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笑著道:“你小子,和詹徽想到一塊兒去了,所以朝廷需要用這一批驛站的收入,反過來投入絕大部分去修建官道。”
“如此一來,能分多少去北疆修建長城,就未嚐得知了。”
“如果官道修路耗費錢財太多,那北疆長城工事就隻能暫緩擱置。”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事有輕重緩急,國家現在處處需要錢,有些事隻能暫且擱置。
以前朱雄英還沒感覺,當現在真的開始批閱這些沉甸甸的奏疏的時候,一大堆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不過朱雄英始終認為,無論是修建國內道路還是北疆長城工事,都一樣的重要,一樣的不能擱置。
“我有個想法,爺爺您且聽聽看。”
“既然江南湖廣之地修建官道,那麽為何不能讓民間大士紳大地主,去反哺到朝廷身上?”
朱元璋好奇的道:“怎麽個意思?”
朱雄英清理了一番思路,道:“江南的士紳有錢,他們隨便拿一點出來,一段段的修,每修建完成一段道路,可設石碑言明捐獻者功績….嗯,就和當初修建新安江的道理一樣。”
朱元璋目光如炬,麵容漸漸有些肅穆,正色糾正道:“孩子,這個道理,不一樣。”
“新安江修建,是關乎數萬百姓生死之大計,是江浙百姓齊心協力抗災之成果,多有義舉。”
“而你此策,無外乎就是朝廷在伸手要錢,咱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朝廷,要是開了這個口子,怎麽再堵住?”
“治民於寬仁,現在讓百姓集資修官道,要是以後打仗,治災,修城,乃至於所有耗費錢糧的事,是不是也要朝民間集資?如此一來,咱大明朝廷和強盜啥區別?”
“你設想是好的,這點咱承認,可江南的那些大士紳大地主,他們願意出錢麽?最後的負擔,一定會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他們有的是辦法做出這種自己得利,損害百姓的事,你知道麽?”
“困擾大明富強的,不是善良的百姓,而是那些貪得無厭,想方設法從百姓身上吸血吃肉的大士紳大地主!”
朱雄英歎了口氣,有些不以為然:“這些大地主大士紳,手能觸這麽長麽?”
朱雄英不敢苟同。
朱元璋笑笑,開口道:“趕明爺爺帶你去看點東西,你就會有感悟的。”
….….
夜風冷冷。
夜深了。
奏疏批了大半,朱元璋默默起身,給朱雄英端著一壺蜜茶過來。
輕輕拍了拍昏昏沉沉的朱雄英肩膀,朱元璋笑道:“累了吧?”
突如其來的關心,讓朱雄英備受感動,朱懷接過蜜茶,喝了一口,笑道:“不累!”
老爺子點點頭:“不錯,那提提神繼續批!”
啊?
咱開玩笑的,您老當真了啊?
朱雄英一副苦瓜臉。
朱元璋哈哈大笑:“瞧你這啥臉色,早些去休息!早些休息早起來然後去你師尊那兒學東西。”
“況且,國事催人老,哪有人操勞這麽多事還不累的?操心的人容易老,別批太晚,勞逸結合。”
朱雄英有些幽怨的看著朱元璋,沒好氣的道:“爺爺,您老也學會打趣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和年輕人待著時間長了,當然要改變改變朝氣的思想,不然不顯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
“回吧,把奏疏帶回去,多研究怎麽處理最好。”
朱雄英笑著道:“那成,奏疏批了一大半了,剩下奏疏我都帶回去,那我先回去睡了,爺爺您也早些睡吧。”
朱元璋點頭:“嗯。”
.
….….…….….….
一夜過去,翌日一早。
天朗氣清,鳥兒蹲在光禿禿的樹幹上嘰嘰喳喳的叫著,掀開了大明洪武十五年嶄新的一天。
朱雄英早早起床,出去沿東宮跑了一圈,然後順帶去禦膳房帶了些吃去老爺子宮殿。
紅薯粥早早就煮上了,等老爺子起來,熱騰騰的紅薯粥,和禦膳房做的包子,已經擺放在院子的石桌上。
朱元璋神清氣爽的走來。
“嗯?那麽早來了,昨夜伱睡的可好?”
