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這組詞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時求雨後到石潭謝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寫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采僻典,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以詩的句法入詞,是其主要藝術特色。這組詞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它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原文】
<strong>浣溪沙1</strong>
<em>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2。潭在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3。</em>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4。黃童白叟聚睢盱5。
麋鹿逢人雖未慣6,猿猱聞鼓不須呼7。歸家說與采桑姑。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籬門9。相挨踏破茜羅裙10。
老幼扶攜收麥社11,烏鳶翔舞賽神村12。道逢醉叟臥黃昏。
【其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13,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14。
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搗麨軟饑腸16。問言豆葉幾時黃。
【其四】
蔌蔌衣巾落棗花17,村南村北響繅車18。牛衣古柳賣黃瓜19。
酒困路長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敲門試問野人家22。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23,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24。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25。使君元是此中人26。
【注釋】
1、浣溪沙:詞牌名。
2、徐門:一作“徐州”。
3、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4、烏:烏鴉。
5、黃童:黃發兒童;白叟:白發老人;睢盱:喜悅高興的樣子。
6、麋鹿:鹿類的一種。
7、猿猱:猿類的一種。
8、旋:立即;使君:詞人自稱。
9、棘籬:以荊棘圍成的籬笆。
10、茜:茜草,此處指代紅色;羅裙:絲綢裙子。
11、收麥社:麥子收過之後舉行的祭神謝恩的活動。
12、烏鳶:烏鴉、老鷹;賽神:用儀仗鼓樂迎神出妙、周遊街巷等活動,稱之為塞神。
13、檾(qing):同“檾”。
14、絡絲娘:本為蟲名,此處代指繅絲的婦女。
15、垂白:鬢發將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莖製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處指以藜莖製成的手杖。
16、捋青: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用麥子製成的幹糧;軟:飽之意。
17、簌簌:紛紛下落的樣子。
18、繅車:繅絲的紡車,也作“繰車”。
19、牛衣:為牛禦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20、欲:想要。
21、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22、野人:農夫。
23、平莎(suo):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4、耦耕(ou gēng):兩個人各拿一耜並肩耕作,此處泛指耕作。
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種香草。
26、使君:詞人自稱;元:原之意。
【創作背景】
這組詞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裏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賞析】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遊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麵前。
“照日深紅暖見魚”,深紅溫暖的夕陽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紅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魚兒歡快遊玩,清晰可見,染紅了的潭水、歡快遊動的魚兒都是春旱過後、大雨降後的情景,詞人雖未點出春旱之時的情景,但讀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幹枯、魚兒無處尋覓,這樣的前後對比之中、溫馨的畫麵之中隱含了詞人欣喜的心態。“連溪綠暗晚藏烏”,沿著石潭向四處望去,看見成陰的綠樹接連一片,而深藏其中的烏鵲發出鳴噪的聲響,動靜結合,更顯幽靜。“黃童白叟聚睢盱”,以黃童、白叟代稱所有聚集的人群,詞人看到他們都呈現出喜悅興奮的神態。上片中紅、綠、黃、白等色彩和諧搭配,動景、靜景巧妙結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運筆靈動、構思精巧。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麋鹿在突然之間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頓覺不習慣,有一種驚慌之感,而猿猱卻一聽到喧天的喜慶鼓聲不招自來,極度興奮,這一對比的描寫情趣盎然。以動物的反映間接寫出石潭謝雨的歡鬧情景,不著一字,而風流自現,可謂神筆。“歸家說與采桑姑”,結尾由實轉虛,筆法靈活,詞人想象這些觀看長官親自謝雨而歡喜異常、激動難耐的在場者,歸家之後一定會把謝雨之時的歡騰景象向采桑姑細細說與。
