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朝會過後,周延儒敏銳的察覺到了什麽,這個大明首輔的位子是真不好坐啊,他這時不禁想起昔日的政敵.也就是前首輔溫體仁離京時那番飽含深意的話來:
“嗬嗬...周大人呐,你現在算是位極人臣.誌得意滿了吧。”
“不過別高興的太早,咱倆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在這大明朝啊,越想辦事的人他就會死的越快。”
而另一頭,楊嗣昌這位大夏留學生因為對南邊的事最為清楚,立刻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重視,常與其徹夜長談,通過交談,後者也對偽夏的許多事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陛下,恕臣直言,朝廷之所以南北受挫.諸地淪喪,核心原因還是體製的問題,政令不通.吏治低效反應到兵事上就是節節敗退。”
這天,在與聖上於禦書房促膝長談時,楊嗣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唯有徹徹底底的變法才能挽救大明,否則朝廷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麵對如此直言不諱,朱由檢罕見的並未發怒,隻是歎息道:“愛卿說的朕都知道,可自古以來變法何其難也,不是朕不想做,而是麵對的阻力實在太大了,奈何文武百官皆使絆子。”
“愛卿還有其它法子嗎?”
楊嗣昌深以為然,他想了想後苦笑道,“除此之外,的確還有一個辦法。”
“陛下不如造反吧,自己當這個破局者。”
“什麽?”
朱由檢吃驚的盯著對方打量了片刻,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造反?你是說讓朕自個造大明的反?”
“不錯!”楊嗣昌眼中閃過一絲瘋狂,在嶺南的這些日子受新思想不斷衝擊,導致此人的許多想法都變了,麵對如今的死局,常規手段已經不起作用了,必須跳出固化的思維。
他解釋道,如今朝廷的體製已經爛透,各衙門吃拿卡要就是不辦事.諸大臣陽奉陰違當牆頭草,陛下倒不如直接率新軍和少數忠良出京奔赴南直隸,讓那些奸臣.貪官自己在城裏玩吧,隨後,聖上可效仿昔日的成祖,再來一次靖難之役由南打進北。
“你...你...”
這會,崇禎皇帝渾身顫抖,說不清是驚還是怒,他的嘴張的能塞進一個拳頭,此番言論難免有些驚世駭俗,使其腦子一下子根本轉不過來:“朕不明白,即便如此又能改變什麽?”
“這不是瞎折騰嗎?”
“非也!”
楊嗣昌嚴肅的表示,這是很有必要的,這種自己造自己反的行為其實就是重新換團隊.換班子,每一個新朝代總是朝氣蓬勃的,為何?因為階級還未固化,百廢待興官員也有幹勁,這個時候為官為將者的都是有能力的人。
而到了王朝後期,什麽爛番薯臭鳥蛋都能混進來,徐賊.獻賊.闖賊這些人為什麽會造反?為什麽會一呼百應?說白了就是天下人都認為大明體製爛透了,反抗的就是這個朝廷。
既然這些野人都能造反,你朱由檢為什麽不能揭竿起義,去攻城略地.抄那些貪官的家,而且還更具有天然優勢才對,畢竟朱家如今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陛下造反的話豈不就有班底了,不像那些草莽都是白手起家。
“我...我....我的頭快要裂開了。”
崇禎皇帝一陣眩暈,他扶著額頭露出痛苦的表情,“皇帝造朝廷的反,實乃亙古未有,此事幹係重大,朕要好好想想。
“好好想想...”
楊嗣昌見狀也不再相勸,這對於任何統治者而言都是難以決斷的事情,說實話他現在脊背上已滿是冷汗,今日說這些話也有賭的成分,一個搞不好就容易丟腦袋。
接著,他便從懷裏掏出那個珍藏的小本本,裏麵每一張都貼著從嶺南月報上摘抄下的文章,內容基本都是政策和工商業發展等信息,也有一部分關於軍事的。
崇禎皇帝顫抖著接過此物,翻開一瞧後便迅速沉浸其中,他現在窮得叮當響,自然對那些工商業版塊最為關心,尤其在看見文章裏描述大型紡織廠.水泥廠.製糖廠.捕鯨廠拔地而起時,以及那豐碩的受益和勃勃生機讓朱由檢一邊驚愕,一邊心生豔羨。
“這些都是真的嗎?”