朱雄英笑著點頭,然後還把奏疏給拿了出來:“爺爺,處理的差不多了,給您老。”
朱元璋背著手坐下,開始檢查奏疏,隨後開懷道:“好!奏疏批的差不多了,咱每天都能睡的這麽踏實。”
“嘖嘖!紅薯粥,白煮蛋,包子,還有蘿卜幹,不錯,老話說得好,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吃的少,養生!”
“就是你小子天天都起這麽早,整的咱像個嗜睡的年輕人,你反倒像個睡不踏實的老年人。”
朱雄英笑著坐下,拿著包子塞嘴裏,支支吾吾的道:“老話說的也好,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
“嗬!”
朱元璋笑了笑,便吸溜了一口滾燙的紅薯粥:“粗坦!”
這是淮西話,意思舒坦。
老爺子半隻腳抬在石凳上,半屁股翹著,一隻手端著瓷碗,一隻手拿著筷子和包子。
那包子他一口一個朝嘴裏塞,然後就著滾燙的紅薯粥吸溜到嘴裏,末了嘎嘣嚼一口蘿卜幹,簡直快活的如同神仙。
早飯吃完,朱元璋背著手在宮殿的院子裏溜達一會,消化的差不多了,便對朱雄英道:“去你師尊那兒之前,你那東宮的紅薯,再給咱弄點過來唄?”
朱雄英點頭:“成,爺爺您要多少?”
朱元璋想了想:“弄個小籃子,咱能提得動就行。”
朱雄英點頭,吩咐宮人回去東宮去扒紅薯。
吩咐的宮人是個聰慧之人,不一會兒,便拎著一個小籃子走來,裏麵大概有九個左右的紅薯,朱元璋掂量在手裏,不重不輕。
朱元璋不免多看了一眼,這個細心的小太監。
“成,事兒妥了,咱也吃完了,該去找些官員議事,還有一堆事要處理。”
朱雄英點頭:“好,那您路上慢點,我也準備去天雲觀找師尊了。”
朱元璋點頭:“昨晚批過的奏疏,都好好思考思考,若是下次,你該怎麽批,都要熟稔於心,不可懈怠。”
朱雄英正色道:“明白!”
.
…….
朱元璋來到大明宮。
昨晚的奏疏,雖是讓朱雄英代筆,但大多數朱元璋都在一旁看著,有些需要記住的,老爺子現在都熟稔於心。
謹身殿。
朱元璋將小籃子放在一旁,微微有些發愣的看著案牘上的麵條和蒜瓣。
“陳洪。”
朱元璋看著還在冒著熱氣的麵條,開口道:“誰送來的?”
陳洪忙不迭道:“啟奏皇上,是皇孫殿下。”
朱元璋點點頭:“他有心了,允炆有啥話要和咱說麽?”
陳洪搖頭:“皇孫殿下知道皇爺平時這個點回來,就說怕皇爺餓著,別的也沒多說。”
朱元璋若有所思,道:“他孝心咱心領了,讓他以後莫要送,咱吃過了,這不浪費麽?”
想了想,朱元璋又道:“告訴允炆,咱晚上去東宮吃飯。”
陳洪趕緊道:“好的,老奴這就去。”
朱元璋道:“這碗麵不要浪費,賞你了,端下去吃了,再去東宮傳話。”
“謝皇爺!”
陳洪恭敬的端著麵條離去,麵上帶著笑容。
太好了,皇爺竟要去東宮找允炆殿下吃晚飯,這真是個好消息!
“來人,去傳都察院左都禦史王騫來。”
朱元璋若無其事的,走在案牘上坐下。
他端著茶盞喝了口茶,沒等片刻,左都禦史王騫便恭敬走來,彎腰行禮道:“臣王騫,拜見吾皇陛下。”
朱元璋沉聲嗯了一聲,開門見山的道:“你都察院查出來的事,你親自去藍田縣處理吧。”
王騫愣了愣,有些不知所雲:“臣鬥膽,敢問皇上,藍田出何事了?”
朱元璋開口道:“一會奏疏會過武定門進宮城,你出去的時候恰好能遇到,自己去拿。”
王騫滿頭霧水的出了謹身殿。
作為都察院部堂高官,王騫是都察院最高級別的禦史,官至從三品。
若是沒記錯,奏疏應當都是一直直接送到朱元璋禦前的呀!
莫不是陛下放權給殿閣那群學士了?
極有可能!
