伍大亂,料敵決勝在先,遂對身側部將說道:公等今可出戰,以雪前日之憤矣。


    於是回營升帳,擂鼓聚將,指揮唐軍出戰梁軍,突襲敵營。


    文士弘軍四散在外搶糧,一時難以收攏,結果被唐軍逐一擊潰。梁軍將士各自為戰,到處亂竄,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萬人,更被繳獲舟艦四百餘艘。


    李藥師乘勝而攻,一舉拿下夷陵。其後又馬不停蹄,親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領大軍,繼後而發。


    文士弘戰敗還歸南郡,來向梁主請罪。蕭銑恐懼非常,急向江南征召士兵,但所召之兵未經訓練,大都不能如期趕到。


    李孝恭帶領大軍趕至江陵,李靖已擊敗南梁驍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繼而占領水城,繳獲大批舟艦。


    見主帥李孝恭至,便命將所攻敵船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


    諸將不解,齊都問道: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遺棄江中,以資敵用?


    李靖:蕭銑地盤廣闊,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孤軍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對方援軍四集,將表裏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無所用也。今放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到,定以為江陵已破,不敢輕易來援。又必派偵騎往來偵察,往返拖延逾月,我則可破江陵矣。


    諸將兀自不信,又都來向總帥報說。


    李孝恭聞言大讚,對諸將道:李藥師用兵,神鬼莫測,頗有當年武侯遺風。公等但依其令行之,休得狐疑,以亂其策。


    李靖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遊蕭銑援兵溯流而上,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舟艦,以為江陵已破,皆都疑懼不前。


    南梁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聞說梁、唐在長江開仗,各率本部軍前來勤王助戰,將赴江陵朝見梁帝,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李孝恭營中投降。


    畫外音:當時江南局勢,自隋煬帝遇害之後,江南及兩廣無主。欽州刺史、鴻臚卿寧長真便以鬱林、始安地區依附蕭銑;漢陽太守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四郡依附林士弘。林邑以西諸國,卻多歸附丘和,各將明珠、文犀、金寶之物貢獻,因此丘和富比王者。


    蕭銑圖其厚利,派寧長真率領嶺南之兵,從海路攻打交趾。


    丘和命高士廉為軍司馬,統領水陸各軍迎擊,大敗南梁軍,寧長真隻身逃脫,部下全部被俘。交趾郡中官民為此歡欣鼓舞,為丘和樹碑紀功。


    丘和雖然戰勝,但知自己軍力不能與梁國相抗,因此懷有重憂。得知隋朝滅亡消息,便欲歸降唐朝。但因嶺南道路閉阻,中有梁國相隔,隻得遣使求和,暫且依附蕭銑。


    此時聞報唐軍攻梁,一路打到江陵,丘和不由大喜,於是立即派出使節,前往唐營,向唐軍主帥李孝恭呈交降書順表,並自請出兵夾擊南梁。


    唐軍得知丘和來降消息,勢力大勵,便將江陵圍得水泄不通,並力攻打。


    蕭銑見走投無路,遂決定投降。臨出降之時,用太牢告祭太廟,後率官屬身穿孝服前往軍門,來見李靖,猶然說道:應死者僅蕭銑一人,百姓無罪,請將軍赦之!


    李靖率軍進城,號令嚴肅,對梁朝吏民秋毫無犯。


    諸將都以為蕭銑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將士。


    李靖勸止:王者之師,撫慰人民,討伐罪惡者也。百姓已受戰事驅逼,抵抗作戰並非其願。況桀犬吠堯,因非其主;為蕭銑而戰者,不能視同叛逆,此蒯通所以得免死於高祖也。今荊州、江陵始定,應以寬政撫慰遠近,梁王既降,複籍沒其產,恐非救焚拯溺之道也。恐自此其他城鎮敵將拚死抵抗,都堅守不降,決非上策。