明廷雖然一直也在搜集嶺南月報,不過很多人認為那些信息都是騙人的,是南賊胡編亂造的,這種看法也逐漸影響到了朱由檢,他剛開始對南邊的報紙還挺感興趣,但後麵就逐漸拋之腦後了。
“千真萬確。”楊嗣昌認真的點了點頭,表示這些信息都是經過自己證實的,而他在嶺南這些日子也學到了一些新的名詞。
“陛下,偽夏的某些觀點還是很值得學習的,若想讓國力強橫,必須大力發展工業才行,工業升級又會反哺農業,國力也就愈發強橫。”
“之前我曾聽人說,桂林那邊搗鼓出了一個叫做蒸汽機的怪玩意,這東西隻要吞煤炭就能自動運行,安在船隻上能使艦船無風自動,安在馬車上更是連牲畜都不用了,那車子竟能晝夜不停的跑起來。”
楊嗣昌讚歎道,“若真如此,發明此物的匠人真是巧奪天工呐,據說偽夏的一些坊.廠就用上了蒸汽機,產量大大增加。”
“哦?竟有此事。”朱由檢聽罷略感興趣的問詢起來,但也隻是略感興趣,畢竟他現在還不能理解更深層的東西,畢竟大明有這麽多人,那蒸汽機能幹的,人也一樣能幹啊。
這晚的交流之後,崇禎皇帝雖然沒有下造反的決定,但卻通過那些摘抄下來的文章大開眼界,他意識到,時代真的變了,大明已經落後了。
朱由檢現在很信任楊嗣昌,遂恢複了他兵部尚書的頭銜,並將新京營全權交予此人負責,這個舉動則預示著周延儒即將倒台了,因此這新軍的事原本是這個首輔操辦的。
楊嗣昌千裏返京.十日之內便大權在握,頓時淪為奇談,所有人都知道這家夥真是聖上麵前的紅人。
而就在不久之後,內地的各方人馬終於逐漸在山東會師,一場大戰即將打響。
“嗬嗬...周大人呐,你現在算是位極人臣.誌得意滿了吧。”
“不過別高興的太早,咱倆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在這大明朝啊,越想辦事的人他就會死的越快。”
而另一頭,楊嗣昌這位大夏留學生因為對南邊的事最為清楚,立刻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重視,常與其徹夜長談,通過交談,後者也對偽夏的許多事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陛下,恕臣直言,朝廷之所以南北受挫.諸地淪喪,核心原因還是體製的問題,政令不通.吏治低效反應到兵事上就是節節敗退。”
這天,在與聖上於禦書房促膝長談時,楊嗣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唯有徹徹底底的變法才能挽救大明,否則朝廷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麵對如此直言不諱,朱由檢罕見的並未發怒,隻是歎息道:“愛卿說的朕都知道,可自古以來變法何其難也,不是朕不想做,而是麵對的阻力實在太大了,奈何文武百官皆使絆子。”
“愛卿還有其它法子嗎?”
楊嗣昌深以為然,他想了想後苦笑道,“除此之外,的確還有一個辦法。”
“陛下不如造反吧,自己當這個破局者。”
“什麽?”
朱由檢吃驚的盯著對方打量了片刻,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造反?你是說讓朕自個造大明的反?”
“不錯!”楊嗣昌眼中閃過一絲瘋狂,在嶺南的這些日子受新思想不斷衝擊,導致此人的許多想法都變了,麵對如今的死局,常規手段已經不起作用了,必須跳出固化的思維。
他解釋道,如今朝廷的體製已經爛透,各衙門吃拿卡要就是不辦事.諸大臣陽奉陰違當牆頭草,陛下倒不如直接率新軍和少數忠良出京奔赴南直隸,讓那些奸臣.貪官自己在城裏玩吧,隨後,聖上可效仿昔日的成祖,再來一次靖難之役由南打進北。
“你...你...”
