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山縣,大窯村一所普通的民宅內,“咯吱咯吱”的聲音響個不停。
數十名名膚色黝黑的婦女或是聚精會神的踩著紡車,將一根根棉線.麻線纏繞到那個大錠子上,或是腰上束著帶子,腳踩織機手持一柄木梭,在她們嫻熟的動作中,木梭上下翻飛,經線與緯線開始交合,緩緩形成布匹的模樣。
此處便是一家民間的紡織作坊,規模很小隻有三十來個人。
不一會,從門口進來一名生著鵝蛋臉的清秀女子,手裏還抱著厚厚一遝藍白相間的粗布。
此女名叫胡彩娥,乃是隔壁的羅慶縣人士,此前曾就職於那裏的嶺南紡織廠,後因對廠內紡車做了少許改動後致使產能提成了一截,大喜過望的廠主便賞了她十枚銀元,當地縣令有意樹立典型,亦賞了同樣的數目。
胡彩娥領到這二十銀元的巨款後自然是興奮不已,要知道這些錢足夠一家人用上數年之久。
她先是花了六元買了一頭耕牛,然後用三元給啞巴大哥成了親,剩下的則存進了思明府的龍興銀行。
前段時間,聽說裴山縣這邊在搞什麽“扶持民間創業”,這胡彩娥心思一動便跑到衙門與眾人一塊去看熱鬧。
縣令大人表示,此舉是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從事什麽手工業和製造業,為此,龍興銀行專門撥下了一筆款項,用以給想要投身工商業的百姓貸款,隻要能拿出項目方案並且通過審核,便能從銀行那邊領到一筆數額不等的款子。
大夥一聽還有這種好事,頓時來了興趣。
實際上,自從保鄉軍全麵開展攤丁入畝的農稅改革後,廣西的老百姓不但負擔大大減輕,許多人也終於能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
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統治那會,稅是按人頭收的,甭管你有地沒地,財產多寡,都得繳一筆不菲的丁口錢,其他苛捐雜賦就不用說了。
如今,這丁稅早已被大將軍取消,轉而收取的是天稅,即誰的地誰繳,老百姓再也不用一輩子都跟耕田捆綁在一起,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有,尤其是對於那些無地.少地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亙古未見的天大仁政啊。
胡彩娥在了解完這個政策後十分開心,她的心思一向活絡早就有單幹的打算了,隻是苦於囊中羞澀。
那剩下的十二枚銀元雖然不少,但要是想搞個什麽作坊卻是杯水車薪。
買工具.雇人,這都是需要花錢的。
回去之後此女花了四十文買了一隻土雞,然後登門拜訪了一位能識文斷字的“秀才”,也就是私塾先生,請求其為自己攥寫了一份所謂的項目方案。
即欲將從事的行業,以及具體內容和計劃。
胡彩娥的打算是幹老本行,也就是紡織業,別的東西她也不懂,這玩意的話畢竟自己在嶺南紡織廠也幹了大半年,還是比較熟悉的。
再一個,布匹這東西的前景很好,永遠不愁賣,保鄉軍和各大布商那邊可是一直在收購的,利潤也比較可觀。
借助這份策劃書,此女順利的從龍興銀行貸到了二百元的款子,並且三年內還上的話是可以免息的。
拿到錢之後,胡彩娥連忙請木匠打造開始打造紡機.織機,隨後將作坊選址定到了裴山縣大窯村的表姨家,隻需付上少量的租金即可。
緊接著,她又四處走動,招募了數十名手腳麻利的母女,此些人大多都是雲貴兩地逃來的流民,也是如今市場上最大的雇工群體。
畢竟大將軍雖然允許這些難民留下,並令官府協助墾荒,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流民一看在這廣西給人家坊.廠主幫工也不錯,便幹脆不打算種地了,如此還可以不用繳田稅呢。
反正,怎麽著都比在雲貴老家強得多,相比之下這嶺南簡直就是天堂。
胡彩娥一共招了三十二名婦女,給這些雇工的工錢是每日二十五文,這也是如今市麵上的行價。
當然,如果是那種比較繁重辛勞的工作,雇工們的工錢還會有所上漲。
按照目前這個薪資水平,如果一名雇工在全年無休且每日都勤勤懇懇的話,一年可得九元,當然這個數目過於理想,實際上人總是要休息的,不過隻要好好幹活,綜合算下來一年掙個七八元問題不大。
在保鄉軍的統治下,廣西的物價都相對比較穩定,像這些沒有土地的雇工群體隻能從糧行拿錢買糧,這七八元錢省吃儉用的話,足夠應付三口人一年的口糧了。
當然了,這是因為大將軍徐晉嚴禁民間的糧商隨意哄抬糧價,而且還有隸屬於官方的龍興糧行調節市場,否則,那些黑心商賈能讓你一個泥腿子活的這麽滋潤?
