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張溫這麽一解釋。


    藍玉、常升這些腦回路比較直的,一下子就理解了過來,麵上齊齊露出恍然之色,看向朱允熥的目光裏透露著一陣陣無語。


    不是?這小孩腦袋瓜裏都長了些啥?


    怎麽感覺這娃子不像十幾歲的小夥子,倒像是個活了幾十歲的老狐狸??


    藍玉蹙眉摸著下巴,上下打量著朱允通,道:“咱怎麽感覺……你跟一個人有點兒像?”


    他心裏有這種感覺,一時之間又不太想得起來。


    想了想,鶴慶侯張翼輕輕開口道:“像……像韓國公?”


    藍玉目光微微一亮。


    點了點頭道:“對對對!就是那個老狐狸!”


    韓國公李善長,從朱元璋起事的時候就是他的軍師,朱元璋南征北戰的時候就是他坐鎮管理後方,調度後勤糧草。


    後來大明朝建立之時,封賞功臣,開國功臣之中封為國公的一共六人,便是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和李善長了。


    而李善長還是居於其中首位,被朱元璋比作蕭何。


    大明建立之後,一度被朱元璋重用的文官,諸如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獲罪,隻有李善長一直安安穩穩幹到了洪武十八年。


    足見這老狐狸圓滑。


    對於藍玉這個說法,在場諸多淮西武將都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他們是一群打直球的武將,對李善長的印象大多差不多:老狐狸、老銀幣。


    眼前這位三殿下的操作。


    還真有那麽點兒意思了。


    過了片刻才有人意識到不太對,趕緊解釋到:“呃那個啥……三殿下,咱不是在罵你哈……”


    他們吐槽李善長老狐狸、老銀幣,至少也是私下裏吐槽。


    現在朱允熥還在場呢。


    畢竟這位小狐狸今天是東宮三殿下,明天他們就要把他推到奉天殿的龍椅上稱“陛下”了。


    這多少有點不太合適了。


    好在朱允熥似乎並不如何在意,隻是淡然自若地朗聲一笑,道:“韓國公乃是大明肱骨之臣,博聞廣識,是有大智慧大謀略之人,皇爺爺還曾把他比作蕭何呢。”


    諸多淮西武將暗暗鬆了口氣,立刻笑嘻嘻地找補一番:


    “哈哈哈哈!沒錯沒錯,咱就是這個意思!”


    “韓國公那老狐狸是活得久,而三殿下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謀略手段,比韓國公強!”


    “……”


    藍玉嘿嘿一笑:“小狐狸好啊,小狐狸機靈!哪兒像那個朱允炆,死板無趣,整個就一書呆子,穿上了龍袍也不像太子,也不知道老爺子是怎麽看得上他的!”


    坐在一旁瑟瑟發抖的朱允炆,雖然堂而皇之地聽著麵前這群人在討論怎麽處理他,不過這種時候,他和呂氏是一句話不敢說的,隻想捂著耳朵當一個透明人,生怕啥時候又惹到了這群殺胚。


    內心隻剩下一萬頭草泥馬奔騰而過:我已經很慘了,勿cue!


    與此同時。


    朱元璋都被外麵的氣氛逗得噗嗤一笑,差點兒笑出聲來,也好在外麵的人都在說話,沒人關注到他這邊細微的動靜。


    看著帷幔之外的白色身影,朱元璋不住地滿意點頭。


    雖說朱允熥算計的是朱允炆。


    但如果從對朝堂格局的掌控,從一個帝王的視角來說,朱允熥這一番操作卻是沒得說的,當皇帝,享受權利的同時,如何維持國家的運轉,如何穩定朝堂、穩定民心,都是需要研究的學問。


    在這一點上。


    他看得出來,朱允熥對的理解是很通透的。


    「這滑溜勁兒,的確很機靈,懂得變通,不局限拘泥於尋常的路子,既困住了自己的競爭者,又堵住了朝臣百姓的嘴,順帶還能掙個好名聲,的確是一箭三雕的處理方法。」


    「確實有幾分李善長的作風。」


    說起李善長。


    沒人比他更加了解了。


    從起事到大明建立,一直到大明皇朝逐漸站穩甚至安定下來,都少不了李善長在他身邊出謀劃策。


    藍玉這麽比喻,朱元璋覺得還真沒什麽毛病。


    「允熥這孩子,不論是心性還是頭腦,都是塊上好的料子!」


    「雖說咱現在能一手掌控著整個大明天下,但處理平衡這些朝臣,與那些出口便是一堆堆大道理的文人周旋……卻是花了許多年才慢慢變得得心應手起來。」


    「這一點,允熥比咱要更強!」


    「允熥如今不過十四五歲的年紀,竟然就已經可以想得這麽周全,這一點絕不是單單一個機靈就夠了,一定是對朝中那些文人的心理觀察了解得十分細致才做得到。」


    思索間。


    朱元璋下意識地看向了另外一邊的朱允炆。


    在孫輩之中,朱元璋和朱允炆算得上是最親厚的了,尤其是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帶著朱允炆的時間就更多了。


    忍不住就將兩個人放在了一起比較起來。


    「而在這方麵,允炆卻是極其欠缺。」


    「藍玉的評價雖然難聽了點,但也是話糙理不糙,允炆行事常常不會變通,對課本上的知識固然能夠對答如流,可離了課堂所學,就變得茫然了許多。」


    朱元璋想起平日裏對朱允炆提出的問題,朱允炆常常是和他的伴讀黃子澄以及翰林院之中如齊泰之流,親近偏向他的學士討論請教,一起商量出來之後才將答案說給他聽的。


    就在不久之前。


    朱允炆剛得知他“駕崩”的消息的時候,簡直是一副六神無主的樣子,一口一個“娘”。


    朱元璋垂下眼眸,搖著頭輕歎了口氣。


    「唉……呂氏該死一千次一萬次,可允炆這孩子,他和允熥終歸是兄弟,當真要到這種你死我活的地步嗎?」


    兩個孫子的資質如何,高下立判,朱元璋心中也欣慰於自己在當下這種為難的時候,找到了朱允熥這麽一個好苗子。


    可朱允炆再不如。


    始終也是他的親孫子。


    朱元璋本是農民出身,骨子裏依舊保有著一些淳樸的習性。


    譬如對結發夫妻馬皇後的情分,譬如對兒子朱標毫無保留的寵溺與信任,譬如他對自己的自稱,這麽多年了,也還是更習慣用農民自稱的“咱”,而非更加正式威嚴的“朕”。


    他可以對別人冷血無情,甚至對有功之臣揮動屠刀。


    但碰上自己的親孫子,難免還是保有著心中的柔軟。


    此時不由陷入糾結之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搶了皇位後,我帶大明起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穿越:搶了皇位後,我帶大明起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