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
初六信於九四,六三信於上九,而九二塞之,故曰:“有孚,窒。”而九四、上九亦不能置而不爭,此“訟”之所以作也。故曰:“上剛下險,險而健,訟。”九二知懼,則猶可以免,故曰:“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言其來則息“訟”而歸矣,終之則凶。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謂九五也。
“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夫使川為淵者,“訟”之過也。天下之難1,未有不起於爭,今又欲以爭濟之,是使相激為深而已。
【校注】
1天下之難:原文無“天下之”三字,依《蘇氏易傳》補。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王弼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夫無訟,在於謀始。”“契之不明,訟之所以生也,”“故有德司契,”而“訟”自息矣。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九二處二陰之間,欲兼有之,初不予而強爭焉。初六有應於四,不永事二而之四以為從;強求之二,不若從有應之四也。二雖“有言”,而其辨則明,故“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若事二,則相從於訟無已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初六、六三,本非九二之所當有也。二以其近而強有之,以為邑人力征而心不服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故九二“不克訟”而歸。則初六、六三皆棄而違之。失眾知懼,猶可少安,故“無眚”。“眚”,災也。其曰“逋其邑人三百戶”者,猶曰亡其邑人三百戶雲耳。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六三與上九為應,二與四欲得之,而強施德焉。夫六三之應於上九者,天命之所當有也,非為其有德於我也,雖二與四之德不能奪之矣。是以“食舊德”,以從其配1,“食”者,食而忘之、不報之謂也,猶若食言雲耳。與二陽近而不報其德,故厲而後吉。“或從王事,無成”者,有討於其舊,從之可也;成之,過矣。
【校注】
1“不從其配”,原作“以從其配”,據《蘇氏易傳》改。
九四:不克訟,複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複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四命之所當得者,初六而已。近於三而強求之,故亦“不克訟”。然而有初之應,退而就其命之所當得者,自改而安於貞,則猶可以不失其有也。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處中得位而無私於應,故訟者莫不取曲直焉。此所以為“元吉”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六三,上九之配也。二與四嚐有之矣,“不克訟”而歸於上九。上九之得之也,譬之鞶帶,奪諸其人之身而已,服之於人情有赧焉,故終朝三褫之。既服之矣,則又褫之,愧而不安之甚也。二與四,訟不勝者也,然且終無眚與吉也;上九,訟而勝者也,然且有三褫之辱,何也?曰:此止訟之道也。夫使勝者自多其勝以誇其能,不勝者自恥其不勝以遂其惡,則訟之禍,吾不知其所止矣。故勝者褫服,不勝者安貞無眚,止訟之道也。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
初六信於九四,六三信於上九,而九二塞之,故曰:“有孚,窒。”而九四、上九亦不能置而不爭,此“訟”之所以作也。故曰:“上剛下險,險而健,訟。”九二知懼,則猶可以免,故曰:“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言其來則息“訟”而歸矣,終之則凶。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謂九五也。
“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夫使川為淵者,“訟”之過也。天下之難1,未有不起於爭,今又欲以爭濟之,是使相激為深而已。
【校注】
1天下之難:原文無“天下之”三字,依《蘇氏易傳》補。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王弼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夫無訟,在於謀始。”“契之不明,訟之所以生也,”“故有德司契,”而“訟”自息矣。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九二處二陰之間,欲兼有之,初不予而強爭焉。初六有應於四,不永事二而之四以為從;強求之二,不若從有應之四也。二雖“有言”,而其辨則明,故“終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若事二,則相從於訟無已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初六、六三,本非九二之所當有也。二以其近而強有之,以為邑人力征而心不服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卜也。故九二“不克訟”而歸。則初六、六三皆棄而違之。失眾知懼,猶可少安,故“無眚”。“眚”,災也。其曰“逋其邑人三百戶”者,猶曰亡其邑人三百戶雲耳。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六三與上九為應,二與四欲得之,而強施德焉。夫六三之應於上九者,天命之所當有也,非為其有德於我也,雖二與四之德不能奪之矣。是以“食舊德”,以從其配1,“食”者,食而忘之、不報之謂也,猶若食言雲耳。與二陽近而不報其德,故厲而後吉。“或從王事,無成”者,有討於其舊,從之可也;成之,過矣。
【校注】
1“不從其配”,原作“以從其配”,據《蘇氏易傳》改。
九四:不克訟,複即命,渝,安貞吉。
《象》曰:“複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四命之所當得者,初六而已。近於三而強求之,故亦“不克訟”。然而有初之應,退而就其命之所當得者,自改而安於貞,則猶可以不失其有也。
九五: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處中得位而無私於應,故訟者莫不取曲直焉。此所以為“元吉”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六三,上九之配也。二與四嚐有之矣,“不克訟”而歸於上九。上九之得之也,譬之鞶帶,奪諸其人之身而已,服之於人情有赧焉,故終朝三褫之。既服之矣,則又褫之,愧而不安之甚也。二與四,訟不勝者也,然且終無眚與吉也;上九,訟而勝者也,然且有三褫之辱,何也?曰:此止訟之道也。夫使勝者自多其勝以誇其能,不勝者自恥其不勝以遂其惡,則訟之禍,吾不知其所止矣。故勝者褫服,不勝者安貞無眚,止訟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