一切準備就緒後,胡彩娥的紡織作坊順利開工,大夥也幹的兢兢業業。
按照每名織工六天織一匹布來算,十九名織工每月可織近百匹布,而市麵上一匹粗布的價格大致在四百文左右,那麽胡彩娥的小作坊每月可進賬四十元。
而這三十二名雇工每天的成本在八百文,一月便是差不多二十六元,再刨去棉花.麻線這些物料的成本與租金外,每月的淨利潤能有個九到十元錢。
這樣算下來,胡彩娥一年便能賺一百多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光耕牛都能買十幾頭。
不過,此女卻沒有滿足於此,她打算繼續招募工人擴大生產規模。
於今日,胡彩娥聽說了保鄉軍雇人縫製軍裝的事情,她便從衙門直接領了一百套的布料,隨後發給了這些女工。
畢竟每套軍裝的工錢足足有一百五十文,人家也都裁剪好了縫起來很容易,這麽多人幾天就搞的差不多了,到時候能從衙門那領到十五元錢呢。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大將軍徐晉了,他此前從廣西官紳和藩王那榨了足足六百萬兩銀子,這些錢絕大多數都用以軍費的開銷和儲備,但其中有一百萬卻被他以各種方式回饋給了民間。
老百姓手頭有了錢才會有消費能力,這些貨幣隨後又會流通到市場上,促進手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最終通過稅收的方式又回到了保鄉軍手裏,這便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當然,這種回饋自然不是免費的,例如像這種縫製軍裝的活兒,便是需要老百姓付出相應勞動力的。
不過這個時代平頭百姓哪有什麽賺錢的機會,徐晉此舉固然是為了促進經濟繁榮能收到更多的稅,說白了就是想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定。
但整個廣西的黎庶還是對大將軍感恩戴德。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實惠可都是結結實實落在大夥身上了啊。
數十名名膚色黝黑的婦女或是聚精會神的踩著紡車,將一根根棉線.麻線纏繞到那個大錠子上,或是腰上束著帶子,腳踩織機手持一柄木梭,在她們嫻熟的動作中,木梭上下翻飛,經線與緯線開始交合,緩緩形成布匹的模樣。
此處便是一家民間的紡織作坊,規模很小隻有三十來個人。
不一會,從門口進來一名生著鵝蛋臉的清秀女子,手裏還抱著厚厚一遝藍白相間的粗布。
此女名叫胡彩娥,乃是隔壁的羅慶縣人士,此前曾就職於那裏的嶺南紡織廠,後因對廠內紡車做了少許改動後致使產能提成了一截,大喜過望的廠主便賞了她十枚銀元,當地縣令有意樹立典型,亦賞了同樣的數目。
胡彩娥領到這二十銀元的巨款後自然是興奮不已,要知道這些錢足夠一家人用上數年之久。
她先是花了六元買了一頭耕牛,然後用三元給啞巴大哥成了親,剩下的則存進了思明府的龍興銀行。
前段時間,聽說裴山縣這邊在搞什麽“扶持民間創業”,這胡彩娥心思一動便跑到衙門與眾人一塊去看熱鬧。
縣令大人表示,此舉是為了鼓勵百姓積極從事什麽手工業和製造業,為此,龍興銀行專門撥下了一筆款項,用以給想要投身工商業的百姓貸款,隻要能拿出項目方案並且通過審核,便能從銀行那邊領到一筆數額不等的款子。
大夥一聽還有這種好事,頓時來了興趣。
實際上,自從保鄉軍全麵開展攤丁入畝的農稅改革後,廣西的老百姓不但負擔大大減輕,許多人也終於能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
要知道以前在大明統治那會,稅是按人頭收的,甭管你有地沒地,財產多寡,都得繳一筆不菲的丁口錢,其他苛捐雜賦就不用說了。
如今,這丁稅早已被大將軍取消,轉而收取的是天稅,即誰的地誰繳,老百姓再也不用一輩子都跟耕田捆綁在一起,擁有了一定程度的自有,尤其是對於那些無地.少地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亙古未見的天大仁政啊。
胡彩娥在了解完這個政策後十分開心,她的心思一向活絡早就有單幹的打算了,隻是苦於囊中羞澀。
那剩下的十二枚銀元雖然不少,但要是想搞個什麽作坊卻是杯水車薪。