這會,崇禎皇帝渾身顫抖,說不清是驚還是怒,他的嘴張的能塞進一個拳頭,此番言論難免有些驚世駭俗,使其腦子一下子根本轉不過來:“朕不明白,即便如此又能改變什麽?”
“這不是瞎折騰嗎?”
“非也!”
楊嗣昌嚴肅的表示,這是很有必要的,這種自己造自己反的行為其實就是重新換團隊.換班子,每一個新朝代總是朝氣蓬勃的,為何?因為階級還未固化,百廢待興官員也有幹勁,這個時候為官為將者的都是有能力的人。
而到了王朝後期,什麽爛番薯臭鳥蛋都能混進來,徐賊.獻賊.闖賊這些人為什麽會造反?為什麽會一呼百應?說白了就是天下人都認為大明體製爛透了,反抗的就是這個朝廷。
既然這些野人都能造反,你朱由檢為什麽不能揭竿起義,去攻城略地.抄那些貪官的家,而且還更具有天然優勢才對,畢竟朱家如今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陛下造反的話豈不就有班底了,不像那些草莽都是白手起家。
“我...我....我的頭快要裂開了。”
崇禎皇帝一陣眩暈,他扶著額頭露出痛苦的表情,“皇帝造朝廷的反,實乃亙古未有,此事幹係重大,朕要好好想想。
“好好想想...”
楊嗣昌見狀也不再相勸,這對於任何統治者而言都是難以決斷的事情,說實話他現在脊背上已滿是冷汗,今日說這些話也有賭的成分,一個搞不好就容易丟腦袋。
接著,他便從懷裏掏出那個珍藏的小本本,裏麵每一張都貼著從嶺南月報上摘抄下的文章,內容基本都是政策和工商業發展等信息,也有一部分關於軍事的。
崇禎皇帝顫抖著接過此物,翻開一瞧後便迅速沉浸其中,他現在窮得叮當響,自然對那些工商業版塊最為關心,尤其在看見文章裏描述大型紡織廠.水泥廠.製糖廠.捕鯨廠拔地而起時,以及那豐碩的受益和勃勃生機讓朱由檢一邊驚愕,一邊心生豔羨。
“這些都是真的嗎?”
明廷雖然一直也在搜集嶺南月報,不過很多人認為那些信息都是騙人的,是南賊胡編亂造的,這種看法也逐漸影響到了朱由檢,他剛開始對南邊的報紙還挺感興趣,但後麵就逐漸拋之腦後了。
“千真萬確。”楊嗣昌認真的點了點頭,表示這些信息都是經過自己證實的,而他在嶺南這些日子也學到了一些新的名詞。
“陛下,偽夏的某些觀點還是很值得學習的,若想讓國力強橫,必須大力發展工業才行,工業升級又會反哺農業,國力也就愈發強橫。”
“之前我曾聽人說,桂林那邊搗鼓出了一個叫做蒸汽機的怪玩意,這東西隻要吞煤炭就能自動運行,安在船隻上能使艦船無風自動,安在馬車上更是連牲畜都不用了,那車子竟能晝夜不停的跑起來。”
楊嗣昌讚歎道,“若真如此,發明此物的匠人真是巧奪天工呐,據說偽夏的一些坊.廠就用上了蒸汽機,產量大大增加。”
“哦?竟有此事。”朱由檢聽罷略感興趣的問詢起來,但也隻是略感興趣,畢竟他現在還不能理解更深層的東西,畢竟大明有這麽多人,那蒸汽機能幹的,人也一樣能幹啊。
這晚的交流之後,崇禎皇帝雖然沒有下造反的決定,但卻通過那些摘抄下來的文章大開眼界,他意識到,時代真的變了,大明已經落後了。
朱由檢現在很信任楊嗣昌,遂恢複了他兵部尚書的頭銜,並將新京營全權交予此人負責,這個舉動則預示著周延儒即將倒台了,因此這新軍的事原本是這個首輔操辦的。
楊嗣昌千裏返京.十日之內便大權在握,頓時淪為奇談,所有人都知道這家夥真是聖上麵前的紅人。
而就在不久之後,內地的各方人馬終於逐漸在山東會師,一場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