    李孝恭擊節讚歎,一切皆聽李藥師調度,自己絕不幹涉。


    由是李靖寬宏大度,不貪財寶,遠近皆知,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未幾,便有十數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梁帝已降,也都繳械歸附。


    諸將此時無不拜服,齊賀李靖:我等今日言辭將軍大有先見之明,順水放舟,不取敵國貲財,果奇計也。僅用兩個月便即消滅南梁,自古以來,誠未有之。


    李存恭由是上表,大讚李靖功勳卓著。李淵詔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


    南梁帝蕭銑押送到京師,來見唐高祖,揖而不拜。


    李淵大怒,斥責其仗恃長江天險,反抗朝廷之罪。蕭銑回答道:隋失其鹿,英雄競逐,皆可自立朝廷。蕭銑因無天命護佑,故被陛下擒獲。正如田橫南麵稱王,便對漢朝有罪呼?


    唐高祖見其言不屈,知道必不甘為臣下,因而下詔斬於都市,時年三十九歲。


    蕭銑自大業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便即占領江南稱帝,可謂英雄本色,可惜隻在位三年,便即亡國。隋末諸路反王之南梁一路,至此告終。


    命殺梁王之後,唐高祖詔遣宗王李道裕前往江陵,授任丘和為上柱國、交州總管,封譚國公。丘和派高士廉奉表請求入朝,高祖下詔準許,並派其質子丘師利前往迎接。


    丘和到達長安朝見,唐高祖起身相迎,引入臥內,談及生平之事,便如老友相會。


    於是為其盛排筵宴,並命公卿大臣相陪,演奏九部樂曲,以助興宴饗。因見丘和當時已經年老,高祖特加恩赦,不使其遠赴交趾,改任稷州刺史,頤養天年。


    交趾一路諸侯,自此亦歸唐朝,自認蕃蘺。


    鏡頭轉換,按下江南之役,複說朝中之爭。


    魯國公劉文靜自太原首義,輔佐李淵晉陽起兵,因而自命為開國元勳,居功自傲。


    當攻打西秦之時,因未能阻止殷開山擅自出戰,導致秦王大敗,故被免職;其後不久便複起用,隨秦王平定西秦,歸朝後命為民部尚書。


    劉文靜複起,因自以為功績遠在裴寂之上,而位在裴寂之下,對此十分不滿。每逢朝臣集議,裴寂若有闡論,劉文靜便與其頂撞,兩人因此生隙,逐漸積怨成仇。


    某次劉文靜與其弟劉文起喝酒,酒至半酣,忽起身拔出佩刀,砍擊木柱,哆哆有聲。


    弟問其故,乃咬牙切齒說道:有朝一日,定將裴寂殺死。


    因其酒後發顛,府中貴賤皆知,因此傳至朝廷,多官皆知,包括裴寂本人。


    此後未久,劉文靜家中幾次發生妖祟之事,劉文起便召來巫師,在夜間披發銜刀,作法驅除妖孽。劉文靜有個失寵小妾,便將此事告訴其兄,誣稱劉文靜將要謀反。


    其兄將此密奏高祖。李淵雖然不信,但因亦厭惡其身為宰臣,與裴寂爭長論短,使朝廷不和,便將劉文靜交付屬吏,卻命裴寂與蕭瑀共審。


    此乃帝王心術,儆戒而已。


    劉文靜麵對審訊,桀驁不馴,並照直言道:太原起兵之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官爵賞賜,卻遠不如彼。裴寂高居廟堂,養尊處優;我隨秦王東征西討,家屬無所庇護,確有不滿之心。但臣對陛下忠心耿耿,昭如日月,若說我有謀反之舉,實在是天大冤枉。至於召巫入府,隻為袪邪,並非有意謀反。


    李綱、蕭瑀都是開國勳舊,深知劉文靜為人,便謂其言非虛,於是具狀,上報天子。


    李世民也欲極力保全,對父親道:劉文靜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大事平定之後,二人地位待遇也確有懸殊。其有不滿情緒是實,並無謀反之心。


