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桂林,這幾日徐晉又收到了大西王張獻忠的密信,此人除了想與這位嶺南強鄰搞好關係外,還邀請夏軍一起攻打左良玉,張獻忠陰惻惻的表示,左良玉這家夥可是兩麵三刀的小人,別看他現在呆在襄陽低調的不行,搞不好啥時候就會偷襲嶺南。
襄陽城雖堅,但大夏卻精於火器,到時候主攻的任務可以交給大西軍,貴方隻需要出動個百十門紅夷重炮即可,隻要每日對著那襄陽城狂轟濫炸,不出十天此城必破。
隻要能打掉左軍,他張獻忠甚至可以不要湖廣的一府一縣,但前提是夏軍不能覬覦自己的江西,大家和和美美的瓜分他老朱家天下,豈不快哉?
徐晉讀完這封信後啼笑皆非,實際上自己的確有攻打襄陽的想法,不過眼下湖廣北部還是非常寒冷的,大夏的士兵皆嶺南子弟,倉促開過去恐有不適,因此等再過兩三月.天氣暖和一些出擊比較好。
也難怪這老張對左良玉恨之入骨,兩人也算是冤家了。
而不巧的是就在數日後,左良玉也派人送來了密信,這家夥將姿態放的很低,對徐晉以“越王”相稱,信裏一方麵是問候,另一方麵則在旁敲側擊的詢問大夏準備何時攻打江西。
左良玉言之鑿鑿的聲稱,張獻忠乃是反複無常的小人,切不要被其花言巧語蒙蔽,大明五省總理熊文燦就是前車之鑒,聽說這個老上司年前已在京師的菜市場被斬首了。
此外,左良玉還在信的結尾試探性的詢問,如果自己歸順大夏的話,能否保住麾下建製不被打散.仍駐襄陽城?
徐晉沒有回信隻是冷冷一笑,這家夥還想著做軍閥的美夢呢,夏軍沒來之前,你左良玉占了襄陽城,夏軍要是來了,你左良玉還占著襄陽城,那夏軍不是白來了?
這個投誠又有什麽意義?
這個大明的平賊將軍連崇禎皇帝自己都指揮不動,誰敢收這種二五仔當部下啊。
也別投誠不投誠了,不玩這套虛的,條件允許的話大夏可以同時攻打他們兩個,有時候俘虜比降將更讓人省心。
近日,緬甸方麵的戰報傳來,羅延康已順利攻克東籲王朝的都城,一應俘虜正在押解回嶺南,而按照軍部指定的戰略,遠征軍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暹羅。
徐晉知道,緬甸的伊諾瓦底三角洲是一等一的產糧區,其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占據這裏可使得大夏的國力再度增長一截,打仗打的是什麽?
說白了拚的就是消耗.就是組織力.工業能力以及軍費預算,這些東西加在一塊便可以稱之為“國力”,糧食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物資,尤其是當今這個年頭,像大明腹地那些省份因為氣候原因糧食減產嚴重,導致饑民四起,如果大夏將來攻下這些地盤,也會麵臨同樣的難題。
小冰川是客觀因素,這種天災不以個人的意誌而轉移,到時候要解決內地的饑荒問題,那麽東南亞的糧食就很重要。
當然了,一味的運輸糧食反哺內地肯定行不通,以目前的交通條件,運輸過程本身損耗就很大,這個法子隻能救急,真要解決饑荒的話,還是得把內地的饑民往東南亞遷徙,一方麵可以徹底解決饑荒,另一方麵這些移民還可以逐漸同化甚至取代當地土著。
以往,屯田種糧這些活兒都是由戶部負責的,但現在的大夏地盤越來越大,戶部精力有限.已經不太能兼顧這個職能了,因此越王徐晉決定在吏.戶.軍.匠.禮這五部外再成立一個“農部”,專門負責一應稻桑之事,這個機構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種地.種多多的地,打多多的糧食。
