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原文</h2>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h2>【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strong>注釋</strong>
1鷓鴣天:詞牌名。
2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3翻空:飛翔在空中。
4紅蕖(qu):荷花。
5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6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藜木拐杖。
7殷勤:勞駕,有勞。
8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h2>【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賞析</h2>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遠處有鬱鬱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於天旱缺水,滿地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裏也是不多見的。這裏呈現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作,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後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淒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是說荷花散發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於詞人來說,他並非安於現狀,有心流連這裏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麵,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麵,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鍾,還是病後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麵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裏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裏,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複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鬱不得誌的隱者形象。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已經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於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後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於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h2>【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牆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strong>注釋</strong>
1鷓鴣天:詞牌名。
2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3翻空:飛翔在空中。
4紅蕖(qu):荷花。
5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6杖藜 :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藜木拐杖。
7殷勤:勞駕,有勞。
8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h2>【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賞析</h2>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遠處有鬱鬱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牆院周圍。這所牆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於天旱缺水,滿地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牆、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裏也是不多見的。這裏呈現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作,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後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淒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是說荷花散發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於詞人來說,他並非安於現狀,有心流連這裏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麵,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麵,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鍾,還是病後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後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麵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裏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裏,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複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鬱不得誌的隱者形象。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已經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於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後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於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