畢竟老爺子年紀大了,那麽多奏疏再讓他親力親為的去看,身子一定吃不消。
其實作為風聞彈劾奏事的都察院左都禦史,王騫不是一次建議過朱元璋,讓其將批閱奏疏的權柄交給殿閣。
等殿閣分門別類之後,再交給朱元璋複審。
畢竟每日的奏疏太多,都察院也怕累壞了皇帝。
年輕的時候,朱元璋精力旺盛,他不放權也就罷了,現在都一把年紀了,依舊不放權,即便是有太子朱標幫著,可這始終是全國每日的奏疏,老爺子一把年紀處理其中大半,這身子哪兒能吃的消?
現在得知朱元璋放權給殿閣批奏疏,王騫心裏也放鬆了許多。
他是真怕將老爺子和太子兩人給累倒了。
他沒有任何政治資源,和詹徽、藍玉、黃子澄那些人不同,他們或多或少都和東宮、皇子們有瓜葛。
這後代誰登基,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思考並且投靠。
而自己雖是左都禦史,但忠的卻隻有朱元璋,至於朱標朱雄英都沒怎麽走動,其他皇子皇孫更是沒打照麵。
他今年四十六了,他隻希望朱元璋多呆幾年那位置,讓自己還能再為大明做些事,等以後朱標繼位,他也同時退位選擇安穩歸隱。
隻要打下牢靠的基礎,接下來….就交給下一代年輕人吧。
這是王騫心中的想法。
一路想著的時候,王騫便走到武定門。
他看著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抱著奏疏,便道:“陛下讓我來拿藍田縣的奏疏。”
蔣瓛點頭,將藍田縣的那封奏疏遞給王騫,便默不作聲朝宮裏走去。
王騫打開仔細看了看,頓時臉色變了。
【臣,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史林上陳陛下,今有藍田縣縣令與地方豪強士紳瞞報天災,私吞田產,掩蓋真相,欺瞞今上,其罪之大,無可饒恕。】
【批曰:殺之,一應人員連坐!】
短短八個字,卻冰冷到骨子裏,殺氣仿佛要從奏疏竄了出來一樣!
王騫握緊奏疏,神色晦暗不明的朝宮外走去。
剛踏步,王騫又一次愣住了。
不對啊!
老爺子是怎麽提前知道奏疏內容的?
這奏疏,不是還沒送到謹身殿麽?
莫不是老爺子,昨晚在殿閣批了奏疏?
這也不符合邏輯啊!
正這麽想著的時候,迎麵恰好遇到詹徽和傅友文路過。
“兩位大人。”王騫打招呼。
兩人也抱拳打招呼:“王大人這是?”
王騫左右望著,見沒什麽人,便低聲道:“下官鬥膽論上….咱陛下….是不是經常會在殿閣批奏疏?”
傅友文愣了愣:“怎麽講?什麽意思?”
王騫將自己的疑惑,告知兩人。
傅友文和詹徽恍然大悟:“噢,你說小朝廷啊。”
“啥?啥是小朝廷?在哪兒?下官咋沒聽過?”王騫一臉懵逼。
傅友文和詹徽隻是笑笑,並沒多說。
他們知道小朝廷是什麽,近些日來,由於天雲觀觀主的存在,讓朱元璋極為想要教導好朱雄英,讓天雲觀觀主看到,做兒子的可有把孫子教好。
所以,這段時間朱元璋一直在教朱雄英帝家之事。
這兩人都心裏明白,但從未對其他人開口。
“咳咳,不打擾王大人了,告辭。”
現在傅友文和詹徽,儼然已經將朱雄英所在的東宮那裏,當成小朝廷了。
所以老爺子在那批奏疏奇怪麽?一點也不奇怪!
王騫望著交頭接耳離去的兩人,眼中帶著深深的迷茫,喃喃道:“什麽是小朝廷啊?這兩人說話咋奇奇怪怪的。”
不過他現在也無暇顧及到這事了,藍田那邊還有個大案等著他!
按照奏疏裏麵的指示,老爺子這是又要掀起一場屠殺盛宴!
這群貪官汙吏,怎麽就殺不怕?
現在到處是雪災,還敢合夥大地主大士紳中飽私囊?這不是活膩歪了是什麽?!