    裴寂已與劉文靜成仇,必欲除之而甘心,於是趁機進言:論及劉文靜才能謀略,確在眾人之上,臣亦自愧不如。但其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拔刀斫柱誓殺為臣,醜言怪節已經顯露。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臣恐必貽後患。


    唐高祖對劉文靜本就猜忌,又信裴寂讒言,遂命將劉文靜、劉文起處斬,抄沒家產。


    劉文靜臨刑之時,時年五十二歲。因撫膺長歎:高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也!


    鏡頭轉換,按下長安,複說南梁被滅,江淮一帶局勢。


    早在唐朝初建之時,杜伏威占據曆陽(今安徽和縣),隋將陳棱據守江都,李子通割據海陵(今江蘇泰州)。沈法興在武德元年攻克毗陵(今江蘇常州)後,亦自稱梁王,建都毗陵,改元延康,設置百官。


    杜伏威、李子通、沈法興因近江都,慕其宮殿華麗,位置衝要,皆對其虎視眈眈,垂涎三尺。唐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為強,率軍進攻江都。


    陳棱明知不敵,便派遣質子,向沈法興和杜伏威分別求救。


    沈法興派子沈綸帶數萬人馬,與杜伏威軍合兵,共同救援江都,其實各懷鬼胎。


    兩軍分頭並進,皆向江都而來。杜伏威屯駐清流(今安徽滁縣),沈綸兵馬駐紮揚子(江蘇儀征),兩軍相距數十裏。


    李子通聞報大驚,向部下問計。


    近臣毛文深獻策:此事不難,無須費我一兵一卒,便可使其兩敗俱傷。主公可招募江南丁壯,偽裝成沈綸兵馬,趁夜偷襲杜伏威兵營。此乃移禍江東,又謂驅虎吞狼之計也。


    李子通大喜,便即依策行事。杜伏威半夜遭襲,又見地上所遺盔甲旗幟,不知是計,以為果是沈軍所為,由是怒火中燒,當即派兵攻打沈綸。


    兩家大鬥一場,各有損折,雖然最後皆知中人離間之計,但兩軍互相之間已生猜疑,誰也不敢單獨進援江都,將後背交給對方。


    李子通趁機猛攻江都,陳棱獨力不支,棄城逃奔杜伏威。李子通進駐江都城後,複派兵攻擊沈綸,亦獲大勝。沈綸敗回,杜伏威也將兵馬撤走。


    李子通於是便在江都稱帝,定國號為吳,改元明政。


    丹陽樂伯通率數萬部眾歸降,被李子通命為左仆射。


    杜伏威見江都已歸李子通,恐其發兵來伐,曆陽無險可守,便遣使請求降唐。


    唐高祖大喜,便拜杜伏威為淮南安撫大使、東南道行台尚書令,更封楚王,仍使駐守和州。武德三年六月,更以杜伏威為使持節,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淮南道安撫大使,進封吳王,賜姓李。其謀主副將輔公袥也被授予行台左仆射,封為舒國公。


    鏡頭閃回,由此便說杜伏威生平,及其收緣結果。


    字幕:杜伏威,齊郡章丘縣(今濟南章丘)人,祖父杜興,父名杜義。


    杜伏威年輕時潦倒失意,貧窮不能自養,常穿壁翻牆偷盜為生,與同郡輔公祏結成生死之交。輔公祏姑家以牧羊為業,便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威,以濟其困。


    輔公祏姑母心有怨恨,於是向官府告發己侄與杜伏威結夥偷盜之事。


    郡縣追捕緊急,杜伏威與輔公祏逃入長白山(今章丘東北)地區,聚集鄉人為盜,當時杜伏威年僅十六歲而已。


    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取得群盜信任,被推為首。為免被隋軍剿滅,杜伏威又未雨綢繆,一邊搶掠為生,一邊努力尋找機會,聯合或吞並附近其他義軍。


