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清對明廷朝堂還真是了如指掌啊,嗬嗬…這可多虧了汝等肱骨之臣。”
寧完我對這句嘲諷氣息滿滿的話無動於衷,隻是無所謂的微微一笑。
在此人看來,大明雖為正統,然皇帝刻薄寡恩.昏庸無能,清國雖小卻兵精將勇,當今聖上亦為不世出的雄主,開日必將取而代之。
在思索過後,徐晉雖然對黃台吉的勸降隻當是個笑話,但卻沒有拒絕與之口頭結盟。
此舉保鄉軍而言沒有任何損失,即便未來將會與這些韃子殺的昏天暗地,但眼下雙方共同的敵人皆是明廷。
當然了,對黃台吉而言亦無損失,無論保鄉軍會不會跟大清結盟,到了那個時間點,八旗也都是會入關搶掠的,這屬於傳統技藝了。
總而言之,雙方如今在名義上已成了所謂的盟友。
而清使寧完我這回來嶺南卻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多買點還魂散帶回去。
但趙氏運司的人告訴他,這玩意現在緊俏的很,如果需求量大的話就得等一陣子了,寧完我聞言倒也不急,而是在這南寧城找了個地方暫時住了下來。
半個多月的時間一晃而過,楊嗣昌的五十萬平賊軍也是在各總兵的統領下或靜或動,那十萬粵軍的路途比較遙遠,但目前已抵達梧州府境內,從這裏再開往南寧府僅需十餘天。
而雲貴兩省的六萬大軍離慶遠府的距離近很多,這不同方向的軍隊行軍速度也大不相同,楊嗣昌能將各部之間協調的進退有度.可見此人也並非浪得虛名。
而在此期間,保鄉軍已將明軍的出擊方向探查清楚,亦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大將軍徐晉將八個步都.一個騎兵協和兩個炮兵協共一萬餘人留在了慶遠府,以應對雲貴來襲的明軍。
這一萬多人又分成了兩個鎮,由前將軍馬戶和後將軍羅延康統領。
此二人的軍職也臨時升級為鎮級將領“統督”,分別掌管著著五千人的兵團,以犄角之勢部署在慶遠府的西北方和西南方。
而在南寧府這邊的十個步都.一個炮都.兩個騎兵協共計一萬五千人則由大將軍徐晉親自統領。
與步軍每都一千二百一十五人不同,炮軍的人員編製稍微要多一些,主要得看火炮的數量。
像留守南寧的這個老牌炮都便有兩千多號人,各式火炮近百門。
而除了這兩萬五千多的大軍外,鄭元秋所率的三個水師近五千人此刻亦在北部灣中嚴陣以待。
可想而知,此次明軍自然會發動大規模的水師自廣東而來,大夥的壓力很大啊。
這鄭元秋作為水師元老級人物,亦被徐晉臨時授予“水師統督”一職,海戰便全權交給此人負責。
而聞聽明軍來攻,思明.南寧各地的百姓無不義憤填膺,私下裏更是將那攜師而來的楊嗣昌罵了個狗血淋頭。
更有甚者竟行巫蠱之術,玩起了針紮草人那一套。
這也不能怪這些老百姓,畢竟大夥剛過上兩天好日子朝廷就要來破壞,這誰受得了?