上一次老爺子才殺了那麽多貪官,殺的人頭滾滾,也殺得整個應天府沸沸揚揚傳著,結果這群人還不長記性。
(本章完)
“如此一來,能分多少去北疆修建長城,就未嚐得知了。”
“如果官道修路耗費錢財太多,那北疆長城工事就隻能暫緩擱置。”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事有輕重緩急,國家現在處處需要錢,有些事隻能暫且擱置。
以前朱雄英還沒感覺,當現在真的開始批閱這些沉甸甸的奏疏的時候,一大堆問題就會隨之而來!
不過朱雄英始終認為,無論是修建國內道路還是北疆長城工事,都一樣的重要,一樣的不能擱置。
“我有個想法,爺爺您且聽聽看。”
“既然江南湖廣之地修建官道,那麽為何不能讓民間大士紳大地主,去反哺到朝廷身上?”
朱元璋好奇的道:“怎麽個意思?”
朱雄英清理了一番思路,道:“江南的士紳有錢,他們隨便拿一點出來,一段段的修,每修建完成一段道路,可設石碑言明捐獻者功績….嗯,就和當初修建新安江的道理一樣。”
朱元璋目光如炬,麵容漸漸有些肅穆,正色糾正道:“孩子,這個道理,不一樣。”
“新安江修建,是關乎數萬百姓生死之大計,是江浙百姓齊心協力抗災之成果,多有義舉。”
“而你此策,無外乎就是朝廷在伸手要錢,咱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朝廷,要是開了這個口子,怎麽再堵住?”
“治民於寬仁,現在讓百姓集資修官道,要是以後打仗,治災,修城,乃至於所有耗費錢糧的事,是不是也要朝民間集資?如此一來,咱大明朝廷和強盜啥區別?”
“你設想是好的,這點咱承認,可江南的那些大士紳大地主,他們願意出錢麽?最後的負擔,一定會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他們有的是辦法做出這種自己得利,損害百姓的事,你知道麽?”
“困擾大明富強的,不是善良的百姓,而是那些貪得無厭,想方設法從百姓身上吸血吃肉的大士紳大地主!”
朱雄英歎了口氣,有些不以為然:“這些大地主大士紳,手能觸這麽長麽?”
朱雄英不敢苟同。
朱元璋笑笑,開口道:“趕明爺爺帶你去看點東西,你就會有感悟的。”
….….
夜風冷冷。
夜深了。
奏疏批了大半,朱元璋默默起身,給朱雄英端著一壺蜜茶過來。
輕輕拍了拍昏昏沉沉的朱雄英肩膀,朱元璋笑道:“累了吧?”
突如其來的關心,讓朱雄英備受感動,朱懷接過蜜茶,喝了一口,笑道:“不累!”
老爺子點點頭:“不錯,那提提神繼續批!”
啊?
咱開玩笑的,您老當真了啊?
朱雄英一副苦瓜臉。
朱元璋哈哈大笑:“瞧你這啥臉色,早些去休息!早些休息早起來然後去你師尊那兒學東西。”
“況且,國事催人老,哪有人操勞這麽多事還不累的?操心的人容易老,別批太晚,勞逸結合。”
朱雄英有些幽怨的看著朱元璋,沒好氣的道:“爺爺,您老也學會打趣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和年輕人待著時間長了,當然要改變改變朝氣的思想,不然不顯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
“回吧,把奏疏帶回去,多研究怎麽處理最好。”
朱雄英笑著道:“那成,奏疏批了一大半了,剩下奏疏我都帶回去,那我先回去睡了,爺爺您也早些睡吧。”
朱元璋點頭:“嗯。”
.
….….…….….….
一夜過去,翌日一早。
天朗氣清,鳥兒蹲在光禿禿的樹幹上嘰嘰喳喳的叫著,掀開了大明洪武十五年嶄新的一天。
朱雄英早早起床,出去沿東宮跑了一圈,然後順帶去禦膳房帶了些吃去老爺子宮殿。
紅薯粥早早就煮上了,等老爺子起來,熱騰騰的紅薯粥,和禦膳房做的包子,已經擺放在院子的石桌上。
朱元璋神清氣爽的走來。
“嗯?那麽早來了,昨夜伱睡的可好?”
朱雄英笑著點頭,然後還把奏疏給拿了出來:“爺爺,處理的差不多了,給您老。”
朱元璋背著手坐下,開始檢查奏疏,隨後開懷道:“好!奏疏批的差不多了,咱每天都能睡的這麽踏實。”
“嘖嘖!紅薯粥,白煮蛋,包子,還有蘿卜幹,不錯,老話說得好,早晨吃的好,中午吃的飽,晚上吃的少,養生!”