    時有下邳賊首苗海潮,杜伏威遣輔公祏前往遊說:我等同受隋朝暴政之苦,各為正義起兵,力分勢弱,常憂被獲,何不聯合自強?若公能為首,我定率部敬隨;如自量不能勝任,則須聽我指揮。若其不然,則可一決高低。


    苗海潮聞而甚懼,立即率領同夥歸附杜伏威。


    海陵盜首趙破陣不服,聽說杜伏威兵少,亦遣使往召,要求合兵,但須以己為首。


    杜伏威欣然答應,當即引眾來投,命輔公祏整肅軍隊屯駐趙破陣營外,親帶十個將士齎持牛酒進見。趙破陣大喜,親迎杜伏威入帳,召集所有頭目,盛宴以待,盡情痛飲。杜伏威在席間暴起,斬殺趙破陣,然後兼並其部。


    從此杜伏威實力大增,於是自稱將軍,縱橫淮南,威脅江都。其後更以伏兵計燒死江都校尉宋顥,又屠安宜城。江左諸郡,無不談杜而色變。


    大業十一年十月,東海李子通被左才相嫉恨,率所部萬餘人來投。


    杜伏威當然高興,待若兄弟。未料李子通不肯屈居人下,竟突然發動兵變,妄圖吞並杜伏威地盤及部眾。杜伏威身負重傷,全仗養子王雄誕背負逃走,僥幸躲過追殺。


    聞說杜伏威兵敗勢危,江都隋軍也來進攻,杜軍再敗。


    此時杜伏威重傷未愈,又全仗部將西門君儀之妻子勇而多力,背負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誕領敢死隊拚命斷後,杜伏威這才又逃得一命。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伏威實力大弱,隻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經過半年恢複,才複擁眾數萬。


    於是控製江都附近六合縣,以為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占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與杜伏威三足鼎立於江淮一帶。


    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巡幸江都。為保障皇帝安全,隋朝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江淮群盜,先與杜伏威戰於鹽城。


    隻經一戰,公孫上哲軍被全殲。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複來,與杜伏威多次交手。陳陵軍強器銳,杜伏威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雙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軍十餘萬人,聲威赫赫。


    論說杜伏威此番若不遠遁,必然難逃滅亡。不料正逢荒年,百姓饑謹,遍地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大批饑民入夥,勢力反而迅速膨脹。


    陳陵見戰局不利,因此龜縮江都不出,任由杜伏威耀武揚威。杜伏威以婦女衣裳相贈,以激將法誘出陳陵,將其全軍覆沒,陳陵單騎逃回江都。


    杜伏威趁勢占據高郵、曆陽等重鎮,並在曆陽自稱總管,封結義兄弟輔公祏為長史。


    由於本身深受賦稅之苦,杜伏威對領地之民隻收極低賦稅,下令凡官吏貪汙無論輕重,一律處死。於是人民大悅,踴躍送其子弟參軍,以衛家國。


    其後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弑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為曆陽太守,杜伏威不受,卻向東都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


    閃回結事。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率主力圍攻江都,杜伏威、沈綸中其離間之計,坐觀李子通奪得江都。杜伏威及時審時度勢,主動遣使降唐,接受唐高祖所委任官職。


    曆史真相:杜伏威為何在此時降唐,史中並無明確記載,因此便成迷案。須知當時李唐勢力還遠未達到一統天下之勢,尤其遠離江淮,鞭長莫及。李世民當時正在太原與劉武周激戰,勝負難料,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也在虎視眈眈,欲圖吞並。杜伏威居然在此時降唐,應是在千頭萬緒中看出唐朝實力,實是眼光獨到。不過亦由此可見,杜伏威此人並無並吞天下大誌,其當初起義亦隻是形勢所迫,所圖如同翟讓,隻求在亂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乃是亂世高潮,天下局勢已經明朗。