崇禎十年九月底,明軍正式從東.北二路發動攻勢。
廣東總兵馮若麟率粵軍經梧州.潯洲二府兵臨南寧城外,其中戰兵三萬.騎兵四千,輔兵五萬,水師一萬。
原本,廣東方麵出動了近三萬水師,大小艦船一百二十餘艘,但時逢八月中旬英國人威德爾炮轟虎門,廣東水師與英軍於近海激戰數月,眼下戰事正陷入焦灼,粵軍便隻能擠出這一萬水軍了。
同一時間,雲南總兵鄧應和貴州總兵邵慶宗率六萬餘大軍自都勻地區而出直擊慶遠府,包括戰兵兩萬.輔兵四萬.而騎兵則少得可憐,隻有兩千。
綜上所述,楊嗣昌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實際上隻有十六萬多,真正的精銳隻有那五萬戰兵和六千騎兵。
雲貴這六萬聯軍一入慶遠府便立刻與留守的馬戶.羅延康等部陷入激戰,雖然兵力足足是對方的五六倍之多,但一經交鋒便陷入劣勢,並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麽叫火力為王。
盡管事前做好了萬全準備,雲貴的明軍亦大規模的裝備了火銃,連大小火炮都拉來了近百門,導致當地守備極度空虛,可以說楊嗣昌將兩地能動用的力量全部都動用了。
可這麽強悍的火力在武裝到牙齒的保鄉軍麵前卻依舊有些不夠看。
“鄧大人,賊軍的銃果真犀利無比,其戰法亦十分難纏啊。”
明軍大營中,貴州總兵邵慶宗一臉沉重。
今日於慶遠府荔坡縣一役中,明軍發動試探性的進攻,結果這由兩千戰兵.八千輔兵組成的一萬先鋒部隊卻被嶺南賊軍的三千人打的落花流水,可謂一觸即潰。
尤其是保鄉軍的線列步兵戰術和刺刀衝鋒,兩者結合之下殺傷力巨大,萬名官軍頃刻間死傷超過一成,給邵總兵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邵大人所言甚是…”雲南總兵鄧應身著鋥亮的山文甲,皺眉歎道:“觀賊軍臨戰之際進退有度.令行禁止,比起那九邊精銳也不遑多讓。”
“何況銃炮甚為犀利,簡直遠勝官軍不知幾何。”
這兩人一經交戰便發現了嶺南賊軍的難纏之處,保鄉軍如今已經全麵換裝了燧發槍,不僅射速更快且隊形極密,往往一輪齊射便能在官軍中掃出一片真空區域。
“依我看,要想擊敗這支悍賊,需先將其詭異陣型衝散…”邵慶宗沉思片刻,很快找到了突破點。
他雖不通什麽線列步兵的戰術,但也看的出來賊軍的火力凶猛是建立在隊形嚴密的基礎上,若是用火炮將賊軍陣型打亂,再使騎兵衝襲分割,那麽對方仰仗的利銃便會威力大大削弱。
“適才所言與鄧某不謀不合!”鄧應眼前一亮,緊接著此二人在桌案上用茶盞做起來推演。
結果表明如果嶺南賊軍的隊形被破壞掉之後,官軍的戰兵在付出一定的傷亡後贏麵還是很大的,足有七成以上。
次日,慶遠府荔坡縣外。
前將軍兼第一鎮統督馬戶騎在一匹高大的印度卷耳馬上,看著麵前這密密麻麻的官軍眼中閃過寒芒:
“看來明軍是準備決一死戰了。”
寧完我對這句嘲諷氣息滿滿的話無動於衷,隻是無所謂的微微一笑。
在此人看來,大明雖為正統,然皇帝刻薄寡恩.昏庸無能,清國雖小卻兵精將勇,當今聖上亦為不世出的雄主,開日必將取而代之。
在思索過後,徐晉雖然對黃台吉的勸降隻當是個笑話,但卻沒有拒絕與之口頭結盟。
此舉保鄉軍而言沒有任何損失,即便未來將會與這些韃子殺的昏天暗地,但眼下雙方共同的敵人皆是明廷。
當然了,對黃台吉而言亦無損失,無論保鄉軍會不會跟大清結盟,到了那個時間點,八旗也都是會入關搶掠的,這屬於傳統技藝了。
總而言之,雙方如今在名義上已成了所謂的盟友。
而清使寧完我這回來嶺南卻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那就是多買點還魂散帶回去。
但趙氏運司的人告訴他,這玩意現在緊俏的很,如果需求量大的話就得等一陣子了,寧完我聞言倒也不急,而是在這南寧城找了個地方暫時住了下來。
半個多月的時間一晃而過,楊嗣昌的五十萬平賊軍也是在各總兵的統領下或靜或動,那十萬粵軍的路途比較遙遠,但目前已抵達梧州府境內,從這裏再開往南寧府僅需十餘天。
而雲貴兩省的六萬大軍離慶遠府的距離近很多,這不同方向的軍隊行軍速度也大不相同,楊嗣昌能將各部之間協調的進退有度.可見此人也並非浪得虛名。
而在此期間,保鄉軍已將明軍的出擊方向探查清楚,亦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大將軍徐晉將八個步都.一個騎兵協和兩個炮兵協共一萬餘人留在了慶遠府,以應對雲貴來襲的明軍。
這一萬多人又分成了兩個鎮,由前將軍馬戶和後將軍羅延康統領。
此二人的軍職也臨時升級為鎮級將領“統督”,分別掌管著著五千人的兵團,以犄角之勢部署在慶遠府的西北方和西南方。
而在南寧府這邊的十個步都.一個炮都.兩個騎兵協共計一萬五千人則由大將軍徐晉親自統領。
與步軍每都一千二百一十五人不同,炮軍的人員編製稍微要多一些,主要得看火炮的數量。
像留守南寧的這個老牌炮都便有兩千多號人,各式火炮近百門。
而除了這兩萬五千多的大軍外,鄭元秋所率的三個水師近五千人此刻亦在北部灣中嚴陣以待。
可想而知,此次明軍自然會發動大規模的水師自廣東而來,大夥的壓力很大啊。
這鄭元秋作為水師元老級人物,亦被徐晉臨時授予“水師統督”一職,海戰便全權交給此人負責。
而聞聽明軍來攻,思明.南寧各地的百姓無不義憤填膺,私下裏更是將那攜師而來的楊嗣昌罵了個狗血淋頭。
更有甚者竟行巫蠱之術,玩起了針紮草人那一套。
這也不能怪這些老百姓,畢竟大夥剛過上兩天好日子朝廷就要來破壞,這誰受得了?