“就是你小子天天都起這麽早,整的咱像個嗜睡的年輕人,你反倒像個睡不踏實的老年人。”
朱雄英笑著坐下,拿著包子塞嘴裏,支支吾吾的道:“老話說的也好,一年之際在於春,一日之際在於晨。”
“嗬!”
朱元璋笑了笑,便吸溜了一口滾燙的紅薯粥:“粗坦!”
這是淮西話,意思舒坦。
老爺子半隻腳抬在石凳上,半屁股翹著,一隻手端著瓷碗,一隻手拿著筷子和包子。
那包子他一口一個朝嘴裏塞,然後就著滾燙的紅薯粥吸溜到嘴裏,末了嘎嘣嚼一口蘿卜幹,簡直快活的如同神仙。
早飯吃完,朱元璋背著手在宮殿的院子裏溜達一會,消化的差不多了,便對朱雄英道:“去你師尊那兒之前,你那東宮的紅薯,再給咱弄點過來唄?”
朱雄英點頭:“成,爺爺您要多少?”
朱元璋想了想:“弄個小籃子,咱能提得動就行。”
朱雄英點頭,吩咐宮人回去東宮去扒紅薯。
吩咐的宮人是個聰慧之人,不一會兒,便拎著一個小籃子走來,裏麵大概有九個左右的紅薯,朱元璋掂量在手裏,不重不輕。
朱元璋不免多看了一眼,這個細心的小太監。
“成,事兒妥了,咱也吃完了,該去找些官員議事,還有一堆事要處理。”
朱雄英點頭:“好,那您路上慢點,我也準備去天雲觀找師尊了。”
朱元璋點頭:“昨晚批過的奏疏,都好好思考思考,若是下次,你該怎麽批,都要熟稔於心,不可懈怠。”
朱雄英正色道:“明白!”
.
…….
朱元璋來到大明宮。
昨晚的奏疏,雖是讓朱雄英代筆,但大多數朱元璋都在一旁看著,有些需要記住的,老爺子現在都熟稔於心。
謹身殿。
朱元璋將小籃子放在一旁,微微有些發愣的看著案牘上的麵條和蒜瓣。
“陳洪。”
朱元璋看著還在冒著熱氣的麵條,開口道:“誰送來的?”
陳洪忙不迭道:“啟奏皇上,是皇孫殿下。”
朱元璋點點頭:“他有心了,允炆有啥話要和咱說麽?”
陳洪搖頭:“皇孫殿下知道皇爺平時這個點回來,就說怕皇爺餓著,別的也沒多說。”
朱元璋若有所思,道:“他孝心咱心領了,讓他以後莫要送,咱吃過了,這不浪費麽?”
想了想,朱元璋又道:“告訴允炆,咱晚上去東宮吃飯。”
陳洪趕緊道:“好的,老奴這就去。”
朱元璋道:“這碗麵不要浪費,賞你了,端下去吃了,再去東宮傳話。”
“謝皇爺!”
陳洪恭敬的端著麵條離去,麵上帶著笑容。
太好了,皇爺竟要去東宮找允炆殿下吃晚飯,這真是個好消息!
“來人,去傳都察院左都禦史王騫來。”
朱元璋若無其事的,走在案牘上坐下。
他端著茶盞喝了口茶,沒等片刻,左都禦史王騫便恭敬走來,彎腰行禮道:“臣王騫,拜見吾皇陛下。”
朱元璋沉聲嗯了一聲,開門見山的道:“你都察院查出來的事,你親自去藍田縣處理吧。”
王騫愣了愣,有些不知所雲:“臣鬥膽,敢問皇上,藍田出何事了?”
朱元璋開口道:“一會奏疏會過武定門進宮城,你出去的時候恰好能遇到,自己去拿。”
王騫滿頭霧水的出了謹身殿。
作為都察院部堂高官,王騫是都察院最高級別的禦史,官至從三品。
若是沒記錯,奏疏應當都是一直直接送到朱元璋禦前的呀!
莫不是陛下放權給殿閣那群學士了?
極有可能!