    李子通占領江都並稱吳王之後,便渡江攻克重鎮京口,擊殺沈法興大將蔣元超。沈發興主力喪失殆盡,隻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於是長江下遊,皆歸李子通。


    李、沈交戰之時,杜伏威看出便宜,乃以輔公祏為將,闞陵、王雄誕為副,帶領數千精銳,乘虛進攻丹陽。未料沈法興退敗過速,李子通親率主力數萬回師迎戰,軍容極盛。


    輔公祏眼看眾寡不敵,情急之下,忽想起杜伏威前番取勝手段,乃挑選千名死士,各持長刀為前鋒,又以千人緊隨其後,複親領其餘兵力緊隨其後。


    決戰之前,宣言於眾軍:前陣有退後者,後陣斬之。後陣有退後者,某親斬之!


    江淮軍本就剽悍,聞此嚴酷軍法,人人奮勇向前。雙方剛一接戰,李子通部氣為之奪,當即敗退。輔公祏此時竟忘自己兵力過少,下令窮追猛擊。


    李子通終被逼急,且亦清醒過來,複命反師再戰。


    杜軍大敗,回身便跑,督戰隊早已四散。李子通卻因取勝輕敵,下令就地紮營,夜間不設防備。王雄誕力勸輔公祏夜襲敵營,輔公祏已經喪膽,不敢應承。


    王雄誕自領本部數百人前往,在李子通營中大肆縱火,四麵呐喊,有如萬人之狀。李子通複大敗潰逃,數萬人一夜之間散淨。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唐高祖李淵徙封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加授東南道行台尚書令。同年,杜伏威再次擊敗李子通,將都城遷至江南丹陽(今江蘇南京)。


    李子通戰敗之後,終究守不住江都,隻得主動撤往京口,繼又逃往太湖。於是江西之地亦盡為杜伏威所有,成為江南第一霸主。


    畫外音:此番江淮三雄大戰,李子通先擊沈法興過江,敗回吳郡;杜伏威又險象環生,終於全勝李子通,致其全軍覆沒,就此獨霸江淮之地。實在驚險,著實好看。


    李子通收集餘部,又聚二萬餘人。因盡失故巢,勢力又遠不如杜伏威,隻好遷怒他人,再向沈法興下手。於是引軍向南,突襲沈法興老巢吳郡。


    沈法興大敗之餘,尚未恢複元氣,自然不是李子通對手,結果吳郡城陷,落入敵手,自己隻帶數百人逃出。左思右想,無處可去,便去投奔同鄉聞人遂安。


    不料聞人部以為沈法興引軍來攻,竟奮起以抗,雙方大打出手。正激戰間,海上颶風突起,將兩家兵馬皆都吹散,沈法興不幸落水溺死。


    江淮三雄之沈法興就此了帳,從起兵到滅亡僅有三年。隋末反王,又消失一路。


    李子通既滅沈法興,占其吳郡,勢力有所恢複。杜伏威聞知,為永絕後患,便派義子太保王雄誕進攻李子通。


    曆史真相:若依《說唐》等演義小說所雲,隋朝時有個靠山王楊林,當初鎮守登州,最喜收納義子,連同秦瓊在內,共收十三個義子,稱之為十三太保。其實彼乃小說家言,且楊林也是虛構人物,不足采信。倒是這個杜伏威最喜收認義子,在起事創業過程中曾收三十餘人,個個能征慣戰,武藝高強,王雄誕便是其中之一。依此推論,則演義小說中靠山王楊林及其十三太保人物形象由來,便是出於杜伏威,亦未可知。