像安南.緬甸當地的產糧區裏,是保有一定比例的官田的,這些地一般由土著歸化民來耕種,其產出的糧食也會被當作戰略儲備存起來,以應對不時之需。
就如比遠征軍攻打暹羅的話,就不用再從廣西或者雲南千裏迢迢運輸糧食了,安南的糧草便可就地輸送,這就省了很多時間和損耗。
目前大夏的鐵產量一路拔高,在滿足武械製造外還綽綽有餘,已經有修建簡易鐵路的實力了,徐晉一直想用四通八達的鐵路係統將大夏的各地區鏈接,形成鐵板一塊,這樣的話物資運輸.軍隊輸送都會效率大增。
不過這修鐵路畢竟是頭一回,仍存在一定難度,澆築鐵軌本身倒不難,畢竟這個標準又不高,不像那種高速鐵路那麽嚴苛,難度主要體現修建的過程中,比如遇山開洞.遇水架橋,以當下的生產力而言,這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考慮到未來需求,大夏又不得不成立了“工部”這個機構,這樣算下來的話,六部也就變成了七部,比大明多了一個“匠部”,其他的似乎都差不多。
而大夏的“工.匠”二部,實際上是將大明的“工部”職能拆分開的,大夏的工部專門負責建設領域,比如修鐵路.水利以及各種大型工程,而匠部則專注於生產領域,比如打造軍械.搞創新發明等等,兩者其實有很大不同。
工部經討論過後,認為可以在安南諒山與廣西南寧之間修首條鐵路,這條鐵路可以運兵也可以運糧,這條路線大致接近五百裏,隻要材料.資金.人員都能到位,應該能在兩年之內竣工。安南地圖 越王徐晉聞訊後指示道,材料.資金問題不必擔心,各單位會竭力滿足工部的需求,反正這些東西也不需要一次全部到位,分批給予的話壓力不算很大,至於修建鐵路的人員,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這回從緬甸抓了不少俘虜,預計從暹羅也能捕獲許多,再從倭國逮一些的話,湊個十幾二十萬人輕而易舉,這些俘虜將會是絕佳的苦力人選,到時候隻需要管飯.連工錢都不用發,修建鐵路的成本將會大大降低。
“大王英明!”
工部總工崔泉.聞言不禁露出欽佩的表情。
襄陽城雖堅,但大夏卻精於火器,到時候主攻的任務可以交給大西軍,貴方隻需要出動個百十門紅夷重炮即可,隻要每日對著那襄陽城狂轟濫炸,不出十天此城必破。
隻要能打掉左軍,他張獻忠甚至可以不要湖廣的一府一縣,但前提是夏軍不能覬覦自己的江西,大家和和美美的瓜分他老朱家天下,豈不快哉?
徐晉讀完這封信後啼笑皆非,實際上自己的確有攻打襄陽的想法,不過眼下湖廣北部還是非常寒冷的,大夏的士兵皆嶺南子弟,倉促開過去恐有不適,因此等再過兩三月.天氣暖和一些出擊比較好。
也難怪這老張對左良玉恨之入骨,兩人也算是冤家了。
而不巧的是就在數日後,左良玉也派人送來了密信,這家夥將姿態放的很低,對徐晉以“越王”相稱,信裏一方麵是問候,另一方麵則在旁敲側擊的詢問大夏準備何時攻打江西。
左良玉言之鑿鑿的聲稱,張獻忠乃是反複無常的小人,切不要被其花言巧語蒙蔽,大明五省總理熊文燦就是前車之鑒,聽說這個老上司年前已在京師的菜市場被斬首了。
此外,左良玉還在信的結尾試探性的詢問,如果自己歸順大夏的話,能否保住麾下建製不被打散.仍駐襄陽城?
徐晉沒有回信隻是冷冷一笑,這家夥還想著做軍閥的美夢呢,夏軍沒來之前,你左良玉占了襄陽城,夏軍要是來了,你左良玉還占著襄陽城,那夏軍不是白來了?
這個投誠又有什麽意義?