買工具.雇人,這都是需要花錢的。
回去之後此女花了四十文買了一隻土雞,然後登門拜訪了一位能識文斷字的“秀才”,也就是私塾先生,請求其為自己攥寫了一份所謂的項目方案。
即欲將從事的行業,以及具體內容和計劃。
胡彩娥的打算是幹老本行,也就是紡織業,別的東西她也不懂,這玩意的話畢竟自己在嶺南紡織廠也幹了大半年,還是比較熟悉的。
再一個,布匹這東西的前景很好,永遠不愁賣,保鄉軍和各大布商那邊可是一直在收購的,利潤也比較可觀。
借助這份策劃書,此女順利的從龍興銀行貸到了二百元的款子,並且三年內還上的話是可以免息的。
拿到錢之後,胡彩娥連忙請木匠打造開始打造紡機.織機,隨後將作坊選址定到了裴山縣大窯村的表姨家,隻需付上少量的租金即可。
緊接著,她又四處走動,招募了數十名手腳麻利的母女,此些人大多都是雲貴兩地逃來的流民,也是如今市場上最大的雇工群體。
畢竟大將軍雖然允許這些難民留下,並令官府協助墾荒,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流民一看在這廣西給人家坊.廠主幫工也不錯,便幹脆不打算種地了,如此還可以不用繳田稅呢。
反正,怎麽著都比在雲貴老家強得多,相比之下這嶺南簡直就是天堂。
胡彩娥一共招了三十二名婦女,給這些雇工的工錢是每日二十五文,這也是如今市麵上的行價。
當然,如果是那種比較繁重辛勞的工作,雇工們的工錢還會有所上漲。
按照目前這個薪資水平,如果一名雇工在全年無休且每日都勤勤懇懇的話,一年可得九元,當然這個數目過於理想,實際上人總是要休息的,不過隻要好好幹活,綜合算下來一年掙個七八元問題不大。
在保鄉軍的統治下,廣西的物價都相對比較穩定,像這些沒有土地的雇工群體隻能從糧行拿錢買糧,這七八元錢省吃儉用的話,足夠應付三口人一年的口糧了。
當然了,這是因為大將軍徐晉嚴禁民間的糧商隨意哄抬糧價,而且還有隸屬於官方的龍興糧行調節市場,否則,那些黑心商賈能讓你一個泥腿子活的這麽滋潤?
一切準備就緒後,胡彩娥的紡織作坊順利開工,大夥也幹的兢兢業業。
按照每名織工六天織一匹布來算,十九名織工每月可織近百匹布,而市麵上一匹粗布的價格大致在四百文左右,那麽胡彩娥的小作坊每月可進賬四十元。
而這三十二名雇工每天的成本在八百文,一月便是差不多二十六元,再刨去棉花.麻線這些物料的成本與租金外,每月的淨利潤能有個九到十元錢。
這樣算下來,胡彩娥一年便能賺一百多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光耕牛都能買十幾頭。
不過,此女卻沒有滿足於此,她打算繼續招募工人擴大生產規模。
於今日,胡彩娥聽說了保鄉軍雇人縫製軍裝的事情,她便從衙門直接領了一百套的布料,隨後發給了這些女工。
畢竟每套軍裝的工錢足足有一百五十文,人家也都裁剪好了縫起來很容易,這麽多人幾天就搞的差不多了,到時候能從衙門那領到十五元錢呢。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大將軍徐晉了,他此前從廣西官紳和藩王那榨了足足六百萬兩銀子,這些錢絕大多數都用以軍費的開銷和儲備,但其中有一百萬卻被他以各種方式回饋給了民間。
老百姓手頭有了錢才會有消費能力,這些貨幣隨後又會流通到市場上,促進手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最終通過稅收的方式又回到了保鄉軍手裏,這便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當然,這種回饋自然不是免費的,例如像這種縫製軍裝的活兒,便是需要老百姓付出相應勞動力的。
不過這個時代平頭百姓哪有什麽賺錢的機會,徐晉此舉固然是為了促進經濟繁榮能收到更多的稅,說白了就是想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定。
但整個廣西的黎庶還是對大將軍感恩戴德。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實惠可都是結結實實落在大夥身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