    李子通聞說杜伏威派兵來伐,又怒又恨又怕,隻得出離都城吳郡,親領精兵據守獨鬆嶺險關,與王雄誕對壘相持。


    王雄誕見李子通堅守不戰,便知其上次已被自己打怕,於是感覺好笑,信心大定。


    乃設疑軍之計,派人多造旗鼓,日間便似麻林;夜間虛設燈火,間隔遍布,直到江畔。遠遠望去,便似有數十萬大軍,將獨鬆嶺三麵圍困十重,隻留南麵無軍。


    李子通前次遭受夜襲,十萬大軍敗散於一夜之間,後來打聽出敵將便是王雄誕,此番聞報帶兵主帥又是此人,於是便留下嚴重心理陰影,一時草木皆兵。


    堅持三日夜之後,李子通終於崩潰,居然自燒營帳,連夜全軍南撤。又竟然自動舍棄吳郡,繼續南奔,隻求離此魔王越遠越好。


    王雄誕猛追,直到杭州城下,李子通窮蹙投降。王雄誕接受其降,振旅還於丹陽。


    杜伏威聞說李子通歸降,設宴為諸將賀功,席間詳問此戰情狀。


    王雄誕帶比帶說,口沫橫飛,諸將在旁添枝加葉,便如群口相聲。杜伏威愈聽愈奇,每聽到開懷之處,便命侍從獻酒,王雄誕則未待說完,已經頹然醉倒座間。


    杜伏威直搖頭道:自古奇事多矣,但被嚇敗一國者,我從未聞之。


    因一直搖頭,就此便落下病症,凡聽人說話,便即搖頭不已。來日又設宴招待李子通及其部下臣僚諸將,李子通見其一直搖頭,納悶不已。


    再次日,杜伏威便遣王雄誕率兵一千,押送李子通及其左仆射樂伯通等,前往長安獻俘。唐高祖李淵不但未治罪李子通,還賜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頃,賞賜錢物頗多。


    三日之後,王雄誕辭帝還國,唐高祖重重賞賜,滿載珠寶絹帛以歸。


    杜伏威既滅李子通,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


    此時杜伏威已是江淮霸主,誰敢迎戰?於是汪華、聞人遂安等割據勢力紛紛投降,杜伏威終完成江淮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


    武德五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徐元朗,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


    當此之時,隋末蜂起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煙消雲散,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用意,為免嫌疑,上書唐帝李淵,自動請求入朝伴駕。


    李淵覽表,當即準奏。於是杜伏威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到長安朝見天子。李淵加封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僅次於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


    李子通聞說杜伏威被唐帝羈縻於長安,不由雄心再起,乃與樂伯通商議:杜伏威既至長安不歸,則江淮無首,我等何不趁此良機回去混水摸魚,集合舊部,東山再起?


    樂伯通極言稱是,並慫恿道:大王待下寬厚,能得士卒之心,所忌憚者,惟杜伏威一人而已。今其已成籠中之虎,唐帝必不會再放其歸山,我等逃回,必能東山再起也。


    二人議定,當夜便以出城圍獵為名,帶數十隨從出離長安,往東便走。未料剛至藍田關時,因部下口音行動有異,便被守關士兵發現,束手就擒,又被押回長安。


    李淵此番不再留情,命將李子通與樂伯通斬首,落得與魏公李密相同下場。


    隋末十八路反王之李子通一路,就此也便了卻,煙消雲散。


    果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自入長安,江淮軍便出大亂。


    當年杜伏威與輔公祏二人共同創立江淮軍,號稱刎頸之交,軍中皆稱輔公祏“輔伯”,地位與杜伏威相當。但隨勢力壯大,杜伏威漸奪輔公祏兵權,隻命其擔任仆射虛職。


    輔公祏心中不平,於是借口與故友左遊仙學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杜伏威臨去長安,便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軍務交給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秘令王雄誕監視輔公祏。


    輔公祏畢竟不甘雌伏晚輩,杜伏威一走,就與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乃施反間之計,使左遊仙模仿杜伏威筆跡,偽造書信給王雄誕,責備其懷有貳心。