畢竟老爺子年紀大了,那麽多奏疏再讓他親力親為的去看,身子一定吃不消。
其實作為風聞彈劾奏事的都察院左都禦史,王騫不是一次建議過朱元璋,讓其將批閱奏疏的權柄交給殿閣。
等殿閣分門別類之後,再交給朱元璋複審。
畢竟每日的奏疏太多,都察院也怕累壞了皇帝。
年輕的時候,朱元璋精力旺盛,他不放權也就罷了,現在都一把年紀了,依舊不放權,即便是有太子朱標幫著,可這始終是全國每日的奏疏,老爺子一把年紀處理其中大半,這身子哪兒能吃的消?
現在得知朱元璋放權給殿閣批奏疏,王騫心裏也放鬆了許多。
他是真怕將老爺子和太子兩人給累倒了。
他沒有任何政治資源,和詹徽、藍玉、黃子澄那些人不同,他們或多或少都和東宮、皇子們有瓜葛。
這後代誰登基,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思考並且投靠。
而自己雖是左都禦史,但忠的卻隻有朱元璋,至於朱標朱雄英都沒怎麽走動,其他皇子皇孫更是沒打照麵。
他今年四十六了,他隻希望朱元璋多呆幾年那位置,讓自己還能再為大明做些事,等以後朱標繼位,他也同時退位選擇安穩歸隱。
隻要打下牢靠的基礎,接下來….就交給下一代年輕人吧。
這是王騫心中的想法。
一路想著的時候,王騫便走到武定門。
他看著錦衣衛指揮使蔣瓛抱著奏疏,便道:“陛下讓我來拿藍田縣的奏疏。”
蔣瓛點頭,將藍田縣的那封奏疏遞給王騫,便默不作聲朝宮裏走去。
王騫打開仔細看了看,頓時臉色變了。
【臣,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史林上陳陛下,今有藍田縣縣令與地方豪強士紳瞞報天災,私吞田產,掩蓋真相,欺瞞今上,其罪之大,無可饒恕。】
【批曰:殺之,一應人員連坐!】
短短八個字,卻冰冷到骨子裏,殺氣仿佛要從奏疏竄了出來一樣!
王騫握緊奏疏,神色晦暗不明的朝宮外走去。
剛踏步,王騫又一次愣住了。
不對啊!
老爺子是怎麽提前知道奏疏內容的?
這奏疏,不是還沒送到謹身殿麽?
莫不是老爺子,昨晚在殿閣批了奏疏?
這也不符合邏輯啊!
正這麽想著的時候,迎麵恰好遇到詹徽和傅友文路過。
“兩位大人。”王騫打招呼。
兩人也抱拳打招呼:“王大人這是?”
王騫左右望著,見沒什麽人,便低聲道:“下官鬥膽論上….咱陛下….是不是經常會在殿閣批奏疏?”
傅友文愣了愣:“怎麽講?什麽意思?”
王騫將自己的疑惑,告知兩人。
傅友文和詹徽恍然大悟:“噢,你說小朝廷啊。”
“啥?啥是小朝廷?在哪兒?下官咋沒聽過?”王騫一臉懵逼。
傅友文和詹徽隻是笑笑,並沒多說。
他們知道小朝廷是什麽,近些日來,由於天雲觀觀主的存在,讓朱元璋極為想要教導好朱雄英,讓天雲觀觀主看到,做兒子的可有把孫子教好。
所以,這段時間朱元璋一直在教朱雄英帝家之事。
這兩人都心裏明白,但從未對其他人開口。
“咳咳,不打擾王大人了,告辭。”
現在傅友文和詹徽,儼然已經將朱雄英所在的東宮那裏,當成小朝廷了。
所以老爺子在那批奏疏奇怪麽?一點也不奇怪!
王騫望著交頭接耳離去的兩人,眼中帶著深深的迷茫,喃喃道:“什麽是小朝廷啊?這兩人說話咋奇奇怪怪的。”
不過他現在也無暇顧及到這事了,藍田那邊還有個大案等著他!
按照奏疏裏麵的指示,老爺子這是又要掀起一場屠殺盛宴!
這群貪官汙吏,怎麽就殺不怕?
現在到處是雪災,還敢合夥大地主大士紳中飽私囊?這不是活膩歪了是什麽?!
上一次老爺子才殺了那麽多貪官,殺的人頭滾滾,也殺得整個應天府沸沸揚揚傳著,結果這群人還不長記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