在這首小詞之中,詞人絲毫沒有描寫自己的心境,但透過詞人所見、所聞、所想的一切,讀者自可體會詞人無比興奮之情,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後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寫農村中的姑娘速上紅妝、爭相觀看使君的場景,十分生動有趣。“旋抹紅妝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紅妝趕去觀看路過的使君。一個旋字寫出了鄉村姑娘的特色,她們不會像富家深閨中的女子那樣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抹上紅妝顯示出愛美之心,但也隻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寫出了她們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籬門”,姑娘們三三五五地擠在棘籬門前,你推我、我推你,爭相搶看遠道而來的使君,她們活潑、自然的神態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羅裙”,在這種推擠之中,甚至踩破了她們紅色的羅裙,讀者可以想象簇擁中的她們因羅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雜亂尖叫聲、打鬧聲,場麵感十足,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看見她們歡喜又含羞的笑臉,聽到她們嬌柔的歡鬧。
下片轉而主要描寫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攜收麥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攜到土地祠祭祀神靈,真誠感謝上天大將甘霖,老幼扶攜可見盛況空前。“烏鳶翔舞賽神村”,人們以豐富的酒食酬謝神靈,而引來了無數饞嘴的烏鳶,它們在村頭飛翔盤旋,久久不肯離去,詞人不直接描寫酒食的豐盛,卻以烏鳶翔舞的場景進行側麵烘托,筆法婉曲而又恰到好處地予以表現。“道逢醉叟臥黃昏”,詞人和百姓共同宴飲、狂歡之後,在歸途中看見一個老人醉臥於道旁,仿佛是不經意之筆卻實為匠心,以這一特寫的鏡頭反映出普村同慶、普村同歡的情景,韻味無窮。
第三首(麻葉層層檾葉光)從側麵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發老翁捋新麥等。
“麻葉層層檾葉光”,麻葉一層一層地密密麻麻地鋪著,而且一層一層的麻葉都泛著光澤,麻葉、檾葉互文見義,層層二字可見麻葉的繁茂,光字又寫出了檾葉的光滑滋潤,此處雖然未寫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層層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葉,讀者就可以知道這都是由於求雨之後甘霖如約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謝雨之意。誰家煮繭一村香?詞人一進入村莊,便聞到彌漫著的煮繭香味,禁不住好奇地問詢一聲:此時是誰家正在煮繭?行文更顯變化搖曳之美,毫無板滯之感。“一村香”三字寫盡了香氣濃鬱、芳香四溢之感。隔籬嬌語絡絲娘,循著香氣望去,便聽見繅絲的婦女在隔著籬笆嬌語交談、輕聲歡笑,場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繅絲女比喻成聲音動聽的絡絲娘,更見其聲音的嬌軟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詞人看見一位老翁須發垂白,手扶藜杖,抬著那迷離朦朧的雙眼,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希望能夠搗碎之後做成幹糧充饑。垂白、杖藜、醉眼三個詞從不同的方麵刻畫出老翁的年邁老態,而如此年老可憐的老人還得捋青搗麨可見這一場過去了的春旱曾給百姓造成的災難之重。“問言豆葉幾時黃?”詞人見後,忍不住地上前關切地問道:葉黃豆熟之時還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說:甘霖之後的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長時間呢?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關切之心、愛民之意躍然紙上。
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棗花)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帶著讀者走近一個風光優美、民風淳樸、農事忙碌的鄉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簌簌衣巾落棗花”,棗花紛紛飄舞,飛落在詞人的衣巾之上,詞人甚至聽到了它們飄落之時的簌簌聲,細小輕微的棗花輕輕墜落的聲音,詞人都能聽到,足見詞人此時心境的澄澈、歡欣與陶醉。“村南村北響繅車”,除了那細微的花落聲響,詞人還聽到那響徹村南村北的繅車之聲,繅車之聲喧騰便是蠶鄉豐收的象征,作為此地長官的詞人聽到這豐收的聲音,自然也是內心雀躍。“牛衣古柳賣黃瓜”,遠方傳來一陣陣的吆喝聲,詞人尋聲望去,原來是陰涼的古柳之下正有農人在賣著黃瓜,這黃瓜也是甘霖之後豐收的果實。詞人聽著那簌簌的棗花聲、響騰的繅車聲、賣瓜的吆喝聲,雖未寫聽到這一切之後詞人的感受,但讀者可以想象此時的詞人內心一定湧起了無盡的喜悅,正所謂“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下片之中詞人的筆墨集中描寫日高之下趕路的行人。“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從上片之中的棗花墜落、繰車繅絲、黃瓜成熟等事項中,可知此時正值初夏,而大麥等農作物也已然登場。在這炎炎的夏日,也許這位行人正趕往麥地勞作,此時驕陽正炙烤著大地,而有路途遙遠,使人倍感困倦和幹渴,直想沉沉睡去和暢飲涼茶,路途的艱辛、行人的勞苦躍然紙上。“敲門試問野人家”,幹渴難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門試問,看能否乞漿借茶,詞作到此戛然而止,農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敘述,詞雖止卻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與韻味。