    王雄誕見信異常傷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


    輔公祏正中下懷,就勢接管江淮軍,又偽造杜伏威密令,說自己在長安受到唐帝虐待,要輔公祏率引數十義子起兵造反。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號召力,兼有杜伏威親筆密令,眾家義子太保如何不信?於是群情激憤,便隨輔伯發動兵變。


    武德六年八月,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為兵部尚書。


    左遊仙進言道:我雖為兵部尚書,但於行軍布陣之事一竅不通。若論帶兵打仗,王雄誕實乃眾太子之首,無人能及。若不使其為將,實為可惜。


    輔公祏深以為然,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其歸順自己,便拜其為三軍統帥。


    王雄誕到此時才明白,自己前番已經上當受騙,誤會義父也。由是大怒,嚴詞拒絕輔公祏勸降。輔公祏見其不從,深恐其聯絡其他太保,壞了自己大事,隻得將其殺害。


    畫外音:江淮軍背叛造反消息傳至長安,杜伏威心如油煎,由此成疾。挨至武德七年三月二十七日,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據其墓誌銘載:“留在丹楊,圖為釁逆;內懷憂懼,降年不永。”由此推斷是為憂懼病亡。而據《新唐書》記載,卻說是因誤服雲母中毒而死。杜伏威死後,其子被沒入奚官,舊屬不顧。隻有戴義,出資撫養杜伏威遺孤。


    武德七年春,唐軍以趙王李孝恭為帥,李靖、李積、闞陵為將,對輔公祏發起總攻。


    字幕:闞陵,杜伏威義子,與王雄誕並稱雙雄。


    杜伏威入朝時,闞陵隨從同至長安,因而逃過輔公祏兵變之罪,反為討逆將軍。闞陵向以勇武著稱,負責軍紀,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


    兩軍對壘,猶未接仗,闞陵便單槍匹馬直接衝向對陣,摘掉頭盔,向眾太保及諸將大喝道:汝等不識我邪?誰敢來戰!


    江淮軍由此軍心散亂,至有就此投降者。


    於是兩軍接戰,激鬥數合。唐軍兵強將勇,更有李靖、李積兩位兵家之祖,輔公祏如何是他二人對手,由是連吃敗仗,終於走投無路。


    武德七年三月,輔公祏向唐軍投降,隨後被押送長安,處以死刑。


    輔公祏被捕之時,向唐軍主帥李孝恭供述,杜伏威才是謀反主謀,並以假造密令為證,闞陵也是謀反中人。


    正好此前李孝恭與闞陵有隙,於是將錯就錯,就以謀反罪將闞陵處死。後向李淵稟報,說杜伏威才是謀反幕後主謀。


    李淵雖然不信,兼且杜伏威已死,但為趙王遮掩公報私仇之罪,便顧活不顧死,亦命就此剝奪杜伏威所有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


    隋末十八家反王之吳王杜伏威一路,也便就此終了,化為曆史塵煙。


    鏡頭轉換,說罷江南之事,由此還表唐廷。


    禮部尚書李綱兼任太子詹事,輔佐太子建成,性情耿直,好為勸諫,便被漸漸疏遠。李建成妒嫉秦王世民戰功,李綱屢向太子進言,建成拒不理睬,於是李綱上表辭官。


    高祖大罵道:卿為何寧做何潘仁長史,卻不願做唐朝尚書?


    李綱頓首說道:臣為何潘仁長史,每逢何氏濫殺無辜,進諫必聽;而今為唐臣,太子與陛下皆不肯聽,故此請辭。


    高祖聽罷非但不怒,反而誇獎李綱是為直士,升為太子少保,兼禮部尚書、太子詹事。李綱再諫太子建成飲酒無度,聽任讒言,疑忌兄弟等事,太子依然我行我素。李綱知道再勸無益,便就再次上奏朝廷,終以年老為由堅決請求辭職,解甲歸田。(本集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真相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背砍刀詩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背砍刀詩人並收藏華夏真相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