這個大明的平賊將軍連崇禎皇帝自己都指揮不動,誰敢收這種二五仔當部下啊。
也別投誠不投誠了,不玩這套虛的,條件允許的話大夏可以同時攻打他們兩個,有時候俘虜比降將更讓人省心。
近日,緬甸方麵的戰報傳來,羅延康已順利攻克東籲王朝的都城,一應俘虜正在押解回嶺南,而按照軍部指定的戰略,遠征軍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暹羅。
徐晉知道,緬甸的伊諾瓦底三角洲是一等一的產糧區,其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占據這裏可使得大夏的國力再度增長一截,打仗打的是什麽?
說白了拚的就是消耗.就是組織力.工業能力以及軍費預算,這些東西加在一塊便可以稱之為“國力”,糧食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最重要的物資,尤其是當今這個年頭,像大明腹地那些省份因為氣候原因糧食減產嚴重,導致饑民四起,如果大夏將來攻下這些地盤,也會麵臨同樣的難題。
小冰川是客觀因素,這種天災不以個人的意誌而轉移,到時候要解決內地的饑荒問題,那麽東南亞的糧食就很重要。
當然了,一味的運輸糧食反哺內地肯定行不通,以目前的交通條件,運輸過程本身損耗就很大,這個法子隻能救急,真要解決饑荒的話,還是得把內地的饑民往東南亞遷徙,一方麵可以徹底解決饑荒,另一方麵這些移民還可以逐漸同化甚至取代當地土著。
以往,屯田種糧這些活兒都是由戶部負責的,但現在的大夏地盤越來越大,戶部精力有限.已經不太能兼顧這個職能了,因此越王徐晉決定在吏.戶.軍.匠.禮這五部外再成立一個“農部”,專門負責一應稻桑之事,這個機構最重要的職責就是種地.種多多的地,打多多的糧食。
像安南.緬甸當地的產糧區裏,是保有一定比例的官田的,這些地一般由土著歸化民來耕種,其產出的糧食也會被當作戰略儲備存起來,以應對不時之需。
就如比遠征軍攻打暹羅的話,就不用再從廣西或者雲南千裏迢迢運輸糧食了,安南的糧草便可就地輸送,這就省了很多時間和損耗。
目前大夏的鐵產量一路拔高,在滿足武械製造外還綽綽有餘,已經有修建簡易鐵路的實力了,徐晉一直想用四通八達的鐵路係統將大夏的各地區鏈接,形成鐵板一塊,這樣的話物資運輸.軍隊輸送都會效率大增。
不過這修鐵路畢竟是頭一回,仍存在一定難度,澆築鐵軌本身倒不難,畢竟這個標準又不高,不像那種高速鐵路那麽嚴苛,難度主要體現修建的過程中,比如遇山開洞.遇水架橋,以當下的生產力而言,這無疑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考慮到未來需求,大夏又不得不成立了“工部”這個機構,這樣算下來的話,六部也就變成了七部,比大明多了一個“匠部”,其他的似乎都差不多。
而大夏的“工.匠”二部,實際上是將大明的“工部”職能拆分開的,大夏的工部專門負責建設領域,比如修鐵路.水利以及各種大型工程,而匠部則專注於生產領域,比如打造軍械.搞創新發明等等,兩者其實有很大不同。
工部經討論過後,認為可以在安南諒山與廣西南寧之間修首條鐵路,這條鐵路可以運兵也可以運糧,這條路線大致接近五百裏,隻要材料.資金.人員都能到位,應該能在兩年之內竣工。安南地圖 越王徐晉聞訊後指示道,材料.資金問題不必擔心,各單位會竭力滿足工部的需求,反正這些東西也不需要一次全部到位,分批給予的話壓力不算很大,至於修建鐵路的人員,那就更不用擔心了。
這回從緬甸抓了不少俘虜,預計從暹羅也能捕獲許多,再從倭國逮一些的話,湊個十幾二十萬人輕而易舉,這些俘虜將會是絕佳的苦力人選,到時候隻需要管飯.連工錢都不用發,修建鐵路的成本將會大大降低。
“大王英明!”
工部總工崔泉.聞言不禁露出欽佩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