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後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後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雨過之後,空氣更加清爽新鮮,小草平莎更加柔軟嫩綠、搖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滿一層輕沙,卻潔淨無塵,馬兒歡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詞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的清新、舒適便是詞人歡快、舒暢的情感反映,軟、輕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寫,也是詞人舒爽、輕快的內心再現。“何時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詞人不禁懷想,何時能夠耦耕田畝、歸隱田園,這其中既有詞人對於農村田園的熱愛之情,也暗含了詞人因遊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隱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太陽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著翠綠的光澤,動人眼目;微風從蒿艾中吹拂而過,蒿艾散發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這兩句對仗極為工整,描摹之景也極為美妙,“暖”字給人的心窩帶來無盡的溫馨,“光似潑”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盡致,氣如薰帶來襲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時收拾耦耕身?”相互照應,而意思則更進一層,上片隻是說渴望歸來,而此句中詞人深深感歎,原來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雋永地收束全篇,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這些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蘇軾是第一個卓有成績的。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於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抒發此時此地的情。善於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名家點評
周嘯天:作者並沒有把雨後的農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籬的觀察上,而是較深入地接觸到農民生活的實際情況,所以具有相當濃鬱的生活氣息。作者把詞的題材擴大到農村,寫農民的勞動生活,對於詞境開拓有積極的影響。
周汝昌:在《全宋詞》中,月露風花,比比皆是,尋此奇境,唯有坡公,所以為千古獨絕。
王元明: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似平卻奇,出詩入畫,顯示出蘇軾農村詞清新開闊、含蓄雋永的藝術特色。
《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這組詞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時求雨後到石潭謝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寫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采僻典,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以詩的句法入詞,是其主要藝術特色。這組詞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它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原文】
<strong>浣溪沙1</strong>
<em>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2。潭在城東二十裏,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3。</em>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4。黃童白叟聚睢盱5。
麋鹿逢人雖未慣6,猿猱聞鼓不須呼7。歸家說與采桑姑。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8,三三五五棘籬門9。相挨踏破茜羅裙10。
老幼扶攜收麥社11,烏鳶翔舞賽神村12。道逢醉叟臥黃昏。
【其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13,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14。
垂白杖藜抬醉眼15,捋青搗麨軟饑腸16。問言豆葉幾時黃。
【其四】
蔌蔌衣巾落棗花17,村南村北響繅車18。牛衣古柳賣黃瓜19。
酒困路長惟欲睡20,日高人渴漫思茶21。敲門試問野人家22。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23,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24。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25。使君元是此中人26。
【注釋】
1、浣溪沙:詞牌名。
2、徐門:一作“徐州”。
3、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4、烏:烏鴉。
5、黃童:黃發兒童;白叟:白發老人;睢盱:喜悅高興的樣子。
6、麋鹿:鹿類的一種。
7、猿猱:猿類的一種。
8、旋:立即;使君:詞人自稱。
9、棘籬:以荊棘圍成的籬笆。
10、茜:茜草,此處指代紅色;羅裙:絲綢裙子。
11、收麥社:麥子收過之後舉行的祭神謝恩的活動。
12、烏鳶:烏鴉、老鷹;賽神:用儀仗鼓樂迎神出妙、周遊街巷等活動,稱之為塞神。
13、檾(qing):同“檾”。
14、絡絲娘:本為蟲名,此處代指繅絲的婦女。
15、垂白:鬢發將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莖製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處指以藜莖製成的手杖。