崇禎十年九月底,明軍正式從東.北二路發動攻勢。
廣東總兵馮若麟率粵軍經梧州.潯洲二府兵臨南寧城外,其中戰兵三萬.騎兵四千,輔兵五萬,水師一萬。
原本,廣東方麵出動了近三萬水師,大小艦船一百二十餘艘,但時逢八月中旬英國人威德爾炮轟虎門,廣東水師與英軍於近海激戰數月,眼下戰事正陷入焦灼,粵軍便隻能擠出這一萬水軍了。
同一時間,雲南總兵鄧應和貴州總兵邵慶宗率六萬餘大軍自都勻地區而出直擊慶遠府,包括戰兵兩萬.輔兵四萬.而騎兵則少得可憐,隻有兩千。
綜上所述,楊嗣昌號稱的五十萬大軍實際上隻有十六萬多,真正的精銳隻有那五萬戰兵和六千騎兵。
雲貴這六萬聯軍一入慶遠府便立刻與留守的馬戶.羅延康等部陷入激戰,雖然兵力足足是對方的五六倍之多,但一經交鋒便陷入劣勢,並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麽叫火力為王。
盡管事前做好了萬全準備,雲貴的明軍亦大規模的裝備了火銃,連大小火炮都拉來了近百門,導致當地守備極度空虛,可以說楊嗣昌將兩地能動用的力量全部都動用了。
可這麽強悍的火力在武裝到牙齒的保鄉軍麵前卻依舊有些不夠看。
“鄧大人,賊軍的銃果真犀利無比,其戰法亦十分難纏啊。”
明軍大營中,貴州總兵邵慶宗一臉沉重。
今日於慶遠府荔坡縣一役中,明軍發動試探性的進攻,結果這由兩千戰兵.八千輔兵組成的一萬先鋒部隊卻被嶺南賊軍的三千人打的落花流水,可謂一觸即潰。
尤其是保鄉軍的線列步兵戰術和刺刀衝鋒,兩者結合之下殺傷力巨大,萬名官軍頃刻間死傷超過一成,給邵總兵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邵大人所言甚是…”雲南總兵鄧應身著鋥亮的山文甲,皺眉歎道:“觀賊軍臨戰之際進退有度.令行禁止,比起那九邊精銳也不遑多讓。”
“何況銃炮甚為犀利,簡直遠勝官軍不知幾何。”
這兩人一經交戰便發現了嶺南賊軍的難纏之處,保鄉軍如今已經全麵換裝了燧發槍,不僅射速更快且隊形極密,往往一輪齊射便能在官軍中掃出一片真空區域。
“依我看,要想擊敗這支悍賊,需先將其詭異陣型衝散…”邵慶宗沉思片刻,很快找到了突破點。
他雖不通什麽線列步兵的戰術,但也看的出來賊軍的火力凶猛是建立在隊形嚴密的基礎上,若是用火炮將賊軍陣型打亂,再使騎兵衝襲分割,那麽對方仰仗的利銃便會威力大大削弱。
“適才所言與鄧某不謀不合!”鄧應眼前一亮,緊接著此二人在桌案上用茶盞做起來推演。
結果表明如果嶺南賊軍的隊形被破壞掉之後,官軍的戰兵在付出一定的傷亡後贏麵還是很大的,足有七成以上。
次日,慶遠府荔坡縣外。
前將軍兼第一鎮統督馬戶騎在一匹高大的印度卷耳馬上,看著麵前這密密麻麻的官軍眼中閃過寒芒:
“看來明軍是準備決一死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