16、捋青: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用麥子製成的幹糧;軟:飽之意。
17、簌簌:紛紛下落的樣子。
18、繅車:繅絲的紡車,也作“繰車”。
19、牛衣:為牛禦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20、欲:想要。
21、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22、野人:農夫。
23、平莎(suo):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4、耦耕(ou gēng):兩個人各拿一耜並肩耕作,此處泛指耕作。
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種香草。
26、使君:詞人自稱;元:原之意。
【創作背景】
這組詞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裏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賞析】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遊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麵前。
“照日深紅暖見魚”,深紅溫暖的夕陽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紅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魚兒歡快遊玩,清晰可見,染紅了的潭水、歡快遊動的魚兒都是春旱過後、大雨降後的情景,詞人雖未點出春旱之時的情景,但讀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幹枯、魚兒無處尋覓,這樣的前後對比之中、溫馨的畫麵之中隱含了詞人欣喜的心態。“連溪綠暗晚藏烏”,沿著石潭向四處望去,看見成陰的綠樹接連一片,而深藏其中的烏鵲發出鳴噪的聲響,動靜結合,更顯幽靜。“黃童白叟聚睢盱”,以黃童、白叟代稱所有聚集的人群,詞人看到他們都呈現出喜悅興奮的神態。上片中紅、綠、黃、白等色彩和諧搭配,動景、靜景巧妙結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運筆靈動、構思精巧。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麋鹿在突然之間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頓覺不習慣,有一種驚慌之感,而猿猱卻一聽到喧天的喜慶鼓聲不招自來,極度興奮,這一對比的描寫情趣盎然。以動物的反映間接寫出石潭謝雨的歡鬧情景,不著一字,而風流自現,可謂神筆。“歸家說與采桑姑”,結尾由實轉虛,筆法靈活,詞人想象這些觀看長官親自謝雨而歡喜異常、激動難耐的在場者,歸家之後一定會把謝雨之時的歡騰景象向采桑姑細細說與。
在這首小詞之中,詞人絲毫沒有描寫自己的心境,但透過詞人所見、所聞、所想的一切,讀者自可體會詞人無比興奮之情,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後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寫農村中的姑娘速上紅妝、爭相觀看使君的場景,十分生動有趣。“旋抹紅妝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紅妝趕去觀看路過的使君。一個旋字寫出了鄉村姑娘的特色,她們不會像富家深閨中的女子那樣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抹上紅妝顯示出愛美之心,但也隻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寫出了她們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籬門”,姑娘們三三五五地擠在棘籬門前,你推我、我推你,爭相搶看遠道而來的使君,她們活潑、自然的神態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羅裙”,在這種推擠之中,甚至踩破了她們紅色的羅裙,讀者可以想象簇擁中的她們因羅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雜亂尖叫聲、打鬧聲,場麵感十足,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看見她們歡喜又含羞的笑臉,聽到她們嬌柔的歡鬧。
下片轉而主要描寫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攜收麥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攜到土地祠祭祀神靈,真誠感謝上天大將甘霖,老幼扶攜可見盛況空前。“烏鳶翔舞賽神村”,人們以豐富的酒食酬謝神靈,而引來了無數饞嘴的烏鳶,它們在村頭飛翔盤旋,久久不肯離去,詞人不直接描寫酒食的豐盛,卻以烏鳶翔舞的場景進行側麵烘托,筆法婉曲而又恰到好處地予以表現。“道逢醉叟臥黃昏”,詞人和百姓共同宴飲、狂歡之後,在歸途中看見一個老人醉臥於道旁,仿佛是不經意之筆卻實為匠心,以這一特寫的鏡頭反映出普村同慶、普村同歡的情景,韻味無窮。
第三首(麻葉層層檾葉光)從側麵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發老翁捋新麥等。
“麻葉層層檾葉光”,麻葉一層一層地密密麻麻地鋪著,而且一層一層的麻葉都泛著光澤,麻葉、檾葉互文見義,層層二字可見麻葉的繁茂,光字又寫出了檾葉的光滑滋潤,此處雖然未寫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層層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葉,讀者就可以知道這都是由於求雨之後甘霖如約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謝雨之意。誰家煮繭一村香?詞人一進入村莊,便聞到彌漫著的煮繭香味,禁不住好奇地問詢一聲:此時是誰家正在煮繭?行文更顯變化搖曳之美,毫無板滯之感。“一村香”三字寫盡了香氣濃鬱、芳香四溢之感。隔籬嬌語絡絲娘,循著香氣望去,便聽見繅絲的婦女在隔著籬笆嬌語交談、輕聲歡笑,場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繅絲女比喻成聲音動聽的絡絲娘,更見其聲音的嬌軟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詞人看見一位老翁須發垂白,手扶藜杖,抬著那迷離朦朧的雙眼,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希望能夠搗碎之後做成幹糧充饑。垂白、杖藜、醉眼三個詞從不同的方麵刻畫出老翁的年邁老態,而如此年老可憐的老人還得捋青搗麨可見這一場過去了的春旱曾給百姓造成的災難之重。“問言豆葉幾時黃?”詞人見後,忍不住地上前關切地問道:葉黃豆熟之時還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說:甘霖之後的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長時間呢?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關切之心、愛民之意躍然紙上。
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棗花)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帶著讀者走近一個風光優美、民風淳樸、農事忙碌的鄉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簌簌衣巾落棗花”,棗花紛紛飄舞,飛落在詞人的衣巾之上,詞人甚至聽到了它們飄落之時的簌簌聲,細小輕微的棗花輕輕墜落的聲音,詞人都能聽到,足見詞人此時心境的澄澈、歡欣與陶醉。“村南村北響繅車”,除了那細微的花落聲響,詞人還聽到那響徹村南村北的繅車之聲,繅車之聲喧騰便是蠶鄉豐收的象征,作為此地長官的詞人聽到這豐收的聲音,自然也是內心雀躍。“牛衣古柳賣黃瓜”,遠方傳來一陣陣的吆喝聲,詞人尋聲望去,原來是陰涼的古柳之下正有農人在賣著黃瓜,這黃瓜也是甘霖之後豐收的果實。詞人聽著那簌簌的棗花聲、響騰的繅車聲、賣瓜的吆喝聲,雖未寫聽到這一切之後詞人的感受,但讀者可以想象此時的詞人內心一定湧起了無盡的喜悅,正所謂“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下片之中詞人的筆墨集中描寫日高之下趕路的行人。“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從上片之中的棗花墜落、繰車繅絲、黃瓜成熟等事項中,可知此時正值初夏,而大麥等農作物也已然登場。在這炎炎的夏日,也許這位行人正趕往麥地勞作,此時驕陽正炙烤著大地,而有路途遙遠,使人倍感困倦和幹渴,直想沉沉睡去和暢飲涼茶,路途的艱辛、行人的勞苦躍然紙上。“敲門試問野人家”,幹渴難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門試問,看能否乞漿借茶,詞作到此戛然而止,農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敘述,詞雖止卻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與韻味。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後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後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雨過之後,空氣更加清爽新鮮,小草平莎更加柔軟嫩綠、搖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滿一層輕沙,卻潔淨無塵,馬兒歡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詞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的清新、舒適便是詞人歡快、舒暢的情感反映,軟、輕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寫,也是詞人舒爽、輕快的內心再現。“何時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詞人不禁懷想,何時能夠耦耕田畝、歸隱田園,這其中既有詞人對於農村田園的熱愛之情,也暗含了詞人因遊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隱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太陽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著翠綠的光澤,動人眼目;微風從蒿艾中吹拂而過,蒿艾散發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這兩句對仗極為工整,描摹之景也極為美妙,“暖”字給人的心窩帶來無盡的溫馨,“光似潑”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盡致,氣如薰帶來襲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時收拾耦耕身?”相互照應,而意思則更進一層,上片隻是說渴望歸來,而此句中詞人深深感歎,原來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雋永地收束全篇,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豔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豔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這些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蘇軾是第一個卓有成績的。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於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抒發此時此地的情。善於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名家點評
周嘯天:作者並沒有把雨後的農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籬的觀察上,而是較深入地接觸到農民生活的實際情況,所以具有相當濃鬱的生活氣息。作者把詞的題材擴大到農村,寫農民的勞動生活,對於詞境開拓有積極的影響。
周汝昌:在《全宋詞》中,月露風花,比比皆是,尋此奇境,唯有坡公,所以為千古獨絕。
王元明:特別“軟草平莎過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潑”二句,似平卻奇,出詩入畫,顯示出蘇軾農村詞清新開闊、含蓄雋永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